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781808
本书为儿科临床治疗用书,主要读者对象为儿科年轻的临床医师,也包括各专科和全科医师。自2002年出版以来,经过四次再版,每一版先后多次重印,总发行量达十多万册,受到了广大临床医师的欢迎。
儿科学发展迅速,新的诊疗理念及临床药物不断涌现,儿科用药处方变化较大,本书关注儿科学的*动态,满足儿科临床医生的迫切要求。
本书(第5版)仍保留了原版处方内容具体、重点突出、选用方便的特点,同时对治疗程序进行了强化;在治疗处方方面,更新了治疗方法和常用药物,反映了近几年来的新进展。同时结合近年来儿科疾病谱的变迁,调整了疾病归类,如遗尿症、IgA肾病等;在泌尿系统疾病中增加了Alport综合征和特发性高钙尿症;在常见儿童皮肤病中增加了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和汗腺疾病等;根据临床实用性,删减了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潜在青紫型疾病等。
本书的特点有:*,简明实用。每一个疾病在明确诊断要点后,以临床处方为中心展开阐述,不但介绍治疗原则,而且列出治疗的具体方案,有利于读者参考应用。第二,针对性强。编写内容涉及疾病的分型、分期,有利于读者根据临床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第三,重点明确。本书主要介绍以药物治疗为主的常见儿科疾病,基本解决了门急诊和一般住院病儿的治疗问题。
本书在【诊断要点】中概述了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和诊断方法,以便于治疗措施采取的针对性。对于治疗中的一些特殊问题,例如对所列处方的补充说明以及药物选用原则、配伍禁忌、注意事项等均在【警示】中予以详细介绍。
第一章 急 诊
第一节 昏 迷
附 脑死亡
第二节 高热惊厥
第三节 休克
一、感染性休克
附 儿科感染性休克治疗流程
二、心源性休克
三、过敏性休克
第四节 心脏骤停
第五节 充血性心力衰竭
第六节 急性呼吸衰竭
第七节 消化道大出血
第八节 颅内高压综合征(急性脑水肿)
第九节 急性肾衰竭
第十节 肝衰竭
第十一节 意外伤害及物理损害
一、溺水
二、坠入粪池
三、电击伤
四、烧伤
五、中暑
六、捂热综合征(婴儿蒙被综合征)
七、 犬咬伤
八、毒蛇咬伤
第十二节 急性中毒
一、有机磷中毒
二、煤气中毒
三、灭鼠药中毒
四、亚硝酸盐类中毒
五、药物中毒
六、铅中毒
第二章 营养性疾病
第一节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第二节 维生素缺乏及其中毒
第三节 锌缺乏症
第三章 新生儿疾病
第一节 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
一、新生儿窒息
二、新生儿胎粪吸入
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四、新生儿肺炎
五、新生儿呼吸暂停
第二节 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
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二、新生儿呕吐
三、新生儿肝炎
第三节 新生儿血液系统疾病
一、新生儿贫血
二、新生儿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症
三、新生儿出血症
四、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四节 新生儿神经系统疾病
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二、新生儿颅内出血
第五节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一、新生儿脐炎
二、新生儿败血症
三、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四、新生儿破伤风
五、新生儿皮下坏疽
六、新生儿硬肿症
七、新生儿低血糖症
八、新生儿低钠血症
九、新生儿低钙血症
十、新生儿低镁血症
十一、新生儿静脉营养
第四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上呼吸道及支气管疾病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二、急性喉炎
三、先天性喉喘鸣
四、急性支气管炎
第二节 肺炎
一、支气管肺炎
二、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三、腺病毒肺炎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五、流感嗜血杆菌肺炎
六、支原体肺炎
七、衣原体肺炎
八、卡氏肺孢子菌肺炎
九、真菌性肺炎
第三节 胸腔疾病
一、化脓性胸膜炎
二、脓气胸
第四节 支气管哮喘
第五节 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第六节 特发性纤维化性肺泡炎
第五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 口腔疾病
一、疱疹性口腔炎
二、溃疡性口腔炎
三、鹅口疮
四、地图舌
第二节 食管、胃肠疾病
一、便秘
二、胃食管反流
三、急性胃炎
四、慢性胃炎
五、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六、消化性溃疡
七、胃黏膜脱垂症
八、腹泻病
九、 急性坏死性肠炎
十、溃疡性结肠炎
十一、克罗恩病
十二、急性肠套叠
十三、急性阑尾炎
十四、先天性巨结肠
第三节 肝胆疾病
一、婴儿肝炎综合征
二、急性胰腺炎
三、胆道蛔虫症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一节 先天性心脏病
一、左向右分流型(潜在青紫型)
二、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
第二节 心肌疾病
一、病毒性心肌炎
二、原发性心肌病
三、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第三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四节 急性心包炎
第五节 心律失常
第六节 高血压
第七章 造血系统疾病
第一节 贫血
第二节 白细胞疾病
第三节 急性白血病
第四节 恶性肿瘤
第五节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第六节 出血性疾病
一、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三、血友病
四、婴儿期获得性维生素K
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 血尿和蛋白尿
一、血尿
二、蛋白尿
第二节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二、慢性肾小球肾炎
三、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四、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第三节 继发性肾病
一、狼疮性肾炎
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三、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
第四节 其他肾小球疾病
一、IgA肾病
二、Alport综合征
三、溶血尿毒症综合征
第五节 间质性肾炎
第六节 肾小管疾病
一、肾小管性酸中毒
二、Bartter综合征
三、肾性尿崩症
第七节 泌尿系统感染及膀胱输尿管反流
一、 泌尿系统感染
二、膀胱输尿管反流
第八节 肾衰竭
一、 急性肾衰竭
二、慢性肾衰竭
第九节 其他泌尿系统疾病
一、肾性骨营养不良
二、肾静脉血栓
三、肾性高血压
四、特发性高钙尿症
五、神经源性膀胱
六、膀胱过度活动症
七、遗尿症
第九章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第一节 脑性瘫痪
第二节 智力低下
第三节 肌病
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二、重症肌无力
第四节 家族性周期性麻痹
一、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
二、高血钾性周期性麻痹
第五节 癫痫
一、癫痫及癫痫综合征
二、癫痫持续状态
第六节 化脓性脑膜炎
第七节 病毒性脑膜脑炎
第八节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第九节 面神经炎
第十节 心理情绪异常
一、多发性抽动
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三、情感性交叉擦腿
第十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一节 下丘脑—垂体疾病
一、生长激素缺乏症
二、尿崩症
第二节 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疾病
一、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四、单纯性甲状腺肿
五、获得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第三节 肾上腺疾病
一、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二、嗜铬细胞瘤
第四节 性早熟
第五节 1型糖尿病
第六节 低血糖症
第七节 小儿肥胖症
第十一章 遗传代谢性疾病
第一节 苯丙酮尿症
第二节 肝豆状核变性
第十二章 风湿病
第一节 风湿热
第二节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第三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四节 过敏性紫癜
第五节 川崎病
第十三章 传染病
第一节 病毒性传染病
一、流行性感冒
二、人禽流感
三、麻疹
四、风疹
五、幼儿急疹
六、水 痘
七、流行性腮腺炎
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九、甲型肝炎
十、乙型肝炎
十一、丙型肝炎
十二、丁型肝炎
十三、戊型肝炎
十四、庚型肝炎
十五、脊髓灰质炎
十六、流行性乙型脑炎
十七、巨细胞包涵体病
十八、狂犬病
十九、艾滋病
二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
第二节 细菌性传染病
一、细菌性痢疾
二、伤寒与副伤寒
三、其他沙门菌属感染
四、细菌性食物中毒
五、猩红热
六、白喉
七、百日咳
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九、霍乱
第三节 螺旋体病
一、钩端螺旋体病
二、先天性梅毒
第十四章 结核病
第一节 原发综合征、支气管淋巴结结核
第二节 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第三节 结核性脑膜炎
第四节 结核性胸膜炎
第五节 结核性心包炎
第六节 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
第七节 肾结核
第八节 潜伏结核感染(结核中毒)
第十五章 寄生虫病
第一节 蛔虫病
一、肠蛔虫症
二、胆道蛔虫症
三、蛔虫性肠梗阻
第二节 蛲虫病
第三节 钩虫病
第四节 鞭虫病
第五节 丝虫病
第六节 绦虫病
第七节 血吸虫病
第八节 肺吸虫病
第九节 肝吸虫病
第十节 姜片虫病
第十一节 疟疾
第十二节 弓形虫病
第十三节 阿米巴病
一、急性阿米巴痢疾
二、慢性阿米巴痢疾
第十四节 滴虫病
第十六章 常见儿童皮肤病
第一节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一、婴儿湿疹
二、尿布皮炎
三、脂溢性皮炎
四、间擦疹
五、荨麻疹
第二节 感染性皮肤病
一、单纯疱疹
二、带状疱疹
三、脓疱疮
四、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五、毛囊炎、疖和痈
六、丹毒
七、手足癣
第三节 汗腺疾病
第十七章 儿科常用处方药
一、抗生素类
二、磺胺类及其他抗菌药
三、抗真菌药
四、抗病毒药
五、解热消炎镇痛药
六、镇痛药
七、止咳、祛痰、平喘及抗过敏药
八、抗惊厥、抗癫痫、镇静、催眠药
九、中枢兴奋药
十、利尿、脱水、降压药
十一、强心、升压、抗休克药
十二、抗心律失常药
十三、抗贫血、止血、抗凝血药
十四、消化系统用药
十五、激素类药
十六、维生素类药
附录一 各年龄小儿正常身高-体重表
附录二 各年龄小儿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图
附录三 儿科诊疗操作技术
一、心内注射
二、心包穿刺
三、胸腔穿刺
四、腹腔穿刺
五、骨髓穿刺
六、腰椎穿刺
七、硬脑膜下穿刺
八、侧脑室穿刺
带着这本处方小册子,就像身边有一位资深的带教教授,也像随手的一个临床常用数据库。
南京医科大学
第二附属医院 卫中庆
第三节 休克
一、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是发生在全身严重感染基础上,由细菌、支原体、病毒等微生物及其产物(如内毒素)所引起的急性微循环障碍,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而致的复杂综合征。
R 诊 断 要 点
1. 存在引起感染性休克的原发病,如败血症、中毒型菌痢、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2. 经扩容补液后仍存在低血压如表1-1。
表1-1小儿低血压标准
注: 休克时无创血压测量易出现偏差,必须用血压计听诊仔细测定上臂血压
3. 组织脏器低灌注的表现急性神志改变、少尿[<1ml/(kg·h)]、高乳酸血症、低氧血症。
4. 诊断标准如表1-2。
表1-2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和分度
注: #为必备指标。在原发病基础上,具有必备指标即可确定诊断分度
脉压正常为30mmHg
平均动脉压(MAP)=
R 治 疗 程 序
治疗休克的原则是早期、积极、持续。治疗目的是清除感染灶,支持任何衰竭的器官或系统。需采取综合措施,力争2h内补足有效循环量,24h内使病儿脱离休克状态,以恢复正常的组织灌注,维持重要脏器功能。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控制感染是最重要的病因治疗。儿科引起感染性休克的常见疾病为中毒型痢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埃希菌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猩红热、腹腔感染及出血性肠炎等。应尽力明确病原菌,以血培养(包括厌氧菌培养)为宜。确定病原菌前,要根据发病季节、流行病学资料、病儿年龄、症状、体征及临床经验选用2~3种抗生素联合使用,注意兼顾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多选头孢菌素与氨基糖苷类合用。
感染性休克病儿,微动脉由痉挛到舒张,微静脉痉挛,血液重新分配而大量淤积在内脏、大网膜和肌肉等部位,回心血量减少,有效循环量不足。休克早期病儿,组织缺血、缺氧,后期微循环进入瘀血缺氧阶段,可发生酸中毒。酸中毒抑制心肌收缩力,促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使微血管主要是微动脉平滑肌反应性降低,影响血管活性药物效应,并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外渗,血容量进一步减少,溶酶体破裂,脑微循环自动调节能力降低,导致脑水肿。酸中毒程度多与休克严重程度平行,因此纠正酸中毒很重要。扩容与纠酸常同时进行。
1. 治疗原则供氧、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调整血管紧张力、改善微循环、抗感染、去除病因、保护重要脏器。
2. 药物治疗
(1) 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
1) 快速扩容: 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 1液(2份生理盐水,1份1.4%碳酸氢钠)或1.4%碳酸氢钠溶液。
2) 继续输液: 一般需40~60ml/kg,严重病儿可能需要80~120ml/kg,直至血压稳定4~6h。
3) 液体选择: ① 胶体液: 红细胞比积<40%,输新鲜血或红细胞;红细胞比积>40%,输白蛋白、血浆或低分子右旋糖酐。② 晶体液: 根据血气分析和血生化检查酌情选用1/2或2/3张含钠、含钾液(见尿补钾)。
(2) 调整血管紧张力。
(3) 强心: 出现心功能不全时应进行强心治疗。
(4) 脱水、利尿。
(5) 应用糖皮质激素。
(6) 抗感染治疗。
R 处方
1. 扩容、纠酸治疗
处方1 快速扩容。
2: 1液20ml/kg iv gtt(0.5~1h)st
处方2 继续输液,根据血气和血生化酌情选用1/2或1/3张含钠、含钾液,注意“见尿补钾”。
1/2或1/3张含钠、含钾液10ml/(kg·h)iv
gtt(直至血压稳定4~6h)
2. 调整血管紧张力
处方3 山莨菪碱(6542)1~2mg/kg iv每15分钟1次
3. 强心药物的应用
处方4 毛花苷C(西地兰)
饱和量: >2岁为0.03mg/kg
<2岁为0.04mg/kg
余量分2次,加入50% GS 20ml中iv,间隔6~8小时 一次
4. 脱水剂及利尿剂的应用
处方5 20%甘露醇5~10ml/kg
iv gtt q6h
5.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处方6
或
6. 抗感染治疗
处方7
或
R 警示
1. 一般先给低分子右旋糖酐以增加血容量,后给5%碳酸氢钠(一般稀释为1.4%)纠正酸中毒,于1/2~1h内输入。继续再给1/2~1/3张含钠溶液。总液量及含钠量应随有无吐泻、脱水、脑水肿、心力衰竭、尿量而定。
2. 扩容补液后,血压不稳可应用血浆每次5~10ml/kg,或白蛋白每次1g/kg,以提高胶体渗透压。
3. 山莨菪碱有解除微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及镇静作用。每15min 一次,静注,至面色变红,血压回升后,延长至30~60min 一次。血压稳定后改为每2~4h
一次,并逐渐减量,24h内停用。
4. 多巴胺在不同剂量时其作用也不同。小剂量(每分钟2~4μg/kg),可增加肾与内脏血流量;中剂量(每分钟5~10μg/kg),可显著增加内脏血流量,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和升压作用。大剂量(每分钟>10μg/kg)使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但容易导致心律失常。当每分钟高于20μg/kg时可使肺血管收缩而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巴胺以每分钟2.5~5μg/kg开始,必要时可渐加大至每分钟10μg/kg;多巴酚丁胺从每分钟5μg/kg开始,可渐加大至每分钟10~15μg/kg。注意:
必须用输液泵持续静滴。在持续心率、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监护下逐渐增加剂量直至血压达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增加剂量不再有效时,换用或加用另一药物,如肾上腺素[0.1~2μg/(kg·min)]。考虑外周阻力低则用间羟胺(阿拉明)[10~20μg/(kg·min)]和去甲肾上腺素[0.5~2μg/(kg·min)]。血管活性药物剂量(mg)=6×kg(体重),加入到100ml
液体中,每小时输入的毫升数(ml/h)即为每千克体重每分钟药物的微克数[μg/(kg·min)]。如无输液泵不能用此公式。
5. 感染性休克时宜2~3种抗生素联合应用,大剂量静注。选用病原菌敏感的肾毒性小的抗生素,剂量、疗程需足够。
6. 脑水肿病儿应积极脱水,应用20%甘露醇。大剂量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静滴,也有减轻脑水肿的作用。
7. 对心、肺、肾负荷过重的病儿,不宜应用脱水剂,可用快速利尿剂,如呋塞米(速尿)。
l 附 儿科感染性休克治疗流程
1. NS 20 ml/kg或胶体液快速静滴,可连续用3次。如血压已升起转入PICU治疗。
2. 液体复苏无效休克
多巴胺 多巴酚丁胺,各1 mg/kg加入GS,iv gtt,根据血压上升情况调节滴速。
3. 静滴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仍无效
冷休克用盐酸肾上腺素持续静滴,0.05~2 μg/(kg·min)
暖休克用去甲肾上腺素静滴,0.05~0.3 μg/(kg·min)
考虑加用山莨菪碱或东莨菪碱协助升压
亦可试用精氨酸血管加压素。
4. 若仍无效属儿茶酚胺拮抗
可选用正性肌力药物米力农或氨力农(参见“急性心力衰竭”处方)。
5. 心功能障碍或外周阻力仍高者
可试用短效血管扩张剂,如硝普钠0.5~8 μg/(kg·min)
所有药物有效后切勿突然停药,可逐渐减少剂量持续用数天。
6. 休克时常规要选用激素,如甲泼尼龙2~4 mg/(kg·d),iv gtt。
7. 积极控制感染和清除病灶,保证供氧及通气,监测血糖、电解质。
二、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是指因心泵功能不全引起的休克,主要系因心排血量急剧下降,生命器官灌注不足造成急性细胞缺氧及营养障碍,并通过机体代偿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心源性休克可致猝死而引起医疗纠纷。
R 诊 断 要 点
1. 病史存在心泵功能障碍的原因,如心脏疾病及心脏手术史;发病后有意识障碍及尿量减少等情况。
2. 体检神志改变,末梢循环及毛细血管充盈欠佳,血压下降,心率及脉搏增快,呼吸异常,心音低钝,肺部出现啰音,以及肝大等。
3. 辅助检查进行心电图检查,胸部X线检查,心脏超声检查,血气分析,血生化、肾功能及凝血时间测定,进一步明确心源性休克的心内、心外病因及病理生理进展情况。
R 治 疗 程 序
对心源性休克病儿,应争分夺秒地抢救,控制其病情发展。首要的治疗措施是提高病儿的心排血量,改善细胞供氧状况及减少氧耗。
(一) 一般治疗
1. 保持安静,以减少氧耗可使用镇静剂。
2. 供氧采用面罩或头罩给氧,必要时机械通气,保持PaO2在9.3kPa(70mmHg)以上。
3. 建立静脉通道中心静脉通道及末梢静脉通道,以便监测中心静脉压和用药。
(二) 药物治疗
1. 补充血容量首次给予5% GNS或低分子右旋糖酐5~10ml/kg 静滴(于30min内)以快速扩容,休克无改善时可重复1次。其后根据中心静脉压决定输液量。
2. 增强心肌收缩力首选儿茶酚胺类,兼有强心、升压作用,效果欠佳时可选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米力农),兼有强心及扩血管作用,特殊情况下(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可使用洋地黄。
3. 合理使用扩血管药物以减轻后负荷、增加心排血量。
4. 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5. 改善心肌代谢。
6. 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心肌炎、肺水肿等病儿可考虑选用。
R 处 方
处方1 镇静,可选用以下之一:
10%水合氯醛
40~50mg/kg灌肠st
地西泮(安定) 0.1~0.25mg/kg iv gtt st
苯巴比妥钠(鲁米那钠)3~5mg/kg im st
吗啡 0.1~0.2mg/kg ih或im st
处方2 快速扩容。
5% GNS 5~10ml/kg(于30min内)iv
gtt st
或 低分子右旋糖酐 5~10ml/kg
(于30min内)iv gtt st(休克无改善时可重复1次)
处方3 血容量不足的病儿,在继续补充晶体或胶体溶液的同时选用血管张力调节剂。
或
处方4 适用于低心排伴肺水肿,但血容量正常者。肺水肿严重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
多巴酚丁胺 2~10μg/(kg·min)
硝普钠0.05~8μg/(kg·min)
或
或
处方5 适用于血容量过多及右心功能不全者。
或
处方6 心源性休克如经使用儿茶酚胺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加用洋地黄或米力农。
余量分2次在6~8h后给予,间隔6~8h
或
继后 以0.1~1.0μg/(kg·min)iv gtt维持
处方7 休克时间较长者,应注意纠正酸中毒。
5%碳酸氢钠 2~5ml/kg稀释1倍或稀释成等张液体(1.4%)iv
gtt。
处方8 改善心肌能量代谢。
或
或 1,6二磷酸果糖150~250mg/kg
iv gtt qd
R 警示
1. 心源性休克的主要血流动力学变化是心排血量下降导致的血压下降,早期通过各种代偿机制保持收缩压正常或稍低,如病因未去除,将迅速恶化进入失代偿期。因此,在抗休克的同时,及时作出病因诊断,对因治疗。对病毒性心肌炎,可静脉注射大剂量维生素C 200mg/kg、氢化可的松5~10mg/kg(或甲泼尼龙4mg/kg);对快速性心律失常者,应采用同步直流电或药物复律;心脏压塞者,应急行心包穿刺引流减压;张力性气胸者,应迅速抽气减压;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则需进行手术,才能根本改善循环功能。
2. 心源性休克者多存在心功能不全,且血容量减少并不明显,输液不宜太多太快,如病儿休克状态改善:
血压回升、四肢转暖、尿量增多,输液应减慢,每天液体量控制在40~50ml/kg。
3. 正性肌力药多选用儿茶酚胺类,心源性休克多伴有外周血管收缩,宜用小到中剂量的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一般不用洋地黄,以防中毒,但合并心力衰竭、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心房颤动时可使用。多巴酚丁胺对婴儿疗效较差,可换用异丙肾上腺素0.05~0.5μg/(kg·min)静滴,尤其适用于心动过缓者。
4. 儿茶酚胺类及血管扩张剂具有作用快、半衰期短的特点,宜持续静滴,最好用输液泵,根据血流动力学参数(血压、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心排血量等)随时调整用药。
5. 心源性休克的治疗还可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各7.5~10μg/(kg·min)静滴,不仅增加心排量,降低全身动脉阻力,提高动脉压,还能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增加肾血流量,且不增加心率。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