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9094874
编辑推荐
本书是由季羡林先生在留德十年之后返回祖国并在北大开始工作的近两年时间内所记日记的手稿编辑而成。目前季羡林先生的日记已出版的包括《清华园日记》、《留德十年》等,本书所记录内容在时间上基本是《留德十年》的接续,在国内属于首次出版。
本书忠实地记录了作者从1946年5月1日香港开始,辗转上海、南京、北平、济南等多个城市,拜访朋友、赴北大任教、回济南家乡探亲等等的日常生活、遭遇见闻、读书写作和所思所想。
书中详细记录的日常生活,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一代学术大师的学术追求、日常交往、为人处世与内心世界,而且可以了解到抗战结束后到解放前这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不仅是研究季羡林先生的宝贵资料,更是珍贵的社会生活史素材。先生文笔质朴、真实、亲切、自然,其中记事率真、写景动人。
本书忠实地记录了作者从1946年5月1日香港开始,辗转上海、南京、北平、济南等多个城市,拜访朋友、赴北大任教、回济南家乡探亲等等的日常生活、遭遇见闻、读书写作和所思所想。
书中详细记录的日常生活,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一代学术大师的学术追求、日常交往、为人处世与内心世界,而且可以了解到抗战结束后到解放前这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不仅是研究季羡林先生的宝贵资料,更是珍贵的社会生活史素材。先生文笔质朴、真实、亲切、自然,其中记事率真、写景动人。
内容简介
本书是季羡林自德国回到祖国、受聘为北大教授并在北大组建东语系这一时期生活、工作、社会交往的原始材料。先生生前发表的一些怀念性文章中,提到的一些人与事,比如与陈寅恪、胡适、汤用彤、梁实秋、邓广铭、臧克家、李长之等人的交往,在这本日记中都可得到印证。虽然只是短短一年多时间的日记,但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的很多方面,比如个性率真、节俭、勤学苦读、尊师重道、待人真诚、作息规律,等等。从中可以看出一个真实、鲜活、朴厚的季羡林。
目 录
1946年5月1日——1946年5月13日 香港
1946年5月19日——1946年6月2日 上海
1946年6月3日——1946年8月29日 南京
1946年8月30日——1946年9月20日 上海
1946年9月21日——1947年7月15日 北平
1947年7月16日——1947年9月1日 济南
1947年9月2日——1947年10月5日 北平
前 言
编者的话
1945年深秋,因二战炮火阻隔羁旅德国十年之久的季羡林,终于有机会离开收获学术也历经轰炸炼狱与饥饿折磨的哥廷根,“怀着‘客树回望成故乡’的心情,一步三回首地到了瑞士”。1946年春天,经过法国和越南西贡到香港,坐船到上海,再从上海到南京。在南京接到北大的聘书,但因学校放假且战乱交通中断,只得在南京度过漫长的暑假,之后又折回上海坐船到秦皇岛,再经唐山、天津终到北京。离开故国十一年,到了北京已是“落叶满长安”的深秋时节。
经清华读书时的教授陈寅恪先生的引荐,1946年35岁的季羡林入北大文学院东方语言文学系执教任副教授,随即转为正教授兼系主任,主持东语系工作。
多年海外漂泊和历经几个月的各地辗转之后,季羡林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在北大东语系的轨迹基本是:每天六点起床,到图书馆研究室看书、写作,到系办公室去看看,出去吃饭,再回去看书,有时到街上逛逛旧书摊,再回来看书、写作……开始了一个学者的平静生活。1947年7月,暑假的季羡林终于有机会回到济南家乡跟叔父妻儿团聚并探访亲朋好友;9月初,暑假结束,季羡林又返回北京,继续大学教授的书斋生活。
本书内容包括的就是这一段时期季羡林先生的日记,我们按先生辗转各地的时间和旅程,将全书内容分为:香港、上海、南京、北平、济南等。蒙季承先生(本书中的“延宗”)信任,授权我们使用先生珍贵的手稿;又在本书出清样之后,帮助我们审读校勘。同样需要致以诚挚谢意的还有季羡林国际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散文家协会会长卞毓方先生,卞先生抽出宝贵的时间帮我们审读文稿并作序。二位先生所付出的心血,使本书内容最大程度上做到了准确和严谨。
季羡林先生为人朴厚、学问精深,说过很多既世故又天真的名言妙语,比如“不完满才是人生”、“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比如“要说真话,不讲假话。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先生生前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日记即是先生内心的真实显露。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真”。比如日记1946年9月29日写道:
……去看梁实秋先生,走进大门,一看门上糊了白纸,心里一惊,一打听,原来他父亲死了,我于是也没有进去。就到市场去,看了几个旧书摊,买了几本书,到润明楼吃过午饭,就步行回来……
日记1946年11月23日写道:
六点出来到市场润明楼吃晚饭,到东来顺去,任继愈请客,我不高兴吃,所以先吃了。看他们吃完,一同回来。
一个内心坦率、天真的青年学者形象跃然纸上。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日记中随处可见先生勤学苦读、生活简朴、待人真诚的事例。比如1947年印度汉学家师觉月(Bagchi)来华到北大做访问学者期间,时任校长胡适将照管这位印度学者的事宜全权委托给季羡林,这一段时期日记经常可见作者帮Bagchi借书、印讲义、陪同演讲、游故宫北海天坛等照管Bagchi日常工作生活的记载。例如日记1947年3月29日写道:
九点到翠花胡同去找Bagchi。同他一同到故宫博物院去……我们一直逛到十二点……到润明楼,我请他吃午饭,结果每个人吃了两份……
先生爱书,可惜时值内战、物价飞涨,教授的每月工资也捉襟见肘,往往是遇到想买的书又买不起,又或者宁可饿着肚子也要多买几本书。比如1946年6月30日写道:
到旧书店里去逛,琳琅满目,只是自己没有钱,我买了一部《天竺字源》,用钱七千元。
1947年10月3日写道:
这是一条有名的旧书店街,我以前还没有来过,我因为钱已经不多了,不想再买书。但一看到书就非买不行,结果又买了两万元的书……四点到图书馆去看报,忽然看到《益世报》上登了一篇访问我的记录,我于是就到市场去买了份《益世报》,不由不到书摊上去看了趟,结果又买了一本。决意十天不上馆子,只啃干烧饼。
书中详细记录的这些日常生活,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一代大师的学术追求、日常交往、为人处世与内心世界,而且可以了解到抗战结束后到解放前这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因此这本日记不仅是研究季羡林先生的宝贵资料,更是珍贵的社会生活史素材。
由于日记写作时间是1946—1947年,我们将手稿中的繁体字全部转化为简体字;另外一些标点符号和汉字的使用与当前所要求的规范有所不同,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在编辑过程中酌情给予了修改:例如增加了书名号、英文句点“.”酌情改为逗号和句号;对于日记手稿中的错别字以“[ ]”进行修改,漏字以“< >”进行添加。然而先生读书甚广、钻研甚深,因时间和编辑能力所限,仍有可能出现纰漏,如有发现还请读者加以指正,以便我们重印时得以修改。
“此心安处是吾乡”是苏轼《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中的一句,原为抒发作者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作为本书书名,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作者历经十年海外漂泊、终于回到祖国;又经过香港、上海、南京等城市近半年的辗转,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真正心安的地方是祖国故乡的感受。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相信读者将会通过本书的阅读,领略到季羡林先生的纯粹、真挚和平淡,在淡然中获得启迪和感动。
编者
2014年11月
代序
卞毓芳
承重庆出版社寄来《此心安处是吾乡:季羡林归国日记1946—1947》书稿,让我作序。翻阅几遍,惶惑之下,不知从何着手。
忽然想起一则疑团。
据《季羡林自传》,1946年,季羡林从欧洲返回祖国,因陈寅恪推荐,进了北大。他写到:
按北大当时的规定,国外归来的留学生,不管拿到什么学位,最高只能定为副教授。清华大学没有副教授这个职称,与之相当的是专任讲师。至少要等上几年,看你的教书成绩和学术水平,如够格,即升为正教授。我能进入北大,已感莫大光荣,焉敢再巴蛇吞象有什么非分之想!第二天,我以副教授的身份晋谒汤用彤先生。汤先生是佛学大师。他的那一部巨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集义理、词章、考据于一体,蜚声宇内,至今仍是此道楷模,无能望其项背者。他的大名我仰之久矣。在我的想象中,他应该是一位面容清癯、身躯瘦长的老者;然而实际上却恰恰相反。他身着灰布长衫,圆口布鞋,面目祥和,严而不威,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暗想在他领导下工作是一种幸福。过了至多一个星期,他告诉我,学校决定任我为正教授,兼文学院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这实在是大大地出我意料。要说不高兴,那是过分矫情;要说自己感到真正够格,那也很难说。我感愧有加,觉得对我是一种鼓励。不管怎样,副教授时期之短,总可以算是一个记录吧。
同一场面,季羡林在《回忆汤用彤先生》一文中说:
第二天,少曾(阴法鲁号)陪我到设在北楼的文学院院长办公室去谒见锡予先生,他是文学院长。这是我景仰多年以后第一次见到先生。把眼前的锡予先生同我心中幻想的锡予先生一对比,当然是不相同的,然而我却更爱眼前的锡予先生。他面容端严慈祥,不苟言笑,却是即之也温,观之也诚,真蔼然仁者也。先生虽留美多年,学贯中西,可是身着灰布长衫,脚踏圆口布鞋,望之似老农老圃,没有半点‘洋气’,没有丝毫教授架子和大师威风。我心中不由自主地油然生幸福之感,浑身感到一阵温暖。晚上,先生设家宴为我接风,师母也是慈祥有加,更增加了我的幸福之感。当时一介和一玄都还年小,恐怕已经记不得那天的情景了。我从这一天起就成了北大的副教授,开始了我下半生的新生活,心中陶陶然也。
我可绝没有想到,过了一个来星期,至多不过十天,锡予先生忽然告诉我:我已经被聘为北京大学正教授兼新成立的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并且还兼任文科研究所的导师。
同一内容,还可举出第三个版本。季羡林在散文《我的心是一面镜子》中回忆:
当时正值第二次革命战争激烈进行,交通中断,我无法立即回济南老家探亲。我在上海和南京住了一个夏天。在南京曾叩见过陈寅恪先生,到中央研究院拜见过傅斯年先生。1946年深秋,从上海乘船到秦皇岛,转乘火车,来到了暌别了11年的北平。深秋寂冷,落叶满街,我心潮起伏,酸甜苦辣,说不出来是什么滋味。阴法鲁先生到车站去接我们,把我暂时安置在北大红楼。第二天,会见了文学院长汤用彤先生。汤先生告诉我,按北大以及其他大学规定,得学位回国的学人,最高只能给予副教授职称,在南京时傅斯年先生也告诉过我同样的话。能到北大来,我已经心满意足,焉敢妄求?但是过了没有多久,大概只有个把礼拜,汤先生告诉我,我已被定为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时年35岁。当副教授时间之短,我恐怕是创了新纪录。这完全超出了我的想望。
你看,一个星期后,季羡林由副教授转为正教授,这事如板上钉钉,确凿无疑。
然而,此番面对重庆出版社送来的打印稿,愕然发现,上述三种说法都与日记有出入。出入在何处?且让日记说话。
1946年1月23日,在瑞士:
写给汤用彤先生一封信,因为陈寅恪先生写信告诉我说北大想设东方语言系,让我把学历著作寄去。
1946年5月24日,在上海:
虎文回来,带了一大批信,居然有叔父他老人家的,我真是大喜过望。同时汤用彤先生通知,我已经被任为北京大学教授,可谓双喜。
1946年6月19日,在南京:
正在闲谈的时候,忽然接到北大寄来的临时聘书。
1946年6月25日:
早晨七点起来,洗过脸,吃过早点,就出去到中央研究院去见傅斯年。这位先生也半官僚化了,说话有点不着边际,谈了谈北大的情形。我觉得他们没有诚意聘我,他们当然高兴我去,不过没有我也行。
1946年9月16日,从上海乘海轮北上。
1946年9月21日,到北平,入住沙滩红楼。
1946年9月22日:
夜里虽然吃了安眠药,但仍没睡好。早晨很早就起来了,洗过脸,到外面澡堂里去洗了一个澡,回来,阴(法鲁)同孙(衍炚)在这里等我。我们一同出去到一个小饭馆里喝了碗豆浆,吃了几个烧饼,阴就领我去看汤锡予先生。我把我的论文拿给他看,谈了半天。临出门的时候,他告诉我,北大向例(其实清华也一样)新回国来的都一律是副教授,所以他以前就这样通知我,但现在他们却破一次例,直截请我作正教授,这可以说是喜出望外。
看明白了吧。留学生回国,先当副教授的规定,的确是有的。季羡林在南京接到的临时聘书,应该就是副教授的聘书。但是9月21日到了北平,第二天晋谒汤用彤,立刻就得知被破例聘为正教授。因此,若从6月19日接到临时聘书算起,到9月22日被告知聘为正教授为止,间隔是三个月零三天,若从9月21日到北平算起,到第二天被告知聘为正教授为止,则几乎没有间隔,所谓一个礼拜从副教授转为正教授的记录,纯粹是子虚乌有。
那么,季羡林为什么会有“一星期转正”之说呢?窃以为,22日,汤用彤院长虽然当面告诉他已被聘为正教授,但不是正式任命,所以在潜意识里,自己还是副教授。
然而——又是然而,既然已经当面告知,那么,关于正教授一事,就不存在“大大地出我意料”,或“绝没有想到”了。这两个词,只能限定在“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和文科研究所的导师”。
写到这里,还得赘一笔。2008年11月18日,季羡林作口述史时讲到这一段,他说:
我去北大是陈寅恪介绍的,这个问题我提过,当时陈寅恪是清华的教授,为什么他不介绍我去清华,介绍我到北大,我到现在也不明白。不过当时啊,北大那个门槛很高。我们去见……当时胡适不在国内。汤用彤文学院长,兼管这个学校的,那时候北大六个学院,文理法,农工医,北大六个学院,汤用彤是文学院的院长。是不是院务委员会主席,我不知道。反正我们去见汤用彤,在路上走的时候,中间有傅斯年,傅斯年是北大的副校长,代理校长,胡适的校长。路上走,他主要介绍北大这个门槛怎么怎么难,讲到别的大学教授要进北大,要降一级,教授改成副教授。就是介绍这个门槛高。一路就讲这个。到了那个,那时候是在城里,在这个啊,不是红楼,那时候是在北大图书馆后面,一个北楼,北楼就是办公的地方。陪我去见汤用彤,一路上就讲这个北大门槛怎么高,那个意思就是给我一个副教授,就已经是天恩高厚了。反正我记得一路上,就讲这个玩意儿。见到汤用彤,还没有进入正常的谈话阶段,他就先讲,我让你当一个礼拜的副教授,立刻给你改成正教授。当然出我意外啊,至于为什么,我不知道。不过当时我这个,你要说我没有资格,我1941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拿到哲学博士学位。这是1946年了。
这里又凭空冒出个傅斯年,证之以前引三种说法,尤其是他当年、当天的日记,可见纯粹是记忆混乱,把南京的谈话搬到了北平。至于“见到汤用彤,还没有进入正常的谈话阶段,他就先讲,我让你当一个礼拜的副教授,立刻给你改成正教授”云云,也是“积非成是而无从知,先入为主而惑以终身”的了。
季先生曾教导我“做学问要在不疑处存疑”,我今现趸现卖,也算是对先生的一份作业报告。
可见日记毕竟是有史料价值的,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2014年11月21日
(本文作者卞毓芳先生为季羡林国际文化研究院院长)
1945年深秋,因二战炮火阻隔羁旅德国十年之久的季羡林,终于有机会离开收获学术也历经轰炸炼狱与饥饿折磨的哥廷根,“怀着‘客树回望成故乡’的心情,一步三回首地到了瑞士”。1946年春天,经过法国和越南西贡到香港,坐船到上海,再从上海到南京。在南京接到北大的聘书,但因学校放假且战乱交通中断,只得在南京度过漫长的暑假,之后又折回上海坐船到秦皇岛,再经唐山、天津终到北京。离开故国十一年,到了北京已是“落叶满长安”的深秋时节。
经清华读书时的教授陈寅恪先生的引荐,1946年35岁的季羡林入北大文学院东方语言文学系执教任副教授,随即转为正教授兼系主任,主持东语系工作。
多年海外漂泊和历经几个月的各地辗转之后,季羡林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在北大东语系的轨迹基本是:每天六点起床,到图书馆研究室看书、写作,到系办公室去看看,出去吃饭,再回去看书,有时到街上逛逛旧书摊,再回来看书、写作……开始了一个学者的平静生活。1947年7月,暑假的季羡林终于有机会回到济南家乡跟叔父妻儿团聚并探访亲朋好友;9月初,暑假结束,季羡林又返回北京,继续大学教授的书斋生活。
本书内容包括的就是这一段时期季羡林先生的日记,我们按先生辗转各地的时间和旅程,将全书内容分为:香港、上海、南京、北平、济南等。蒙季承先生(本书中的“延宗”)信任,授权我们使用先生珍贵的手稿;又在本书出清样之后,帮助我们审读校勘。同样需要致以诚挚谢意的还有季羡林国际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散文家协会会长卞毓方先生,卞先生抽出宝贵的时间帮我们审读文稿并作序。二位先生所付出的心血,使本书内容最大程度上做到了准确和严谨。
季羡林先生为人朴厚、学问精深,说过很多既世故又天真的名言妙语,比如“不完满才是人生”、“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比如“要说真话,不讲假话。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先生生前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日记即是先生内心的真实显露。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真”。比如日记1946年9月29日写道:
……去看梁实秋先生,走进大门,一看门上糊了白纸,心里一惊,一打听,原来他父亲死了,我于是也没有进去。就到市场去,看了几个旧书摊,买了几本书,到润明楼吃过午饭,就步行回来……
日记1946年11月23日写道:
六点出来到市场润明楼吃晚饭,到东来顺去,任继愈请客,我不高兴吃,所以先吃了。看他们吃完,一同回来。
一个内心坦率、天真的青年学者形象跃然纸上。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日记中随处可见先生勤学苦读、生活简朴、待人真诚的事例。比如1947年印度汉学家师觉月(Bagchi)来华到北大做访问学者期间,时任校长胡适将照管这位印度学者的事宜全权委托给季羡林,这一段时期日记经常可见作者帮Bagchi借书、印讲义、陪同演讲、游故宫北海天坛等照管Bagchi日常工作生活的记载。例如日记1947年3月29日写道:
九点到翠花胡同去找Bagchi。同他一同到故宫博物院去……我们一直逛到十二点……到润明楼,我请他吃午饭,结果每个人吃了两份……
先生爱书,可惜时值内战、物价飞涨,教授的每月工资也捉襟见肘,往往是遇到想买的书又买不起,又或者宁可饿着肚子也要多买几本书。比如1946年6月30日写道:
到旧书店里去逛,琳琅满目,只是自己没有钱,我买了一部《天竺字源》,用钱七千元。
1947年10月3日写道:
这是一条有名的旧书店街,我以前还没有来过,我因为钱已经不多了,不想再买书。但一看到书就非买不行,结果又买了两万元的书……四点到图书馆去看报,忽然看到《益世报》上登了一篇访问我的记录,我于是就到市场去买了份《益世报》,不由不到书摊上去看了趟,结果又买了一本。决意十天不上馆子,只啃干烧饼。
书中详细记录的这些日常生活,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一代大师的学术追求、日常交往、为人处世与内心世界,而且可以了解到抗战结束后到解放前这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因此这本日记不仅是研究季羡林先生的宝贵资料,更是珍贵的社会生活史素材。
由于日记写作时间是1946—1947年,我们将手稿中的繁体字全部转化为简体字;另外一些标点符号和汉字的使用与当前所要求的规范有所不同,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在编辑过程中酌情给予了修改:例如增加了书名号、英文句点“.”酌情改为逗号和句号;对于日记手稿中的错别字以“[ ]”进行修改,漏字以“< >”进行添加。然而先生读书甚广、钻研甚深,因时间和编辑能力所限,仍有可能出现纰漏,如有发现还请读者加以指正,以便我们重印时得以修改。
“此心安处是吾乡”是苏轼《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中的一句,原为抒发作者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作为本书书名,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作者历经十年海外漂泊、终于回到祖国;又经过香港、上海、南京等城市近半年的辗转,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真正心安的地方是祖国故乡的感受。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相信读者将会通过本书的阅读,领略到季羡林先生的纯粹、真挚和平淡,在淡然中获得启迪和感动。
编者
2014年11月
代序
卞毓芳
承重庆出版社寄来《此心安处是吾乡:季羡林归国日记1946—1947》书稿,让我作序。翻阅几遍,惶惑之下,不知从何着手。
忽然想起一则疑团。
据《季羡林自传》,1946年,季羡林从欧洲返回祖国,因陈寅恪推荐,进了北大。他写到:
按北大当时的规定,国外归来的留学生,不管拿到什么学位,最高只能定为副教授。清华大学没有副教授这个职称,与之相当的是专任讲师。至少要等上几年,看你的教书成绩和学术水平,如够格,即升为正教授。我能进入北大,已感莫大光荣,焉敢再巴蛇吞象有什么非分之想!第二天,我以副教授的身份晋谒汤用彤先生。汤先生是佛学大师。他的那一部巨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集义理、词章、考据于一体,蜚声宇内,至今仍是此道楷模,无能望其项背者。他的大名我仰之久矣。在我的想象中,他应该是一位面容清癯、身躯瘦长的老者;然而实际上却恰恰相反。他身着灰布长衫,圆口布鞋,面目祥和,严而不威,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暗想在他领导下工作是一种幸福。过了至多一个星期,他告诉我,学校决定任我为正教授,兼文学院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这实在是大大地出我意料。要说不高兴,那是过分矫情;要说自己感到真正够格,那也很难说。我感愧有加,觉得对我是一种鼓励。不管怎样,副教授时期之短,总可以算是一个记录吧。
同一场面,季羡林在《回忆汤用彤先生》一文中说:
第二天,少曾(阴法鲁号)陪我到设在北楼的文学院院长办公室去谒见锡予先生,他是文学院长。这是我景仰多年以后第一次见到先生。把眼前的锡予先生同我心中幻想的锡予先生一对比,当然是不相同的,然而我却更爱眼前的锡予先生。他面容端严慈祥,不苟言笑,却是即之也温,观之也诚,真蔼然仁者也。先生虽留美多年,学贯中西,可是身着灰布长衫,脚踏圆口布鞋,望之似老农老圃,没有半点‘洋气’,没有丝毫教授架子和大师威风。我心中不由自主地油然生幸福之感,浑身感到一阵温暖。晚上,先生设家宴为我接风,师母也是慈祥有加,更增加了我的幸福之感。当时一介和一玄都还年小,恐怕已经记不得那天的情景了。我从这一天起就成了北大的副教授,开始了我下半生的新生活,心中陶陶然也。
我可绝没有想到,过了一个来星期,至多不过十天,锡予先生忽然告诉我:我已经被聘为北京大学正教授兼新成立的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并且还兼任文科研究所的导师。
同一内容,还可举出第三个版本。季羡林在散文《我的心是一面镜子》中回忆:
当时正值第二次革命战争激烈进行,交通中断,我无法立即回济南老家探亲。我在上海和南京住了一个夏天。在南京曾叩见过陈寅恪先生,到中央研究院拜见过傅斯年先生。1946年深秋,从上海乘船到秦皇岛,转乘火车,来到了暌别了11年的北平。深秋寂冷,落叶满街,我心潮起伏,酸甜苦辣,说不出来是什么滋味。阴法鲁先生到车站去接我们,把我暂时安置在北大红楼。第二天,会见了文学院长汤用彤先生。汤先生告诉我,按北大以及其他大学规定,得学位回国的学人,最高只能给予副教授职称,在南京时傅斯年先生也告诉过我同样的话。能到北大来,我已经心满意足,焉敢妄求?但是过了没有多久,大概只有个把礼拜,汤先生告诉我,我已被定为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时年35岁。当副教授时间之短,我恐怕是创了新纪录。这完全超出了我的想望。
你看,一个星期后,季羡林由副教授转为正教授,这事如板上钉钉,确凿无疑。
然而,此番面对重庆出版社送来的打印稿,愕然发现,上述三种说法都与日记有出入。出入在何处?且让日记说话。
1946年1月23日,在瑞士:
写给汤用彤先生一封信,因为陈寅恪先生写信告诉我说北大想设东方语言系,让我把学历著作寄去。
1946年5月24日,在上海:
虎文回来,带了一大批信,居然有叔父他老人家的,我真是大喜过望。同时汤用彤先生通知,我已经被任为北京大学教授,可谓双喜。
1946年6月19日,在南京:
正在闲谈的时候,忽然接到北大寄来的临时聘书。
1946年6月25日:
早晨七点起来,洗过脸,吃过早点,就出去到中央研究院去见傅斯年。这位先生也半官僚化了,说话有点不着边际,谈了谈北大的情形。我觉得他们没有诚意聘我,他们当然高兴我去,不过没有我也行。
1946年9月16日,从上海乘海轮北上。
1946年9月21日,到北平,入住沙滩红楼。
1946年9月22日:
夜里虽然吃了安眠药,但仍没睡好。早晨很早就起来了,洗过脸,到外面澡堂里去洗了一个澡,回来,阴(法鲁)同孙(衍炚)在这里等我。我们一同出去到一个小饭馆里喝了碗豆浆,吃了几个烧饼,阴就领我去看汤锡予先生。我把我的论文拿给他看,谈了半天。临出门的时候,他告诉我,北大向例(其实清华也一样)新回国来的都一律是副教授,所以他以前就这样通知我,但现在他们却破一次例,直截请我作正教授,这可以说是喜出望外。
看明白了吧。留学生回国,先当副教授的规定,的确是有的。季羡林在南京接到的临时聘书,应该就是副教授的聘书。但是9月21日到了北平,第二天晋谒汤用彤,立刻就得知被破例聘为正教授。因此,若从6月19日接到临时聘书算起,到9月22日被告知聘为正教授为止,间隔是三个月零三天,若从9月21日到北平算起,到第二天被告知聘为正教授为止,则几乎没有间隔,所谓一个礼拜从副教授转为正教授的记录,纯粹是子虚乌有。
那么,季羡林为什么会有“一星期转正”之说呢?窃以为,22日,汤用彤院长虽然当面告诉他已被聘为正教授,但不是正式任命,所以在潜意识里,自己还是副教授。
然而——又是然而,既然已经当面告知,那么,关于正教授一事,就不存在“大大地出我意料”,或“绝没有想到”了。这两个词,只能限定在“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和文科研究所的导师”。
写到这里,还得赘一笔。2008年11月18日,季羡林作口述史时讲到这一段,他说:
我去北大是陈寅恪介绍的,这个问题我提过,当时陈寅恪是清华的教授,为什么他不介绍我去清华,介绍我到北大,我到现在也不明白。不过当时啊,北大那个门槛很高。我们去见……当时胡适不在国内。汤用彤文学院长,兼管这个学校的,那时候北大六个学院,文理法,农工医,北大六个学院,汤用彤是文学院的院长。是不是院务委员会主席,我不知道。反正我们去见汤用彤,在路上走的时候,中间有傅斯年,傅斯年是北大的副校长,代理校长,胡适的校长。路上走,他主要介绍北大这个门槛怎么怎么难,讲到别的大学教授要进北大,要降一级,教授改成副教授。就是介绍这个门槛高。一路就讲这个。到了那个,那时候是在城里,在这个啊,不是红楼,那时候是在北大图书馆后面,一个北楼,北楼就是办公的地方。陪我去见汤用彤,一路上就讲这个北大门槛怎么高,那个意思就是给我一个副教授,就已经是天恩高厚了。反正我记得一路上,就讲这个玩意儿。见到汤用彤,还没有进入正常的谈话阶段,他就先讲,我让你当一个礼拜的副教授,立刻给你改成正教授。当然出我意外啊,至于为什么,我不知道。不过当时我这个,你要说我没有资格,我1941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拿到哲学博士学位。这是1946年了。
这里又凭空冒出个傅斯年,证之以前引三种说法,尤其是他当年、当天的日记,可见纯粹是记忆混乱,把南京的谈话搬到了北平。至于“见到汤用彤,还没有进入正常的谈话阶段,他就先讲,我让你当一个礼拜的副教授,立刻给你改成正教授”云云,也是“积非成是而无从知,先入为主而惑以终身”的了。
季先生曾教导我“做学问要在不疑处存疑”,我今现趸现卖,也算是对先生的一份作业报告。
可见日记毕竟是有史料价值的,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2014年11月21日
(本文作者卞毓芳先生为季羡林国际文化研究院院长)
在线试读
1946年5月1日—1946年5月13日
香 港
五月一日 这里的钟都不对,不知是什么时候起来的,吃过早点,同虎文[1]坐电车到六国饭店去,我坐了会就出来到电车站去,预备坐电车回来,但电车里面的人都拥挤得厉害,一辆辆车面前开过去,有的简直不停,有的虽然一停但自己也挤不上去,一直等到快一点才等到一辆。回到旅馆吃了点米饭,躺在木床上睡了会,起来更是无聊,同住的人都是市侩商人,没有一个顺眼的,连一个能谈几句话的人都找不到,只好一个人呆坐了。吃过晚饭,正躺在木床上要朦胧睡去,忽然窗外一阵亮,起来一看,原来是欢迎刘督放烟火,射探照灯,一会就完了,没有多大意思。
二日 早晨七点多起来,吃过早饭,同王小姐、萧先生坐电车到邮局去,想把替Silgie带来的包裹寄走,没想到手续还不简单,没有寄成。出来逛了逛大街,就回旅馆来,喝了点水泡米饭,躺下休息了会,起来没有事情作[做],觉得异常无聊。旅馆里来来往往全是人,自己一点也静不下,从窗子里看出去,还是码头,人声又是噪杂,连封信都写不安静。吃过晚饭,同王、萧出去逛大街,两旁全是店铺,而且都是货物山积,只是不知道那[哪]里会有人用这许多货物。九点回来,旅馆里又开始热闹起来了,一直叫到半夜,我才得到睡的机会。
三日 早上七点多起来,吃过早饭,同虎文、萧、王坐电车出去,我先到邮局包裹处想把包裹寄出去,今天又没成功。到外交特派员公署会到他们,见了见郭德华特派员,出来就坐电车回旅馆来。人病还没有全好,身上又是一点力量都没有,又不想吃东西,只是咳嗽,呼吸非常不方便,不知究竟是什么病。躺下睡了会,等到五点,吃过晚饭,他们出去散步,我一点力量同兴致都没有,呆在家里,其无聊更是难耐,我真希望赶快离开这环境,但目前只有忍耐。
四日 早晨七点多就起来了,九点半吃过早饭,同虎文到六国饭店去,半路上下了电车把包裹寄去,买了点东西,在六国饭店休息了会。一点吃了点面包,坐到三点,同虎文一同坐电车回旅馆来,病似乎还没有好,浑身只是一点力量也没有,什么东西也不想吃。今天勉强吃了点面包,胃里就有作呕的意思,自己在船上三天没吃东西,下船又病了几天,满以为现在可以补上,岂知更变本加厉,一点都不想吃。躺在木床上休息了会,吃过晚饭,他们还在高谈阔论,我就朦胧睡去。
五日 星期日 早晨六点多起来,洗过脸,呆坐到九点。吃过早饭,仍然是与无聊作伴,人比昨天更疲倦,连坐着的力量似乎都没有了,但躺在木床上,浑身散痛,而且来来往往全是人,一点也静不下,真不知应该怎样好。站在窗子前面看街上,也没有多少意思,拥拥挤挤全是码头工人,气味更是难闻,我一生还没有住过这样脏的地方。五点吃晚饭,吃完,照旧是无聊,坐了会,就把毡子铺在木床上睡起来。
六日 早晨七点起来,吃过早点,同虎文、西园[2]坐电车出去,先到救世军[3]同Major Watson谈了谈船的问题,又到邮局寄了两封信,就到太古去,结果是不但头二等没有票卖,连三等我们自己也买不到,出来我先同虎文回来,顺路到上面一条大街上去买了点吃的东西,回到旅馆吃了点东西,就躺在木椅上休息。脑筋就想到将来的计划,乱成一团,一点头绪都没有,内战已经又起来了,有家都回不去,还谈别的什么呢?三点西园煮了点东西我们吃,等到五点又吃了顿晚饭,吃完看了看报纸,十点就睡。
七日 早晨七点起来,吃过早点,呆坐了半天,以前在没有事的时候,还可以让幻想出去飞飞,但在现在这样的环境里,臭气充鼻,人声喧乱,终日只是皱了眉头,连幻想的余裕都没有了。十一点自己坐电车到大街上下来,看了看铺子,到那条专卖美国东西的街上买了几个罐头,又坐电车回来,出了一身大汗。王小姐回来,陪她吃了点面包,西园做好了大米绿豆饭,又饱饱吃了一顿,无论如何今天总算吃饱了,到五点吃晚饭的时候,一点都不想吃了。看了看晚报,快到十一点才睡,隔壁还在高谈阔论。
八日 早晨七点多起来,吃过早点,本来有意思出去走走,但一看到外面的太阳,再一想到大汗如雨的情形,立刻没了勇气,只好在家里同硬木头椅子长期抵抗。事情一点都不能做,书当然更不能看,一想到这样虚度光阴,心里就像刀割,难道自己今生的学术业就这样完了么?下午西园又做饭,我们饱饱的[地]吃了顿,吃完仍然是无聊。这里的报纸趣味也低得很,看不出什么东西来,香港这地方只能产生洋奴买办同市侩商人,那[哪]里谈到什么文化与学术?吃过晚饭,大家随便乱谈一阵,十点多睡。
九日 早晨七点起来,今天外面大概非常热,坐着不动,仍然是流汗。吃过早饭,又没有事情作[做]。这里坐一坐,那里坐一坐,好容易盼着时光过去。快到下午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坐电车到大街上去买了盒凤尾鱼,我对这东西特别喜欢,在外国十年,有时候还真想到它。回来仍然是呆坐,四点多西园作[做]完饭,我们吃了一顿。五点再摆上晚饭的时候,心里就没有什么兴致吃。同时又从汕头来了一批旅客,最少有一百名,脏的[得]不能形容,这小小的一个旅馆竟然敢收容这些人,中国真是无奇不有,一直坐到快十一点才睡。
十日 夜里床前睡满了人,放屁咬牙说梦话,个个都是全套的把戏。半夜里起来吃了片安眠药才勉强睡了点,这简直是难民收留所,那[哪]里是什么旅店?早晨十点起来,吃过早饭,本来大家计划上山去玩一天,躲一躲这一大群同胞,但天公偏不作美,从夜里就下起雨来,一天只是不停。除了同这一群人坐在一起外,没有别的办法。一点的时候,吃了顿饭,休息了会,三点出去到大街上去买了点东西,回来的路上又让雨淋了阵。回到旅馆,仍然是闹嚷嚷乱成一团,勉强吃了点晚饭,八点就躺下。
十一日 早晨七点起来,地上横七竖八顶少睡着三四十人。吃过早饭,同虎文出去,先到南泰,会到陆经理,要了一封介绍信,到新华预备去会黄买办,只有一个老头子在,据说是他的账房。人非常不和气,我们同他谈上船安置行李的问题,都不得要领。到外交部特派员办事处去了趟,就坐电车回来。饿得眼前发昏,吃了点面包,休息了会,五点一个人吃晚饭。现在真是度日如年,同这一群人在一起,有的简直是浑身杨梅,看了就想作呕,希望赶快离开这里。
十二日 星期日 早晨七点起来,吃过早饭,等他们收拾完,我们就出去。外面下着雨,我们想买船上吃的东西,走了好几个铺子,把吃的东西大体买好,我就同虎文、西园到一家山东馆子去吃锅贴。吃完又冒雨到华人街去买雪茄烟,买完,我同虎文到六国饭店外面去拿面包,又坐电车回来去买了五十个咸鸭蛋。地上很难走,手里提的东西又脏又重,情形非常狼狈。回到旅馆,出了一身大汗,一看表,已经快四点了。五点吃晚饭,吃完,看了会报,十点回屋,睡。
十三日[4]
1946年5月19日—1946年6月2日
上 海
十九日 半夜里在睡意朦胧中,听着船似乎还在走。早晨醒了,时间还很早,已经有人起来,闹嚷嚷洗脸,卷铺盖,船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停了,据说就在吴淞口。我也起来,收拾好,等医生来检查,一等等到十一点才来,模模糊糊看了看就走了。以为船就要开了,但又要等。最后船终于开了,一直到下午两点才到上海,从早晨一点水、一点东西都没吃,肚子里真是难过。上海,这真是中国地方了,自己去国十一年,以前自己还想象再见祖国时的心情,现在真的见了,但觉得异常陌生,一点温热的感觉都没有,难道是自己变了么?还是祖国变了呢?到了上海又是等,过午三点多才靠码头,行李、小贩、旅客、迎客的乱哄哄挤成一团。我们托中国旅行社把行李运走,顾先生替我们找到旅馆和汽车,我们就上车到东方饭店来,洗了洗脸,吃了顿很丰富的晚餐,坐下谈了会,大家都倦了,就回屋睡觉。
二十日 夜里没能睡好,早晨很早就起来,把箱子重新整理了下。到虎文屋吃过早饭,等他们收拾好,我们就一同出去。先坐人力车到中国旅行社,看了看行李,拿出了几件衣服,出来换了点钱,就到会宾楼去吃饭。雨始终在下着,我们吃了顿很丰富的北方饭,大家都赞美厨子的手艺,又冒雨到向新饭店去看萧、王。我们在这里人生地不熟,问路真有些不方便,在外面住惯了,一回国觉得一切都七乱八糟,街上吵吵嚷嚷,人挤人,我们的神经真有点吃不消。在那里谈了会,又冒雨回来,人疲倦,仍然仿佛坐在船里。休息了会,吃过晚饭,谈了谈,看了看报,就回屋睡。
二十一日 早晨不到六点就起来了,先写给叔父一封信才洗脸。十点同虎文到市政府去,在所谓贵宾室里坐着等了等,就由交际科的一个职员带领去见吴国桢[5]市长,他是清华同学,年纪还不大,我们同他谈招待问题,他把何秘书长叫去,谈了谈才辞别。何又领我们去了几处,快到十二点才出来,一到门口站岗的一排警察忽然举枪致敬,我吃了一惊。我们到商务印书馆去看了看,举世闻名的商务原来位置竟这样简陋。出来就到会宾楼去,等到西园,吃了一顿包子。吃完我们步行到邮政局去,路非常远,沿途问了不知多少次,结果邮箱也没有租成。坐汽车回旅馆来,刚休息了会,顾先生来访,一直谈到快七点才走。我们吃过晚饭,谈到九点回屋睡。
二十二日 早晨六点前起来,寄了几封信,洗过脸,同虎文到市政府去。先见了欧阳总务处长,又到交际科同张科长谈了半天。十一点出来,坐汽车到山东会馆去,同一位□[6]先生谈了半天,那里已经有人满之患,我们到上海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在那里住,现在这唯一的希望也幻灭了。出来到上海美专去访俞剑华[7]先生,一直谈到快两点才出来。坐汽车回旅馆来,吃过午饭,休息了会,似乎睡了点。五点又同虎文到市政府去,同□[8]秘书谈了谈。出来到邮局去寄信,一寄就是一个钟头,中国到处七乱八糟,毫无秩序,而且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我对我们的民族真抱了悲观。回到旅馆,萧同顾先生来,坐了会就走了,吃过晚饭,不久就回屋睡。心情极坏,住处问题不解决,别的事情更难作[做]。
二十三日 早晨六点起来,洗过脸,吃过早点,就同虎文出去到中国旅行社去,要了一个账条,到市政府去,同□[9]秘书谈了谈,等到刘蜀康先生,我们一同到救济总署去,原来清华同班孙德和在那里做事,把请求救济的事情办完,出来到商务印书馆看了看,买了两本书。十二点回来,吃过午饭,俞剑华先生带了儿子来,谈了半天闲话。刘蜀康先生来,在我屋里坐了会就走了。俞先生四点多才走。我立刻出去,把名片取出来,到邮局买了点邮票,到商务换了书,回来放下就到青年会去,参加清华同学会,欢迎梅校长、吴市长,我万没想到在这里遇到这样多同班,到会的有四五百人。吃完饭,梅校长报告他自己和学校的情形,一谈就几乎两个钟头,最后吴市长演讲,十点多才散会回来。
二十四日 昨天因为喝了茶,又喝咖啡,虽然吃了安眠药,仍没能睡好,早晨七点前起来,看黎东方[10]《先秦史》。萧来,我到虎文屋里同他谈了谈。虎文回来,带了一大批信,居然有叔父他老人家的,我真是大喜过望。同时汤用彤[11]先生通知,我已经被任为北京大学教授,可谓双喜。十二点多俞剑华先生带了儿子来,请我们到三和楼去吃饭,吃完又回来,一直谈到五点他们才走。回屋休息了会,六点同西园、虎文出去到三和楼去吃饭,现在一回国,只恨自己的胃太小,好吃的东西真太多了。回到旅馆,看了会书,就睡。
二十五日 早晨五点半就起来了,外面又是无比的好天。写给汤用彤先生一封信,吃过早点,同虎文出去,先到中国旅行社,告诉郑先生到市政府去领钱。出来卖了点美金,就到救济总署去,同□[12]先生谈了谈,出来到中国银行想汇钱给叔父,但没汇成,又到浙江实业银行去了趟,就回旅馆来。休息了会,同他们出去到三和楼去吃饭,吃完回来,人倦得出奇,简直连躺着都觉得吃力。躺在床上,也没能睡着,起来看《昌言》同《周报》。七点到虎文去,吃过晚饭,俞剑华先生来,一直谈到十点多才走。
二十六日 星期日 早晨七点多起来,今天又是好天气,天空里一片蔚蓝。吃过早饭,在屋里寄信看书,颇享得一点清静的快乐。孙德和来,到虎文屋里陪他谈了谈,他走后,我们就吃午饭。吃完不久俞剑华先生来,领我们到他家去看他的太太,他住在宝山路,离这里颇远,坐在洋车里,身上直出汗。在那里一直坐到四点多才出来,坐了一段电车,又坐洋车回来。我出去理了理发,回来同虎文、西园出去吃晚饭,吃完立刻回来。看了看报,九点半睡。
二十七日 早晨五点半起来,看了会书,寄给郑振铎先生一封信。刚洗过脸,听虎文说,石生来了。我立刻到虎文屋里去看他,我们已经有十七八年没见面了,谈了谈他的近况。我出去买了点烧饼,回来吃过早饭,又是闲谈别后的情况。十一点我同虎文到善后救济总署去,见了见署长,出来卖了点美金就回来。吃过午饭,洗了个澡,王福山来,坐了会,同他一同出去坐电车去看章伯母,走了一个钟头才到。她现在真老了,三个儿子死了两个,又同章士钊闹翻了,一个人独居,情况颇可怜。七点出来,到家已经快八点了。吃过晚饭,同他们谈了谈,回屋又同石生谈到十二点多才睡。
二十八日 早晨五点半起来,吃过早点,就出去,先到邮政局寄了封信给叔父,就到中国银行,想把钱汇出去,结果他仍然不接受。到汇理银行[13]去问了问换瑞士佛【法】郎的事情。十一点到金城银行去看王馨迪[14],谈了会,出来到商务印书馆去买了本书。回到旅馆又同他出去到会宾楼去吃饭,吃完回来,休息了会,天气很热,人非常倦。四点半俞剑华先生领了位陈先生来,不久王馨迪来,我就同他出去看李健吾,徐士瑚[15]也在那里,坐了会同李出来,坐汽车回来,吃过晚饭,同西园、虎文谈到十点回屋,睡。
二十九日 早晨五点半起来,随便看了点书,吃过早饭,同他们在虎文屋里闲谈。十点半出去,到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去。在那里等到快十二点傅先生才去,同他谈了谈。领东方饭店的茶房到会计处去收账,十二点出来,买了点青菜,就回来。德国同学罗万森在这里,同他谈了谈,他走后,我们就吃午饭,吃完,回屋来睡了会,又看了点书。六点俞剑华先生来,我们一同出去到会宾楼去吃晚饭,外面下着雨,吃完又回来,谈到十点送俞先生走,就回屋来。
三十日 早晨五点半起来,看《西北大地研究》,一直等到快九点,他们才起来。刚要吃早点,萧来,坐了好久才走。吃完早点,已经快十点了,下了一夜雨,现在还下着,坐洋车到中国银行去汇钱,又没能汇走。出来想到先施公司[16]去,走了好久才到,因为走错了路。买了点东西,又坐洋车回来。吃过午饭回屋睡了会,起来,看《西北大地研究》。五点同他们出去,想到跑马场去散散步,没能进去,就到会宾楼去吃晚饭。吃完回来,又谈了半天闲天,回来睡觉,已经十一点了。
三十一日 早晨六点前起来,洗过脸,看《西北大地研究》,到虎文屋里去,他们只是收拾不完,早点也吃不成。还在忙乱的时候,俞先生同他儿子来了,他带了几本他的画册给我看。十一点俞先生出去,我因为同虎文约好,就出去到救济总署去。会到虎文,见了见傅先生,又到楼上同孙德和谈了谈,回家吃过午饭,又出发到中国旅行社去看行李。从那里到先施公司去买了点东西,回来,还在吃晚饭的时候,西园忽然病了,看情势颇严重,大家忙了一阵,渐渐静下来。我坐车到北站替石生退票,回来稍坐了会,就回屋来。
六月一日 早晨六点前起来,吃过早点,在虎文屋坐了会,一个人出去买东西,先到冠生园买面包,又到别的铺子里买咸菜,抱了一大堆回家。虎文来电话让我到救济总署去会他,会到他,我们就去见瑞士人。原因是我想把那只表卖了,今天他又贬了价。见了以后,我颇有点发火,但仔细一谈,瑞士人没有错,这一切价钱他根本没给,都是虎文幻想出来的。人家给了他一个账单,他根本没看,我当然不知道。我只好把钱收下,最少吃二十万元的亏。回来吃过午饭,三点带了箱子到中国旅行社去,把箱子点好,出来把瑞士人给的金子卖了,又吃亏一万。回来休息了会,因为石生只是不回来,西园同虎文几乎演了武剧,这一切据我看都不必要。石生终于回来了。吃过晚饭,同虎文到俞先生家里去,送给他六十万元请他放出去。十点多回来。
二日 星期日 早晨六点前起来,刚吃过早点,徐士高同周源桢来,在虎文屋里谈了半天闲话。他们刚走,我也就出去,拿了张地图,出门到郑振铎先生家里去。走了好久才到,他居然在家里,正在抱着孩子玩。到他书房里谈了许多创作出版的计划和比较文学史上的问题,他劝我翻译gātaka[17]和Pacatantra[18],谈的[得]真是痛快淋漓,他非留我吃午饭不行。吃完,又谈,他因为有约会,我也要回家等俞先生,只好分手。他在临别的时候还谈,我最好能在上海多住几天,文艺协会要开会欢迎我。回到旅馆,不久俞先生来,他领我们到宁波同乡会去看绘画展览,琳琅满目,里面确有好东西。他又领我到中国画苑去看绘画展览,似乎比宁波同乡会还丰富。看完回到旅馆,已经筋疲力尽,仿佛立刻就要睡倒似的。吃过晚饭,俞先生来谈了会就走了,我也就收拾睡下。
1946年6月3日—1946年8月29日
南 京
三日 早晨五点就起来,洗过脸,收拾好行李。六点半大家一同出发,到北车站去,自行上车上船。照例是忙乱一阵,幸而车是对号的,还不太狼狈,而且车上的茶房隔不久就扫一次,所以车里还相当的干净,中国也总算有了进步了。车里热得很,吸烟的又太多,我开头似乎有点头晕,但不久就好了,大吃大喝起来。我们以为过午五点才到南京,一点多就到了,这真令人高兴。下了车,坐汽车到新街口明湖春酒店,休息了会,吃了点东西到隔壁一家书店里买了两本书。回到楼上,躺了会,他们回来,随便谈了谈。十点吃过晚饭,十一点坐汽车到兴华旅馆来。
四日 早晨六点起来,吃过早点,就同虎文出去到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去,问了许多人才找到,署长没在家,只同厉秘书谈了谈,他非常和气,满口应允,替我们尽力。回到旅馆,休息了会,吃过午饭,外面骄阳当空,屋里也够热的。人非常倦,躺下就睡着了,厉先生来我才醒了。他告诉我他交谈的结果,对于招待一层一个字也不说了。他走后,屋里热得不能坐,到晒台上去看报。六点出去到南京社会服务处去问存行李的问题。七点半回来,又一同出去吃饭,回来人非常累,乘了会凉,就睡。
五日 早晨六点起来,吃过早点,我们便出发到中国旅行社去。那里暂不能存行李,代运也非常困难。出来,我便一个人到社会服务处去,告诉他我们就到下关去取行李。到中央航空公司去问飞到济南的情形,再到中国银行去问汇钱的事情,问完便预备到天山路国立编译馆去找长之[19]。但这天山路却真不容易找。我曾问过好多人,回答都不一样。结果我就照着大多数人说的地方去找。快到了,又问了一个邮差,他说我走错了方向。我只好回转头走回旅馆来。停了会,同西园、文文[20]出去吃饭,吃完回来。屋里热的像蒸笼,睡也睡不着。五点多又到社会服务处去,虎文、西园把我们的行李从下关送了来,又费了多大力,交涉好把行李暂存在那里,遇着孙永龄。回到旅馆吃过晚饭,孙来,谈到十一点走。
六日 早晨七点起来,洗过脸,看林语堂女儿写的《吾家》,他们只是不起,我便一个人出去到中国银行汇了十万元给叔父。回家来,吃过早点,同虎文到善后救济总署去,同厉先生谈了谈,出来到邮局寄了封航空挂号信,就回来。不久我们又出去到新安旅馆去吃饭,吃完回来,屋里又像蒸笼似的热起来,躺下休息了会,起来到晒台上站了半天。六点多孙永龄来,一直谈到快九点才走,我们吃过晚饭,同石生、西园、文文到鼓楼下面去散了散步,风景真不坏,只是没有人修整,回来又在晒台上凉快了会才睡。
七日 早晨五点多起来,洗过脸,看《吾家》及《西北大地研究》,虎文同西园只是不起来,看看过了九点自己肚子里已经饿得响起来,他们仍在高卧。好歹等他们起来,吃过东西,仍然是迟迟其行。等我同虎文出发的时候已经十点过了。先到了教育部去,门房说朱部长[21]还没有去。我们就请见周鸣经司长。在会客室遇到边理庭、葛□□[22],周因为有事,不能立刻见我们,我们就进去见杭立武次长[23],他也有事,我们就等。天气热的[得]要命,我穿了冬天的衣裳,其苦可知。一直等到十二点,外面汽笛声起来了,杭还没接见,我们都急了,出来在走廊里乱转,忽然看到中央大学校长吴正之。
香 港
五月一日 这里的钟都不对,不知是什么时候起来的,吃过早点,同虎文[1]坐电车到六国饭店去,我坐了会就出来到电车站去,预备坐电车回来,但电车里面的人都拥挤得厉害,一辆辆车面前开过去,有的简直不停,有的虽然一停但自己也挤不上去,一直等到快一点才等到一辆。回到旅馆吃了点米饭,躺在木床上睡了会,起来更是无聊,同住的人都是市侩商人,没有一个顺眼的,连一个能谈几句话的人都找不到,只好一个人呆坐了。吃过晚饭,正躺在木床上要朦胧睡去,忽然窗外一阵亮,起来一看,原来是欢迎刘督放烟火,射探照灯,一会就完了,没有多大意思。
二日 早晨七点多起来,吃过早饭,同王小姐、萧先生坐电车到邮局去,想把替Silgie带来的包裹寄走,没想到手续还不简单,没有寄成。出来逛了逛大街,就回旅馆来,喝了点水泡米饭,躺下休息了会,起来没有事情作[做],觉得异常无聊。旅馆里来来往往全是人,自己一点也静不下,从窗子里看出去,还是码头,人声又是噪杂,连封信都写不安静。吃过晚饭,同王、萧出去逛大街,两旁全是店铺,而且都是货物山积,只是不知道那[哪]里会有人用这许多货物。九点回来,旅馆里又开始热闹起来了,一直叫到半夜,我才得到睡的机会。
三日 早上七点多起来,吃过早饭,同虎文、萧、王坐电车出去,我先到邮局包裹处想把包裹寄出去,今天又没成功。到外交特派员公署会到他们,见了见郭德华特派员,出来就坐电车回旅馆来。人病还没有全好,身上又是一点力量都没有,又不想吃东西,只是咳嗽,呼吸非常不方便,不知究竟是什么病。躺下睡了会,等到五点,吃过晚饭,他们出去散步,我一点力量同兴致都没有,呆在家里,其无聊更是难耐,我真希望赶快离开这环境,但目前只有忍耐。
四日 早晨七点多就起来了,九点半吃过早饭,同虎文到六国饭店去,半路上下了电车把包裹寄去,买了点东西,在六国饭店休息了会。一点吃了点面包,坐到三点,同虎文一同坐电车回旅馆来,病似乎还没有好,浑身只是一点力量也没有,什么东西也不想吃。今天勉强吃了点面包,胃里就有作呕的意思,自己在船上三天没吃东西,下船又病了几天,满以为现在可以补上,岂知更变本加厉,一点都不想吃。躺在木床上休息了会,吃过晚饭,他们还在高谈阔论,我就朦胧睡去。
五日 星期日 早晨六点多起来,洗过脸,呆坐到九点。吃过早饭,仍然是与无聊作伴,人比昨天更疲倦,连坐着的力量似乎都没有了,但躺在木床上,浑身散痛,而且来来往往全是人,一点也静不下,真不知应该怎样好。站在窗子前面看街上,也没有多少意思,拥拥挤挤全是码头工人,气味更是难闻,我一生还没有住过这样脏的地方。五点吃晚饭,吃完,照旧是无聊,坐了会,就把毡子铺在木床上睡起来。
六日 早晨七点起来,吃过早点,同虎文、西园[2]坐电车出去,先到救世军[3]同Major Watson谈了谈船的问题,又到邮局寄了两封信,就到太古去,结果是不但头二等没有票卖,连三等我们自己也买不到,出来我先同虎文回来,顺路到上面一条大街上去买了点吃的东西,回到旅馆吃了点东西,就躺在木椅上休息。脑筋就想到将来的计划,乱成一团,一点头绪都没有,内战已经又起来了,有家都回不去,还谈别的什么呢?三点西园煮了点东西我们吃,等到五点又吃了顿晚饭,吃完看了看报纸,十点就睡。
七日 早晨七点起来,吃过早点,呆坐了半天,以前在没有事的时候,还可以让幻想出去飞飞,但在现在这样的环境里,臭气充鼻,人声喧乱,终日只是皱了眉头,连幻想的余裕都没有了。十一点自己坐电车到大街上下来,看了看铺子,到那条专卖美国东西的街上买了几个罐头,又坐电车回来,出了一身大汗。王小姐回来,陪她吃了点面包,西园做好了大米绿豆饭,又饱饱吃了一顿,无论如何今天总算吃饱了,到五点吃晚饭的时候,一点都不想吃了。看了看晚报,快到十一点才睡,隔壁还在高谈阔论。
八日 早晨七点多起来,吃过早点,本来有意思出去走走,但一看到外面的太阳,再一想到大汗如雨的情形,立刻没了勇气,只好在家里同硬木头椅子长期抵抗。事情一点都不能做,书当然更不能看,一想到这样虚度光阴,心里就像刀割,难道自己今生的学术业就这样完了么?下午西园又做饭,我们饱饱的[地]吃了顿,吃完仍然是无聊。这里的报纸趣味也低得很,看不出什么东西来,香港这地方只能产生洋奴买办同市侩商人,那[哪]里谈到什么文化与学术?吃过晚饭,大家随便乱谈一阵,十点多睡。
九日 早晨七点起来,今天外面大概非常热,坐着不动,仍然是流汗。吃过早饭,又没有事情作[做]。这里坐一坐,那里坐一坐,好容易盼着时光过去。快到下午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坐电车到大街上去买了盒凤尾鱼,我对这东西特别喜欢,在外国十年,有时候还真想到它。回来仍然是呆坐,四点多西园作[做]完饭,我们吃了一顿。五点再摆上晚饭的时候,心里就没有什么兴致吃。同时又从汕头来了一批旅客,最少有一百名,脏的[得]不能形容,这小小的一个旅馆竟然敢收容这些人,中国真是无奇不有,一直坐到快十一点才睡。
十日 夜里床前睡满了人,放屁咬牙说梦话,个个都是全套的把戏。半夜里起来吃了片安眠药才勉强睡了点,这简直是难民收留所,那[哪]里是什么旅店?早晨十点起来,吃过早饭,本来大家计划上山去玩一天,躲一躲这一大群同胞,但天公偏不作美,从夜里就下起雨来,一天只是不停。除了同这一群人坐在一起外,没有别的办法。一点的时候,吃了顿饭,休息了会,三点出去到大街上去买了点东西,回来的路上又让雨淋了阵。回到旅馆,仍然是闹嚷嚷乱成一团,勉强吃了点晚饭,八点就躺下。
十一日 早晨七点起来,地上横七竖八顶少睡着三四十人。吃过早饭,同虎文出去,先到南泰,会到陆经理,要了一封介绍信,到新华预备去会黄买办,只有一个老头子在,据说是他的账房。人非常不和气,我们同他谈上船安置行李的问题,都不得要领。到外交部特派员办事处去了趟,就坐电车回来。饿得眼前发昏,吃了点面包,休息了会,五点一个人吃晚饭。现在真是度日如年,同这一群人在一起,有的简直是浑身杨梅,看了就想作呕,希望赶快离开这里。
十二日 星期日 早晨七点起来,吃过早饭,等他们收拾完,我们就出去。外面下着雨,我们想买船上吃的东西,走了好几个铺子,把吃的东西大体买好,我就同虎文、西园到一家山东馆子去吃锅贴。吃完又冒雨到华人街去买雪茄烟,买完,我同虎文到六国饭店外面去拿面包,又坐电车回来去买了五十个咸鸭蛋。地上很难走,手里提的东西又脏又重,情形非常狼狈。回到旅馆,出了一身大汗,一看表,已经快四点了。五点吃晚饭,吃完,看了会报,十点回屋,睡。
十三日[4]
1946年5月19日—1946年6月2日
上 海
十九日 半夜里在睡意朦胧中,听着船似乎还在走。早晨醒了,时间还很早,已经有人起来,闹嚷嚷洗脸,卷铺盖,船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停了,据说就在吴淞口。我也起来,收拾好,等医生来检查,一等等到十一点才来,模模糊糊看了看就走了。以为船就要开了,但又要等。最后船终于开了,一直到下午两点才到上海,从早晨一点水、一点东西都没吃,肚子里真是难过。上海,这真是中国地方了,自己去国十一年,以前自己还想象再见祖国时的心情,现在真的见了,但觉得异常陌生,一点温热的感觉都没有,难道是自己变了么?还是祖国变了呢?到了上海又是等,过午三点多才靠码头,行李、小贩、旅客、迎客的乱哄哄挤成一团。我们托中国旅行社把行李运走,顾先生替我们找到旅馆和汽车,我们就上车到东方饭店来,洗了洗脸,吃了顿很丰富的晚餐,坐下谈了会,大家都倦了,就回屋睡觉。
二十日 夜里没能睡好,早晨很早就起来,把箱子重新整理了下。到虎文屋吃过早饭,等他们收拾好,我们就一同出去。先坐人力车到中国旅行社,看了看行李,拿出了几件衣服,出来换了点钱,就到会宾楼去吃饭。雨始终在下着,我们吃了顿很丰富的北方饭,大家都赞美厨子的手艺,又冒雨到向新饭店去看萧、王。我们在这里人生地不熟,问路真有些不方便,在外面住惯了,一回国觉得一切都七乱八糟,街上吵吵嚷嚷,人挤人,我们的神经真有点吃不消。在那里谈了会,又冒雨回来,人疲倦,仍然仿佛坐在船里。休息了会,吃过晚饭,谈了谈,看了看报,就回屋睡。
二十一日 早晨不到六点就起来了,先写给叔父一封信才洗脸。十点同虎文到市政府去,在所谓贵宾室里坐着等了等,就由交际科的一个职员带领去见吴国桢[5]市长,他是清华同学,年纪还不大,我们同他谈招待问题,他把何秘书长叫去,谈了谈才辞别。何又领我们去了几处,快到十二点才出来,一到门口站岗的一排警察忽然举枪致敬,我吃了一惊。我们到商务印书馆去看了看,举世闻名的商务原来位置竟这样简陋。出来就到会宾楼去,等到西园,吃了一顿包子。吃完我们步行到邮政局去,路非常远,沿途问了不知多少次,结果邮箱也没有租成。坐汽车回旅馆来,刚休息了会,顾先生来访,一直谈到快七点才走。我们吃过晚饭,谈到九点回屋睡。
二十二日 早晨六点前起来,寄了几封信,洗过脸,同虎文到市政府去。先见了欧阳总务处长,又到交际科同张科长谈了半天。十一点出来,坐汽车到山东会馆去,同一位□[6]先生谈了半天,那里已经有人满之患,我们到上海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在那里住,现在这唯一的希望也幻灭了。出来到上海美专去访俞剑华[7]先生,一直谈到快两点才出来。坐汽车回旅馆来,吃过午饭,休息了会,似乎睡了点。五点又同虎文到市政府去,同□[8]秘书谈了谈。出来到邮局去寄信,一寄就是一个钟头,中国到处七乱八糟,毫无秩序,而且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我对我们的民族真抱了悲观。回到旅馆,萧同顾先生来,坐了会就走了,吃过晚饭,不久就回屋睡。心情极坏,住处问题不解决,别的事情更难作[做]。
二十三日 早晨六点起来,洗过脸,吃过早点,就同虎文出去到中国旅行社去,要了一个账条,到市政府去,同□[9]秘书谈了谈,等到刘蜀康先生,我们一同到救济总署去,原来清华同班孙德和在那里做事,把请求救济的事情办完,出来到商务印书馆看了看,买了两本书。十二点回来,吃过午饭,俞剑华先生带了儿子来,谈了半天闲话。刘蜀康先生来,在我屋里坐了会就走了。俞先生四点多才走。我立刻出去,把名片取出来,到邮局买了点邮票,到商务换了书,回来放下就到青年会去,参加清华同学会,欢迎梅校长、吴市长,我万没想到在这里遇到这样多同班,到会的有四五百人。吃完饭,梅校长报告他自己和学校的情形,一谈就几乎两个钟头,最后吴市长演讲,十点多才散会回来。
二十四日 昨天因为喝了茶,又喝咖啡,虽然吃了安眠药,仍没能睡好,早晨七点前起来,看黎东方[10]《先秦史》。萧来,我到虎文屋里同他谈了谈。虎文回来,带了一大批信,居然有叔父他老人家的,我真是大喜过望。同时汤用彤[11]先生通知,我已经被任为北京大学教授,可谓双喜。十二点多俞剑华先生带了儿子来,请我们到三和楼去吃饭,吃完又回来,一直谈到五点他们才走。回屋休息了会,六点同西园、虎文出去到三和楼去吃饭,现在一回国,只恨自己的胃太小,好吃的东西真太多了。回到旅馆,看了会书,就睡。
二十五日 早晨五点半就起来了,外面又是无比的好天。写给汤用彤先生一封信,吃过早点,同虎文出去,先到中国旅行社,告诉郑先生到市政府去领钱。出来卖了点美金,就到救济总署去,同□[12]先生谈了谈,出来到中国银行想汇钱给叔父,但没汇成,又到浙江实业银行去了趟,就回旅馆来。休息了会,同他们出去到三和楼去吃饭,吃完回来,人倦得出奇,简直连躺着都觉得吃力。躺在床上,也没能睡着,起来看《昌言》同《周报》。七点到虎文去,吃过晚饭,俞剑华先生来,一直谈到十点多才走。
二十六日 星期日 早晨七点多起来,今天又是好天气,天空里一片蔚蓝。吃过早饭,在屋里寄信看书,颇享得一点清静的快乐。孙德和来,到虎文屋里陪他谈了谈,他走后,我们就吃午饭。吃完不久俞剑华先生来,领我们到他家去看他的太太,他住在宝山路,离这里颇远,坐在洋车里,身上直出汗。在那里一直坐到四点多才出来,坐了一段电车,又坐洋车回来。我出去理了理发,回来同虎文、西园出去吃晚饭,吃完立刻回来。看了看报,九点半睡。
二十七日 早晨五点半起来,看了会书,寄给郑振铎先生一封信。刚洗过脸,听虎文说,石生来了。我立刻到虎文屋里去看他,我们已经有十七八年没见面了,谈了谈他的近况。我出去买了点烧饼,回来吃过早饭,又是闲谈别后的情况。十一点我同虎文到善后救济总署去,见了见署长,出来卖了点美金就回来。吃过午饭,洗了个澡,王福山来,坐了会,同他一同出去坐电车去看章伯母,走了一个钟头才到。她现在真老了,三个儿子死了两个,又同章士钊闹翻了,一个人独居,情况颇可怜。七点出来,到家已经快八点了。吃过晚饭,同他们谈了谈,回屋又同石生谈到十二点多才睡。
二十八日 早晨五点半起来,吃过早点,就出去,先到邮政局寄了封信给叔父,就到中国银行,想把钱汇出去,结果他仍然不接受。到汇理银行[13]去问了问换瑞士佛【法】郎的事情。十一点到金城银行去看王馨迪[14],谈了会,出来到商务印书馆去买了本书。回到旅馆又同他出去到会宾楼去吃饭,吃完回来,休息了会,天气很热,人非常倦。四点半俞剑华先生领了位陈先生来,不久王馨迪来,我就同他出去看李健吾,徐士瑚[15]也在那里,坐了会同李出来,坐汽车回来,吃过晚饭,同西园、虎文谈到十点回屋,睡。
二十九日 早晨五点半起来,随便看了点书,吃过早饭,同他们在虎文屋里闲谈。十点半出去,到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去。在那里等到快十二点傅先生才去,同他谈了谈。领东方饭店的茶房到会计处去收账,十二点出来,买了点青菜,就回来。德国同学罗万森在这里,同他谈了谈,他走后,我们就吃午饭,吃完,回屋来睡了会,又看了点书。六点俞剑华先生来,我们一同出去到会宾楼去吃晚饭,外面下着雨,吃完又回来,谈到十点送俞先生走,就回屋来。
三十日 早晨五点半起来,看《西北大地研究》,一直等到快九点,他们才起来。刚要吃早点,萧来,坐了好久才走。吃完早点,已经快十点了,下了一夜雨,现在还下着,坐洋车到中国银行去汇钱,又没能汇走。出来想到先施公司[16]去,走了好久才到,因为走错了路。买了点东西,又坐洋车回来。吃过午饭回屋睡了会,起来,看《西北大地研究》。五点同他们出去,想到跑马场去散散步,没能进去,就到会宾楼去吃晚饭。吃完回来,又谈了半天闲天,回来睡觉,已经十一点了。
三十一日 早晨六点前起来,洗过脸,看《西北大地研究》,到虎文屋里去,他们只是收拾不完,早点也吃不成。还在忙乱的时候,俞先生同他儿子来了,他带了几本他的画册给我看。十一点俞先生出去,我因为同虎文约好,就出去到救济总署去。会到虎文,见了见傅先生,又到楼上同孙德和谈了谈,回家吃过午饭,又出发到中国旅行社去看行李。从那里到先施公司去买了点东西,回来,还在吃晚饭的时候,西园忽然病了,看情势颇严重,大家忙了一阵,渐渐静下来。我坐车到北站替石生退票,回来稍坐了会,就回屋来。
六月一日 早晨六点前起来,吃过早点,在虎文屋坐了会,一个人出去买东西,先到冠生园买面包,又到别的铺子里买咸菜,抱了一大堆回家。虎文来电话让我到救济总署去会他,会到他,我们就去见瑞士人。原因是我想把那只表卖了,今天他又贬了价。见了以后,我颇有点发火,但仔细一谈,瑞士人没有错,这一切价钱他根本没给,都是虎文幻想出来的。人家给了他一个账单,他根本没看,我当然不知道。我只好把钱收下,最少吃二十万元的亏。回来吃过午饭,三点带了箱子到中国旅行社去,把箱子点好,出来把瑞士人给的金子卖了,又吃亏一万。回来休息了会,因为石生只是不回来,西园同虎文几乎演了武剧,这一切据我看都不必要。石生终于回来了。吃过晚饭,同虎文到俞先生家里去,送给他六十万元请他放出去。十点多回来。
二日 星期日 早晨六点前起来,刚吃过早点,徐士高同周源桢来,在虎文屋里谈了半天闲话。他们刚走,我也就出去,拿了张地图,出门到郑振铎先生家里去。走了好久才到,他居然在家里,正在抱着孩子玩。到他书房里谈了许多创作出版的计划和比较文学史上的问题,他劝我翻译gātaka[17]和Pacatantra[18],谈的[得]真是痛快淋漓,他非留我吃午饭不行。吃完,又谈,他因为有约会,我也要回家等俞先生,只好分手。他在临别的时候还谈,我最好能在上海多住几天,文艺协会要开会欢迎我。回到旅馆,不久俞先生来,他领我们到宁波同乡会去看绘画展览,琳琅满目,里面确有好东西。他又领我到中国画苑去看绘画展览,似乎比宁波同乡会还丰富。看完回到旅馆,已经筋疲力尽,仿佛立刻就要睡倒似的。吃过晚饭,俞先生来谈了会就走了,我也就收拾睡下。
1946年6月3日—1946年8月29日
南 京
三日 早晨五点就起来,洗过脸,收拾好行李。六点半大家一同出发,到北车站去,自行上车上船。照例是忙乱一阵,幸而车是对号的,还不太狼狈,而且车上的茶房隔不久就扫一次,所以车里还相当的干净,中国也总算有了进步了。车里热得很,吸烟的又太多,我开头似乎有点头晕,但不久就好了,大吃大喝起来。我们以为过午五点才到南京,一点多就到了,这真令人高兴。下了车,坐汽车到新街口明湖春酒店,休息了会,吃了点东西到隔壁一家书店里买了两本书。回到楼上,躺了会,他们回来,随便谈了谈。十点吃过晚饭,十一点坐汽车到兴华旅馆来。
四日 早晨六点起来,吃过早点,就同虎文出去到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去,问了许多人才找到,署长没在家,只同厉秘书谈了谈,他非常和气,满口应允,替我们尽力。回到旅馆,休息了会,吃过午饭,外面骄阳当空,屋里也够热的。人非常倦,躺下就睡着了,厉先生来我才醒了。他告诉我他交谈的结果,对于招待一层一个字也不说了。他走后,屋里热得不能坐,到晒台上去看报。六点出去到南京社会服务处去问存行李的问题。七点半回来,又一同出去吃饭,回来人非常累,乘了会凉,就睡。
五日 早晨六点起来,吃过早点,我们便出发到中国旅行社去。那里暂不能存行李,代运也非常困难。出来,我便一个人到社会服务处去,告诉他我们就到下关去取行李。到中央航空公司去问飞到济南的情形,再到中国银行去问汇钱的事情,问完便预备到天山路国立编译馆去找长之[19]。但这天山路却真不容易找。我曾问过好多人,回答都不一样。结果我就照着大多数人说的地方去找。快到了,又问了一个邮差,他说我走错了方向。我只好回转头走回旅馆来。停了会,同西园、文文[20]出去吃饭,吃完回来。屋里热的像蒸笼,睡也睡不着。五点多又到社会服务处去,虎文、西园把我们的行李从下关送了来,又费了多大力,交涉好把行李暂存在那里,遇着孙永龄。回到旅馆吃过晚饭,孙来,谈到十一点走。
六日 早晨七点起来,洗过脸,看林语堂女儿写的《吾家》,他们只是不起,我便一个人出去到中国银行汇了十万元给叔父。回家来,吃过早点,同虎文到善后救济总署去,同厉先生谈了谈,出来到邮局寄了封航空挂号信,就回来。不久我们又出去到新安旅馆去吃饭,吃完回来,屋里又像蒸笼似的热起来,躺下休息了会,起来到晒台上站了半天。六点多孙永龄来,一直谈到快九点才走,我们吃过晚饭,同石生、西园、文文到鼓楼下面去散了散步,风景真不坏,只是没有人修整,回来又在晒台上凉快了会才睡。
七日 早晨五点多起来,洗过脸,看《吾家》及《西北大地研究》,虎文同西园只是不起来,看看过了九点自己肚子里已经饿得响起来,他们仍在高卧。好歹等他们起来,吃过东西,仍然是迟迟其行。等我同虎文出发的时候已经十点过了。先到了教育部去,门房说朱部长[21]还没有去。我们就请见周鸣经司长。在会客室遇到边理庭、葛□□[22],周因为有事,不能立刻见我们,我们就进去见杭立武次长[23],他也有事,我们就等。天气热的[得]要命,我穿了冬天的衣裳,其苦可知。一直等到十二点,外面汽笛声起来了,杭还没接见,我们都急了,出来在走廊里乱转,忽然看到中央大学校长吴正之。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