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25676
★再现宋代朝堂党争迭起、风起云涌的乱世家国;追溯一代词宗心系国难、绝世独立的琴心剑胆。
★作者梅寒以洗练文字回首李清照崭露头角的大宋旧影,随一阕一笔感知漱玉词采撷深蕴的悲欢离合。
★她是柔肠百转的婉约藕神,亦是洒脱豪放的易安居士。半生繁华,半世飘零,历尽光阴淘洗,千载词苑独盛一枝女儿花。
★随书附赠李清照“赏花”词选。
其他传记推荐:
《生如驿道,吾本旅人:杨绛传》
《独行不知芳华久:奥黛丽·赫本传》
《韶华如诗,林下美人:林徽因传》
《人间多少惆怅客:纳兰容若传》
怀古寻迹,以洗练文字回首李清照崭露头角的大宋旧影。
情落纸笺,随一阕一笔感知漱玉词采撷深蕴的悲欢离合。
她是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虽传世之作甚少,仍以清新奇隽的“易安体”在宋代词坛独树一帜,光耀京华。
她的词工丽婉转,她的诗浩气豪迈,她的人生亦是跌宕起伏。
两宋朝局风云万变,李清照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倍受党争株连之苦。
少时天真烂漫、琴瑟和鸣,晚景几经丧乱、形影相吊。大半生远离故土,流离失所,她却以堪比男儿的豪情与坚毅,凭沉博绝丽之著作,傲立于浮沉乱世。
她不只是感月吟风的婉约词人,更是心怀家国之思的千古词宗。
章 家世
第二章 婚事
第三章 朋党之祸
第四章 屏居青州
第五章 赵明诚重返官场
第六章 南渡江宁
第七章 生离死别,流寓浙东
第八章 移居杭州,再嫁风波
第九章 桑榆暮景
那是一个初夏午后,天微阴,天空中飘着丝丝小雨。我没有打伞,迎着那难得的丝丝清凉,穿过杨柳依依的青石小径去看她。读书、出差,曾数次经过她所在的城,又数次与她擦肩而过。那天,我专程去看她,看望那个九百多年前在一片藕花荡里笑洒云天的少女。
是那一片湖光山色吧?“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也是这样一个莲荷盛开的夏日午后,她和游伴们划着一只小舟,在碧波荡漾的湖上采莲、唱歌,玩得不亦乐乎,一直玩到天色欲晚,西天的云霞如彩锦一样铺满湖面,才想起要归家了。可家在哪儿?眼前只有铺天盖地的青青荷叶,在晚风中翻滚着一波又一波的绿浪,滚向天边。来时路,早已经被那些荷叶轻轻遮挡。一条轻快的小舟,还是勇敢地冲开层层荷浪,向着那片藕荡的深处驶去。她是那片山的女儿,是那片湖的女儿,在母亲的怀里,女儿从不会因为暂时地迷失方向而惊慌。晚栖的鸥鹭,被突如其来的小舟和那一群少年惊起,扑棱棱地从藕荡深处飞起,夕阳下的湖,瞬间失去了它原有的宁静。清脆的笑声扬起来,穿越长长的时空隧道,从北宋一直绵延到今天……
站在今天的济南大明湖畔,看眼前荷叶在细雨微风中轻轻翻滚,看远处数只游船悠闲地在湖面上游弋,橘红的船体,黄色的篷顶,在一片碧荷垂杨环绕的湖面上那般醒目。我不知道,那年她游湖时,划进藕荡深处的可也是这样一条艳丽的小舟,一如她那明艳如花的年华?再向远处,当我的目光落在湖对面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之上,落在湖四周的亭台楼阁之间,远飘的思绪倏地荡了回来。这一片湖,这一颗静静地栖居在泉城大地上的北方明珠,终究不是她儿时的“大明湖”了。那一片水域,应该远比现在的大明湖更加浩渺无际,那时的荷花,应该开得比现在更有气势,不然,它们何以会调皮地挽住一群游湖少年的橹,让他们急匆匆找不到归家的路。
可她分明又在这儿,在碧荷红莲之间的小舟里,在垂杨翠竹环绕的寂静小院里。漱玉泉边的漱玉堂内,她手持一卷诗书,略低着头,永远在思考的姿势。藕神祠内,她端坐堂中手持卷轴,一脸的安详。清明的月光底下,等喧嚣了一天的城市静下来,湖面静下来,她是否会轻轻放下手中的书卷,走出她的漱玉堂、藕神祠,到大明湖畔划一叶小舟,轻轻荡向藕花深处?
会吧,她是藕神。
大明湖自古产藕,藕在泉城人的心里,是一种绝妙美食,又是一种象征崇高、纯洁的吉祥物,而能驾驭掌管那些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之仙子的,定是非她莫属。自清代起,热情的济南人民就将她视为藕神祭祀。在今天大明湖东北侧,汇波楼南侧,就有一处修建于1998年的藕神祠。藕神祠单独成院,祠堂在院北侧,面阔三间,堂内悬“藕神祠”的巨大匾额,祠内正中即是藕神坐像,坐像高2.8米,蓝衣白裳,外披一件大红的拖地披风,是典型的宋代仕女装扮。再看那女神,面若满月,满目安详,纤纤玉指,手持卷轴,看上去温文尔雅又娴静端庄。女神两侧,荷花丛中,两位侍女一人手持红荷,一人手持绿荷,她们也是服饰华丽,珠翠叮当,在这里静静地陪伴着这位荷中女神。祠内四壁绘满彩色的壁画,画中仙子彩衣飘飘,楹柱悬挂的楹联为徐北文先生所书:“是耶非耶,水中仙子荷花影;归去来兮,宋代词宗才女魂。”
去时,正值大明湖中莲荷盛开之际,阵阵清风携荷香吹来,站在湖畔的藕神祠内,真如徐北文先生所言,是耶非耶?李清照,这个光耀千秋的宋朝大才女,她真的在这里吗?
很多人也曾如我一样慕名而来吧,将这个“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城市当成她的故乡,将大明湖误作她年少荡舟的湖。今天的济南城,趵突泉公园一角,漱玉泉畔就坐落着她的纪念堂。
修建于1959年的济南李清照纪念堂,其实只是同类纪念馆(堂)中的一座,在另外几个地方:山东章丘明水镇、山东青州、浙江金华,也有以她名字开辟的纪念堂。明水镇是被后世学者、读者们普遍认同的李清照的故乡;山东青州,是李清照与赵明诚屏居避难的乡间别墅,归来堂中他们曾共理金石、赌书泼茶,留下一段千古佳话;李清照登上浙江金华的八咏楼时,已是国破家亡的暮年,八咏楼上,望山高水远,回不去的故国与故乡,让她留下“江山留与后人愁”的无奈长叹。为纪念她而建的藕神祠,更是遍布各地,有莲荷盛开的地方,常常都能看到李清照的影子。在我的故乡小城一个不起眼的公园里,一片荷池中间,我就曾赫然遇到过手持书卷、凝思远望的李清照雕像。
也许,因为她的光芒太过耀眼,那些她曾经住过、曾经来过的地方,都想努力捕捉保留她的芳踪与气息。她一直是济南人的骄傲,济南这座城市甚至将她作为一张特有的名片。1984年,纪念李清照诞辰九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济南召开,国内研究李清照的学者们齐聚济南,济南社会科学院(当时名为济南市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为此编辑了《李清照研究论文集》和《李清照研究论文选》两书,先后由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将李清照的学术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99年,济南李清照纪念堂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扩建修整,于是就有了现在这座古色古香的宋代庭院:翠竹绿荫环抱之中,仿宋建筑布局精巧,别致中又透着朴实典雅的气息。院内花木扶疏,曲径回廊,飞亭叠瀑,室内则陈列着与李清照相关的字画、图、文、像等珍贵资料。她不曾在那里生活过,可那里无处不显示着女词人当年的生活追求与气质风度。
李清照是济南人,可她生前并不曾在今天的泉城济南定居过。著名学者王仲闻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次子,也是李清照研究领域的权威人士之一,他曾在《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事迹编年》中言:“清照幼时,当从父母居,其故宅应云‘李格非故宅’,不得云‘李清照故宅’。嫁后从赵氏,未居济南……济南不得有李清照故宅。”老先生治学严谨,在今人的眼里或许严谨得有些固执。后人皆以“李清照故宅”而不以“李格非故宅”或者“赵明诚故宅”为李清照模糊难定的故居命名,原因其实很简单,李清照的光华远远超过她的父亲李格非与夫君赵明诚。
至于济南清照纪念堂旁边的漱玉泉、柳絮泉,更可能是后人根据她的词集与才名而命名。柳絮泉缘于人们将她比作东晋有咏絮之才的谢道韫,而漱玉泉则是后人根据她的词集《漱玉集》而命名的。这样的说法,也许会让视她为骄傲的泉城人心有不甘,但我们谁也无法改写历史。
随着人们对李清照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翔实资料被发掘。李清照父祖辈的籍贯为齐州章丘,北宋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那时济南府辖区有历城、章丘等五处县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称李清照为济南人也是不错的。但说她的旧居在今济南柳絮泉边却无道理,对于李清照的原籍,今人已基本达成共识——是今天的山东章丘明水镇。
那么,那年夏天我在泉城济南大明湖畔的寻幽访古,在趵突泉公园漱玉堂中的凝神驻足,那些与九百多年前的女词人的隔空对话,其实都是错的了。但细想,也没有错。她本来就不是属于哪一个地方、哪一片山水的,七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她的足迹从北方的故乡山水到中原再到江南,大半生居无定所,一直到晚年才在杭州定居,她却终生不曾爱上那座异乡的城,不曾将那里视为她的家。她的家,在她传世的文字里。郭沫若的一首诗或许是对她一生的好概括:“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秋是著书。”
我们去寻她,这位自明水镇百脉泉边款款走来的大宋女词人,这位世人眼里的高贵藕神。顺着她传世的诗词华章,到她儿时生活过的百脉泉与莲子湖走一走、看一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