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7749145
序言
《拳经拳法备要》释
千金秘诀问答歌解密
周身秘诀十二项
四盘双管秘诀释
少林短打要领十则释
守身切要诸法释
八面肩头释
练手秘要释
古图释意兼释“迷拳”、“醉八仙”
《张氏短打拳》释
家传秘诀释
拳法备要释
良轮论步释
里、外死手
现在能看到的《拳经》主要有两本书:
一本是张孔昭(字横秋)撰,曹焕斗注的《拳经拳法备要》。(图06) 此书的成书时间是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虽然成书时间较晚,但书内《拳经》原件成书时间却很早。曹说:“余年十八,得孔昭先生从余族高伯祖在壶关县任中所撰拳经,藏之馆中”。在“下盘细密诀”中又说“吾家自张先生相传至今,百余岁矣”。从乾隆四十九年向前推一百年乃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如果张横秋在这里遗留下一本《拳经》,应当是古老的版本。
但由于它是张横秋早期所撰,书里缺少“里、外死手”。
另一本是由何松雪作序的《张氏短打拳》(图07)据说此书据手抄本仿古而成。此书内容包括《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法》和张横秋弟子良轮所撰的《万法统宗》,成书时间是乾隆十八年。(1753年)那时,张横秋刚刚去世,此书应当包含了张横秋一生武学精华,特别是包含了对“之玄步”、“三角步”、“梅花步”的详细论述和“里死手三十六、外死手三十六”。其中文章或张横秋亲撰,或张横秋亲传弟子所撰,这些人曾亲身聆听过张横秋教诲,而曹焕斗没有见过张横秋,所以这本书学术价值更高。可惜此书有一小部分错字连篇,但其主要内容保存完好。
还有其他一些抄本,大多是曹本的转抄,大同小异。
《拳经》不是一个人的手笔,在流传过程内容中不断丰富。《拳经》的初作者应该是张鸣鸮。在早的版本曹焕斗注的《拳经拳法备要》的前言里写道:“至于张鸣鸮者,生平极好武艺,于是挟重资,游海内,遍访名家,兼而习之,久而化焉,遂独成一家,所谓善之善者也。爰编成一帖,以启后学”。
《拳经》没有说明张鸣鸮的生卒年月,估计是明末人,当是张家祖辈。
初的《拳经》属于少林宗派,内容比较简单。至清康熙年间,张横秋对《拳经》古拳论深入阐释,重新编撰,并将自己多年研究成果充实其中。使之成为武学真传宝典。
中国拳术历史悠久,但是,古人重视的是器械,认为拳术“无益于大战”。到明末万历年间程冲斗还说:“拳犹未盛行海内”。虽然有关中国拳法的记载年代甚早,但是大都仅是只言片语或名称史实的记录而已。清初禁武,亦无多大发展,到了康乾盛世,国泰民安,乃是拳术发展的高峰阶段,张横秋所撰《拳经》正是这段高峰期的产物。是早且是完整的一部武学经典。乃“山之祖脉,水之大源”。
《拳经》所载的拳理拳法对我国拳术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在历史上的价值不容忽视。
张孔昭,字横秋。生于康熙九年。(1670年)是徽郡(安徽黄山市)绩溪(在黄山市西30公里)庠士(秀才)。他家境贫穷,三十岁时还“糊口于歙南锦庭之里”。他 “十有五而志于拳,三十而立,未尝私传一人”。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他冲破“秘传”的牢笼,公开传授“张氏短打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了红遍大江南北的武学宗师。
张横秋的拳并不是如曹焕斗所说“异人相传”。
而是来自于家传,他文中的小标题写得明白,是“家传秘诀”。他家密传的就是张鸣鸮“挟重资,游海内,遍访名家”得到的拳法。张家还得到过玄机和尚的亲传。有一个抄本书名就叫《玄机和尚秘授穴道拳诀》。从明末到清初,少林寺和尚法名都属“玄字辈”,玄机和尚当是明朝人,其生平,无从考证。
张横秋并不满足于家传的武学,他“博采众家之长,化而用之”,创立了自己的武学体系。当时,一些古老的名拳,包括章瑞的“绵张拳”在内,处于失传或半失传状态。一方面是丢失的问题,“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已“不为全体器矣”。另一方面是误传的问题,“传之者差,学之者讹,忘其法,昧其理,逞聪明,执己见,以差传差,遂流为弊”。当时社会上流传的许多拳法,也是“各有所长,而亦各有所短”。张横秋着手对当时的拳法作了一次“普查”,“采集诸家拳法,频而遍之,兼而习之,化而用之”。而且 “既得其法,必须求试”,经过实战检验,取各家之长,弃各家之短。
比如有古籍记载,当时流行的“罗家短打拳”,本有三十余下。张横秋学来后,只挑选了六下。“一曰挑手 二曰披折(斫) 三曰摸掌 四曰挂槌 五曰插掌 六曰挺肘”。其余二十四下全部删掉,删除率高达80%。如果对其他拳法取舍也是这个概率,可知保留下来的是都是精华。
张横秋对于剩下来的精华,也不是简单的“拿来”,而是“化而用之”。用张家特有的“腾挪偏闪,之玄步法”加以改造,再加上张家原有的拳法,终于形成
“里死手三十六、外死手三十六”。冠替其名曰“张横秋心得”,乃精华中之精华也!
张横秋卒年不详,良轮向张横秋学拳是在乾隆七年,那时张横秋七十二岁。十年后,良轮听胡道生说张已去世了,估计张横秋享年八十来岁。这样一个文武全才,在多半个世纪时间里,对中华武术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之巨大,无法估量。
张横秋打拳是什么样子?良轮写道:“但见一来一往,势若疆场奔马,横冲直撞,不可以撄其锋芒,进退便捷,收放自然,乘虚因势,不撄人之力,近身入怀,犹如地塌山崩。起伏无常,环转靡定,举动周旋,身手镕成一片,令人目不暇视,手不暇指,不啻迅雷奔电也”。
良轮亲眼所见,可信度很高。而曹焕斗则描述道:“发如美人之采花,收如文士之搁笔”,“诸葛君之纶巾羽扇,羊叔子之缓带轻裘差可仿佛”。显得过于柔了。他没有亲眼见过张横秋,可信度较低。
由于张横秋的努力,《拳经》和张氏拳法传遍了大半个中国,以至于凡练拳的人,都自称是“张氏拳”。
不幸的是,康乾盛世之后,武术开始走下坡路。中华武术选择了“表演化”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如今,冷兵器时代早已成为历史,拳术的实用性渐渐被表演性取代,“花拳绣腿”成为武术的主流,古老的《拳经》渐渐被人淡忘,然而,它毕竟代表着武术的起源和本质。
所幸,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家族里,古典拳法的血脉还在暗暗地流淌,这就是不轻易示人的“石家秘传绵张拳”。
石家先祖曾在元朝做过武将。到了明万历年间,出了一位著名军旅武术家石敬岩。江苏常熟人。他“身长赤髯,性鲁重诺,侠肝义胆,在军中任武师多年,身经百战,多有战功。崇祯八年,明军在安徽宿松中了埋伏,从早晨战到傍晚,枪折马毙,挥短刀步战,至死不仆,皖人异之,招其魂祀之余宣公祠”。石敬岩专用大枪,石敬岩的弟子吴殳著有《手臂录》、《无隐录》,讲的就是石敬岩的枪法。石家祖上用枪法换得绵张拳,揉进石家枪法,向着更加简洁实用的方向发展,形成石家密传绵张拳。
明朝灭亡后,石家后人为躲避仇家,从浙江、江苏一带迁出,分成几股,游走江湖,居无定所,大概因为当年石敬岩曾两次到正定向游击将军刘德常学习枪法的缘故吧,其中一支定居在河北省正定县新安村,石家绵张拳在这里秘密地流传下来。由于石家绵张拳传男不传女,传长不传幼,一直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内流传,很少与外界武术流派杂交,虽然影响了它的广泛性,但却较好地保留了他的纯真性。较好地保留了绵张拳的原始风貌,始终把“梅花步”、“之玄步”、
“三角步”、“通怀步”等绵张特色步法作为重中之重训练,就连“拜掌填拳”、“吊线手”、“还勾手”、“冷死手”、“刀对鞘”、“十字跌”、“缠赶手”等术语竟与古代一字不差。说它是“活化石”似不为过。
我拜石家第二十一代掌门石泽为师,算是石家第二十二代传人,实际上是向石家第二十二代掌门石建义先生学的绵张拳。深感此拳之妙,又深惜此拳不为人知。如今《拳经》已广布天下,但能读懂者寥寥无几,就连里面的古插图也看不懂。余不揣浅陋,写成此书,以期帮助武术爱好者读懂《拳经》,武术经典理论深入人心,则吾愿足矣。
焦建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