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3088261
●“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团联合创始人彼得·彼得森的跨界传奇,从贫穷的希腊移民之子到美国*有影响力的亿万富翁政治家,他先后从事过零售业、广告业、制造业、金融业,也担任过美国商务部长、美国外交委员会主席……相信他的追梦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好的启鉴。
● 彼得·彼得森回首人生,公开“人生中*重要的7堂课”,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人生中的“聪明的投资者”。
●黑石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施瓦茨曼称彼得森是“伟大的合作伙伴”。《财富》曾有这样一段话来形容两位的关系:“从一开始,黑石成就的每一项辉煌都是两者并肩战斗的成果。两个人相差20岁,原来是上下级,如今是合伙人。一人‘主内’,一人‘主外’,配合得几乎天衣无缝:老谋深算的彼得森在金融界及政界浓厚的人脉资源和游刃有余的外交手腕是黑石的‘润滑剂’,年富力强的施瓦茨曼,其坚忍的毅力和充沛精力则是这部庞大生财机器得以顺利运转的‘发动机’。”作为黑石奠基者,他的故事值得一读。
● 2011年初版简体中文版已绝版,二手书价格炒到150元以上,且一书难求!2018年重做精装纪念版《黑石的选择》,*程度还原彼得森带给我们的财富、人生启迪。
●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巴曙松作序推荐,高毅资产董事长邱国鹭重磅推荐!
● 湛庐文化出品。
黑石集团创始人彼得·彼得森以睿智、老练的文笔描述了他非凡的生命故事,他是一个真正的“巨人”:他是投资银行家、政治家、美联储官员、慈善家、反对财政赤字的公众人士,他更是“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团的创始人,管理过4340亿美元的资产。
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卡尼市的彼得森,8岁时就在父亲希腊餐馆的收银台前帮工,大学毕业后25岁的他就做了市场研究公司Market Facts公司的副总裁,后接受尼克松邀请,出任总统国际经济事务助理,被誉为“尼克松政府经济领域的基辛格”,之后转任美国商务部长,再之后又在危难时刻出任雷曼兄弟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悬崖边解救了雷曼兄弟,从此开始了他的投资银行家生涯。后来他以4个人和40万美元创建了黑石公司,并把它发展成了全球私募投资领域巨头。
巴菲特赞誉这本书:“彼得森的旅程是一个了不起的故事,他的书展现了他在商业和生活上坦诚的态度,令人耳目一新。”
推荐序 黑石的投资哲学与黑石奠基者的人生感悟
中文版序 追逐梦想
01 为生存奋斗:大萧条时期的小小生意人
8 岁的我开始在父亲的咖啡厅帮忙,我会站在长柜台前的收银台,负责收钱和找零。父亲把繁荣时候所存的一半储蓄都寄回了希腊。年少的我还不能完全领会父母的行为所蕴含的道理。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回馈社会。
02
钱能买到的最好的教育:我的未来不在卡尼
研究市场动态,分析掌握的信息,制订应对措施,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如果方法正确,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影响深远,不仅能帮助我在学业上取得A的成绩,还可能对我未知的将来大有帮助。
03
小聪明和大智慧:最年轻的广告狂人
一个希腊小子当上了著名广告公司的副总裁,而且只有27 岁,我晋升得实在太快了,但很快我便悟到了那句名言的真谛:“不能相信太过美好的事物。”我必须离开麦肯,我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在一个自己不信任、不敬仰、没有共同根本价值观的老板手下工作。
04
提出正确的问题:投身制造业
进入贝灵巧,我首先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无知,但这也让我刚好成了“煤矿里的金丝雀”。在市场调研中,我学到这样的道理:提出正确的问题,对制造出合乎消费者要求的产品大有裨益。
05
要么改变,要么消亡:贝灵巧的困境
我越来越感到公司职责给我带来的疲惫。这不仅是身体上的疲惫,还包括精神上的。我要重复面对许多没有多大回旋余地的商业问题,我在思考自己到底还能忍受多少令人痛心的部门精简和成本削减的预算审查。在贝灵巧,我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
06
找到自己的投掷重量:从芝加哥到华盛顿
我问过乔治· 舒尔茨去军备控制与裁军署工作怎么样。他回答我说:“彼得,如果我们问你来华盛顿怎么样,那我们给你的工作肯定要比去军备控制与裁军署的工作重要得多……”要做决定,定性因素,比如动机,更重要,特别是当数据库中的数字很可能不正确的时候。
07
敌人越强大,你就越强大:华盛顿的“经济基辛格”
从斯坦福研究院的一份报告中我学到一课:“增长型行业里才有增长型公司。”说实话,是时候向前迈进了。当尼克松总统宣布我是他的国际经济事务助理和新国际经济政策委员会主席时,他把我称作“我这个时代最伟大的首席执行官”。正是从那时开始,我离开了可以用数字衡量的领域,进入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华盛顿王国,希望我能活下来……
08
“经济动物”与“政治动物”:钩心斗角的白宫岁月
担任尼克松内阁的商务部长让我不但脱离了“白宫卫队”,也脱离了这个充满毒素的熔炉。工作时,胡佛在上面看着我,这使我不禁有些胆寒。他让我明白再成功的人也有可能滑入谷底,不得翻身。
09
为参加谈判而谈判:莫斯科之行
基辛格想让我重回他的团队,探索能达到外交目标的经济政策。苏联经济没有竞争力,它需要美国货。了解这一点让我们有了向苏联施压的筹码,迫使它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合作,包括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和越南问题。我们把这一策略称为“联动”或“相互的既得利益”。
10
有雄心就会有危险:告别华盛顿
在华盛顿任高官时,让你离职的往往不是邮箱里的一份解雇通知书,而是要自己领悟。我清楚地认识到真正赚大钱的是那些投资者和企业主,而不是诸如律师、咨询师和金融顾问等靠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和体力按小时或项目收取工资的人。
11
“合伙人”就是不合伙:拯救雷曼兄弟
外表强悍的雷曼兄弟以内部难以驾驭而臭名远扬。在雷曼兄弟公司的第一年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一年。对我来说,要想真正赢得财富、给自己带来满足感,就必须拥有、构建和发展企业。你每日的决策能够积累成企业的精神,渐成气势。你可以亲眼目睹自己的一个想法化为有形之物,成为现实的存在。
12
胆小鬼没有立身之地:雷曼兄弟从悬崖边缘归来
在我看来,华尔街是一个容身艰难和充满竞争的地方,胆小鬼或懦弱者在这里没有立身之地。我正经历的是对雷曼兄弟的致命一击。没有任何一家一流的金融公司敢对客户的诚恳、信任、信赖和忠诚掉以轻心,也不会用这些无形资产去做某种交易。如果这种两面三刀的行径泄露出去,那它将严重败坏雷曼的声誉。一定要清扫背叛者……
13
这场大战不可能有赢家:和雷曼分道扬镳
琼警告过我:“他可是个贪心不足的人,你给他一块指甲,他可能会要你一只胳膊。”与雷曼决裂在我看来是场两败俱伤的大战,好在我从中收获了宝贵的职场经验:为摆脱尴尬、焦虑或恐惧而急急忙忙投入一项新的工作,反而会令你无法摆脱过去。人是要生活和工作在将来的,所以应该多想想今后的事……
14
我要成立一家真正的企业:黑石的诞生
我认为华尔街还是有度量接纳一家新型的精英式企业的,在这样的企业里,所有员工不论长幼不论资历,都能相持相助相亲相爱,没有尔虞我诈,没有窝里斗。我就想成立一家这样的公司。它不仅是商业上的成功,还是文化上的成功。这种文化肯定不能与雷曼相同,我要极力避免雷曼式的“萧墙之乱”重演。我要成立一家真正的企业。
15
1 000个100万:华尔街私募之王
我们花了两年的时间建立新基金和新的联盟公司,不断摸索投资之路,才成长为私募股权的大玩家。我始终相信一个机构应该将道德规范放在第一位,从黑石成立的那天起,职业道德和诚信一直就是最重要的。未来的10 年,我们需要以积极的经营策略而不是简单的金融工程来实现公司的价值。
16
谁将借给我们2万亿美元:百折不挠的社会改革活动家
我想我们应该不断提醒自己有这样一个永恒不变的方程式:等号的一边是消费,另一边是储蓄及对未来的投资。我们可能曾经尝试过,但却没能成功想出一个在消费的同时又能存储同样多美元的妙招。所以消费越多,储蓄就越少。
17
为未来负责,对未来投资:慈善,新的江湖
反纳粹神学家迪特里希· 潘霍华的至理名言曾让我醍醐灌顶:“要判断一个社会是否道德,就看它馈赠予后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今日享受免费的午餐,而明日让儿女支付沉重的账单,我感觉这个问题我不能再回避了。
尾 声 黑石的选择:我人生的7堂课
译者后记
[推荐序]
黑石的投资哲学与黑石奠基者的人生感悟
巴曙松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教授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金融市场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结构的转型与调整。在中国金融市场上,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就是迅速蓬勃兴起的股权投资行业。
在强调投资眼光、专业判断能力、市场把握能力和社会资源动员能力的同时,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规模上,迅速扩张的中国股权投资行业都迫切需要找到参照,这种参照应该是现实的而不是理论的、第一手的而不是隔靴搔痒的投资家与投资机构。就如同巴菲特成为许多投资者学习的榜样一样,股权投资同样需要一些参照。
在众多关于股权投资的案例之中,黑石对中国的股权投资行业来说尤其具有参考价值。这不仅是因为黑石一波三折的成长经历,还因为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恰好在危机爆发之前投资黑石而出现了为数不菲的账面浮亏。
我认为,金融实践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把书读薄。参与第一线的操作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理论分析著作,就会发现,实际上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少数的那几步,笼统地进行理论分析往往容易忽略这些关键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股权投资正处于加速发展的起步阶段,从黑石这样一家有国际影响力的股权投资公司入手,分析私募投资的决策过程、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机制、私募投资的理念,更有实践意义上的参考价值。
当然,本书并不是一本理论色彩浓厚的私募投资分析教科书,更多的是一本关于黑石
投资哲学和黑石奠基者人生感悟的著作。
本书讲述了黑石集团创始合伙人彼得· 彼得森的成长经历。这个出生于追求美国梦的希腊移民家庭的穷小子,青年时因抄袭论文被麻省理工学院开除,后分别进入西北大学商学院和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深造,辗转从事过广告业、制造业和资产管理行业,还曾跨入政界担任美国商务部长和白宫经济顾问。离开政界后,彼得森利用自己积累的人脉关系,与曾在雷曼一起共事的史蒂夫·
施瓦茨曼共同创立了这个管理资产达几百亿美元的股权投资机构——黑石集团。
从内容上看,本书与我主持翻译的另外一本著作《资本之王: 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团成长史》(King of Capital)共同构成了一份完整的“黑石成长史”。《资本之王: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团成长史》一书对黑石集团运作的细节进行了较多的介绍,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黑石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机遇与挫折、高潮与低谷,体察出在每一笔重大交易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努力和风险。从书中叙述的经历可以看到,黑石的两位创始人和黑石集团的步步惊心与步步为营,对于起步阶段的中国股权投资行业尤其具有参考价值。
可以说,由这两本书共同构成的“黑石成长史”,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近距离了解私募股权产业运作模式的窗口。在本书中,彼得森认为自己的投资哲学非常简单:“我始终相信在一个机构中,道德规范应该放在第一位。从黑石成立的那天起,职业道德和诚信一直都是最重要的。”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彼得森强调“永不进行敌意收购”,他深信这一投资立场将帮助黑石与其他企业建立更加有益且持久的关系。同时,出于减少裁员、为员工提供稳定工作的考虑,黑石创立了重组咨询等反市场周期的业务。彼得森的这些做法都与华尔街一度风行的短期化行事风格有较大的差异。但是,放到金融业发展历史的大背景下来观察,正是彼得森的这些更富有洞察力的投资理念成了黑石集团的护身符,使黑石在20 世纪80 年代末的并购浪潮中得以幸存且进一步壮大,也使黑石在各大投行于金融危机中折戟沉沙的险峻时刻依然屹立不倒。
在品味彼得森的人生和投资故事之余,我更关注的是黑石集团成长史中折射出的私募股权行业发展轨迹、它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以及中国股权投资行业可以从中借鉴的地方。
从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看,私募股权投资产业的先驱之一应该是KKR公司。20 世纪80 年代,石油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动荡,许多公司的市值都已低于重置成本,KKR从中看到了机会,开始通过杠杆收购来对企业进行收购重组,这不仅引领了第四次并购浪潮,而且开创了一种新的金融服务业态。黑石集团正是在这一并购浪潮中应运而生的。虽然杠杆收购会给私募股权基金带来沉重的债务负担,但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经历了10年高增长、低通胀的时期,联邦基金利率一直维持在5%~ 6%的水平,当时美国的股权投资基金有较好的金融环境来控制债务成本并获得丰厚的收益。近20 年来,随着退休基金和保险业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大,长期投资产品愈加成为这些机构青睐的对象。而私募股权投资的期限较长,在相对平稳的市场环境中,这些私募股权投资的绝对收益率通常明显高于股票和固定收益证券,这些条件一度迎合了市场需求,使私募股权投资迅速成为华尔街和全球金融市场上冉冉升起的新星。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美国一些海外私募股权基金的有限合伙人无法兑现出资承诺,一些私募巨头因此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亏损,比如黑石集团2008年第四季度亏损达到8.271亿美元。面对金融危机的考验,股权投资基金开始逐步改变原有的投资策略,有的开始探索降低投资风险,增加对风险较小领域的投资,例如从投资初创期的创新型企业转向投资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有的则在行业选择上更加集中和保守,并开始参与一些中小型并购交易,同时大幅度减少杠杆收购;有的则在此基础上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新兴市场。
2005年以来,中国的股权投资产业开始出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创业板等推出之后,中国的股权投资基金无论是在募资、投资和退出规模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过,由于中国股权投资产业发展时间还不长,股权投资基金发挥的作用还不是十分明显,特别是在目前股票上市发行受到较严格的管制的情况下,市场往往认为监管当局会对上市公司进行挑选,股权投资基金是否参与公司筛选对保证IPO质量意义不大。另一方面,严格的管制令IPO资源处于相对稀缺的状态,促使股权投资基金过于追求短期化,过于注重Pre-IPO的投资,相应地,对小企业在扩张期的资金投入就容易忽视,这也会相应削弱私募股权产业对资本市场的正面影响力。
不过,随着参与股权投资的资金越来越多,依赖Pre-IPO获得短期暴利的空间越来越小,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且随着上市发行管制的不断放松,业务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因此,从趋势上看,中国的股权投资基金会逐渐步入更激烈的市场化竞争阶段。例如,发行上市的市场化程度提高等因素会促使更多的股权投资基金将更多的资源投向处于创业早期的企业,并做好产业和区域投资布局,加强与不同金融机构的密切合作,积极拓展多渠道的资本退出方式。显然,在这样一个日益市场化的环境下,黑石的成长经历将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
[各方赞誉]
从严格意义上说,本书并不是一本理论色彩浓厚的私募投资分析教科书,而更多的算是一本关于黑石投资哲学和黑石奠基者人生感悟的著作。在品味彼得森的人生和投资故事之余,我更关注的是黑石集团成长史中折射出的私募股权行业发展轨迹、这一产业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以及中国股权投资行业可以从中借鉴的地方。
——巴曙松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教授
彼得·彼得森的这本自传回顾了他精彩的一生,从美国商务部长到雷曼董事长,再到联合创立黑石集团,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美国金融业过去半个世纪的变迁,值得一读。
——邱国鹭
高毅资产董事长
多年来,无论是在金融方面还是在公共政策方面,彼得森在世界舞台上都有着出色的表现,但他仍旧是当年那个在父亲的咖啡厅里负责找零钱的内布拉斯加男孩。他的成长历程是一个不寻常的故事。他在书中以坦诚的态度对自己的商业史和人生经历展开了叙述,乐趣丛生,让人耳目一新。
——沃伦·巴菲特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长
[精彩样章]
黑石的选择:我人生的7 堂课
我曾开玩笑地说,大多数自传最形象的书名都应该是《向我看齐》,但这个书名不适用于这本书。不过人们经常问及我的事业,有商业上的,也有公共政策方面的,似乎我的经历中蕴涵着某些宝贵的经验。
在商业方面,很多人都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年仅三四十的我就能在一些看似毫无关联的领域谋得要职,比如广告业、制造业以及金融领域,我是如何做到的?也许大家还有一个隐藏未说出的问题:如何成为亿万富翁?
在公共政策领域,如果说我所热爱的公共事务是我的第二事业的话,我还经常被问到,我是如何在不怠慢原有事业的同时投入这第二份事业的?
我的第一个答案(并非我胡诌)就是,我的某些成功是因为走狗屎运。我确实有过不少很好的运气。但是编辑觉得这个回答太敷衍了事了。他说,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年纪轻轻,就有诸多高级职位寻我而来。而且我没有回答,在机会接踵而至的时候(不管它们如何到来,为何到来)应该如何回应?对我而言,坦慕尼协会(Tammany Hall)有名的老板乔治· 华盛顿· 普拉克特 (George
Washington Plunkitt)的回答很精辟:“我看到了我的机遇,我便抓住了它们。”
为了避免令这个部分渐变成职业生涯咨询,让我多说一句。我们的兴趣、爱好、能力、资源、优势以及劣势,都各不相同,所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没有统一的标准。至少对我来说,这个标准是没有的。我强调我从未给自己规划过什么长期职业路线,无疑,我也不可能为你规划一条。我能帮助你的就是,当你读到这些主题或指导原则的时候,把它们当作连接我各类事业的纽带,然后问自己:哪些在我身上适用?哪些和我的兴趣、能力、激情挂得上钩?
第1 堂课:发挥你的比较优势
也许我学到的第1 堂课是:不要被某个工作牵着鼻子走,如果它仅仅是薪水高、福利好、地理位置好或给你大办公室坐。集中关注这份工作是否能让你利用优点,发挥你的比较优势。我的第一份工作,也就是零售业的那份,体现的就是我的相对劣势,所以惨败。在那之后,我学会拒绝不适合我的工作机会,不管它多么诱人。最后,我发现我事业的好坏确实取决于我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也就是说充分发挥我的优势。亚当·
斯密的学生将牢记他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适用的至理真言:发挥你的比较优势。我发现这句话对人也好,工作也好,都同样适用。
第2 堂课:思想上不能懒惰
当我将自己的比较优势付诸实践后,我学到了重要的第2 堂课:思想上不能懒惰。常常思考一下你的公司、你所处的行业,还有整个经济环境的具体状况是怎样的吧!在广告业,不是被叫作天才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还要思考:广告是什么,广告可以是什么,广告应该是什么。
在我两个领域的事业中,我发现我自己不仅仅被一些微观的问题所吸引,即每个人每天都要做好的具体的事物,还有很多宏观的问题能够激起我的兴趣,即一些抽象的问题。我喜欢细小而又宏大,具体而又抽象。
第3 堂课:最重要的是投入,并试着采取实际行动
我不满于仅仅知道我所知道的,或者我以为我所知道的。我想要去记录它们、谈论它们,甚至向他人传播它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我遇到的人,一个比一个聪明,一个比一个热诚、投入。他们不仅改造着我的思维,还扩展了我的思维。于是,在我写作稿件、草拟演讲稿或别的讲座稿的过程中,我感觉到,思考和记录好点子是不够的,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
这就是第3 堂课: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投入,并试着采取实际行动。这就意味着尝试改进或改善我认为值得努力的境况,并尝试改变我认为需要被改变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花了如此多的时间去各种机构工作,或者建立各种机构。这些机构极大地扩大了我的交际圈,帮助我遇到了很多和我有思想共识的人。我致力于公民权利、财政责任、代际公平、国会行为规范、慈善机构改革、长期的以个人绩效为基础的奖励制度。
所以,在我人生的关键时刻,我发现不时会有人为我预备着某个董事会的职位,不管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组织;或者为我的公司带来新的业务,因为在上述这些领域中,他们曾经和我并肩作战。而且,他们显然信任我的观察和决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20 世纪80 年代的两党联合预算上诉委员会,我和5 位财政部长以及数百家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一起呼吁政府内部财政职责的实现。
之前我根本没有料到,业余活动也能成为我事业的功臣。这堂课的一个要点是:别因为它能助你一臂之力才参与这些活动。我的参与源自我的兴趣。兴趣有了,其他的自然就水到渠成。
第4 堂课:结合个人需要谨慎选择你的奋斗领域
当一些不能挣钱的机会摆在我面前时(这种事经常接踵而至),我得做出艰难的选择。我应该将机会全揽下,揽下大部分,还是选择其中几个?当我想法活跃,对感兴趣的事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的时候,我知道这些兴趣最后可能会导致三心二意、急于求成,也就是做事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所以,我最终只选择其中的一二。我的一个原则特别简单,就是跟随自己的激情。或者像哲学家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说过的,“追寻你的直觉”。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工作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我时常会为了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网而被某个知名机构的董事会席位所吸引,但如果这不在我的兴趣范围之内,我会拒绝。
因为我对某些领域的事情特别有激情,而且愿意花很多时间在上面,我不仅会十分乐意在这些机构的事务上花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会愿意参与它的管理和它的筹资活动(这点很重要)。
再一次地,我有意外的收获。偶尔,我会被邀请担任主席一职,该职位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筹钱,而这个任务反过来又帮助我和更多美国政、商界要人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不好的意外之事不胜枚举,但是我渐渐明白了,仍有不少好的意外之事。我在一个领域的努力(比如加强财政职责)会使其他领域的工作受益,比如为自己公司赢得更多的业务或者结交一群新的朋友。
第5 堂课:忠于自己的原则、自己的内心、自己的道德标准
接下来的第5 堂课尤为重要。它关乎我们的人生之路应该如何去走。父母让我知道,忠于自己的原则、自己的内心、自己的道德标准是多么重要。正因他们的教导,我才敢于对不值得我付出的人说“不”。虽然这几个“不”明显会带来一些短期损失,但是一般情况下,长期收益最终会出现。
我希望我能说我一直能恪守自己的原则,但是有两次我却没有做到这一点。一次是在麻省理工,我盗用了罗伊·
科恩的论文。我的借口很蹩脚:我感叹这个来自内布拉斯加州的乡村男孩终于能拥抱纽约赋予的新社交生活,并且我还狡辩说我其实没有“真正”抄袭他的论文,因为我还另外加入了“很多”自己的东西。我曾发誓不仅要对他人诚实,而且要对自己诚实。这次我明显违背了这个原则,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而且十分惨痛。
另一次是在雷曼兄弟,我长期默默容忍了几个合作人的一些不该被容忍的行为,因为我顾及的是“和平相处”、维护短期利益。
在这两个事件中,都存在短期利益和享受,或者可以避免一些短期痛苦,但它们都以牺牲一些重要的长期利益为代价。
相反,在我坚守誓言、恪守原则的时候,即使当下不好受,长期利益却可能获得满足。我此生的经历无一例外地印证了这一点。
在我人生的一系列重要转折点,我能干脆地说“不”。我感觉我有充分的理由说“不”,这可能是道德因素的唆使,也可能是直觉告诉我主管人或决策者的品格有缺陷,或项目的可行性值得商榷。
举个例子,麦肯有个老板,他侵蚀公司的养老基金,不顾大局购买超大型专用飞机,偷窃我的工作成果,唆使初生牛犊的我谋取公司总裁一职。但是我毅然决然地辞职了,虽然当时我还没有找到后路。这在当时是个十分艰难的决定,但我从未后悔过。
在尼克松政府时期,我坚持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拒绝像棋子一样被总统无情地利用。我可能因此没能经历一些非同寻常的事件,但是我却得以在“水门事件”爆发前脱身。当时我会懊恼自己的一些决定。我担心恪守原则会导致我前途没落,我工作不稳定,甚至还在公众面前出过丑。但是在人们心中我仍然很正直。不过之后我遇到了更好的工作机遇。
这么说吧,当时我对尼克松说的那些“不”字表面上把我推入了万丈深渊,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我其实因此而浴火重生。
在尼克松入主的白宫中,我发现与没有共同价值观的人共事比我想象的要难得多。现在我学会了“轻松上阵”,也就是在工作中避免背上一些心理包袱,避免让自己无法独立行动、无法坚守自己的道德标准。举个例子,尼克松时期,白宫里那些围着霍尔德曼转的年轻工作人员就因他僵硬的意识形态、松散的道德规范而背上了心理包袱,以至于没法根据自我思想而行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最终被送进了监狱。
轻松上阵实施起来有时候比我想象的要难。但是看远点儿,我知道这样做是正确的。
第6 堂课:在事业和个人生活中寻找一个令你健康快乐的平衡点
天啊! 在这个方面,我的经历基本上都是没找到平衡点的负面教材。我经历过两次离婚,因为我除了工作和成就什么都不看重。
某些时候,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意味着青云直上的事业轨迹将放慢速度。拿我自己来说,我知道拒绝担任黑石首席执行官意味着丧失更多的收入。然而,这也意味着我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琼和孩子们以及我的朋友和各种公共事务活动上。我也正是这样做的。
无论我们做何种具体的调整,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原则都是:如果没有深思熟虑,不会自我剖析或者不知道轻重缓急,在必要时就不会取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平衡的生活得之不易。我们需要考虑以下问题:对你来说,平衡的生活意味着什么,以及在制造不平衡的生活上花了多少时间?你愿意为了平衡的生活改变或放弃什么?
第7 堂课:选择长远利益
第7 堂课的内容是职业生涯建议。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不要没有搞清状况就被一个工作机会诱惑。你不能仅仅是找一个能发挥你相对优势的工作,你还要考察企业文化的不足之处。因为这些不足像地雷一样潜伏着,随时可能摧毁你的事业。事先对未来雇主做全面的考察可以带来巨大的红利,还可以避免很多风险。如果我在进雷曼之前也做了这样的工作,那我很可能一开始就不会选择加入它。
在考虑担任某高级职务前所做的全方位考察工作中,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地方。大家通常要考虑以下几点:这家企业的目标和价值是什么?这里的政治氛围是否浓厚?这种政治意味存在于哪些方面,以怎样的形式存在?除了高层外,你是否还和同级的员工交流过,他们是如何看待你的工作的?员工们对你的加入有什么看法?这个企业执行官的调换率是高是低,如果很高,原因何在?这家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健康稳定?该企业是否有其他遗留的重大法律纠纷未处理完?
回望过去,我遇到的机会最后都成了二选一的题目——眼前利益还是长远利益。而我的选择都是——长远利益。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