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3166206
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没有一个家长不想培养好孩子。可孩子*怕的是妈妈的唠叨。所以,作者提出“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好习惯的培养不能是说教,需要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并按照其中的规律去做。美国的心理学家根据研究发现,初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需要90天。儿童时期*好的教育莫过于养成良好的习惯。所谓好孩子一定是有好习惯的孩子,所谓有问题的孩子一般都是坏习惯很多的孩子。一个坏习惯可能使人丧失了良机,而一个好习惯则可能使人走向成功。
6步 12招=5个好习惯。
每一章都有“教你一招”,全书家长提供12种妙招,采用6个步骤,培养出孩子爱学习、懂尊重、富爱心、能负责、会自理的五个好习惯。
而以下六步,就是培养好习惯的具体方法:
习惯培养的**步—–提高认识,或者说,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认同和信心。
习惯培养的第二步—–明确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
习惯培养的第三步—–适时进行榜样教育,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产生亲切而向往的感情。
习惯培养的第四步—–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某个良好习惯。
习惯培养的第五步—–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习惯培养的第六步—–形成良好的环境或风气 ,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读完此书,请家长们要做到这点:千方百计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人。
习惯决定孩子一生,这句话怎么强调都不足为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我们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有效的一条途径,这就是家庭教育基本的任务。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本书12章,依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以及长达10年的*习惯养成课题研究基础上,从多元智能、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健康人格的角度出发,强调“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主张在习惯培养上原则是尊重儿童,提醒家长不要把孩子的特点当成缺点。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掉坏习惯用减法。
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任何严厉说教。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家长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家长要获得孩子的信任,发现孩子的潜能,让孩子爱学、会交往、懂规则,从而塑造健康人格,为其一生的发展和命运打好健康快乐的基石。
章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教育荒废与新人才观
不会感恩难有爱心
诚信与做人
成长与责任
做父母需要“上岗执照”
第二章 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
什么是习惯
习惯的重要性
习惯培养的12个重点指标和5个重要的习惯
怎样培养良好习惯
怎样矫正不良习惯
在快乐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继承中华民族重视习惯养成的优良传统
第三章 多元智能与人人成功
成功在于选择
多元智能
选择自己的才能区
扬长补短大有必要
第四章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尊重孩子首先应尊重规律
不要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注意孩子的真实动机
教育的真谛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和发展儿童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第五章 爱学是万善之源
厌学是万恶之源
学习动机不同效果大为不同
质疑与独立思考能力是珍贵的
走出“习得性无助”的误区
学习习惯比考试分数重要
第六章 如何教孩子学会交往
没有朋友比考试不及格更严重
警惕孩子的攻击性
借个孩子去旅行
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引导孩子与异性友好相处
第七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心理健康的七条标准
心理不健康的10大症状
千方百计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人
健康心理12字秘诀
教育惩戒是培养心理健康的良方
第八章 科学为安.强壮为康
黑姬山探险的启示
中日国民共识与法律机制的差异
习惯不同就是素质不同
儿童教育应特别重视体育
怎样培养安全意识
关于身体的权利
第九章 指导孩子用好媒介
信息时代动摇了成人的权威地位
信息化时代所潜伏的危机
网络和电子游戏是双刃剑
化“堵”为“疏”方能趋利避害
关于孩子玩电子游戏的八项建议
儿童不宜多看成人节目
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终生受益
第十章 学会消费是孩子的必修课
光有金钱买不来现代的教育
国外孩子的理财意识
世界首富为何如此抠门
当清洁工的女孩考上剑桥大学
杜瑶瑶:一个独生女的故事
第十一章 两代人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信息时代的挑战
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就是“盲人”
独生子女的五大优势与四大缺陷
代际差异
青春期与更年期的冲突
向孩子学习
不要制造“童年恐慌”
第十二章 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刻不容缓
现代的教育观念
科学的教育方法
健康的心理
良好的生活方式
平等和谐的关系
附.录两代人的25个好习惯
良好习惯如何缔造健康人格
父母们都明白,教育孩子需要用好方法。那么什么是好方法呢?在我看来,好的也是有效的儿童教育方法,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说得更彻底、更准确一些,儿童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说得更具体、更实用一些,就是通过培养仁爱助人、主动学习、认真负责、自我管理和尊重他人五个良好习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人格指标的实现。如何有效地去做呢?这本《习惯决定孩子一生》及“五个好习惯”丛书,就是习惯与人格研究专家学者给予您的极为重要的建议。
有一位母亲跟我说:“我的孩子真讨厌,坏毛病太多了,不爱写作业、整天黏着电视,上网玩游戏没完没了,您说怎么办呢?我都说他八百遍了,就是改不了。”
因为比较熟悉,我和她开玩笑说,“您要是这样说孩子八千遍,他就更改不了了。一位著名的儿科医生跟我说,一句话重复三遍就是对别人的折磨。您对孩子说的话重复了八百遍,他怎么受得了?”我建议父母们,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把每天对孩子说的话录下来,录一星期放给自己听听,父母自己都会烦死。
孩子们对我抱怨说:“我妈妈真烦人,每天都唠叨不完,她只要嘴唇一动,我就知道她要讲什么,因为她天天都讲一样的话。”
我也惊讶地发现,全国许多父母都像克隆人,对孩子唠叨一样的话:别看电视了,别玩游戏了,赶快写作业!你要是考不上好中学,怎么考上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以后怎么找好工作?没有好工作,你喝西北风去?等等。这样的话说一遍两遍还可以,说多了之后就变成一堆噪声,只能让孩子情绪混乱信心崩溃。这是您想要的结果吗?
实际上,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好好学习。他学习不好可能是碰到了困难,孩子需要的是您具体有效的帮助,而不是唠叨或训斥。所以我给大家一个忠告——“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
其实,许多父母已经开始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可是为什么效果不明显呢?我发现,问题在于有些父母还是把习惯培养当成了说教的内容,而忽略了习惯培养是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需要按照其规律来做才会见效。
自2001年到2010年的10年间,作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和副主任,我一直在主持少年儿童习惯研究课题,即*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后来接着做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自我管理习惯培养及其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研究之所以能够取得突破性成果,首先是有一个强大的科研团队,如全国有几百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参与了我们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张梅玲研究员与我共同担任课题组组长;在博士生导师邹泓教授的带领下,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6位博士生深入北京11所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对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做了深入细致的探索。
您面前的这本《习惯决定孩子一生》及“五个好习惯”丛书,是我们10年课题研究发现与建议的普及版,是关于习惯培养内容与方法为通俗和实用的读本,同样是由我们课题组的专家学者所撰写。
这本《习惯决定孩子一生》及“五个好习惯”丛书,曾经在其他出版社出版过,这次再版做了许多重大修改和内容补充,可能更适合今天的父母和教师阅读使用。
读者朋友翻看《习惯决定孩子一生》,可能会发现本书行文通俗化,因为这是我的本讲出来的书,是在12所学校面对面为父母朋友讲课的结集。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小的时候,我是一个口吃的孩子,直到工作了,还时常为口吃着急。然而,连我自己都惊讶,我居然成了一个演讲家。也许是自信治好了我的口吃。在绝大多数的讲课中,我都是无稿演讲,甚至连提纲也没有。但是,每一次演讲都是成功的,这成功来自听众们的强烈反响,更来自听众们的实际变化。比如,凡是听过我课的父母,回家之后对孩子的态度普遍和善了,以至于让敏感的孩子莫名其妙,以为太阳真的从西边出来了。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些课是在晚间讲的。曾有一些主办方担心:会不会秩序混乱?会不会有许多人中途退场?我却从不担心。因为在我每一次讲课过程中,无论是给工人父母,还是农民父母,从来都是秩序井然。不仅仅是安静,而是安静中充满了热烈的关切。我自信地说,会场的秩序好坏应当由报告人负责。我从来都是讲中小学生及幼儿父母和老师的关心的问题,并且是用容易接受的实例法讲课,大家怎么能不爱听呢?
对于讲课的理解与追求,我概括为一句话:与好朋友谈心。与好朋友谈心必然是推心置腹的,是讲真话而非讲假话,是平等相处而非高高在上,是彼此关心而非漠然处之。
在这里,我愿意试着分享一下习惯培养的六大步骤,或许会给大家一些帮助。过去曾经把提高认识和榜样教育合并为一个步骤,也是可以的,分开讲解的好处是可以更加细致便于操作。
习惯培养的步——提高认识,或者说,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认同和信心。
儿童时期好的教育莫过于养成良好的习惯。所谓好孩子一定是有好习惯的孩子,所谓有问题的孩子一般都是坏习惯很多的孩子。一个坏习惯可能使人丧失了良机,而一个好习惯则可能使人走向成功。
什么叫坏习惯?坏习惯是藏不住的缺点。比如,“中国式过马路”被视为国耻一般也难以改变,成为近乎疯狂的坏习惯。据公安部2012年前10个月的统计,全国因为闯红灯肇事导致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4227起,死亡798人,因违反道路标志标线导致26000人死亡。还要死多少人才能改变?”
我给大家讲一个案例:
据 2012年 6月 8日上海电视台和《新闻晚报》等媒体报道,当天 14点47分,在华东模范中学考点外,一名考生突然出现,用不算急速的步伐走到考点门口。此时,考点大门已经关闭。 “您的准考证呢?”考点工作人员问。“不是 3点才开始考试吗?”考生一边出示准考证一边问。 “同学,您没看到准考证上面清楚地写着英语科目考试 14点45分停止入考场吗?”工作人员指着准考证上的一行字对考生说。此时,考生的妈妈也匆匆忙忙赶到,向工作人员恳求:“请帮帮忙吧,只迟到了几分钟,路上自行车坏了。不能参加考试会影响他一生的!”
但考点工作人员严格遵照考务规定,不放行迟到考生。焦急的妈妈无奈中给工作人员下跪,而冲动的考生则抬脚踢向大门,随后更是攀爬铁门,跳进考点内,被几名考点工作人员拦住。经层层汇报请示,终确定这名迟到2分钟的考生不能入场,闻听此讯,考生的妈妈失声痛哭。
尽管高考前各方都会反复提醒高考英语科目考试,考生必须要在 14点 45分前进入考场,但每年还是有人会忽视“听力提前15分钟入场”的规定,而错失考试机会。任何对自己负责的同学都不应该有这样低级的失误。
上面这个让人感慨的事情告诫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养成确认的习惯,否则就会有吃不消的苦头。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养成确认的习惯更会终身受益,例如,平时写完作业认真检查,考试的时候仔细审题,与别人有约的事情要牢记在心并提前落实等。这样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会好,为人处世也会受到欢迎。
有人会问,习惯到底是什么呢?习惯就是习以为常的行为,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条件反射。
习惯培养的第二步——明确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
北京市史家小学的一个男孩子上课时很调皮,把任课老师惹生气了,下课了全班同学都埋怨他。这个小男孩很懊恼,就去找他的班主任孙蒲远老师。
孙老师做过40多年的小学班主任,经验丰富,是位全国特级教师。她听了小男孩的话说:“犯了错就认错还是好孩子嘛。那你准备怎么认错呢?”小男孩说:“我去给老师赔礼道歉,再给老师鞠个躬。”孙老师说:“鞠躬很好,会让对方知道你很有诚意。可是你会鞠躬吗?试一下我看看。”小男孩直挺挺地点了一下头。孙老师摇摇头说:“这不是鞠躬,这只是点头嘛,点头道歉缺乏诚意。”那个男孩愣住了,因为长这么大,他从来不知道鞠躬与点头有什么区别。
这时,孙老师站起来,给小男孩演示怎么鞠躬:挺胸抬头,双手自然下垂,然后上身向下弯曲与地面平行,这才是鞠躬。然后,男孩子虔诚地练习了多次,去给任课老师认错时果然被接受。
孙蒲远不愧是全国特级教师,她教育学生不光有耐心,还有细心,因为只有细致入微地指导,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好习惯。甚至可以说,儿童成长离不开细节的指导。
习惯培养的第三步——适时进行榜样教育,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产生亲切而向往的感情。
儿童少年时代就是榜样时代和偶像时代,因为儿童少年的学习特点就是观察和模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1年的调查发现,61.7%的初中生有偶像,略高于小学生(61.4%),较高中生(55.6%)高6.1个百分点;而有榜样的比例以小学生(68.8%),高于初中生(63.3%)5.5个百分点,较高中生(52.1%)高16.7个百分点。而且,有偶像和榜样的峰值年龄不同,初中一年级学生有偶像的比例(64.9%),而小学四年级学生有榜样的比例(74.0%)。也就是说,偶像崇拜在12~13岁(初一、初二)达到峰值,榜样学习在9~10岁达到峰值。在达到峰值后,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的比例同步下降;进入初三,有榜样的比例下降更加明显,有偶像的比例开始超过有榜样的比例。这说明,榜样作用在小学阶段更为突出,偶像作用在中学阶段持续加强。
调查中,我们请少年儿童自由写出三个崇拜的偶像和三个榜样,并对其进行归类,大致可分为六大类,即:一是明星,包括歌手、演员、运动员、模特;二是杰出人物,包括文学艺术思想家、英雄、政治军事人物、科学家、企业家、劳动模范;三是师友,包括身边的同学/同龄人、高年级同学、老师;四是父母家人,包括父母以及其他亲戚;五是虚拟人物,包括文学或影视动漫中的虚拟人物;六是自己。未能归入以上类别的归为“其他”。统计发现,偶像中明星居位,近七成(68.4%),分别为歌星(37.0%)、影星(20.5%)和体育明星(10.3%);榜样中师友居位(35.8%),其中占比例的是同学/同龄人(26.0%)。
由此可见,榜样和偶像对于孩子极富吸引力,如果发现他们的某些好习惯,可能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专家认为,许多偶像身上具有榜样因素,善于发现和引导的父母与教师完全可能把偶像变为榜样。
习惯培养的第四步——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某个良好习惯。
美国的心理学家根据研究发现,初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需要90天。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一定是一种动作或行为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他们测算是21天到90天。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总之是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牢。
举一个例子,孩子洗手您就得给他训练,不洗手就不能吃东西,只要是吃东西就必须洗手。吃饭的时候洗手了吗?看看,您老问孩子,还老看孩子,孩子慢慢就习惯了。开始一看妈妈,就知道“哦,我要洗手”,到以后他就不用提醒了,就如现在我们大人早上起来洗脸刷牙,还要提醒吗?这是习惯!养成了习惯就成了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
那么孩子的习惯养成呢,有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因此要训练。做父母的都很明白,孩子小的时候容易乱,早上起来,我的袜子呢?我的鞋呢?裤子都找不到了,东找西找的,很乱。这就是没养成好习惯。
我建议父母们采取一个办法,孩子要从小就开始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晚上睡觉以前,把衣服叠好,把鞋子放好,都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把自己上学的书包有序地整理好。孩子开始不会,父母可以指导,演示一下,然后弄乱了让孩子做,孩子往往就很有兴趣,像军人一样,被子叠得整整齐齐。
培养习惯需要持之以恒,但开始的一个月是关键时期。过了这一个月,孩子就能够养成初步的习惯。所以说很多好习惯都要这么一步一步训练出来。
习惯培养的第五步——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有的父母对孩子说:“这个假期你要好好把你写字握笔的姿势练好,开学前我要检查。”
这种要求恐怕不行,孩子经常管不住自己,笼统的要求对他们难以起作用。因此父母要把大计划分割成很多个小计划,并不断地与孩子一起总结评估:今天做得好,可以奖励一颗小星星;7天都得到小星星,可以换1颗大星星;获3颗大星星,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奖励。这样,孩子每天都会知道自己是否进步了,并期待着明天的进步。
习惯培养的第六步——形成良好的环境或风气,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我们培养孩子好习惯需要注意,一定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因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在家里都不能骂人,孩子如果骂人,全家人都不理他,就是好的环境。
家里有个学生,好的环境就是家庭成为书香之家。当孩子在学习的时候,父母千万别打麻将。有的父母边哗啦哗啦打麻将,边说:“儿子,好好学习啊,考北大、考清华。”他能考上吗?
再如,您老在家里看电视,一集接一集没完没了,看得泪水涟涟。您说:“孩子,别看电视,你要好好学习,写作业去。”您说这孩子能专心学习吗?
您知道孩子这个时候怎么办吗?有个孩子告诉我,父母看电视他不敢过来,但是他想看,他就把门开个缝儿,耳朵竖得尖尖的,用耳朵听电视,这多累呀!所以说人是环境的产物。那该怎么办呢?孩子不在家的时候您尽可以看电视,孩子学习的时候您好别看电视。您是个大人都控制不了,孩子还那么小,他更抵抗不住诱惑了。所以,培养好习惯需要父母和教师为孩子做出榜样,需要建设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
习惯的培养是一门科学。那么习惯培养的原则是什么呢?是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人地位。习惯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呢?是培养良好习惯来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从一些低级的、束缚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比方不磨蹭、不撒谎,不欺负人等,要使孩子生活得很有情趣、很有意义。
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习惯培养的过程也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有些习惯孩子比大人形成得早,像环保,我们就要向孩子学习。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而且好的关系胜过许多
教育,父母和老师跟孩子的关系越好越有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这样才有亲和力,亲其师信其道。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我们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有效的一条途径,这就是我们家庭教育基本的任务。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名言: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我们通过培养好习惯来缔造孩子的健康人格。
孙云晓
2013年 5月于北京世纪城
黑姬山探险的启示
2000年,我女儿的学校因为我担任学校家长委员会副主任一职,便邀请我一块儿去日本。我们参加了日本组织的一个青少年夏令营,这次夏令营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国教育的问题。
夏令营规模很大,有750人参加,分成30人一个班。而且,夏令营参加者年龄悬殊大,小的5岁,的70岁。我顿悟,原来日本夏令营不限年龄,谁都可以报名。
特别有意思的是,夏令营没有一个老师,活动安排都是由大学生志愿者来主持。夏令营以班级为单位,一个班设两个班长。按照夏令营的活动安排,有十多个项目的活动。我一看,自然勘察活动、黑姬山探险等。
我报名参加黑姬山探险,女儿就跟我去了,她给我当翻译,还有六名中学生报名。当时,一位日本人劝我:“孙先生,别去了,太辛苦了。”
我说:“没事,你看这招生简章上写着小学五年级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报名。我还有问题吗?我经常登山,没问题。”但是,第二天出发后,我才真正知道什么是日本的登山活动。
早上五点钟一直爬到晚上七点钟,整整14个小时。出发前组织者给每个人发两个饭盒,一份早餐,一份午餐,但要自己带水。我心想,到了山上找个饭店吃饭,到那儿再喝水。一上路才知道整个山上没有一座房子,更难觅饭店的踪影。甚至连一条像样的山路都没有,有的路段我要四肢着地紧抓裸露着的树根才能爬过去。
一口干粮也没吃的情况下走了3个小时,我饿得肚子咕咕叫,就盼着吃早餐。终于到吃早餐的时间了,中国孩子就大口喝水。而日本孩子有登山的经验,不到目的地,水就不能喝光。比较来看,他们带的壶比中国孩子带的大,水是小口慢慢喝。才走了一半的路,中国孩子的水基本都喝光了。
我有点儿担忧地问:“你们怎么把水都喝光了?”他们的回答很逗,这也表现出中国孩子独有特点。他们说没关系,我们都是集体主义者,互相帮助。什么叫互相帮助?我的水喝光了喝你的水,你的水喝光了再喝他的水。确实,中国孩子很团结,可是如果大家都没有水了怎么办?嗓子快冒烟了也没办法。日本孩子从来不喝别人的水,他也不给别人喝。日本孩子摔倒了,没人扶,他一定是自己爬起来,他们意识里是不给别人添麻烦,我自己能爬起来,而且别人摔倒了也不愿意你去扶。
中国孩子走得很辛苦,也很顽强,但是毕竟体力不济,很快就被日本孩子远远地甩在后面了。日方领队担心队伍分散,于是就安排中国孩子的队伍走在前面,日本孩子走在后面。就因为这样一调整,整个队伍返回的时间比预计延长了两个小时。
通过切身体会,我发现中国孩子此行很辛苦,但是表现出了团结互助的精神,也表现出乐观精神。虽然很累,却接连唱歌,从流行歌曲唱到革命歌曲,而日本人不说笑,只顾低着头走,保持体力。
我自认有爬山经验,但在爬黑姬山的时候还是摔了12跤。有一次,爬上一块岩石,由于刚下了雨石头滑,站起来就脚一滑,一头扎下去,脑袋“砰”的一声撞到大树根部,撞得我头昏眼花,但没把脑袋撞进树杈上就算万幸了。还有一次,踩空了,往山下滚,亏得我抓住了树根,结果费了好半天才爬了起来。
这就是日本的登山探险,爬14小时的山。试问,我们哪所学校敢组织类似的活动?如果真的要组织这样的探险活动,恐怕不知要带上多少老师,带上多少医务人员?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