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0675151
本书稿是现代性视野极强、可读性极高的弘一大师李叔同学术性传记。作者将小说笔法融入传记当中,使得文本的节奏加快,史料的故事性变强,评价精准,论述精到,是继林子青、金梅、陈慧剑等老一辈弘一大师研究者之后的新生力量中的实力著作。为了读者能够更好的阅读该书,我们还请作者精心选编了一本弘一大师的著作选,以配合传记的阅读,做到两相对照。
李叔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诗词、书画、金石、篆刻、话剧、戏剧、佛学、编辑、教育等等方面的大家或开拓者,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性,本书在纷繁的史料中选取*代表性的场景和片段,勾勒和还原了一个弘一大师李叔同的清晰形象。
本书将弘一大师李叔同的一生按照地理位置分为六个阶段,讲述了他童年在天津的成长、交游;青年在上海、东京求学、生活;壮年回到祖国后做老师、做编辑;*后在虎跑寺出家的人生轨迹。作者由浅入深,通过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各个细节,全景式的展现了他的思想变化和艺术追求。
我眼中的弘一大师(序一)
十问弘一(序二)
第一章 在天津
海河之子
父亲在佛音中安逝
格言启蒙
人生犹如西山日
“五哥”徐耀庭
良好的艺术环境
原配与红颜
维新的春风
远走上海滩
第二章 在上海1
报纸上作诗钟
城南草堂
天涯五友
辛丑北征泪墨
知己李苹香
饰演大武生
二十文章惊海内
四位“笑星”
时代的狂流
文明丧礼
第三章 在东京
音乐小杂志
随鸥吟社
接受媒体采访
爱人福基
表演得到专家肯定
相信爱,跟我走
第四章 在上海2
难以启齿的爱
在天津谋职
重返上海
广告先行者
编发《断鸿零雁记》
南社与文美
应聘到杭州
第五章 在浙江
让人敬畏的李先生
绘画激活想象力
创办校刊《白阳》
推广书法篆刻
人格教育
今宵别梦寒
透露出家之意
虎跑寺出家
周孟由居士
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
俗侄李圣章
世间没有不好的东西
护生即是护心
看待宗教的角度
病中的选择题
第六章 在福建
广洽法师
妙释寺的三次演讲
律学的来龙去脉
草庵大病九死一生
谢辞居士出家之请
60岁寿诞收到诗礼
书法就是佛法
最后的狮子吼
参考资料
附录:弘一大师嘉言韵语
我眼中的弘一大师(序一)
明一居士
弘一大师李叔同1880年出生于天津,1942年在福建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大师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体验了多种人生。他由翩翩公子变为留学生,又变为编辑,再变为教师,最后变为比丘,每做一种人,都十分像样。
少年时期,大师跟随常云庄、赵元礼、唐静岩等人学习诗词、书法、金石、篆刻等技艺。青年时期,留学日本创办春柳社,回国后在“浙一师”担任美术、音乐教师,培养出刘质平、丰子恺、潘天寿等影响近现代中国艺术走向的学生。中年出家为僧,芒鞋锡杖,历经24载苦修,功德圆满,终成律宗十一代祖师。
大师往生至今,海内外信众举行了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大家在欣赏、品味、切磋大师各时期杰出艺术成就和佛法造诣的同时,认真追摹大师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行为风范,学习大师的嘉言懿行。在弘一大师精神的感召之下,社会各界人士主动投入到“弘学”文化的传播当中。出现了专门研究弘一大师的“弘学研究会”,出版了各种版本的弘一大师传记,以及电影、话剧等影视作品。
那么我们生活在当下,究竟向弘一大师学习什么呢?
首先是弘一大师对艺术的探索精神。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是少有的奇才。他是中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者,其中《祖国歌》《送别》等歌曲流传久远。他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奠基人,创办“春柳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帷幕。
大师对衣食住行的简朴也值得我们学习,用他的话说就是惜福。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掉。少年时大师习字,母亲看到他拿整张的纸瞎写,就十分严厉地教导他不要浪费,要学习父亲那样,连一寸许的纸条也不敢随便丢掉。出家后大师所使用的衣服、棉被、蚊帐,毛巾、鞋袜都是洗了再洗,补了又补,用了再用。有一次,“浙一师”的同事夏丏尊在一个小庙里碰见了大师,看到他的铺盖被子极其破旧,枕头是卷起来的破衣服,吃饭时只有白菜萝卜。夏丏尊看着看着,眼泪就下来了,问他:“这么咸的萝卜干,吃得下吗?”大师轻声答道:“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
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境、四分戒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大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他为振兴律学,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所编著的佛学著作主要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净宗问辨》《律学要略》《晚晴集》《护生画集》等几十种。
出家后大师以戒为师。生活细节上,他无不以戒律来规范自己。学生丰子恺寄给大师一卷宣纸,敬请为他书写佛号。不料,宣纸剩了几张,大师就来信询问他,应当如何处置多余的宣纸。这是恐犯盗戒,因为按照戒律规定,在未得到物主同意之时,不得擅自使用他人的东西,否则就是犯了盗戒。
大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很多,他多彩的艺术人生,高山仰止的风范,成为世人崇敬和学习的榜样,是僧俗两界中共同敬仰和尊崇的高僧大德。
这本书写的是弘一大师的人生故事和修行故事,康蚂阅读搜集了海量的资料,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用敬畏悲悯的精神,用严肃优美的文笔,为读者呈现了弘一大师的光辉岁月,对于大家了解、学习、传播大师高尚的德行,提升精神境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明一居士:本名张志军,当今著名的禅学作家之一。多部揭示诸佛成佛之谜的佛法小说广泛流传于海内外,著有《六祖慧能传》、《迎面撞上禅》等。)
十问弘一(序二)
康蚂
以下文字节选自《弘一大师新传》《弘一大师传》《法味》《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改过实验谈》《竹园居士幼年书法题偈》《为漳州印友题偈》《题王梦惺居士》《辞世二偈》《为红菊花说偈》《图画修得法》《常随佛学》《佛法十疑略释》。部分文字进行过加工处理,访谈为作者模拟,是为序。
一、伟大的艺术家,童年会与众不同,您的童年是这样的吗?
我的幼年也和一般当时的文人一样,攻读《四书》《孝经》《毛诗》《左传》《尔雅》《文选》等,对于书法、金石尤为爱好。十三四岁时,篆字已经写得很好,十六七岁时曾从天津名士赵元礼学填词、又从唐静岩学书法。这个时期和交游的有严修、王仁安、孟广慧、姚品侯、王吟笙、曹幼占、周啸麟、陈宝泉、李绍莲等天津艺术精英。
二、您曾经是世家子弟,家里颇有背景,您介意谈这些吗?
我父亲筱楼公是清朝同治四年的进士,曾在北京出仕吏部,和李鸿章同朝为官。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往来保定与天津之间,与我父亲有业务往来,二人关系非同一般。筱楼公为官期间,是清末重臣李鸿藻的部下。
我家与清末重臣王文昭、荣禄也有来往。我15岁时到北京游玩,曾拜访过王文昭和荣禄,并出示其书法作品。两位叔叔辈的高官,对我这位晚辈的书法造诣惊叹不已,大力传播。1896年8月中旬,我在给账房先生徐耀庭的信中写道:李鸿章兄至九月间,可以来津。王文昭兄降三级留用。我曾为李鸿章刻过两方名章,一方是鸿章私印,一方是少荃。
三、有人说您不谙世事,不近人情,您同意这种观点吗?
我在东京美校求学期间,确实有过两次书呆子行为:一、推开楼窗,让迟到五分钟的欧阳予倩原路返回,改日再约。二、一日下雨,日籍岳母要带把伞走,我不同意。说,你嫁闺女时,也没说要伞啊。后岳母得知,伞是我母亲遗物,谅解之。
四、您出家前有两位妻子,能否谈谈与她们相处的时光?
我的婚姻由母亲包办。18岁时,在母亲的安排下,我娶了天津南运河边芥园茶庄女俞氏为妻。俞氏比我年长两岁,她属虎,我属龙。我家保姆戏称“龙虎斗”,说属相不合。但也并非如此,我们婚后的感情还不错。我和俞氏育有二子,长子李准,次子李端。我出家后,二哥李文熙让俞氏到杭州劝我还俗,俞氏对二哥说,您别管了。俞氏48岁去世,我已出家多年,因各种原因,没有回去吊唁。
我的日籍夫人福基,是我在日本留学期间认识的,她是我的人体模特。后来我们结婚,回国后一直与我居住在上海。她曾苦劝我不要出家,委托我的朋友杨白民转告我,说日本和尚可以有妻室,她愿意继续留在中国做我的妻子。我说,要做就做中国和尚。她曾到杭州找我,我们约在湖滨一家旅馆见面,她不停地哭,我一言不发。最后我送了一块手表给她作纪念,告诉她上海家中的钢琴字画等珍贵物品,处理后可作为回国的盘缠。我安慰她说,你有做医生的基础,回日本后不会失业的。离别时,我乘船而去,她在岸边失声痛哭。从此我们再也没有见面。我们结婚后没有子女。
五、您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您如何理解母爱?
我母亲从小就以自己日常的言行,规范我的行为举止,希望我做个懂礼之人。之后又按照《论语·乡党篇》规范我的日常生活。每日吃饭之前,必须要摆正餐桌,否则就要遭到席不正不食的训斥。多年之后,我每次吃饭前,都要把餐桌摆正再吃。这样良好生活细节,来自母亲的教诲。
我20岁至26岁之间的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时候。此后就是不断的悲哀与忧愁,一直到出家。我母亲去世的时候,我正在买棺木,没有亲送。我回来,已经不在了!我运送母亲灵柩回天津,二哥不让进门,说是家族的规矩。我们发生激烈争吵,后来在账房先生徐耀庭的说和下,二哥才让步。遵照母亲丧礼一切从简的遗愿,我为其举行了文明丧礼。要求来宾不赠钱物,改送花圈挽联。亡人之子不再跪地读祭文,改为献花致悼词。出殡时来宾鞠躬即可。送葬家人不穿孝衣孝帽,改穿黑衣黑裤。不请僧人念经,改为合唱哀歌。
六、杨白民、夏丏尊、姜丹书、马一浮与您的友情伴随一生。请问您的交友观是什么?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七、诗词文章、音乐美术、金石篆刻、书法书画皆有造诣,有人说您是少有的艺术全才,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一枝亭亭玉立的菊花,挺直的姿态显示出高贵的气节。为什么它颜色这样鲜红,那是来自于殉教者的鲜血。这是我对艺术的理解。
我认为的书法:文字的表象,本来就不可轻易获得。靠着分别心,怎么能够测度。好像风在空中吹过,分不出能所,领悟了这一点,就是智者。
我认为的金石篆刻:金石不分古今,艺术的事业是随时都创新的。为体现于个别法中的共相,是实相的印记,通过各种事显示出其本真。
我认为的写文章:写文章是表达思想的,哪能一味追求辞藻的华丽。只要蕴含真实的思想感情,就能取得成就成为名家。读书人要靠人格的魅力传播文艺,而不应靠文艺的影响传布个人。
我认为的图画:评论家说,图画,是用来娱乐的,没有实际效用。即便如此,图画的范围很广,不是单纯娱乐一方面所能概括的。图画的效力,与语言文字相同,其性质也很相似。倘若把图画单纯概括为娱乐,又如何解释语言文字呢?音乐戏曲的华丽辞藻不单单是语言,既然这样,那么听音乐戏曲的华丽辞藻,也称为语言,属于娱乐吗?小说传奇也不单单是文字,既然这样,那么诵读小说传奇,也称为文字,属于娱乐吗?三尺儿童也知道不是这样的。
有一句常言说,言语的发达,与社会的发达密切相关。现在请让我变一种说法,图画的发达,与社会的发达密切相关,没有什么不可以。还有一句常言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现在请让我变一种说法,语言,是无形的图画,图画,是无声的语言,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八、断食实验为什么选在虎跑寺?
总要有个很幽静的地方才好。当时我就和西泠印社的叶为铭来商量,结果他说在西湖附近的虎跑寺可作为断食的地点。我就问他:“既要到虎跑寺去,总要有人来介绍才对。究竟要请谁呢?”他说:“有一位丁辅之是虎跑的大护法,可以请他去说一说。”于是他便写信请丁辅之代为介绍了。因为从前的虎跑不像现在这样热闹,而是游客很少,且十分冷静的地方啊。若用来作为我断食的地点,可以说是最相宜的了。
九、您为什么出家,出家后精神上有哪些收获?
有很多人猜测我出家的原因,而且争议很多。我并不想昭告天下,我为什么出家。我出家是为了以教化自己和世人,是追求一种更高,更理想的方式。每个人的故事、原则、兴趣、方式方法,以及对事物的理解,本就永远不相同。我不想过多解释,说了他人也不会理解,所以干脆不说,慢慢他人就会淡忘。
出家后接触到很多佛教经典,让我的精神充满欢喜,我的收获可以用9个词来概括——
1.虚心。孔子说:“五十岁以后学习《易经》,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又说:“知道怎样做符合道义却不能改变自己,有不善的地方而不能改正,是我担忧的事情。” 蘧伯玉是当时的一个贤人,有人让他去见孔子。孔子与他坐下来,问:“老师是做什么的?”对方回答说:“夫子想使自己的过错更少而很难达到。”圣贤尚且如此虚心,更何况我辈,怎么能自满呢?
2.慎独。曾子说:“眼睛所看到的,手指所指到的,都是严厉的!”又引用《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几句话是我常常想起来而不敢忘记的。
3.吃亏。古人说:“我不知道什么样就算是君子,但是每每看到肯吃亏的就是君子。我不识别什么样的就是小人,每每看到喜欢占便宜的就是小人。”古时候有贤人某某临终时,子孙请示他有何遗训,贤人说“无他,你们要学会吃亏。”
4.寡言。这事最为紧要。孔子说:“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很可怕啊!
5.不说别人的过错。古人说:“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都没有时间,哪有功夫检点别人呢。”孔子也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以上的话,我时时不敢忘。
6.不掩饰自己的过错。子夏曰:“小人的过错一定会加以刻意掩饰。”我辈须知用漂亮的言辞掩饰自己的过错是最可耻的事。
7.不遮蔽自己的过错。我辈常常有得罪他人的地方,那就必须发大惭愧之心,生大恐惧。发露陈谢,要忏悔自己的过错,切不可为了自己的面子,隐藏着不说,还自欺欺人。
8.听到诽谤不辩解。古人说:“怎样平息诽谤之言?回答:不辩解。”又说:“吃得小亏,就不至于吃大亏。”以我三的人生经验,深信此话是真实不虚的。
9.不愤怒。古代贤人说过:“二十年来治愈一个怒字,到现在还没消磨改尽。”但是我辈还是不得不尽力改正治愈这个毛病。《华严经》说:“怒气是一念之间,能打开百万危害的大门。”这话难道不使人害怕吗?
十、如何理解佛法?现代人如何学佛?
佛法非迷信!佛法非宗教!佛法非哲学!佛法非违背于科学!佛法非厌世!佛法非不宜于国家之兴盛!佛法非能灭种!佛法非废弃慈善事业!佛法非是分利!佛法非说空以灭人世!学佛,一定要找一个榜样,最好的榜样是佛,我们跟佛学,常随佛学。学佛的人先要把心量拓开,把界线排除,为什么?这是本性,这是真心,心量本来如是。
2018年春于天津万德庄大街
人生境界可分三等,一曰物质生活,此大多数也,二曰精神生活,即学者之流也,此亦不在少数。三曰灵魂生活,即宗教也,得其真谛者极少数耳,弘一法师则安步阅此三层楼台也。事母孝,待妻爱,精深艺术,精研佛法。实*完美一人也。——丰子恺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奇特的一个人,*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林语堂
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梁实秋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张爱玲
第一章 在天津
天津自古以来就是代表繁华的符号。既是沟通南北的漕运枢纽,又是连通世界的海运港口,同时还是拱卫京师的重要门户。清末民初,天津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近现代工商、金融业兴盛繁荣。作为直隶总督的驻地,天津也成为李鸿章和袁世凯兴办洋务和发展北洋势力的主要基地。李叔同就出生于这样一座城市。
从小在海河边长大的李叔同,过着优越的富家子弟生活,接受着最好的教育。后结识津门艺坛各路高手,求教学艺,定期雅集。为日后纵横艺坛打下结实的基础。
少年时李叔同风度翩翩,很注意衣着,尤重颜色的调和。如穿月色长袍,则配以紫色章绒的琵琶襟坎肩。冬令外出,乘晚轿,桥里的“轿围子,是用灰鼠皮制的,颇讲究。
李叔同前后在天津生活了二十多年,这片土地给予了他艺术上的滋养,让他能潇洒闯荡高手如云的民国。
海河之子
1880年阳历10月23日下午,天津富商李世珍正在海河边,亲自迎接押送李家在河南经营盐业所得银两的镖车。大约一盏茶的功夫,镖局押送的马车到了。李世珍挥手,身后几十名家丁一拥而上,将装满银子的木箱抬上马车,运往自家的桐达钱庄。
李世珍一边与镖局的大掌柜寒暄,一边将一张银票递给大掌柜。
李世珍:“大掌柜舟车劳顿,真是辛苦了,我已在鸿宾楼定了雅间,吃完饭再走。”
大掌柜抱拳:“李掌柜不必客气,咱们是老交情,这些年承蒙您照应。饭就不吃了,天黑之前还得赶回北京。改日我请您喝茶。”
李世珍:“那我就不留您了,路上小心。”
此时,海河岸边高大的槐树上,忽然飞来三五只黑背白翅的喜鹊,冲着李世珍喳喳地叫。
账房先生徐耀庭看了一眼,笑道:“瞧这喜鹊叫的多欢实,老爷府上要喜事临门呀,三太太要给老爷产下一位公子呢。”
正在此时,一名丫鬟急匆匆跑来:“给老爷道喜了,三太太生了,三太太生了,又添一位公子。”
徐耀庭一拍手:“老爷,还真让我给说中了,真是大喜临门呀。”
李世珍大喜,朝着家的方向深深凝望:“苍天有眼,已近古稀,再得一子,大喜事,大喜事呀。”
随后李世珍问丫鬟:“三太太可好?小公子可好?”
丫鬟:“太太和公子都好着呢!”
李世珍吩咐道:“照顾好三太太和小公子,就说我马上就到家。”
李宅位于天津河东区地藏庵前陆家竖胡同二号,门楼算不上高大,青色方砖铺地,上房居北,东西屋各三间。院内载着一棵梅树。北房后的小院内,另有三间灰土房,供婢仆居住。李宅东边是地藏庵,庵里住着一位出家人,香火不算旺盛,李家人常去那里烧香拜佛。
李世珍于清同治四年中举进士,曾在北京出仕吏部,和李鸿章同朝为官。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往来保定与天津之间,与李世珍有业务往来,二人关系非同一般。李世珍为官期间,是清末重臣李鸿藻的部下,有这层关系的保护,李家的生意做得自然如日中天。
李世珍共有四位妻子,原配夫人姜氏,生长子文锦,文锦二十岁左右去世。第一侧室郭氏,未育子女。第二侧室张氏,育有次子文熙。第三侧室王氏,育有三子文涛(李叔同)。因文熙自幼体弱多病,李世珍怕他与文锦一样短命绝嗣,故在68岁高龄,纳19岁的婢女王氏为妾,转年生下李叔同。
下了马车,李世珍重进产房,探望三太太和刚刚诞生的婴儿,三太太让李世珍给孩子起名,李世珍思考片刻道:“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说西汉的飞将军李广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言,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幼儿就叫成蹊,学名叫做文涛,字叔同。”
之后李世珍大步走进肃穆庄严的家庙存朴堂,在香烟缭绕中磕头跪拜:“承蒙列祖列宗护佑,今日李家再添一名男丁,希望他将来攻取功名,为李家光宗耀祖。”
为了感恩“老天赐子”,李世珍慈悲喜舍,放生祈福。李宅门外放满水盆,盆里装满鱼虾龟鳖,家丁抬着水盆到附近的海河边放生。此后,李世珍又派人为保育员和赈灾所送去银两,津门百姓都对桐达李善人的善举交口称赞。
李叔同三岁那年,李世珍凭借集钱庄、盐商于一身而苦心经营多年的家业,迎来了风生水起之日,遂购置新宅,全家迁居到天津海河东粮店后街六十号。
晚清时期的粮店街是当时天津最繁华的地带之一。这条街北起北河故道(注:今天津河北区狮子林大街),南至兴隆街,在长达十余里的河岸上,粮店一家挨着一家,河道上漕运船只首尾相接。为了漕粮卸存和转运方便,粮店前门和后门各形成了一条街道,前门叫粮店前街,后门为粮店后街。
新宅沿街而建,坐西朝东,背靠海河。共60间房,呈田字形格局排列。大门是“虎座”门楼,门楣上有精细的镂刻砖雕百兽图,门楼左侧是一个厅房。新宅门前挂有“进士第”匾额,过道内悬着“文元”匾额。新宅有个竹篱笆围城的小花园,名为“意园”。意园与后院游廊相通,园内有修竹盆花、山石盆景、小池塘和梅树石榴树。
新宅距离海河不到五十米,船运非常便捷。童年时代的李叔同,每天可以看见大宗货物从外地运抵李宅,车马喧哗,人进人出,显示出李家富庶兴旺的繁华之景。
李世珍晚年精研理学和心学,尊崇王阳明。又推崇佛教,乐善好施,创办“备济社”施衣舍粥,李叔同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福田里种下慈悲的种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