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894595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的重点和特色有以下几点:第一,对劳动法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重点讨论了劳动法的社会法属性、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劳动权的性质,以及劳动法各项具体制度的基础理论问题。第二,注重对劳动法体系的构建。以基础理论出发,从外在和内在两个层面对劳动法内容进行体系化研究,外在体系涵盖劳动者参与劳动的全过程,即劳动就业——劳动法律关系调整——劳动权保障,内在体系体现劳动关系的内容以及劳动关系调整模式之个体自治、团体自治以及国家强制的相互联系。循着这个思路,本书的内容体例安排为:劳动法的新发展、劳动法的基础理论、劳动就业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劳动法、劳动基准法和劳动争议处理法。第三,重点探讨了劳动法的新发展、新问题和未来立法之完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劳动法的发展是管制还是放松管制;劳动关系认定中的疑难问题;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制;《劳动合同法》适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集体劳动关系法的现状与发展;劳动基准法的立法与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改革与重构;等等,对于目前劳动法理论界和法律实务界所关注的问题,本书进行了重点研究。
目 录
第一章当代劳动法的新发展
第一节我国劳动法的发展及其背景
一、我国劳动法的发展轨迹
二、我国劳动法发展中呈现的特点
三、我国劳动法发展的背景
第二节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的特点
一、劳动关系多元化
二、劳动关系紧张化
三、劳动关系国际化
第三节“劳动合同法争论”之现象观察
一、批评《劳动合同法》的主要观点
二、世界各国对劳动法的争议
三、客观理性地看待我国当前的《劳动合同法》争论
第四节劳动法的发展——管制还是放松
一、从劳动法的本质看劳动法的管制和放松
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法的影响——放松管制的提出
三、从全球范围内看劳动法的管制和放松管制现象
四、我国劳动法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第二章劳动法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劳动法的社会法属性
一、劳动法的概念
二、劳动法的社会法属性
第二节劳动法的体系建构
一、关于劳动法体系的讨论
二、我国劳动法体系建构
三、劳动法的内容
第三节劳动法基本原则重构
一、劳动法原则的功能
二、学界关于劳动法基本原则的观点的梳理和分析
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第四节劳动法范式的转变
一、劳动法调整方式上的转变——从政策调整到法律调整
二、劳动法价值观念上的转变——确立和深化了倾斜保护劳动者和保护劳动者基本权利的原则
三、劳动法定位上的转变——从国家本位到社会本位
四、劳动法调整模式上的转变——从单一模式到个体自治、 团体自治和国家强制三种模式共存
第五节劳动权的性质与体系探讨
一、劳动权的概念和特征
二、劳动权的性质
三、劳动权的体系和内容
第六节劳动关系的认定
一、劳动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二、劳动关系的主体认定标准
三、劳动关系的从属性认定标准
四、特殊情形下劳动关系的认定
五、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辨析
第三章劳动就业法
第一节劳动就业法的基本原理
一、劳动就业的界定
二、劳动就业法的概念
三、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
四、劳动就业的国家义务
第二节劳动就业法的体系建构
一、就业调控法
二、公平就业法
三、就业管理法
四、就业服务法
第三节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制
一、就业歧视的法律界定
二、我国就业歧视立法现状及评价
三、我国反就业歧视法的完善
第四章劳动合同法
第一节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理
一、劳动合同的性质
二、劳动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节《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过程及价值
一、《劳动合同法》的制定过程
二、《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价值
第三节劳动合同订立与效力问题研究
一、劳动合同的订立
二、劳动合同的效力
第四节劳动合同内容问题研究
一、劳动合同的期限
二、服务期与违约金
三、商业秘密保护与竞业限制
第五节劳动合同变更、解除与终止问题研究
一、劳动合同的变更
二、劳动合同的解除
三、劳动合同的终止
四、经济补偿金
第六节劳动规章制度问题研究
一、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的功能
二、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的性质
三、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
第七节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
一、劳务派遣的界定
二、劳务派遣在我国的发展
三、国外劳务派遣的发展及其法律规范
四、我国《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
第五章集体劳动法
第一节集体劳动法的基本原理
一、西方国家集体劳动法的发展历史及其启示
二、集体劳动法的法理基础
三、集体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节我国集体劳动法的发展与现状
一、我国集体劳动法的发展
二、我国集体劳动关系现状
第三节集体合同制度的价值、内容及完善
一、集体协商、集体谈判与集体合同概念辨析
二、集体合同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三、集体劳动合同的订立、内容、效力
四、我国集体合同制度的完善
第四节社会协商:构建集体劳动关系的新模式
一、社会协商在劳动关系领域的展开
二、劳资社会协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途径
第六章劳动基准法
第一节劳动基准法的基本原理
一、劳动基准的概念及内容
二、劳动基准法的特性
三、劳动基准法的法律效力
第二节工资法问题研究
一、工资的概念
二、工资立法的基本原则
三、工资集体协商
四、最低工资制度
第三节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法问题研究
一、工作时间立法
二、休息休假立法
第四节劳动安全卫生法问题研究
一、当前我国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总体状况
二、我国现有劳动安全卫生法律制度
三、劳动者安全卫生法律制度的完善
第七章劳动争议处理法
第一节劳动争议案件及类型
一、当前劳动争议案件分析
二、劳动争议的概念及类型
三、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
第二节劳动争议调解问题研究
一、劳动争议调解的概念和特点
二、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效力
第三节劳动争议仲裁问题研究
一、劳动争议仲裁的概念和特点
二、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仲裁前置”还是“或裁或审”
四、“一裁终局”的相关问题
第四节劳动争议诉讼问题研究
一、劳动争议诉讼的概念和特点
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与诉讼的衔接
后记
第一节我国劳动法的发展及其背景
一、我国劳动法的发展轨迹
二、我国劳动法发展中呈现的特点
三、我国劳动法发展的背景
第二节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的特点
一、劳动关系多元化
二、劳动关系紧张化
三、劳动关系国际化
第三节“劳动合同法争论”之现象观察
一、批评《劳动合同法》的主要观点
二、世界各国对劳动法的争议
三、客观理性地看待我国当前的《劳动合同法》争论
第四节劳动法的发展——管制还是放松
一、从劳动法的本质看劳动法的管制和放松
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法的影响——放松管制的提出
三、从全球范围内看劳动法的管制和放松管制现象
四、我国劳动法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第二章劳动法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劳动法的社会法属性
一、劳动法的概念
二、劳动法的社会法属性
第二节劳动法的体系建构
一、关于劳动法体系的讨论
二、我国劳动法体系建构
三、劳动法的内容
第三节劳动法基本原则重构
一、劳动法原则的功能
二、学界关于劳动法基本原则的观点的梳理和分析
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第四节劳动法范式的转变
一、劳动法调整方式上的转变——从政策调整到法律调整
二、劳动法价值观念上的转变——确立和深化了倾斜保护劳动者和保护劳动者基本权利的原则
三、劳动法定位上的转变——从国家本位到社会本位
四、劳动法调整模式上的转变——从单一模式到个体自治、 团体自治和国家强制三种模式共存
第五节劳动权的性质与体系探讨
一、劳动权的概念和特征
二、劳动权的性质
三、劳动权的体系和内容
第六节劳动关系的认定
一、劳动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二、劳动关系的主体认定标准
三、劳动关系的从属性认定标准
四、特殊情形下劳动关系的认定
五、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辨析
第三章劳动就业法
第一节劳动就业法的基本原理
一、劳动就业的界定
二、劳动就业法的概念
三、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
四、劳动就业的国家义务
第二节劳动就业法的体系建构
一、就业调控法
二、公平就业法
三、就业管理法
四、就业服务法
第三节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制
一、就业歧视的法律界定
二、我国就业歧视立法现状及评价
三、我国反就业歧视法的完善
第四章劳动合同法
第一节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理
一、劳动合同的性质
二、劳动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节《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过程及价值
一、《劳动合同法》的制定过程
二、《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价值
第三节劳动合同订立与效力问题研究
一、劳动合同的订立
二、劳动合同的效力
第四节劳动合同内容问题研究
一、劳动合同的期限
二、服务期与违约金
三、商业秘密保护与竞业限制
第五节劳动合同变更、解除与终止问题研究
一、劳动合同的变更
二、劳动合同的解除
三、劳动合同的终止
四、经济补偿金
第六节劳动规章制度问题研究
一、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的功能
二、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的性质
三、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
第七节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
一、劳务派遣的界定
二、劳务派遣在我国的发展
三、国外劳务派遣的发展及其法律规范
四、我国《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
第五章集体劳动法
第一节集体劳动法的基本原理
一、西方国家集体劳动法的发展历史及其启示
二、集体劳动法的法理基础
三、集体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节我国集体劳动法的发展与现状
一、我国集体劳动法的发展
二、我国集体劳动关系现状
第三节集体合同制度的价值、内容及完善
一、集体协商、集体谈判与集体合同概念辨析
二、集体合同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三、集体劳动合同的订立、内容、效力
四、我国集体合同制度的完善
第四节社会协商:构建集体劳动关系的新模式
一、社会协商在劳动关系领域的展开
二、劳资社会协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途径
第六章劳动基准法
第一节劳动基准法的基本原理
一、劳动基准的概念及内容
二、劳动基准法的特性
三、劳动基准法的法律效力
第二节工资法问题研究
一、工资的概念
二、工资立法的基本原则
三、工资集体协商
四、最低工资制度
第三节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法问题研究
一、工作时间立法
二、休息休假立法
第四节劳动安全卫生法问题研究
一、当前我国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总体状况
二、我国现有劳动安全卫生法律制度
三、劳动者安全卫生法律制度的完善
第七章劳动争议处理法
第一节劳动争议案件及类型
一、当前劳动争议案件分析
二、劳动争议的概念及类型
三、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
第二节劳动争议调解问题研究
一、劳动争议调解的概念和特点
二、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效力
第三节劳动争议仲裁问题研究
一、劳动争议仲裁的概念和特点
二、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仲裁前置”还是“或裁或审”
四、“一裁终局”的相关问题
第四节劳动争议诉讼问题研究
一、劳动争议诉讼的概念和特点
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与诉讼的衔接
后记
免费在线读
劳动法的研究,与劳动、劳动者天然地连接在一起。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类进化过程,从使用旧石器的类人猿到使用新石器的原始人,再到能创造、掌握和使用现代工具的现代人,无一不是劳动在推动。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价值。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生存能力,繁衍生息;通过劳动,集聚财富,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是一种光荣,也是一种尊严;劳动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美丽。
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中国有7亿多劳动者,有祖辈都在土地劳作的农民,有传统的产业工人,有技术人员、研究人员、管理精英、公务员等,更有离开土地到城里打工的一代代农民工。中国的劳动者是一支伟大的力量,是社会的脊梁。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获得的巨大成就,与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劳动和贡献密不可分。在劳动者这个群体里,尤其应当大书特书的是中国的2.7亿农民工。他们背井离乡,留下妻儿父母,只身从农村来到陌生的城市;他们任劳任怨,拿着最低的工资,干着最苦的工作。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下,城市的高楼一座座拔地而起,国家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企业的利润不断增加。曾记得2008年全球遭遇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而其中中国工人的付出和贡献让世界瞩目。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评选中,“中国工人”被评为当年的年度人物。《时代》周刊总编辑理查德· 斯坦格尔提到“中国工人”的上榜理由时说:“几乎每年,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没有中国工人,就没有中国8%的经济增长,世界经济也会处于最糟糕的境地。所以中国工人是观察中国对世界影响的一个角度,这种影响实在是无法估量。”我们为中国工人而感到骄傲,这个群体的生命力,深深地扎根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为国家的富强,为美好的生活,辛勤工作,戮力前行。
作为一名劳动法学者,对劳动法的研究越深,就越有劳动者情怀,就会不由自主地站队。我时常告诫自己,法律人应当是理性的,不应当带有感性的色彩,生怕这种感性影响了中立的立场和客观的判断。但,劳动法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法律技术主义,它承载了法律背后的价值,这种价值与劳动法相伴相生,体现为对劳动者的人文情怀、人权观念和对劳动权的保护。
细算一下在大学教书的生涯已近三十年,从事劳动法学研究也近三十年。期间经历了中国劳动法治的发展和劳动法学研究的变化。这三十年是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中国迎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国民财富不断增加;中国加入了WTO,成为世界经济体的重要成员;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公企业越来越多;社会结构基本形成,民众的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劳动关系实现了市场化的转变,劳资利益冲突从隐性走向显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劳动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劳动法学的研究也从稚嫩渐向成熟。
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法律调整相对滞后。面对劳动关系的复杂多变,劳动法应当如何回应?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人口和劳动力结构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劳动关系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如何看待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劳动法应如何顺应经济发展的变化,是守成还是变革,是管制还是放松,是封闭还是开放?这些都对劳动法提出了新挑战。
本书的研究基于作者多年来对劳动法的思考,研究的重点和特色有以下几点:第一,对劳动法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理论是制度构建的基础,也是学科研究的重点。劳动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发展需要丰富的理论为支撑。本书重点讨论了劳动法的社会法属性、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劳动权的性质,以及劳动法各项具体制度的基础理论问题。第二,注重对劳动法体系的构建。劳动法体系是将劳动法律规范有机地组合从而形成的逻辑体系。体系化研究是劳动法体系建立的基础,也是劳动法研究的方法论。本书的研究以基础理论出发,从外在和内在两个层面对劳动法内容进行体系化研究,外在体系涵盖劳动者参与劳动的全过程,即劳动就业——劳动法律关系调整——劳动权保障,内在体系体现劳动关系的内容以及劳动关系调整模式之个体自治、团体自治以及国家强制的相互联系。循着这个思路,本书的内容体例安排为:劳动法的新发展、劳动法的基础理论、劳动就业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劳动法、劳动基准法和劳动争议处理法。第三,重点探讨了劳动法的新发展、新问题和未来立法之完善。面对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劳动合同法》受到来自企业界、经济学界的批评,如何客观理性地看待和回应这些批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劳动法的发展是管制还是放松管制;劳动关系认定中的疑难问题;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制;《劳动合同法》适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集体劳动关系法的现状与发展;劳动基准法的立法与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改革与重构;等等,对于目前劳动法理论界和法律实务界所关注的问题,本书进行了重点研究。
劳动法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部门法。在一个开放和变革的时代,劳动法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对于劳动法未来的发展,应当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劳动和资本的利益平衡。既要考虑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弱势地位,对劳动者给予倾斜保护,又要考虑给予用人单位适度的用工灵活性,以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二是劳动法中管制和自治的关系。应当在劳动法必要的管制基础上开放更多的自治空间,发展集体劳动法,加强集体协商,把劳动关系中更多的内容交由双方协商决定。三是劳动安全和弹性的平衡。应当在安全的基础上开放劳动关系的弹性,即以劳动权保障为前提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劳动关系弹性化的要求。
劳动法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日益精进的学科。本书虽为笔者多年来劳动法学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但定仍有很多问题的研究有待深入,仍有部分观点可能会继续修正。借本书出版之机会,欢迎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是为序。
林嘉
2016年4月于人大明德法学楼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