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70522
1、 6卷本欧洲通史,完整讲述欧洲500年文明兴衰历程。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到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与欧盟……你想要了解的欧洲历史全在这里。
2、 读懂欧洲的***入门,欧美高校沿用50年的殿堂级教科书。自初版以来距今约50年,新老两代美国人通过这套书读懂欧洲。
3、 美国历史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费利克斯·吉尔伯特主编,3代学术领袖再版修订,强大学者阵容保障经典品质。
4、 再版修订,全新问题,全新解读。针对半个世纪里欧洲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以及读者感兴趣的新的话题,《现代欧洲史》系列进行了全新修订,例如印刷术与出版审查,城市精英与中产阶级,18世纪欧洲人的政治生活方式,冷战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等。
5、 既适合考研族、学生党、教师,也适合更广大普通读者的欧洲史入门读物。
【套装简介】
《现代欧洲史》是诺顿出版公司的经典欧洲史系列,全书共6卷7册,基本涵盖从文艺复兴到21世纪欧洲历史的各个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出版以来,便成为欧洲史领域的典范之作,是读懂现代欧洲的***入门读物,欧美高校沿用近50年的殿堂级教科书。
《现代欧洲史》(全6卷)*初是由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所发起的欧洲史研究项目,由美国历史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费利克斯•吉尔伯特担任主编,汇集了三代欧洲史研究领域的学术领袖进行分册创作和修订。从*卷开始创作至今,这套丛书共再版十余次,在传统的观点过时或不恰当的时候,便会吸纳新的史料和研究成果,提供一些新颖的解读。该系列涵盖历史时期广泛,被奉为现代欧洲史的经典奠基之作。
【分卷简介】
《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1460—1559》是“现代欧洲史”系列的第1卷,主要讲述欧洲从中世纪向近现代世界过渡的历程。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欧洲进入了多事之秋。在长达100年的时间里,欧洲面临着从中世纪向现代世界的过渡。在这个新与旧激烈碰撞的时代,欧洲经历了技术、军事、经济、政治以及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现代文明的雏形。
15至16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发展迎合了新兴市民阶层对知识和启蒙教育的需求,文艺复兴在欧洲艺术和文化领域掀起高潮,航海技术的突破推动着地理大发现与海外冒险。在军事领域,欧洲迎来了火药时代,新型战争要求统治者垄断军事权力,这影响了早期现代国家的形成。与此同时,商人阶层和资本企业的急速成长不断冲击着封建社会的内部结构,而宗教改革则带来了遍布欧洲大陆的信仰危机。
《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1460—1559》生动刻画了当时欧洲社会的全景,以及早期现代欧洲所经历的种种变革。这些变革对欧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们改变了欧洲同其自身过去的关系,也影响了即将到来的现代世界。
—————————————————-
《宗教战争的年代1559—1715》是“现代欧洲史”系列的第2卷,描绘了16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欧洲社会的全景图,宗教纷争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
与世界绝大部分地区相比,16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的欧洲显得与众不同。从马丁·路德改革以来,基督教世界陷入动乱,到了1618年,这场动乱引发了“三十年战争”,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被卷入其中。欧洲被推向权力纷争的*,在此后一个世纪里,先后经历了新教革命、九年战争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宗教战争成为欧洲社会的常态,而在“常态”背后,欧洲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取得了破旧立新的成就。这一时期世俗权力发生变革,西班牙老牌帝国衰落,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君主专制发展到*。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独立的主权国家正孕育其中。在北欧和东欧,瑞典和俄国努力加入欧洲体系,成为影响欧洲格局的重要力量。
在经济和科学技术领域,重商主义、价格革命将资本主义推上风口,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为欧洲带来了科学革命,文化艺术也进入了黄金时代。这些变革*终为欧洲打开了通往现代世界的大门,我们今天看到的欧洲世界,基本也在这段时期形成了。
—————————————————-
《18世纪的欧洲:传统与进步 1715—1789》是“现代欧洲史”系列的第3卷,主要讲述18世纪的欧洲如何成为当时世界*有影响力的地区。
18世纪是欧洲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从文艺复兴时期到17世纪晚期,欧洲完成了全面转型,到了18世纪,欧洲逐渐发展为当时世界*有活力,同时也*有影响力的文明地区。
18世纪,欧洲人已经开始在世界各地投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建立了连接大西洋和各个大陆的贸易网络,亚洲、非洲和美洲成为他们的商品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发达的海外贸易反哺了国内经济,欧洲国家有足够的实力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人口也得到快速增长。18世纪虽然有时农业歉收,但是饥荒带来的高死亡率明显下降,贫困、犯罪等社会问题也得到有效控制。
启蒙运动与政治文化也是这一时期格外引人关注的主题。启蒙运动为欧洲带去理性精神,改变了城市精英的知识体系与公共生活方式。它还对政治领域造成深远的冲击,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的政治理论使欧洲人*次开始思考,政治对普通人和精英阶层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从启蒙时代开始,欧洲逐渐由早期现代向现代过渡。
—————————————————-
《革命的年代 1789—1850》是“现代欧洲史”系列的第4卷,主要讲述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下的19世纪欧洲。
19世纪的工业革命深刻改变了现代欧洲的面貌。工业经济显现出农业经济无法比及的活力,拥有土地的传统贵族走向没落,取而代之的是工业资本家,他们成了现代欧洲的精英阶层。新型社区改变了人们的家庭生活,居住环境虽然改观,但是自然环境却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总之,生活在19世纪的欧洲,意味着生活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工业体系之中,触目可见的是*雄厚的资本、*丰富的产量还有*庞大的野心。
与工业革命同时发生的,还有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这场革命给欧洲几乎所有地区带来了现代民主制度,个人权利、代议制政府、对新型国家的忠诚等理念赋予欧洲人新的精神内涵,其影响深远甚至波及欧洲以外的其他地区。正因为如此,法国大革命与工业革命也被称为“双元革命”,它们共同开启了欧洲主导世界的新里程。
—————————————————-
《民族主义与改革的年代 1850—1890》是“现代欧洲史”系列的第5卷,主要讲述19世纪下半叶欧洲开始帝国主义扩张的进程。
1848年的革命清除了欧洲保守主义的*支持者,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新的政治家,其中*为重要的就是拿破仑三世。他作为民族革命初期的主要发起者,希望重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统治地位,但是却被俾斯麦操控下的德意志帝国击败了。德意志于1871年取得政治统一,之后开始了军事扩张。在首相俾斯麦的纵横捭阖之下,德国与俄国、奥匈帝国建立同盟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揭开了19世纪下半叶欧洲国家在和平时期缔结秘密条约的历史,而且主导了“一战”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
民族革命也推动了这一时期的帝国主义扩张。新兴的民族国家刚一独立,就被卷入帝国扩张或者反抗帝国扩张的浪潮。德国、意大利与英法俄在非洲、亚洲和美洲争夺殖民势力范围,在不到半个世纪里,他们几乎控制了这些地区所有未开发的土地,*终建立起称霸全球的欧洲辉煌。
—————————————————-
《欧洲时代的终结,1890年至今》是“现代欧洲史”系列的第6卷,主要讲述1890年以来,欧洲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终建立欧盟的全部历程。本卷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从1890年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下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讲到21世纪全球化进程中的欧洲。
【上册简介】
19世纪末,欧洲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率先成为富有、强势的现代文明地区。它建立了横跨亚非的铁路系统,推动着现代政治理念的变革。欧洲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们希望将资本势力和欧洲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从19世纪90年代到“一战”爆发前的数十年间,欧洲辉煌达到了*。
尽管欧洲在全球确立了前所未有的主导地位,但是凝聚欧洲社会的力量却逐渐衰弱。欧洲内部出现了新的矛盾,国内工人运动高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难以调和。国家之间贸易摩擦、军事竞赛不断,这些因素导致20世纪的欧洲动荡不安。
在国际关系方面,欧洲接连陷入一系列外交危机。一方面,德国冲向“阳光照耀之地”的扩张政策迫使英法俄重新调整外交战略。另一方面,奥斯曼帝国日渐衰微,七大国都想瓜分它的帝国遗产;而巴尔干的权力真空局面构成了国际冲突的又一支催化剂。从*次摩洛哥危机到波斯尼亚危机,再到巴尔干战争,欧洲不可避免地滑向了世界大战的边缘,欧洲的辉煌时代从这里走向了终结,而欧洲人将在“一战”的惊悚与伤痛中迎来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下册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元气大伤,各国经济凋敝,社会秩序混乱。欧洲的国际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世界中心”。冷战开始后,欧洲在美苏对抗中分裂为东西两个阵营,几百年来*次,欧洲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变成了夹在美苏之间的一块摇摆地带。
20世纪50~60年代,欧洲出现短暂的繁荣热潮。195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标志着西欧走上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进程。同一时期的东欧发展相对落后,但是各国都在努力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控制。从匈牙利“十月事件”到布拉格之春,政治巨变已经悄然到来,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欧洲*终结束了分裂对立的局面。
新时代的欧洲扩大了政治与经济合作基础,“欧洲共同体”开始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欧洲”,拥有更强的凝聚力。进入21世纪以后,人口迁移、难民、气候变化和恐怖主义成为新欧洲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进程中,欧洲人不得不重新思考“欧洲应该成为谁的欧洲?”
【总卷目录】
《现代欧洲史》(全6卷)
现代欧洲史01 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1460—1559
现代欧洲史02 宗教战争的年代1559—1715
现代欧洲史03 18世纪的欧洲:传统与进步1715—1789
现代欧洲史04 革命的年代1789—1850
现代欧洲史05 民族主义与改革的年代1850—1890
现代欧洲史06 欧洲时代的终结,1890年至今(上下)
【分卷目录】
现代欧洲史01 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1460—1559
章 科学、技术与发现
第二章 欧洲的经济扩张
第三章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第四章 早期现代国家的形成
第五章 教会革命和宗教改革:权力之争
第六章 教会革命和宗教改革:改宗问题
现代欧洲史02 宗教战争的年代1559—1715
章 加尔文教与天主教在西欧的对抗
第二章 欧洲中部和西部的政治瓦解
第三章 财富不足的时代特征
第四章 君主专制与君主立宪的对立
第五章 天才的时代
第六章 迈向新的势力均衡
现代欧洲史03 18世纪的欧洲:传统与进步1715—1789
章 政府和政治文化
第二章 战争、外交与国际竞争
第三章 社会秩序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变化
第五章 贫困和公共秩序
第六章 启蒙运动
第七章 启蒙运动中的世界:公共领域
第八章 教会与宗教生活
第九章 民主革命的前夜
现代欧洲史04 革命的年代1789—1850
007 章 法国大革命
085 第二章 拿破仑时代
153 第三章 工业革命与欧洲社会的重建
209 第四章 复辟与浪漫主义
259 第五章 政治与社会变革,1815—1848
331 第六章 1848 年革命
现代欧洲史05 民族主义与改革的年代1850—1890
章 经济与社会变革
第二章 思想与文化氛围
第三章 国家权力日益增长
第四章 “欧洲协调”的瓦解
第五章 1850—1870 年的民族革命
第六章 大英帝国与俄国的改革进程
第七章 新政府
第八章 寻求国际新稳定,1871—1890
现代欧洲史06 欧洲时代的终结,1890年至今(上下)
章 20 世纪之初
第二章 政治与社会,1890—1914
第三章 次世界大战
第四章 缔造和平
第五章 稳定时期
第六章 经济危机与纳粹的兴起
第七章 面对不可避免的冲突
第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九章 战后动荡期
第十章 重建与反抗:20 世纪50年代
第十一章 欧洲繁荣的十年: 20 世纪60年代
第十二章 幻想破灭的年代:1967—1973
第十三章 缓和的十年:1969—1979
第十四章 20世纪80年代的西欧——困难重重
第十五章 大陆漂移
第十六章 欧洲及全球化的挑战
现代欧洲史01 《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1460—1559》
初版前言
欧洲在1460—1559 年间经历了一场全方位的飞速变化。与所有从一种轮廓分明的文明过渡到另一种的年代一样,传统与革新、灾难与希望的鲜明对比,是这段时期明显的特征。这就是为什么15 世纪和16 世纪的历史学家与从古代过渡到中世纪的历史学家一样,总是面临全局和重点之间的艰难抉择。一些研究这段时期的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习俗、信仰和制度就如春天来临,万物复苏。而另一些历史学家则试图寻找当时社会萧条、因循守旧和衰退的证据,他们认为那段时期如秋天般凋零衰败。这种完全对立的观点反映了当时新旧世界的奇妙融合。
从旧过渡到新,就是从中世纪过渡到现代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过有一些限制条件。个问题在于,不要试图把中世纪归纳为某种社会“类型”,寻找中世纪科学、艺术、哲学、宗教或政府体系的精髓,通过这个标准来衡量变化和革新。这样的过程并非完全误导。资料的选择和排序总是赋予历史某些风格,否则这段历史将晦涩难懂。但与此同时,革新和传统的比较,必须要考虑到中世纪生活的多样性。比如,用圣托马斯· 阿奎纳(St. Thomas Aquinas)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法来代表中世纪所有哲学家和神学者的观点,这很常见,有时也可取。然而,就算所有或者大部分中世纪思想家有着相同的重大设想,就算圣托马斯的观点很典型,他的理论也只能代表众多13 世纪哲学发展理论中的一种。同样,当代历史学家反对圣托马斯的很多学说,称他对14 世纪和15 世纪的影响只限于他自己的多明我会,而现代教会只承认他是合格的神学家。不过我们也要记住,对一个时代创新的赞扬,往往建立于对前一个时代的轻视之上。
“现代”这个概念隐藏的多样性和歧义甚至更多。清晰表述其含义至关重要,因为很多19 世纪和20 世纪早期的学者在15 世纪和16 世纪,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德意志宗教改革这一时期,发现了现代欧洲文明的原型。他们所指的“现代”是他们自己所处的时期。而对于后来20 世纪的历史学家来说,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是另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的发展比文艺复兴和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更加迅速。20 世纪历史学家认为,伊拉斯谟(Erasmus)、路德、亨利八世、雅各布· 富格尔、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的革新与早期现代世界相距甚远,甚至还不及当代改革者用尽75 年时间试图根除的传统和风俗。很多文艺复兴和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的现代主义都变得很老套,就像16 世纪罗马出现的中世纪拉丁式建筑或哥特式建筑。因此,如果我们所指的“现代”是当代,或是套用“现代”一词的含义,例如,把“现代艺术”中的“艺术”看作想法和主张与文艺复兴相异或相悖的20 世纪文化艺术,那么,文艺复兴和德意志宗教改革是现代世界的开端这一观点,将不再有意义。
在现代和15、16 世纪之间,欧洲经历了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以及民族主义发展时期的文化世俗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欧洲尚未经历工业化,是“不发达”社会,和罗马帝国的经济生活、科技、人口结构、通信、阶级结构很相似,而与当代的西方欧洲和美洲是不同的。在当时的任何地方,政治和军队的忠诚都与王朝而不是国家更加相关。而那个时期的政治联系与个人和家庭关系息息相关,人人都重视宗教。当时在圣人、神秘主义者、改革者和神学家的努力下,还出现了惊人的宗教创造力。信教者十分活跃,在捍卫少数派宗教团体的安全时尤其如此。
总之,15 世纪和16 世纪上半叶从旧到新的过渡(这种过渡甚至早在14 世纪就已开始)不是从中世纪到现代的过渡,而是从中世纪到现代早期的过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们建立了新欧洲的基础,但现代历史学家把这个新欧洲称为“传统欧洲”,也就是还未经历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欧洲。学习这段历史还需要逐步改变认知和学习的方式,才能继续发掘其中重要的关联性和非关联性。
尤金·赖斯
这套欧洲史以简明扼要的方式追溯了现代历史上整个欧洲范围内所有的主要事件和思潮。如果在阅读时你觉得有一些枯燥(你*不会),无处不在的反讽和不期而遇的幽默感也会让你振奋起来。它对于对欧洲史有笼统了解或了解不多,而希望深入探究某段历史的读者大有裨益。
01 《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1460—1559》
初版前言
欧洲在1460—1559 年间经历了一场全方位的飞速变化。与所有从一种轮廓分明的文明过渡到另一种的年代一样,传统与革新、灾难与希望的鲜明对比,是这段时期明显的特征。这就是为什么15 世纪和16 世纪的历史学家与从古代过渡到中世纪的历史学家一样,总是面临全局和重点之间的艰难抉择。一些研究这段时期的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习俗、信仰和制度就如春天来临,万物复苏。而另一些历史学家则试图寻找当时社会萧条、因循守旧和衰退的证据,他们认为那段时期如秋天般凋零衰败。这种完全对立的观点反映了当时新旧世界的奇妙融合。
从旧过渡到新,就是从中世纪过渡到现代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过有一些限制条件。个问题在于,不要试图把中世纪归纳为某种社会“类型”,寻找中世纪科学、艺术、哲学、宗教或政府体系的精髓,通过这个标准来衡量变化和革新。这样的过程并非完全误导。资料的选择和排序总是赋予历史某些风格,否则这段历史将晦涩难懂。但与此同时,革新和传统的比较,必须要考虑到中世纪生活的多样性。比如,用圣托马斯· 阿奎纳(St. Thomas Aquinas)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法来代表中世纪所有哲学家和神学者的观点,这很常见,有时也可取。然而,就算所有或者大部分中世纪思想家有着相同的重大设想,就算圣托马斯的观点很典型,他的理论也只能代表众多13 世纪哲学发展理论中的一种。同样,当代历史学家反对圣托马斯的很多学说,称他对14 世纪和15 世纪的影响只限于他自己的多明我会,而现代教会只承认他是合格的神学家。不过我们也要记住,对一个时代创新的赞扬,往往建立于对前一个时代的轻视之上。
“现代”这个概念隐藏的多样性和歧义甚至更多。清晰表述其含义至关重要,因为很多19 世纪和20 世纪早期的学者在15 世纪和16 世纪,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德意志宗教改革这一时期,发现了现代欧洲文明的原型。他们所指的“现代”是他们自己所处的时期。而对于后来20 世纪的历史学家来说,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是另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的发展比文艺复兴和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更加迅速。20 世纪历史学家认为,伊拉斯谟(Erasmus)、路德、亨利八世、雅各布· 富格尔、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的革新与早期现代世界相距甚远,甚至还不及当代改革者用尽75 年时间试图根除的传统和风俗。很多文艺复兴和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的现代主义都变得很老套,就像16 世纪罗马出现的中世纪拉丁式建筑或哥特式建筑。因此,如果我们所指的“现代”是当代,或是套用“现代”一词的含义,例如,把“现代艺术”中的“艺术”看作想法和主张与文艺复兴相异或相悖的20 世纪文化艺术,那么,文艺复兴和德意志宗教改革是现代世界的开端这一观点,将不再有意义。
在现代和15、16 世纪之间,欧洲经历了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以及民族主义发展时期的文化世俗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欧洲尚未经历工业化,是“不发达”社会,和罗马帝国的经济生活、科技、人口结构、通信、阶级结构很相似,而与当代的西方欧洲和美洲是不同的。在当时的任何地方,政治和军队的忠诚都与王朝而不是国家更加相关。而那个时期的政治联系与个人和家庭关系息息相关,人人都重视宗教。当时在圣人、神秘主义者、改革者和神学家的努力下,还出现了惊人的宗教创造力。信教者十分活跃,在捍卫少数派宗教团体的安全时尤其如此。
总之,15 世纪和16 世纪上半叶从旧到新的过渡(这种过渡甚至早在14 世纪就已开始)不是从中世纪到现代的过渡,而是从中世纪到现代早期的过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们建立了新欧洲的基础,但现代历史学家把这个新欧洲称为“传统欧洲”,也就是还未经历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欧洲。学习这段历史还需要逐步改变认知和学习的方式,才能继续发掘其中重要的关联性和非关联性。
尤金·赖斯
02 《宗教战争的年代1559—1715》
初版前言
在1559 年至1715 年这一个半世纪里,欧洲几乎常年处于战乱之中,国家间的和平时期不超过30 年,而进行大规模战争的时间则长达100 年。在这些战争中,全部或大部分的主要欧洲国家都同时参与其中。虽然战事在整个欧洲历史上司空见惯,但由于在1559 年至1648 年这将近一个世纪里,战争的主要诱因是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宗教冲突,而这种源于信仰的冲突不仅容易爆发,而且极具破坏性,因此这100 多年的战争别具一格。在17 世纪中期以后,战争出现了持续时间长、格局有序等特点。因此,我们研究的这一历史区间,包括欧洲宗教战争的和衰落。
16 世纪晚期和17 世纪初期,伴随着国内战争和叛乱的出现,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战争纷繁复杂。尽管路德(Luther)本人并不是一名政治活动家,但他于1517 年掀起了一场意识形态的争论。16 世纪中期,随着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中好战派的出现,信仰冲突加剧了。1562 年至1598 年的法国内战,反抗腓力二世的尼德兰叛乱,反抗玛丽· 斯图亚特(Mary Stuart)的苏格兰叛乱,1588 年西班牙对英格兰的侵略,1618 年至1648 年德意志的三十年战争,1640 年至1660 年的清教徒革命以及1688 年至1689 年英格兰的光荣革命,全部属于宗教冲突。当然,其中也不乏其他因素。那是一个遍布斗士和殉道者的时代,是一个充满阴谋和刺杀的时代,是一个军队吟诵圣诗和暴徒激情燃烧的时代。好战的斗士非约翰· 加尔文(John Calvin)和圣依纳爵· 罗耀拉(St. Ignatius of Loyola)的信徒莫属了。加尔文教的信徒取得了对苏格兰和尼德兰共和国的控制权,临时控制了英格兰,并企图掌控法国、德意志、波兰以及匈牙利。天主教复兴于16世纪中期,但直至17 世纪晚期,天主教徒从未放弃过恢复基督教会完整和统一的尝试。在法国、佛兰德斯(Flanders)、奥地利(Austria)和波希米亚(Bohemia)等国,他们都成功地镇压了新教。在这场非同寻常的竞争中,双方都将大量善于雄辩、家资殷实、位高权重的人士吸纳到自己的阵营之中,都逐渐失去了征伐的热情。
1648 年,特别是在1689 年以后,在欧洲国家间的战争中,宗教仍然是一个破坏性因素,但它不再是冲突爆发的共同点。1688 年至1713 年肆虐欧洲西部,以及1683 年至1721 年肆虐欧洲东部的大型战争,比早些时候的国内战争和叛乱规模更大,但由于主导战争的不是反叛者和远征军,而是社会上层的国王和将军们,所以其对固有秩序的影响较弱。在本书结尾部分的战争,中止了1559 年至1648 年间由于信仰而爆发的冲突,在主要欧洲国家中形成了一个更为稳定的势力均衡。
以上是本书所要讲述的梗概,但还不止于此。1559 年至1715 年这段时间,受尖锐的意识矛盾影响,人们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方面,取得了广泛的进步。一些历史学家将这一时期定性为“专制主义”,而另一些历史学家则给它贴上了“重商主义”的标签,还有人聚焦于资产阶级的发展,或宪政和代议制政府的产生。对科学历史学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科学革命的时代;对艺术历史学家而言,这是一个巴洛克的时代;对文学历史学家,这是戏曲的黄金时代;而社会历史学家则倾向于认为,这段改革和启蒙的岁月,充斥着饥饿、瘟疫、贫穷、奴役以及巫术的黑暗时光。观点的多元化,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盲人摸象的故事,但这个类比也有不当之处,因为那些研究早期近代欧洲的人既不是瞎子,也不固执己见。由于16 和17 世纪的发展过于复杂,所以对它们的解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样性。为了从1559 年到1715 年发生的事件中发掘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必须就相互矛盾的力量——信仰冲突、政治专制、资产阶级崛起、重商主义思潮、农业萧条、文化创新及社会压迫——如何不间断地相互作用进行观察, 才能真正认识到,宗教战争时期对欧洲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自由包容、政党政治、王权艺术、经商之道、社会结构、科学、哲学及艺术等所产生的永恒影响。
03 《18世纪的欧洲——传统与进步1715—1789》
初版前言
在18 世纪开始之前,几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国各自衰落,其中包括位于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Mogul Empire),从北非延伸至欧洲东南部的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以及无与伦比的中国大清帝国。相较之下,数个欧洲国家在近代早期蓬勃发展。从文艺复兴(Renaissance)时期到17 世纪晚期,西班牙和葡萄牙一马当先,荷兰和英国紧随其后,后法国也加入其中,都通过在欧洲大陆和世界各地进行大量的商贸活动积累了巨额财富。进口原材料和出口制成品的需要促使这些国家发展了更广阔的商贸网络,亚洲和非洲(包括成为非洲奴隶贸易前哨的非洲地区)成为它们新的贸易对象,而美洲成为它们的殖民地。在18 世纪初始,几个欧洲强国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世界帝国。在18 世纪期间,这种趋势将越发明显。而本书的主题之一,毫无疑问,就是解读这段欧洲主导世界的历史。
欧洲政府和欧洲人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大的影响,部分是因为这些国家的逐渐集权带来了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从5 世纪罗马灭亡到15 世纪,欧洲各国中央政府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一度被削弱,变得极为有限。在这个时代,统治权在很大程度上为拥有特权的贵族精英所把持,他们往往分属于敌对的阵营,效忠和保护不同对象。但是从16 世纪初到我们所研究的18 世纪,这种通常被称作“封建的”(feudal)政治体制在一些地方让位于“新君主”(new monarchs)的统治。这些君主们用几代人,或经几个世纪的时间用强力手段一统王朝,开始建立直接听命于他们的国家,并谋求资源支持政府的各种功能,例如国防、领土扩张、维护国内秩序,以及获取经济和外交利益。在18 世纪,这些国家对内巩固政权,对外扩大欧洲影响的长期过程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不管结果如何,欧洲政治和欧洲人成为了那段世界历史中有影响力的力量。
18 世纪同时也是欧洲人口总量开始在世界历史中占据更主要地位的重要转折点。在18 世纪开始的几十年,欧洲的人口保持在1.05 亿左右,与此同时,世界人口在17 世纪中期和18 世纪早期增加了大约20%,达到约6 亿。但是从18 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每年的新生人口增速明显,大大高于死亡率。终,在1750 年至1850 年间,欧洲人口翻了一番。在18 世纪前,欧洲的食品供应量停滞不前,每过几年就有部分地区发生饥荒,大量欧洲人罹患慢性疾病,文化水平低下,文化期待极少。在18 世纪,欧洲摆脱了这些由传统而贫困的社会带来的桎梏。虽然还没有办法完全克服这些障碍,但是西欧各国还是成为世界史上首先做到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国家:生产足够的食物,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并将人均寿命提高到足以维持连续三代人口增长的水平。这个转变是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关键——人口总量、经济、社会关系、统治方式和文化的延续,而18 世纪也因此成为欧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从很久以前,人们对18 世纪历史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就是描述欧洲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变化。在思想史中,人们把理性时代看作早期现代和现代时期的分界线。近年来,对文化史和文学史的更多研究显示,这漫长的18 世纪即便不能被称作“现代世界的创世记”,也至少是演变出现代“意识”(consciousness)和产生“现代自我”(modern self)的关键时期。[1]外交史学家们将18 世纪看作个“国际关系系统”的形成时期,[2]或者从更大范围来说,是从1648 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Peace of Westphalia)到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Congress of Vienna)之间的时间。在这两个事件中,前者结束了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后者结束了拿破仑战争(Napoleonic War)。近年来,经济史学家认为,在18 世纪,是西欧人改进使用劳动力和土地谋求价值的方式,让西欧和亚洲自此走上不同的道路的分水岭。[3]在政治史中,18 世纪后几十年在北美、荷兰和法国发生的革命用深孚众望的民主统治和民主制度吸引了所有相关人士的兴趣。[4]
然而,所有将18 世纪看作大变革时期的人都须了解,自近代早期变化便已经开始,随后发生的不过是这些变化的延续。对于那些生活在18 世纪的欧洲,特别是东欧和南欧,甚至包括西欧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重心仍旧是农业、陆上财产和拥有土地的贵族的政治权利。在这个世纪,即便是富于变化的社会(包括英国、荷兰和法国)也显示出一些顽固不变的结构要素,如宗教行为、政治理念和领导体制,以及传统社会精英的延续不断的财富和影响。传统与进步在18 世纪的欧洲并存,成为两股互相矛盾的推动力。
04 《革命的年代1789—1850》
初版前言
有两次革命深刻地改变了欧洲人1789—1850 年间的生活,那就是伟大的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要理解欧洲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就必须分析这些革命依靠哪些巧妙而复杂的方式得以在物质世界顺利进行。有些个人和团体试图反抗或控制这些革命,其他人则接受了革命结果并试图利用它们。总之没有欧洲人不受这些革命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历来被看作欧洲现代史的一条重要分界线。这一事件摧毁了被称为“旧制度”的政治、社会、法律和司法体制综合体,开创了个人权利更加受到重视、代议制政府得到发展、对国家的新型忠诚得以出现的新时代。这些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概括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正确的,只要它们在某些重要方面说得更为具体。
这种与过去的决裂并没有如人们所想的那么突然。在18 世纪早些时候,一些与旧制度相关的传统体制和观念就已受到挑战。1760 年之前,欧洲及其殖民地就出现了一系列小反叛和骚乱,它们在某些方面促成了1789 年的剧变。1789 年后,许多传统体制和观念一直存在于革命年代和拿破仑时代,并延续到1815-1848 年间的复辟时期。事实上,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复辟是由反对革命主义,以及因为不能让时间倒流回到旧制度时期而尽力维持现状,以求对抗要求变革的压力的统治者操控的。
法国大革命初对法国自身的影响,这一点也不奇怪。这里的革命者扫除了旧制度遗留下来的复杂的行政机构,代之以新的、更高效的、更加适应整个国家需求的组织结构。这一结构得到了拿破仑的进一步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延续至今。在阶级方面,这场革命也对法国造成了巨大影响。革命的终受益者是已经消灭贵族传统特权、确保政治权力掌握在财产占有者手中的资产阶级。
在法国之外,法国大革命与随后的拿破仑政权产生了兼具创造性与毁灭性的结果。在法国军队与其反对力量将近二十五年的间歇冲突中,欧洲人的生活受到了干扰,同时也创立了体制。旧政府不复存在,新政府应运而生。被法国征服和占领的地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本书后的分析认为,法国的革命理想可能比其军队对欧洲产生了更为深刻持久的影响。19 世纪的自由主义者在“自由!平等!博爱!”这样强有力的革命口号中,在《人权宣言》阐明的基本政治权力中,在革命议会之后起草的宪法中,发现了他们的政治纲领和灵感来源。
更为重要的是,法国在革命中显示了当一个民族受到对国家理想的忠诚刺激时,可以释放出多么强大的力量。现代民族主义的许多基本特征在革命期间次出现,法国也树立了在接下来的世纪中被广泛模仿的典范。
从长远来看,工业革命无疑比法国大革命更为彻底地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但在19 世纪上半叶,其主要影响仅限于英国和欧洲大陆西北部的国家。中欧、南欧和东欧只在19 世纪后半叶才经历了类似的变化。在受工业化影响的国家中,生产开始机械化并搬进了工厂,打破了多年以来的生活模式。由于需要把工厂安置在能源附近,人口出现了大规模的迁移,城镇也得到了明显的扩展。
不论工业化在哪里发生,它都极大地提高了旧资产阶级的规模和实力,并让新的社会阶级——工业无产阶级产生。这些阶级结构的变化将会对欧洲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这是无法避免的。1789—1850 这一时期的主题之一是:新制造业利益团体争夺与其上升的经济地位相称的政治权力和影响力。
1848 年革命是这一时期引人注目的终曲。这一年席卷欧洲的一系列起义可以被认为是法国革命遗产和工业革命的综合产物。革命者的需求仍然往往藏在法国大革命宪法的政治术语、代表大会和政治权力的扩大中,但1848 年运动让源自工业化的、潜在的社会不满和抱怨成为焦点。
05 《民族主义与改革的年代1850—1890》
初版前言
综观欧洲现代史,几乎每个时期都经历了某种革命。19 世纪下半叶也不例外。这一时期,已经在欧洲部分地区进行的科技和社会革命持续不断、步伐加快;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一改欧洲的社会、经济面貌,其速度之快,成效之显著,史无前例。与此同时,欧洲大陆爆发了民族革命,遍及波兰、巴尔干地区(the Balkans)、匈牙利、意大利和德意志。
民族革命在欧洲历史上并非新现象。民族主义思想曾在宗教改革、荷兰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中有所体现。19 世纪后期,民族主义越发高涨,其神秘色彩愈加浓重,作为主要的思想力量,推动欧洲政治和社会的变化。
1815—1848 年间,欧洲各国政府在压制民族革命运动中,屡获成功。然而,一些历史学者却坚决反对用“欧洲协调”(the Concert of Europe)* 来形容当时大国间的合作,因为各国间的不和谐局面其实更为显著。但事实上,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下,当时的政治家普遍认为,利用外交手段解决分歧比使用武力更安全。因为即使战争取得胜利,也会释放出一股他们无法控制的革命力量。因此,即使英国已经强大到可以退出“欧洲协调”,它也只是在不会因此而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才寻求独立的。当英国的利益受到欧洲大陆的严重影响时,其政治家就会在由欧洲大国组建的委员会上据理力争。
1815 年建立的国际体系在1848 年的革命中得以保存,然而在革命进程中,国际保守主义的支持者被肃清,这其中就包括克莱门斯· 冯· 梅特涅亲王(Prince Klemens von Metternich),他声名之大,一度曾是旧秩序的代名词。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新的政治家,他们对1789 年的法国大革命已经淡忘,或者说他们的政治抱负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维护欧洲君主制国家的共同利益了。
新一批领导人中,为重要的当属拿破仑三世,他在外交政策上的主要目标是把法国从1815 年《巴黎条约》的限制中解救出来。随着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的爆发,欧洲大国间的有效合作暂告一段落,这对拿破仑三世而言是个好机会。于是,他在存在竞争的对手国家之间鼓动民族革命,希望能够乘胜追击,领导这些民族运动,重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统治地位。然而,他发现自己无法控制召集起来的军队,而从“欧洲协调”的瓦解中获利更大的,是那些比他更残暴、更精明的政治投机主义者。终,他毁于自己辛苦召集起来的军队力量。
1871 年,意大利、德意志分别以独立民族的身份取得了政治统一;在一个全新的奥匈帝国内,匈牙利也获得准独立。这些民族的成功独立为其他民族提供了全新的动力。在大英帝国,爱尔兰独立成为主要问题;俄国、奥匈帝国饱受民族分裂的困扰;在希腊推翻土耳其统治、获得部分或完全独立后,黑山与塞尔维亚(the Montenegrins and Serbs)、罗马尼亚(Rumanians)与保加利亚(Bulgars)也随即寻求独立;而后,巴尔干地区的奥斯曼帝国也开始面临瓦解的危险。当时,德意志帝国是重要的新兴民族国家,政治地位开始凸显,军事力量欧洲领先,一改之前大国间的关系格局。德意志帝国成立后,欧洲各国政府开始了全新的合作,这些合作看似稳固,实则暗流涌动,一直持续到1914 年。
同时,民族主义也发展成扩张主义。一些新兴的民族国家刚一宣布主权独立,便想征服其他民族。大国间,意大利、德意志同英、法、俄争夺扩张的战利品;而小国间,巴尔干地区的新兴民族国家也不惜同土耳其、奥地利等国争权夺利,寻求扩张。
单有民族主义是不足以引发民族革命的。这些革命爆发在前所未有的社会与经济混乱时期。工业化、人口增长、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这些都促使欧洲社会与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转变。欧洲各国政府认识到,若要应对这些社会和经济变化,就要对已有的政策法律和制度进行长远意义上的修订。简言之,就是改革。
改革的动力源于人们相信社会能发展、人类能进步。19 世纪的物质进步让许多欧洲人眼花缭乱,他们把科学发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视为人类迈向更高层次、更完善的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一步。当时人们普遍坚信,在未来,依靠科技进步和人类的理性,可以解决一切人类问题,消除所有恶习。这种乐观的态度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天真,因为许多关于人类的幻想已经破灭。但当时,人们对人类进步抱有信心,在政治宗教运动中强调努力工作,这都大大推动了19 世纪人道主义精神的发展。当时欧洲人一致认为,世界应摒弃奴隶制,摆脱折磨,消除饥饿与疾病。政府常常出于人道主义,立法缓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压力。广大民众得知童工的惨状或土耳其帝国的暴行,大为震惊;欧洲各地民众对改革的呼声不容忽视。
由于英国的议会制政府传统悠久,多数改革者期盼国会能通过立法实现必要的改变。他们重要的政治诉求是扩大公民权,让公众对立法产生影响。英国议会制政府中的改革者是有理由自信的,因为他们的国家平稳地度过了19 世纪的社会、经济危机,未出现大的动乱。所以说,各国民众期盼以和平方式实现政治改革,英国政府在这方面做出了榜样。
在欧洲,许多建于1848 年或更早时期的议会制政府,由于无法满足民众的需求和愿望而不被信任。相反,专制型政府却符合社会变革的需求,其中大多采用立宪制与议会制相结合的运作模式。欧洲大国中真正实行议会制的政府之所以失败,一方面是因为议会势力和传统的薄弱,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成功运作所需的***要素,即国家的主要群体在基本问题上要达成共识。19 世纪末,爱尔兰寻求独立,英国不予承认,而且在这个问题上国内没有达成共识,深受影响。大多数欧洲国家政府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例如,新兴的德意志帝国不仅要处理地主与农民、工厂主与工人的社会阶级矛盾,还要解决持续数世纪的政治和宗教分裂问题——巴伐利亚人(Bavarians)与普鲁士人(Prussians)、普鲁士人与波兰人(Poles)、新教徒与天主教徒间彼此敌对。倘若没有一个强大的专制集权政府,想要在如此大的分歧下维持一个新兴帝国的统治是不可能的,至于要有效地治理国家更是无稽之谈。
无论是议会制政府,还是专制型政府,都是由不同行政部门组成的专业管理机构执行政策。虽然管理机构是政府领导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但不能把它与领导班子混为一谈。专业管理人员确保政府持续运转,他们可能会对政府首脑产生巨大影响,但决策权还是掌控在行政领导班子的手中。因此,一个国家中,领导班子的执政水平始终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专制型国家,一旦专制集团掌控国家的权力,那么统治者的个人品性将成为影响国家政策重要的因素。因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新经济和军事权力,而正是统治者终决定是否要使用这些权力推动国家迈向现代化。
随着19 世纪的发展,国家开始拥有或理应拥有更大的权力,同时也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国家颁布法律解放奴隶,监管矿场与工厂的工作状况,为新兴城市修建下水管道和供水线路,为免费义务的基础教育配备设施。国家既保护公民免受国内动乱和国外威胁,实现爱国者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又回应全世界人民对于辉煌帝国的要求。
随着政府扩大职能,其管理机构也扩大了职能。科技创新开始为其所用:电报、印刷机、铁路、蒸汽船、机关枪和膛线铁炮开始成为政府部门、秘密警察、陆军、海军和收税员统治国家的工具。国家实行义务兵役制,让每一个身体状况符合要求的男性青年为国效力;实施义务教育,教导公民要热爱祖国,忠于国家。
19 世纪末,国家权力空前强大,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身体。而民族主义者和改革家实际上十分认同这种来自国家的控制,因为这将是他们实现理想有效的手段。像俄国这样的国家,政府自古带有政治压迫的特点,国内有诸多无政府主义和相关政治学说的拥护者,他们抵制国家政府的一切统治。但也有个别预言家,如德国的哲学家弗里德里希· 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和俄国的小说家费奥多尔· 陀思妥耶夫斯基( Fëdor Dostoevsky),他们清楚预知了国家控制的终影响。当时,乐观和自信是时代的标志,所以,人们大多也就忽视了国家政权的扩张。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