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277213
内容简介
近几十年来,我国诊断出的孤独症儿童越来越多,在这种形势下,国内需要高质量的训练课程来培养大量所需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孤独症儿童心理康复与生活训练指南》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以儿童心理发展为切入点,参考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着重阐述孤独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发展特点和操作训练。
本书共分八章:其中章为孤独症概述,内容概括介绍了孤独症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核心症状;第二章为孤独症的成因与干预,主要从医学生物学、神经心理学上介绍了目前的研究成果,以及心理学、教育训练的干预模式;第三章为孤独症的诊断,说明一般诊断原则和常用的评估工具;第四章为孤独症儿童的认知特征,主要从认知层面说明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特点及智力开发;第五章为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调整与情感发展,介绍了孤独症儿童的情绪情感特点、情绪调节及调节矫正方法;第六章为孤独症儿童的语言教育与社会交往训练,介绍语言训练、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第七章为孤独症儿童的日常生活技能训练,说明培养孤独症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力的注意事项;第八章为孤独症儿童康复的环境支持,介绍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儿童康复工作中的作用和支持措施。
本书可供普通高等学校特殊教育专业、教育康复专业的师生作为教材或指导用书,也可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培训机构等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参考手册。
本书共分八章:其中章为孤独症概述,内容概括介绍了孤独症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核心症状;第二章为孤独症的成因与干预,主要从医学生物学、神经心理学上介绍了目前的研究成果,以及心理学、教育训练的干预模式;第三章为孤独症的诊断,说明一般诊断原则和常用的评估工具;第四章为孤独症儿童的认知特征,主要从认知层面说明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特点及智力开发;第五章为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调整与情感发展,介绍了孤独症儿童的情绪情感特点、情绪调节及调节矫正方法;第六章为孤独症儿童的语言教育与社会交往训练,介绍语言训练、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第七章为孤独症儿童的日常生活技能训练,说明培养孤独症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力的注意事项;第八章为孤独症儿童康复的环境支持,介绍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儿童康复工作中的作用和支持措施。
本书可供普通高等学校特殊教育专业、教育康复专业的师生作为教材或指导用书,也可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培训机构等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参考手册。
目 录
第一章孤独症概述1
第一节孤独症的概念及发展1
一、孤独症的概念2
二、孤独症的概念演变2
三、孤独症的发展4
第二节孤独症的主要临床表现7
一、社交障碍7
二、言语障碍8
三、兴趣狭窄及行为刻板重复8
四、智力问题9
第二章孤独症的成因与干预12
第一节孤独症的医学生物学成因12
一、遗传学因素12
二、免疫生化因素13
三、围生期因素14
第二节孤独症的神经心理学成因14
一、神经机制的研究15
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16
三、神经心理的研究18
第三节孤独症的干预19
一、生物医学干预20
二、心理干预24
三、教育训练方法28
第三章孤独症的诊断37
第一节孤独症诊断的发展与原则37
一、孤独症诊断的发展历程37
二、孤独症的诊断原则42
第二节孤独症的诊断标准43
第三节孤独症的常用诊断工具46
一、婴幼儿孤独症检查量表46
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47
三、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和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50
四、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和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53
五、孤独症心理教育评定量表54
第四章孤独症儿童的认识特征58
第一节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觉58
一、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觉特征58
二、孤独症儿童感知觉的训练61
第二节孤独症儿童的注意、记忆68
一、孤独症儿童的注意特征69
二、孤独症儿童的记忆特征70
三、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与记忆力的训练72
第三节孤独症儿童的想象、思维80
一、孤独症儿童的想象特征81
二、孤独症儿童的思维特征82
三、孤独症儿童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训练83
第四节孤独症儿童智力开发的意义87
一、孤独症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87
二、孤独症儿童智力开发的重要性88
三、孤独症儿童智力开发的着手点90
四、孤独症儿童智力开发的误区91
第五章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调整与情感发展92
第一节孤独症儿童的情绪、情感特点92
一、情绪和情感的性质与功能93
二、孤独症儿童的情绪、情感特点95
三、孤独症儿童情感障碍的原因97
第二节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调节98
一、孤独症儿童情绪问题的处理策略98
二、孤独症儿童不稳定情绪的矫正方法101
第三节孤独症儿童的情感发展105
一、孤独症儿童情感发展的障碍106
二、孤独症儿童情感发展的训练107
第六章孤独症儿童的语言教育与社会交往训练113
第一节孤独症儿童的语言教育与训练113
一、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方法114
二、孤独症儿童语言理解能力训练117
三、孤独症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训练123
第二节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训练137
一、以同伴为中介的社会交往训练137
二、以人际关系发展干预为主的社会交往训练139
三、以认知方法为基础的社会交往训练140
四、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训练的其他方法146
第七章孤独症儿童的日常生活技能训练160
第一节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的一般方法160
一、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160
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161
第二节孤独症儿童的进餐训练162
一、进餐训练中的注意事项163
二、进餐技巧训练164
三、偏食行为166
四、引进新食物167
第三节孤独症儿童的如厕训练169
一、基本阶段170
二、具体做法171
第四节孤独症儿童其他生活技能的训练173
一、孤独症儿童的穿脱衣服训练173
二、孤独症儿童的洗漱训练174
三、孤独症儿童的睡眠问题及干预175
第八章孤独症儿童康复的环境支持179
第一节家庭环境支持179
一、家庭在儿童康复中发挥的作用179
二、正确的教养观181
三、家庭训练的原则、内容与方法186
第二节学校环境支持201
一、学校环境的有效服务201
二、特殊教育的支持措施204
第三节社区环境支持208
一、社区康复概述208
二、我国社区康复现状及发展209
参考文献216
第一节孤独症的概念及发展1
一、孤独症的概念2
二、孤独症的概念演变2
三、孤独症的发展4
第二节孤独症的主要临床表现7
一、社交障碍7
二、言语障碍8
三、兴趣狭窄及行为刻板重复8
四、智力问题9
第二章孤独症的成因与干预12
第一节孤独症的医学生物学成因12
一、遗传学因素12
二、免疫生化因素13
三、围生期因素14
第二节孤独症的神经心理学成因14
一、神经机制的研究15
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16
三、神经心理的研究18
第三节孤独症的干预19
一、生物医学干预20
二、心理干预24
三、教育训练方法28
第三章孤独症的诊断37
第一节孤独症诊断的发展与原则37
一、孤独症诊断的发展历程37
二、孤独症的诊断原则42
第二节孤独症的诊断标准43
第三节孤独症的常用诊断工具46
一、婴幼儿孤独症检查量表46
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47
三、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和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50
四、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和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53
五、孤独症心理教育评定量表54
第四章孤独症儿童的认识特征58
第一节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觉58
一、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觉特征58
二、孤独症儿童感知觉的训练61
第二节孤独症儿童的注意、记忆68
一、孤独症儿童的注意特征69
二、孤独症儿童的记忆特征70
三、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与记忆力的训练72
第三节孤独症儿童的想象、思维80
一、孤独症儿童的想象特征81
二、孤独症儿童的思维特征82
三、孤独症儿童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训练83
第四节孤独症儿童智力开发的意义87
一、孤独症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87
二、孤独症儿童智力开发的重要性88
三、孤独症儿童智力开发的着手点90
四、孤独症儿童智力开发的误区91
第五章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调整与情感发展92
第一节孤独症儿童的情绪、情感特点92
一、情绪和情感的性质与功能93
二、孤独症儿童的情绪、情感特点95
三、孤独症儿童情感障碍的原因97
第二节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调节98
一、孤独症儿童情绪问题的处理策略98
二、孤独症儿童不稳定情绪的矫正方法101
第三节孤独症儿童的情感发展105
一、孤独症儿童情感发展的障碍106
二、孤独症儿童情感发展的训练107
第六章孤独症儿童的语言教育与社会交往训练113
第一节孤独症儿童的语言教育与训练113
一、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方法114
二、孤独症儿童语言理解能力训练117
三、孤独症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训练123
第二节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训练137
一、以同伴为中介的社会交往训练137
二、以人际关系发展干预为主的社会交往训练139
三、以认知方法为基础的社会交往训练140
四、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训练的其他方法146
第七章孤独症儿童的日常生活技能训练160
第一节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的一般方法160
一、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160
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161
第二节孤独症儿童的进餐训练162
一、进餐训练中的注意事项163
二、进餐技巧训练164
三、偏食行为166
四、引进新食物167
第三节孤独症儿童的如厕训练169
一、基本阶段170
二、具体做法171
第四节孤独症儿童其他生活技能的训练173
一、孤独症儿童的穿脱衣服训练173
二、孤独症儿童的洗漱训练174
三、孤独症儿童的睡眠问题及干预175
第八章孤独症儿童康复的环境支持179
第一节家庭环境支持179
一、家庭在儿童康复中发挥的作用179
二、正确的教养观181
三、家庭训练的原则、内容与方法186
第二节学校环境支持201
一、学校环境的有效服务201
二、特殊教育的支持措施204
第三节社区环境支持208
一、社区康复概述208
二、我国社区康复现状及发展209
参考文献216
前 言
儿童孤独症简称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无论怎样的称谓变化,我们都能从名称上推断出它的核心症状表现:社会交往和沟通困难、行为刻板、兴趣狭窄或异常,通常有60%的患儿智力落后、20%的智商低于35。成年后,孤独症障碍者往往难以独立生活,这些症状将伴随终身。20世纪以来,孤独症的诊断经历了由罕见到多发的转变,发生率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面对孤独症儿童,我们往往困惑不解:为什么他们耳朵不聋,却对许多声音充耳不闻?为什么他们眼睛“明亮”,却对周围的人、物视而不见?包括亲爱的妈妈的笑脸和期待、渴望的眼神;为什么他们嗓子“完好”,却总是闭口不和人讲话?为什么他们选择了爸爸妈妈和家庭,却又总是独立于家庭成员和社会之外?什么会导致孤独症发生?成因至今未解。由于病因不明确,迄今为止,人们仍没有找到一种能改变孤独症核心症状的药物治疗方法。
自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首次报道孤独症至今,已70余年了。我国大陆对该病症初的诊断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始只是医生和家长关注这些患儿,现在随着人数的增多,已成为当今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孤独症日”,以唤醒社会对孤独症问题的重视,提高人们对孤独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孤独症患儿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对孤独症的认识又有了提高。在2014年,由中国三原色儿童发育行为健康公益工程(简称三原色公益工程)、中国儿童发育行为研究院、国际孤独症联盟、中华儿童孤独症康复协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公益工程委员会等联合发布,提出“科学干预、合理治疗、平等发展”的宗旨,倡导以平等、尊重、关爱的原则去接纳和关注孤独症儿童,树立早发现、早干预、回归正常生活的理念。
始于教学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原因,编者开始接触孤独症儿童和他们的家长,曾经想象“来自星星的孩子”是多么神秘、美好,但现实残酷地击碎了美好的梦:不能交流、没有互动,即使声嘶力竭、依旧没有任何回应——我们该如何读懂你?宝贝们!面对现状,编者与团队成员也和许多家长一样,在接受了残酷的现实之后,以巨大的决心和毅力投入到了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和康复训练中。虽然目前没有满意的医疗手段,但特殊教育的干预训练还是为我们带来了希望,如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认知水平,调控儿童的情绪和行为,能增强儿童生活自理程度,有智力开发和社会交往能力提升。由于孤独症儿童个体差异较大,在干预过程中,不断改进方法,逐渐摸索出适合每个不同儿童的干预方案。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并与本土相结合,我们编写了本书。本书立足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与教育,共设置了八章,从基本概念、诊断、认知特征、情绪调整、语言发展、社会交往、日常生活训练等方面,分别给予阐述。在本书编写中,我们努力使语言朴实、理论清楚明了、实训方法易懂易操作,并注重内容追踪国际动态变化。希望这本书不仅适合高等院校教师使用,还可以为众多的社会康复教育机构、基层特殊教育学校以及广大孤独症儿童家长们提供有益的参考。
全书由杨会芹确定总体框架并负责主体编写和统稿工作,石家庄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吴宝瑞教授、副教授刘晖参与编写并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对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方案制订与家长指导;姜嫄女士对书中的外文做了大量检索、翻译和校对工作。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得到了“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泰亿格“关爱特教园丁”专项基金资助,并作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和谐发展视角下构建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管理模式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研究”研究团队的结晶,在此深表感谢。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国内外同行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此谨向原作者致以真诚的谢意,并希望在看到我们的书出版后,进一步交流和提出宝贵意见,共同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与教育领域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书中的不当之处,恳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后,我们祝愿所有“星星的孩子”都是闪着星光、露着笑脸、温暖并幸福着的儿童!为此,我们值得不懈努力着!
面对孤独症儿童,我们往往困惑不解:为什么他们耳朵不聋,却对许多声音充耳不闻?为什么他们眼睛“明亮”,却对周围的人、物视而不见?包括亲爱的妈妈的笑脸和期待、渴望的眼神;为什么他们嗓子“完好”,却总是闭口不和人讲话?为什么他们选择了爸爸妈妈和家庭,却又总是独立于家庭成员和社会之外?什么会导致孤独症发生?成因至今未解。由于病因不明确,迄今为止,人们仍没有找到一种能改变孤独症核心症状的药物治疗方法。
自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首次报道孤独症至今,已70余年了。我国大陆对该病症初的诊断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始只是医生和家长关注这些患儿,现在随着人数的增多,已成为当今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孤独症日”,以唤醒社会对孤独症问题的重视,提高人们对孤独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孤独症患儿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对孤独症的认识又有了提高。在2014年,由中国三原色儿童发育行为健康公益工程(简称三原色公益工程)、中国儿童发育行为研究院、国际孤独症联盟、中华儿童孤独症康复协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公益工程委员会等联合发布,提出“科学干预、合理治疗、平等发展”的宗旨,倡导以平等、尊重、关爱的原则去接纳和关注孤独症儿童,树立早发现、早干预、回归正常生活的理念。
始于教学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原因,编者开始接触孤独症儿童和他们的家长,曾经想象“来自星星的孩子”是多么神秘、美好,但现实残酷地击碎了美好的梦:不能交流、没有互动,即使声嘶力竭、依旧没有任何回应——我们该如何读懂你?宝贝们!面对现状,编者与团队成员也和许多家长一样,在接受了残酷的现实之后,以巨大的决心和毅力投入到了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和康复训练中。虽然目前没有满意的医疗手段,但特殊教育的干预训练还是为我们带来了希望,如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认知水平,调控儿童的情绪和行为,能增强儿童生活自理程度,有智力开发和社会交往能力提升。由于孤独症儿童个体差异较大,在干预过程中,不断改进方法,逐渐摸索出适合每个不同儿童的干预方案。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并与本土相结合,我们编写了本书。本书立足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与教育,共设置了八章,从基本概念、诊断、认知特征、情绪调整、语言发展、社会交往、日常生活训练等方面,分别给予阐述。在本书编写中,我们努力使语言朴实、理论清楚明了、实训方法易懂易操作,并注重内容追踪国际动态变化。希望这本书不仅适合高等院校教师使用,还可以为众多的社会康复教育机构、基层特殊教育学校以及广大孤独症儿童家长们提供有益的参考。
全书由杨会芹确定总体框架并负责主体编写和统稿工作,石家庄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吴宝瑞教授、副教授刘晖参与编写并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对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方案制订与家长指导;姜嫄女士对书中的外文做了大量检索、翻译和校对工作。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得到了“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泰亿格“关爱特教园丁”专项基金资助,并作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和谐发展视角下构建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管理模式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研究”研究团队的结晶,在此深表感谢。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国内外同行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此谨向原作者致以真诚的谢意,并希望在看到我们的书出版后,进一步交流和提出宝贵意见,共同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与教育领域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书中的不当之处,恳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后,我们祝愿所有“星星的孩子”都是闪着星光、露着笑脸、温暖并幸福着的儿童!为此,我们值得不懈努力着!
编著者
2016年7月
免费在线读
(二)培养孤独症儿童的游戏技能
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游戏对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社会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目前,国内有许多机构采用了游戏教学的方式,对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进行训练,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儿童来接触和学习外部世界。孤独症儿童游戏能力可以包括独立游戏能力和社会游戏能力这两个方面。而孤独症儿童在游戏能力方面,往往有着非常严重的缺陷。因此在具体训练项目的选择,则要根据孩子的发展程度而定。
1.独立游戏能力的培养
(1)孤独症儿童独立游戏能力的缺陷
所谓独立游戏能力是相对于社会游戏能力而言的,主要是指培养孤独症儿童用玩具做游戏的能力。对孤独症儿童进行独立游戏的培养,有利于他们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发展社会游戏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个孩子先具有感官性的游戏能力,然后发展起功能性的游戏能力,后才出现想象性的游戏能力。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独立游戏能力的差异也可以在这三个方面显现出来。
具体来说,当婴儿出生后的两三个月中,就会表现出对某些物体感兴趣了。由此,他们会逐渐地对这些物体作出不同程度的反应,注意到它们的气味、声音及颜色等感官性反馈信息,而孤独症儿童往往缺乏这方面的全面性注意,只是对其中的某一个或两个方面的要求特别强烈。在行为活动方面的表现,孤独症儿童表现出重复性地玩同一种玩具或者对玩具只执行同一个动作。
正常儿童到一岁或以后,就会渐渐地发展起不同程度的功能性游戏能力了,这时候,孩子会根据玩具或者物体的作用而做游戏。例如,用玩具家具来布置房间、或者把一个洋娃娃放在玩具小床上睡觉等。随着孩子越长越大,在他们的游戏里反映的功能可以变得越来越复杂。而孤独症儿童的功能性游戏能力出现的较晚,从而很难注意到玩具的功能。
孤独症儿童的想象性游戏能力存在的缺陷比前两者更为突出。正常儿童一般在三岁以后就会出现想象性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孩子能够用一种物体代替另外一种物体,例如用小纸盒或小木块来当做小汽车做游戏。二是能把某种不存在物体想象为存在,例如手拿空杯子喝水,好像杯子里真的有水似的。而孤独症儿童在这两方面都表现出很严重的缺陷。
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游戏对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社会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目前,国内有许多机构采用了游戏教学的方式,对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进行训练,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儿童来接触和学习外部世界。孤独症儿童游戏能力可以包括独立游戏能力和社会游戏能力这两个方面。而孤独症儿童在游戏能力方面,往往有着非常严重的缺陷。因此在具体训练项目的选择,则要根据孩子的发展程度而定。
1.独立游戏能力的培养
(1)孤独症儿童独立游戏能力的缺陷
所谓独立游戏能力是相对于社会游戏能力而言的,主要是指培养孤独症儿童用玩具做游戏的能力。对孤独症儿童进行独立游戏的培养,有利于他们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发展社会游戏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个孩子先具有感官性的游戏能力,然后发展起功能性的游戏能力,后才出现想象性的游戏能力。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独立游戏能力的差异也可以在这三个方面显现出来。
具体来说,当婴儿出生后的两三个月中,就会表现出对某些物体感兴趣了。由此,他们会逐渐地对这些物体作出不同程度的反应,注意到它们的气味、声音及颜色等感官性反馈信息,而孤独症儿童往往缺乏这方面的全面性注意,只是对其中的某一个或两个方面的要求特别强烈。在行为活动方面的表现,孤独症儿童表现出重复性地玩同一种玩具或者对玩具只执行同一个动作。
正常儿童到一岁或以后,就会渐渐地发展起不同程度的功能性游戏能力了,这时候,孩子会根据玩具或者物体的作用而做游戏。例如,用玩具家具来布置房间、或者把一个洋娃娃放在玩具小床上睡觉等。随着孩子越长越大,在他们的游戏里反映的功能可以变得越来越复杂。而孤独症儿童的功能性游戏能力出现的较晚,从而很难注意到玩具的功能。
孤独症儿童的想象性游戏能力存在的缺陷比前两者更为突出。正常儿童一般在三岁以后就会出现想象性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孩子能够用一种物体代替另外一种物体,例如用小纸盒或小木块来当做小汽车做游戏。二是能把某种不存在物体想象为存在,例如手拿空杯子喝水,好像杯子里真的有水似的。而孤独症儿童在这两方面都表现出很严重的缺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