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584758
▲ 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经典之作
▲ 追溯手工艺传统何以失落,探究工艺美学的精神本源和未来图景。
▲ *正宗的器物之美,藏匿着古老的传统与睿智。失去了对天地万物的敬重,美就失去了深度。
▲ 黄永松、马可、汪涵倾情推荐
《工艺文化》是日本民艺理论家柳宗悦的代表作之一。上篇探索工艺在多种艺术中的位置,试图比较明确地说明在造型的领域中,美术与工艺的关系;中篇是各种工艺品的分类,目的在于说明各种工艺的特殊性质与它们之间的界限;下篇叙述了要在将来实现*美的境界,可供工艺驰骋的场所是何其大,以及工艺性为什么是美的重要因素等问题。
从早到晚,或工作或休息,我们身着衣物而感到温暖,依靠成套的器物来安排饮食,备置家具、器皿来丰富生活。如同影子离不开物体那样,人们的衣、食、住、行也离不开工艺品。没有任何伴侣能够以这样密切的关系与我们朝夕相处。*自然的器物,质朴是其宿命,平凡是其命数,劳动是其命运。美不能只局限于欣赏,必须深深地扎根于生活之中。生活中的器物所体现的美,就是工艺之美。
总序
自序
上篇
造型艺术
一、工艺问题
二、艺术的分类
三、美术与工艺
中篇
各种工艺
一、手工艺
二、机械工艺
三、工艺之正宗
下篇
美与工艺
一、工艺之成立
二、美之目标
三、工艺美之特色
四、美的境界与工艺
插图说明
译后记
“物随人长久,人随物安定。”美好的造物,让柳宗悦感动。这份感动,在现在成为一种思念,我想,有思念就会有传承。
—— 黄永松 《汉声》杂志创始人
十年前创建无用之始,田野调研的旅行中陪伴着我的就是柳宗悦的著作《工艺文化》。柳宗悦的书为所有人(而不仅是设计师)深入解读了手工日用之物是如何悄无声息地介入并改变着我们的生命品质……
——马可 设计师,无用品牌创始人
工艺之道不是可道之道,到*后一定是物我两忘,是制造者年复一年做出来的无人触及的玄妙,是拥有者年复一年用出来的惟他自知的情分,是一种偶尔会彼此念及到的朴素踏实的温暖。
—— 汪涵 主持人,作家
【自序】
我从美术文化到工艺文化的进程中,感觉到了文化的方向,这并没有任何排斥美术的意思。我认为美的方向在于同生活的结合,现在,这个问题日趋显示出它的迫切性。从生活圈中摄取美的因素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这里,美的工艺化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美与生活的结合体现在工艺文化中,从而能够使人们观赏到健康之美。我们不能把与生活无关的美叫作美,美必须是生活的产物,这样才能够逐渐地达到完美的境地。理论只有这样去解释,才是未来的“美”所肩负的任务。
这样的原理说明了什么?这样的事情具有多大的可能性?工艺之美的目标应该是什么?美与工艺是怎样的关系?本书的任务就是解答这些问题。
本书的大部分是在一个房间中撰写的。这个房间中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两个字的禅语—“无事”。回想起来,我来到这个山庄所写下来的理论亦可归结到这两个字上,我没有寻找工艺之美以外的事物,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中,永恒不变的理念在这里同样是不会产生变化的。这里用的是解释禅意的语言,然而在美的方面亦同样如此。乍一看,也许是平常的理念,但这并非正常、确实的目标。可是,如果是从文化基础的角度来考虑的话,历史又如何是确实的呢?特别是在伴随着人类生活的工艺中,只有这样的理念才是不可动摇的目标。
本书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部分。上篇为序论,探索工艺在多种艺术中的位置,试图比较明确地说明在造型的领域中,美术与工艺的关系;中篇是各种工艺品的分类,目的在于说明各种工艺的特殊性质与它们之间的界限;因为工艺之美的理论就是工艺文化论。在这里,下篇叙述了要在将来实现最美的境界,可供工艺驰骋的场所是何其大,以及工艺性为什么是美的重要因素等问题。
我在说明这些目的时,基本上没有参考外来的思想。我在构思工艺论,并将其整理成文时,也像许多学者那样回顾了陆续出版的种种参考书,有的也许还应该添加一些小注脚,但是我舍弃了这些手续,完成本书完全靠的是自我感觉。一方面,在我们周围找不到切实可行的工艺理论;另一方面,这样的学科只有在日本创始,才有可能在日本完全实现。事实上,我们工艺界的运动是以“民艺运动”为世人所知的。值得我们自豪的是,这个运动并没有源于外国的思想,而是在日本本土产生的。我们回顾了当今欧美的人们对于工艺所采取的立场,但是我们并没有过分地采用。因此,这里所阐述的思想并不是模仿性质的。今天,在过于效法外国的思想界和造型界中,我们开辟了自己独有的道路,纵然是不成熟的,但却有着很大的意义。在日本这一国家中,先驱者必须举起火把,我想这一时刻已经到来。
我综合了迄今为止所写的种种工艺散论,将其组织在本书中,并打算按照顺序,尽可能恳切地去阐述。为了所有篇章的立论不至于落入抽象,本书将努力不断地举出实例加以具体说明。谈论工艺品及其领域的话题,我想是极有希望的一条道路。基于同样的目的,书中还安排了插图并加以短注。这是因为,离开对象物去谈论美,意义就不大了。
阅读本书的读者们,最好结合分类再读一下我的另一本主要著作《工艺之道》,以便在工艺的世界里汲取种种潜在的、神秘的真理。最近刊行的两本书《何谓民艺》、《工艺》,都能从中找到归纳好的工艺美论。
本书的写作,是在豆州今井滨和相州箱根分别进行的。借此机会,向为我提供幽静别邸的中丸一平、住井展男两位先生表示深切的怀念。本书在出版时曾得到式场俊三君的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柳宗悦
于函岭小冢山庄 1941年9月1日
【上篇·造型艺术】
一、工艺问题
按照一般的理解,工艺只不过是粗陋的东西,多数人对于每天与之共同生活的器物并没有过多地予以注意,这是很遗憾的。因为是始终围绕在身边的平凡器物,所以基本上没有人打算从这一领域中探讨理论的问题。人们也没有想到能够从这里找到美的法则,可是我们现在是被无数丑陋的器物包围着,所以就失去了从身边的事物考虑美的问题的机缘。要探索美,只好从高雅的美术领域中去考虑。这样一比,工艺的世界就显得平庸。由此探讨理论的人极少,这是毫无道理的。可是,每天都在使用着的器物的性质,与美相距很远吗?即便最普通的器物,也还具有某些无法取代的性质吧。
一般只需观察数人便能看出人们的修养如何。通常我们在购物时不会忘记对商品的揣摩,判断一件商品的好与坏,是喜欢还是厌恶,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选择,看到工艺批判的萌芽,知道商品为什么难以使人喜欢。嗜好的存在对人的一生有相当大的影响,从爱惜发展到爱好是极少的,仅仅停留在“自我”的爱好上的人非常多,而且不同的爱好尤其多。
然而,或许有人已抢先迈出了一步,不仅仅是选择,还考虑了种种使用的方法。理由是,器物应当在生活中得到有效的利用。这样,人们与工艺品就更加接近了,而人们思考工艺品的机会也会多起来,这样的标准是相当高的。所有的器物,往往能够在使用方面显示出本质的意义。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茶道”[1],是“茶道”诱发了日本人对器物的深深的爱抚之情和对美的修养。为什么说“茶道”的器具是美的,这已经在使用方法上显示出来,其功劳是很大的。然而,遗憾的是,许多人坐在茶室里仅仅是品茶而已,能够从玩弄“茶”的角度脱开的人竟是少得意外。并且,以宽广的胸怀去探讨工艺与美的问题的茶道家几乎也是没有的。
但是,也有一些人已经把感情完全倾注在器物之中,这就是鉴赏家和收藏家。这些人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为了鉴赏和收藏,他们对各种器物的存在和性质进行了明确的甄别,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是自信的。然而,屡屡使我们迷惑的是,他们在许多场合进行甄别时,并没有以对待古董的态度来对待工艺。总的说来,他们所采用的是占有的目光,而不是理解的眼光。然而奇怪的是,他们自己日常使用的器物与他们引以自豪的器物,竟然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而他们使用的却是常见的、不能令人满意的器物。
可是,与美的世界有关的多数人又是怎样的呢?例如,在有志于文学和音乐的人中,也有把精神寄托于造型世界的吧?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日本这样的人极少。看来对美术有所关心的人也不多,因为一般人的学养还是很不够的。
那么,美术评论家又是怎样的呢?美术理论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数量,但在工艺理论方面却很贫乏。预先考虑实在的工艺之美会是徒劳之举吗?一般人将工艺理解为粗笨的器物,就是工艺理论的贫乏所致。
这样的贫乏同样也直接体现在与工艺有关的书籍中。关于工艺各个部类的专门论著已经有了相当数量,但是,那些书仅仅是对材料、制作技法的科学分析,并没有关于工艺以及工艺品的本质之哲理,对工艺的价值问题也没有太多的涉足。所看到的与工艺理论有关的书籍,充其量只不过是技法的分类,并没有触及本质问题。
迄今为止,美学家们对这个问题又是怎样的态度呢?他们喜欢谈论美术,但是对工艺却沉默不语。即使在有所接触的场合,也不过是轻描淡写,或是在文章中占一块小小的地方。就是在国外的书籍中,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也不是很活跃的。那么,在将来的美学中,又如何去把握根本问题,并不断有所启示呢?
工艺史家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从他们调查的详细历史情况中得到不少教益。但是,往往使我们苦恼的是,他们缺乏直观的知识。证据就是他们常常以同样的欣赏态度去对待美的与丑的器物,对玉石的判断便说明了这一点。可是,历史是无情的,他们的记录与对工艺的正确理解不能吻合。特别是在工艺美的问题上,立场是暧昧的。当然,历史学家缺乏对价值的认识还不是致命的。但是,只依靠史料的记述还不足以产生正确的历史观。
可是,在热心于地方文化的人中,反倒有人知晓地方工艺的重要意义。因为他们知道,在地方文化中,手工制作是最为重要的。可惜的是,他们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思想上,还不是“物”的。实际上,在明确地谈到具体的“物”时,答案还是暧昧的。
近代我们所丧失的才能中,最为明显的大概就是直观力吧,特别是失去了对美的观察能力。近代的学术中有将知识系统化的方法,所以理解抽象的“事”的人比较多,而观察具体的“物”的人则比较少。因此,对于有形的物品,动不动就用概念去套。总之,这还是缺乏对工艺的关心,也是不太现实的。在美术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概念性的内容,而在工艺的方面却只有赤裸裸的“物”,所以,光靠理解力是不可能接近问题核心的。要观察又不去接近,是难以产生亲近的感觉的。为什么在今天的世界上去自我地看“物”的人不多?因为大家都在用眼睛眺望着,其中有观察能力的人极少。对工艺的正确理解,就是因此而受到阻碍的。
实际上,就是这样的误解和不关心以及缺乏直观力,才使工艺在文化问题中还没有占据正确的位置。
然而,工艺文化有可能是被丢掉的正统文化。原因就是,离开了工艺就没有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只有工艺之存在我们才能生活。从早到晚,或工作或休息,我们身着衣物而感到温暖,依靠成套的器物来安排饮食,备置家具、器皿来丰富生活。如同影子离不开物体那样,人们的衣、食、住、行也离不开工艺品。没有任何伴侣能够以这样密切的关系与我们朝夕相处。生活之广阔使工艺的种类有所增加,即使这样也还不能最忠实地反映生活。因此,如果工艺是贫弱的,生活也将随之空虚。正常的生活必须由正确的工艺来陪衬。生活中采用什么样的器物,并不能说是怎样生活的道白。美不能只局限于欣赏,必须深深地扎根于生活之中,只有把美与生活统一起来的器物才是工艺品。如果工艺的文化不繁荣,所有的文化便失去了基础,因为文化首先必须是生活文化。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