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394199
近30年讯问生涯,多次协助纪委突破大案要案
首*程式化讯问“十二步讯问法”的操作方法
纪检人员、监察人员提升素能的共同选择
为适应十八大以来对纪检监察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新举措,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正式颁布实施后,提升纪检监察人员的办案素养和学习需要,我们邀请了长期从事讯问工作的审讯专家吴克利同志编写了《监察讯问实战宝典》一书,本书凝结了作者30多年的审讯工作经验,涉及监察讯问的各个流程,为纪检监察人员提升工作素养提供了可贵的参考。
第一章监察人员的讯前准备第一节监察人员调查讯问技能的储备
第二节监察人员对讯问空间掌控的心理准备第二章职务犯罪案件监察的初步核实方略第一节职务犯罪案件初步核实概述
第二节职务犯罪案件初步核实谋略
第三节询问知情人的核实方法第三章监察讯问的介入和定位原则与技巧第一节监察讯问介入行为解析
第二节被调查人对抗心理的介入方法
第三节被调查人对抗隐瞒的人格属性的把握与应对
第四节摄取被调查人犯罪记忆反应的策略
第五节摸底定位的语用行为方法
第六节微表情肢体语言的心理行为判定第四章职务犯罪案件的涉案关系的涉入方法与技巧第一节涉案关系的讯问依据
第二节涉案关系的来源与选择
第三节直插式涉案关系的涉入
第四节比照式涉案关系的涉入
第五节开脱、宽慰型目标涉入
第六节涉案关系建立认知误区
第七节涉案关系涉入的方法和技巧第五章职务犯罪案件的监察讯问与供述规律第一节讯问与供述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被讯问人拒供隐瞒的心理行为解析
第三节被讯问人供述的心理行为规律
第四节讯问的科学行为方法第六章监察讯问活动中的疑难问题解析第一节隐瞒对抗的心理定势解析
第二节破解对抗否定的阻止经验
第三节谎言与沉默对抗行为的破解方略
第四节“退路选择”的对抗行为方法破解
第五节对抗条件的满足与得失的掌控
第六节讯问活动中认知误区方法的运用攻略
第七章依法调查讯问工作的实施方略第一节法制规则下的调查讯问
第二节调查讯问的语用行为技巧第八章监察讯问策略与技巧第一节身份特征差异的讯问方法与技巧
第二节性别特征差异的讯问方法与技巧
第三节信念对抗行为的讯问方法与技巧
第四节程式化讯问“十二步讯问法”的操作方法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例如,那些语言粗鲁、刻薄、格调低下的被讯问人,就不可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比较高的人格品质。他们在语言的表述上总是表现出对他人的不满,对他人的言行要求极为刻薄,甚至指责讯问人员,表现得蛮不讲理。而对自己从不认为有“错”,甚至是对自己的犯罪也认为是别人造成的,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对待自己宽容对待他人刻薄,是他们人格品质表现的特点。另外,被讯问人的人格特征还表现在:“对抗的持久性。”讯问人员为了转变被讯问人的对抗心理,通过教育谈道理,有的人抗拒心理转变得比较快,而有的人抗拒心理转变得比较慢。这是因为有的人“明事理”,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是应该干的什么是不应该干的,一旦发现讯问人员说的话有道理,其抗拒的程度就会立刻减弱,逐步消失。而有的人则“不明事理”,属于低品质的人,不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是应该干的什么是不应该干的,他有自己的行为标准,尽管讯问人员的话说得在情在理,他也听不进去。所以这种类型的人抗拒心理转变得比较慢,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有一定的持久性。同时有的被讯问人善于隐蔽自己,抗拒心理的转变不容易被发现,因此我们在寻找被讯问人的人格特征时,不仅要用眼睛去观察,还要用心去感受。讯问人员与被讯问人较量的讯问活动过程,实际上也是与被讯问人心理交流的过程。在很多的时候对对方的心理感知,不是依靠对方的语言表述才感知到的,而是依靠自己的心理感觉来感知对方的心理特点。例如,会说话的“眼睛”,眼神的交流能够表现心态,眼神的敌意就是对抗的心态表现,眼睛对视的时间长短也是心理表现的一个方面,对方眼睛对视的时间比较长,超过正常的无言交流的眼睛对视的时间,就表现出了一定的攻击性。前面我们介绍了四目对视的特点,当讯问人员与被讯问人初次接触四目对视时,谁的眼睛先避开对方谁多半是弱者。这里主要说明的就是眼神的攻击性。既然眼神具有攻击性,抗拒心理就不可能被消除。被讯问人的防卫底线的设置,与被讯问人的人格特征有很大的联系。防卫底线是被讯问人为了抗拒讯问活动所设置的“屏障”的位置。例如,报复杀人案件,被讯问人明明与被害人认识,而在讯问被讯问人时坚持自己不认识被害人,他的防卫底线就比较靠前。当客观事实证明他不但与被害人认识,而且与被害人有刻骨的仇恨,在事实和证据面前,被讯问人还仍然坚持自己不认识被害人。这里可以看出被讯问人的人格基调极其低下,实属无赖。另外,还是这样一个案件,被讯问人既承认与被害人认识,又承认与被害人有仇恨,但是被讯问人否认自己是杀人凶手。这里可以看出被讯问人的防卫底线就比较靠后。因为被讯问人知道认识被害人并且有仇恨,这是明摆的事情,是不可否定的。所以他就自动地放弃了。与前面的被讯问人相比,后者的人格基调就比较高。心理学家们认为,对人格的研究,仅仅是对人格差异的研究,除鉴别人格差异之外,不评定人格的高低。讯问活动心理学把人格的特征用高低的方法来予以评价,目的是便于讯问人员对被讯问人的特点的掌握。在讯问活动心理学中人格差异的重要特点是:被讯问人在客观事实面前能不能够承认客观事实。大多数被讯问人都能在客观事实面前认罪,而少数的被讯问人面对客观事实耍无赖拒不认罪。他们的这种差异显然是与被讯问人的世界观和人的品行、品格有关。而世界观、人的品行、品格又是人格的具体表现。为了说明被讯问人在讯问活动中,对客观事实的认识特征,用人格差异来说明被讯问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特征,解决的仅仅是认识的现象不是认识的实质。所以为了在讯问活动中更进一步地说明被讯问人面对客观事实表现不同的实质问题,首先设定基本特征即基调,用高低来评价被讯问人的认识差异,才能准确地反映出人格差异的实质。因而笔者认为被讯问人在客观事实面前能够承认客观事实,其人格表现为正常,属于标准的人格表现。如果当被讯问人在客观事实确凿的情况下,还仍然否认是客观事实,其人格表现是低人格基调的表现。低人格基调的人不能在讯问活动中与讯问人员产生正常的沟通,讯问活动需要被讯问人具备最低的基本的“人格”才能满足其条件。因而需要人为地拔高其人格才能展开讯问活动。
如何在初次讯问阶段拔高被讯问人的人格基调?其方法通常采用称赞、评定、心里同情和展望前途的方法,即直接赞美法。人们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听赞美、赞扬、
好听的话,实际上这是人们的心理需求,外来的赞美顺应了这个心理需求,出现了积极的情绪。为了对被讯问人进行情感的影响,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便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首先,是对被讯问人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将其参加工作直到案发为国家和社会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提取出来加以肯定、赞扬使得被讯问人感觉到社会还没有忘记他曾经做过的贡献,由此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有一位市长涉嫌犯罪,在讯问他的时候,对抗心理极强。他仰坐在椅子上,面向天花板双眼闭目养神。这时的他很难听进别人的劝导,讯问人员先不谈案件的实质,而是对他过去的工作做充分的肯定:“你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你曾经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对城市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个城市的老百姓是不会忘记你的,还希望你能回去参加这座城市的经济建设。”此后这位市长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坐姿,而且满脸带着感激之情:“谢谢你。”这短短的几句话取得了双方情感上的沟通。其次,是对被讯问人的人品的评价,把高尚的品格往被讯问人的身上粘。例如,“你性格直爽,敢作敢为,为人讲义气,重感情,办事情实事求是,不搞虚假的一套,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为人处事光明磊落,办事公正,客观全面,到任何时候都是一条好汉。”把这种品德粘在被讯问人的身上,他是不会往下脱的。同时对方还会千方百计地维护被强加的形象,并按照这种形象去做出行为。应当注意的是,在对“人品”评价时,收集典型事迹进行评价效果最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