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8755961
畅销30周年纪念版,岩纹纯质,红金烫印,精装典藏。
看完本书,你才知道余华不止有《活着》、《兄弟》和《许三观卖血记》!
本书收录余华极具代表性的四部中篇小说。
这里面不仅有致为阴郁、冷酷的血腥场面,更重要的是,余华让我们看到,人是如何被暴力挟持着往前走,并成为暴力的制造者和牺牲者。
这是从噩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涌动。
余华用简单、细碎的语句,用极其迷恋的重复、时间、长度,让他的小说叙事,既宏大,又充满细节,既简单,又有朦朦胧胧的粘稠感,像面临死亡和血液一样,汩汩地流淌着。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封面选用进口高档岩纹纸,纹理如同河水流经大地,极具质感!
《河边的错误》收录了余华极具代表性的四部中篇小说。
本书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血腥与暴力,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
一个被河溪环绕的小镇上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杀人案,警察马哲奉命去调查,不料案件陷入困境,整个小镇都被恐慌的气氛所笼罩……
——《河边的错误》
出身贫寒的柳生在昌盛之时上京赶考,在一座大宅的阁楼内邂逅小姐惠,并相约赶考后再见。数月后,落榜的柳生重回旧地,赫然发现当初的阁楼以不复存在……
——《古典爱情》
两个男人在咖啡馆里旁观了一场凶杀案,被警察收走*,数日后寄还*时错误地将两人*互换,两人因此互相通信,并在信中推理咖啡馆凶杀案的缘由,却不料导致了另一场凶杀……
——《偶然事件》
文革期间,中国某个小镇上的一个历史教师在被红卫兵带去写交代材料后消失的无影无踪,留下年轻的妻子和幼小的女儿在家里无助的等待。若干年后,妻子改嫁他人。多年之后的初春一个疯子来到了这座已经开始平静,甚至有点安逸的小镇……
——《一九八六年》
代序: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
河边的错误
古典爱情
偶然事件
一九八六年
其实,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第七天》,余华的整体叙事、语言风格依然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依然是自己独特的语言和风格的延续。只要不出现审美疲劳,余华的小说依然很有魅力。就像他的中短篇小说,无论你什么时候看,都能看出不同感受,他没有跳脱时间,但他写作的深度却已经脱离时间和时代的限制。
——梁文道
暴力是余华对这个世界之本质的基本指证,它也是贯穿余华小说始终的一个主词。如《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等作品,写的多是一种纯粹的肉体暴力,并用肉体暴力这个寓言作为精神暴力和思想暴力的一个转喻,以完成对一种内在真实的书写。
——谢有顺(著名文学评论家)
卡尔维诺说:“我们可以说,几个世纪以来,文学中有两种对立的倾向互相竞争:一种倾向致力于把语言变为一种像云朵一样,或者说得更好一点,像纤细的尘埃一样,或者说得再好一点,磁场中磁力线一样盘旋于物外的某种毫无重量的因素。另外一种倾向则致力于给予语言以沉重感、密度和事物、躯体和感受的具体性。”在《河边的错误》等一些中短篇小说中,余华确实实现了卡尔维诺所说的“把语言变成一种像云朵一样”的质感。
——朱白(著名书评人)
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
(代序)
我曾经被这样的两句话所深深吸引,第一句话来自美国作家艾萨克·辛格的哥哥。这位很早就开始写作,后来又被人们完全遗忘的作家这样教导他的弟弟:“看法总是要陈旧过时,而事实永远不会陈旧过时。”第二句话出自一位古老的希腊人之口:“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
在这里,他们都否定了“看法”,而且都为此寻找到一个有力的借口:那位辛格家族的成员十分实际地强调了“事实”;古希腊人则更相信不可知的事物,指出的是“命运”。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事实”和“命运”都要比“看法”宽广得多,就像秋天一样;而“看法”又是什么?在他们眼中很可能只是一片树叶。人们总是喜欢不断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几乎成了狂妄自大的根源,于是人们真以为一叶可以见秋了,而忘记了它其实只是一个形容词。
后来,我又读到了蒙田的书,这位令人赞叹不已的作家告诉我们:“按自己的能力来判断事物的正误是愚蠢的。”他说:“为什么不想一想,我们自己的看法常常充满矛盾?多少昨天还是信条的东西,今天却成了谎言?”蒙田暗示我们:“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虚荣和好奇在作怪,“好奇心引导我们到处管闲事,虚荣心则禁止我们留下悬而未决的问题”。
四个世纪以后,很多知名人士站出来为蒙田的话作证。1943年,IBM公司的董事长托马斯·沃森胸有成竹地告诉人们:“我想,5台计算机足以满足整个世界市场。”另一位无声电影时代造就的富翁哈里·华纳,在1927年坚信:“哪一个家伙愿意听到演员发出声音?”而蒙田的同胞福煦元帅,这位法国高级军事学院院长,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军总司令,对当时刚刚出现的飞机十分喜爱,他说:“飞机是一种有趣的玩具,但毫无军事价值。”
我知道能让蒙田深感愉快的证词远远不止这些。这些证人的错误并不是信口开河,并不是不负责任地说一些自己不太了解的事物。他们所说的恰恰是他们最熟悉的,无论是托马斯·沃森,还是哈里·华纳,或者是福煦元帅,都毫无疑问地拥有着上述看法的权威。问题就出在这里,权威往往是自负的开始,就像得意使人忘形一样,他们开始对未来发表看法了。而对他们来说,未来仅仅只是时间向前延伸而已,除此之外他们对未来就一无所知了。就像1899年那位美国专利局的委员下令拆除他的办公室一样,理由是“天底下发明得出来的东西都已经发明完了”。
有趣的是,他们所不知道的未来却牢牢地记住了他们,使他们在各种不同语言的报刊的夹缝里,以笑料的方式获得永生。
很多人喜欢说这样一句话:“不知道的事就不要说。”这似乎是谨慎和谦虚的质,而且还时常被认为是一些成功的标志。在发表看法时小心翼翼固然很好,问题是人们如何判断知道与不知道?事实上很少有人会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大加议论,人们习惯于在自己知道的事物上发表不知道的看法,并且乐此不疲。这是不是知识带来的自信?
我有一位朋友,年轻时在大学学习西方哲学,现在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看法,有一天他告诉我,他说:“我的大脑就像是一口池塘,别人的书就像是一块石子;石子扔进池塘激起的是水波,而不会激起石子。”最后他这样说:“因此别人的知识在我脑子里装得再多,也是别人的,不会是我的。”
他的原话是用来抵挡当时老师的批评,在大学时他是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学生,现在重温他的看法时,除了有趣之外,也会使不少人信服,但是不能去经受太多的反驳。
这位朋友的话倒是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那些轻易发表看法的人,很可能经常将别人的知识误解成是自己的,将过去的知识误解成未来的。然后,这个世界上就出现了层出不穷的笑话。
有一些聪明的看法,当它们被发表时,常常是绕过了看法。就像那位希腊人,他让命运的看法来代替生活的看法;还有艾萨克·辛格的哥哥,尽管这位失败的作家没有能够证明“只有事实不会陈旧过时”,但是他的弟弟,那位对哥哥很可能是随口说出的话坚信不已的艾萨克·辛格,却向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辛格的作品确实如此。
对他们而言,真正的“看法”又是什么呢?当别人选择道路的时候,他们选择的似乎是路口,那些交叉的或者是十字的路口。他们在否定“看法”的时候,其实也选择了“看法”。这一点谁都知道,因为要做到真正的没有看法是不可能的。既然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同样可以行走,一个具备了理解的人如何能够放弃判断?
是不是说,真正的“看法”是无法确定的,或者说“看法”应该是内心深处迟疑不决的活动,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看法就是沉默。可是所有的人都在发出声音,包括希腊人、辛格的哥哥,当然也有蒙田。
与别人不同的是,蒙田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怀疑主义的立场,他们似乎相信“任何一个命题的对面,都存在着另外一个命题”。
另外一些人也相信这个立场。在去年,也就是1996年,有一位琼斯小姐荣获了美国俄亥俄州一个私人基金会设立的“贞洁奖”,获奖理由十分简单,就是这位琼斯小姐的年龄和她处女膜的年龄一样,都是38岁。琼斯小姐走上领奖台时这样说:“我领取的绝不是什么‘处女奖’,我天生厌恶男人,敌视男人,所以我今年38岁了,还没有被破坏处女膜。应该说,这5万美元是我获得的敌视男人奖。”这个由那些精力过剩的男人设立的奖,本来应该奖给这个性乱时代的贞洁处女,结果却落到了他们最大的敌人手中,琼斯小姐要消灭性的存在。这是致命的打击,因为对那些好事的男人来说,没有性肯定比性乱更糟糕。有意思的是,他们竟然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
由此可见,我们生活中的看法已经是无奇不有。既然两个完全对立的看法都可以荣辱与共,其他的看法自然也应该得到它们的身分证。
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笑忘书》里,让一位哲学教授说出这样一句话:“自詹姆斯·乔伊斯以来,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生活的最伟大的冒险在于冒险的不存在……”这句话很受欢迎,并且成为了一部法文小说的卷首题词。这句话所表达的看法和它的句式一样圆滑,它的优点是能够让反对它的人不知所措,同样也让赞成它的人不知所措。如果摹仿那位哲学教授的话,就可以这么说:这句话所表达的最重要的看法在于看法的不存在。
几年以后,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里旧话重提,他说:“……这不过是一些精巧的混帐话。当年,20世纪70年代,我在周围到处听到这些,补缀着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残渣的大学圈里的扯淡。”
还有这样的一些看法,它们的存在并不是为了指出什么,也不是为说服什么,仅仅只是为了乐趣,有时候就像是游戏。在博尔赫斯的一个短篇故事《特隆·乌尔巴尔,奥尔比斯·特蒂乌斯》里,述者和他的朋友从寻找一句名言的出处开始,最后进入了一个幻想的世界。那句引导他们的名言是这样的:“镜子与交媾都是污秽的,因为它们同样使人口数目增加。”
这句出自乌尔巴尔一位祭师之口的名言,显然带有宗教的暗示,在它的后面似乎还矗立着禁忌的柱子。然而当这句话时过境迁之后,作为语句的独立性也浮现了出来。现在,当我们放弃它所有的背景,单纯地看待它时,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被这句话里奇妙的乐趣所深深吸引,从而忘记了它的看法是否合理。所以对很多看法,我们都不能以斤斤计较的方式去对待。
因为“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而且“看法总是要陈旧过时”。这些年来,我始终信任这样的话,并且视自己为他们中的一员。我知道一个作家需要什么,就像但丁所说:“我喜欢怀疑不亚于肯定。”
我已经有十五年的写作历史,我知道这并不长久,我要说的是写作会改变一个人,尤其是擅长虚构述的人。作家长时期的写作,会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软弱、胆小和犹豫不决;那些被认为应该克服的缺点在我这里常常是应有尽有,而人们颂扬的刚毅、果断和英勇无畏则只能在我虚构的笔下出现。思维的训练将我一步一步地推到了深深的怀疑之中,从而使我逐渐地失去理性的能力,使我的思想变得害羞和不敢说话;而另一方面的能力却是茁壮成长,我能够准确地知道一粒钮扣掉到地上时的声响和它滚动的姿态,而且对我来说,它比死去一位总统重要得多。
最后,我要说的是作为一个作家的看法。因此,我想继续谈一谈博尔赫斯,在他那篇迷人的故事《永生》里,有一个“流利自如地说几种语言,说法语时很快转换成英语,又转成叫人捉摸不透的萨洛尼卡的西班牙语和澳门的葡萄牙语”的人,这个干瘦憔悴的人在这个世上已经生活了很多个世纪。在很多个世纪之前,他在沙漠里历经艰辛,找到了一条使人超越死亡的秘密河流和岸边的永生者的城市(其实是穴居人的废墟)。
博尔赫斯在小说里这样写:“我一连好几天没有找到水,毒辣的太阳,干渴和对干渴的恐惧使日子长得难以忍受。”这个句子为什么令人赞叹,就是因为在“干渴”的后面,博尔赫斯告诉我们还有更可怕的“对干渴的恐惧”。
我相信这就是一个作家的看法。
水间苍月 –
老余你到底是经历了什么才能写出这么这么细腻又血糊啦塔的场景呢!!你写疯子的心理详尽又真实到让人觉得你是不是疯过(无冒犯)阴天又下雨缩在床脚看得我直起鸡皮疙瘩…情节也是像故意捉弄人一样……该说不愧是学过医的吗……但是鲁迅和契诃夫都不像你这样的啊!!!总之虽然是囫囵吞枣看了一遍,但真的很爽!!还会再细细嚼几遍的
19930308lg… –
刚看完余华的活着,写的特别好看,纸质很好,内容还没开始看,不过印刷那些很好的,希望有一个好的体验,有收获
待远方1234… –
这个开本比新经典系列大一些 放一起怪怪的 好书 余华值得读
黑色幽默 –
装订很走心啊,可以送人系列哇,封面是属于纸质的那种,书墨风,还没看内容,不过光是颜值我觉得就可以买买买了
包包包包包… –
这些中短篇小说所记录下来的,就是我的另一条人生之路。与现实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着还原的可能,而且准确无误。虽然岁月的流逝会使纸张泛黄字迹不清,然而每一次的重新出版都让它焕然一新,重获鲜明的形象。
标题已读 –
作为正义的无奈的选择,不忘本职工作,尽心尽力保卫人民,值得敬仰。
jiaohou –
余华的书好多都看过了,比较喜欢的中国作家,新书支持一下,不过就是字有点小呢,而且觉得内容好像也不多,怕没看够就没有了
台阶 –
四个中篇,四个故事,描述死亡暴力血腥,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爱泡泡酱 –
要夸一下这本书太美啦!我的2018年书单第一名!余华的中短篇其实更值得收藏,就是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般的难再觅,再也没有人能写出这样震撼人心的故事了。这四个故事选的狠独到,每个故事拿出来都特别出彩,河边的错误的悬疑惊悚,偶然事件的巧妙荒诞,古典爱情的美好残暴,一九八六年的绝望疯狂,血腥,暴力,残忍,荒诞…甚至让人生理不适,跪地膜拜…作为读者,除了记住阅读这一刻的触动,更要为作品带给我们的警醒和能量有选择的活着。
jianing197… –
余华的作品,基本都要买。喜欢他的黑色幽默中带着的心酸。喜欢他所描写的现实的残酷,和其他的版本有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