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327824
1.当今世界独具影响力的佛教上师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曾引发中国知识分子学佛热潮。
2.《朝圣》不仅是一本朝圣指南,更是一本修行指南,它指引数十万佛教徒步向证悟之道,沿着佛陀的踪迹体悟佛法,完成一场庄严的心灵朝圣之旅。
3.北京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大学等中外近百所知名高校备受欢迎的心灵导师!
4.不丹、尼泊尔、新加波、韩国、印度、印尼、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澳洲、巴西、加拿大及中国香港、台湾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千万佛教徒推崇备至。
5. 李连杰、孙俪、陈坤、杨幂、王菲、安意如、周迅、梁朝伟、刘嘉玲、苏有朋、胡因梦、赖声川、张德芬等国际明星、知名作家诚挚推荐。
6.宗萨蒋杨钦哲仁波切以其深刻的智慧和广大的慈悲,为读者树立起像佛陀一样觉醒和证悟的信心,带领你完成一场庄严的心灵朝圣之旅。
7.《新京报》: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可能算得上在中国认知度zui高的活佛之一,被公认为当今世界zui具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之一,透过他的视角去打量这个世界,却一定能带给我们珍贵的启发。
现在,我们该去哪里朝圣?朝圣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朝圣》是宗萨钦哲仁波切zui殊胜的朝圣指引,邀你随着仁波切悲智的足迹,走进印度圣地聆听佛陀的法教,探寻生命之初善的道途。
本书以释迦牟尼佛和往昔伟大印度上师的思路为中心,带领读者穿越是空的界限,造访佛陀曾经出生住世,悟道与初转法轮和入灭的四大圣地,及多则历代大成就行者充满证量与令人鼓舞的故事,不禁让人神往于灵性探寻的氛围中,仿如己踏上一段充满启发的善妙之旅。
这不仅是一本朝圣指南,更是一本修行指南!它指引数十万佛教徒步向证悟之道,沿着佛陀的踪迹体悟佛法,完成一场庄严的心灵朝圣之旅。
上 篇 旅程
第 一章 佛教圣地
第二章 佛陀的四句宣说
第三章 蓝毗尼
第四章 菩提伽耶
第五章 瓦拉纳西
第六章 拘尸那迦
第七章 到印度朝圣
下 篇 修持
第八章 积聚与净化
第九章 如何在圣地积聚福德
第十章 皈依的修持
第十一章 七支祈请文
第十二章 供品
第十三章 供曼达
第十四章 菩提心与菩萨戒
第十五章 祈愿
附 录
后记
译文谢辞
顶礼宗萨钦哲仁波切。
——王菲
宗萨仁波切说,人间是剧场,每个人都在演自己的角色,有时候需要认真一点,有时候不需要那么认真,因为它毕竟是一出戏,总会有完结的那一刻,所以,看戏的人有时候很认真很投入,但你明明知道这就是一出戏,所以有时候生活当中不需要那么认真。
——孙俪
第1章 佛教圣地
前往圣地朝圣,是数千年来所有宗教都鼓励信徒们从事的修行。近年来,朝圣越来越受欢迎,部分原因是它让灵性追求者有个机会,享有兼具游乐与善行的假期。对我们大部分人而言,到具有异国风情的地方去旅行,比起我们传统所鼓吹的严峻修行,来得有意思多了。虽然追求玩乐不应该是前往朝圣的理由,但它毕竟是个很有效的“胡萝卜”,可以诱使像我这种物质主义的佛教徒,至少做了某种形式的修行。而且朝圣也是相对容易达成的事,这就更吸引我们了。
一般而言,心灵朝圣之旅的目的,是要造访某个“神圣”之地。然而,“神圣”是什么?它在何处?这会随着不同的灵性传统和修行方式而有所改变。对有些宗教而言,由于曾经有先知出生或被谋杀在某个地点,该地就被认为是神圣之地;或者,因为有圣人加持过某根钉子或某块木头,它们因此成为“神圣”之物。从佛教的观点看,一个人、一件东西甚或一个时刻被描述为“神圣”,是指它不为人类的贪婪与嗔恨,或者更重要的,不为二元与分别的心所染污。因此,严格地说,我们并不需要寻求外在的圣地或圣人;如同佛陀亲自所应允的:“任何人忆念我,我就在他面前。”当我们对佛陀与他的教法生起忆念心或虔敬心的那一刹那,他就会与我们同在一处,而该处也就会成为“神圣”之地。
然而,我们多数人的问题是,不论听过多少遍这种说法,我们“聪明”、悲观而且多疑的心根本就不相信,以致我们一点都不像来自贡布的阿班(Ben
of Kongpo)。阿班是属于那种稀有的人——
一个具足丰裕福德以及信心的圣者,他的纯真与清净的虔敬心,使他毫不费力地消除了制约感知的局限。他从小就心仪在拉萨闻名的觉沃佛(悉达多太子十二岁等身像)1,一直听说他的各种故事;经过多年的渴望,阿班终于得以成行,从藏东康地远行到拉萨,前来亲见觉沃佛。
传说阿班抵达供奉这尊佛像的寺庙那一天,正好四下无人,因此他得以直接走到觉沃佛的正前方;他凝视着佛像金色、微笑的脸庞,心中即刻生起极大的好感。然后阿班注意到,这位好喇嘛四周有许多供品和酥油灯,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他思忖,也许这些食子和灯上融化的酥油是喇嘛的食物,而且,礼貌上他应该跟喇嘛一起分享才对。于是,阿班就拿了一大块食子,蘸了灯
上的酥油,很高兴地吃下去。
接着,阿班想,他应该去绕佛。可是问题来了,他必须把鞋子脱掉,却不知道要放在哪里才安全。他心想:“这位好喇嘛应该可以帮我看着鞋子吧!”于是他脱下鞋子,放在觉沃仁波切的脚下,就前去绕佛了。一会儿工夫,看管寺庙的人回来了,他看到这双旧、脏、不成体统的鞋子,竟然放在觉沃仁波切面前,惊吓不已。他二话不说,立刻上前想要把这双鞋子拿开,然而,出乎意料的,当他弯下腰拿起鞋子时,觉沃仁波切开口了,他说:“不要丢掉这双鞋子!这是贡布阿班要我帮他看着的!”
后,阿班要离开时,回到这位好喇嘛面前,谢谢他帮忙看着鞋子,而且还邀请觉沃仁波切到他贡布的家乡造访。这尊佛像毫不犹豫地回应道:“我会去。”根据巴楚仁波切所说,觉沃佛翌年造访了阿班与他太太,而后消融到附近的一块巨石中。从此之后,这块石头一直被人们认定与拉萨的觉沃仁波切一样神圣。
像阿班这样心地单纯的故事很多。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由于这些人有着如此专一渴望的虔敬心,因而创造了圣地,甚至迎请了圣者亲身示现在他们自己的感知之中。就像另外一个例子:有个人名叫洛卓,他对文殊师利菩萨有极大的虔敬心。有一天夜晚,他在书上读到一段令他惊喜的文字,文中提到文殊师利菩萨曾经三度誓愿,对于任何造访五台山①2的人,他都会亲现其身。但对洛卓而言,这是美妙、动人的发现了。他兴奋异常,好不容易熬过了无法合眼的一夜,连早饭都没吃,就跑去上师家里,请求上师的允许与加持,让他前往五台山。起初洛卓的上师极力劝说他,这样一趟充满了危险及困难的旅途,完全没有必要;但洛卓坚持要去。他一再地恳请上师让他成行,上师终于放弃努力,同意了。
在那个年代,旅行是相当艰难的。但是洛卓不畏惧任何可能遭遇的危险,打包了几个月分量的食物和药品,放到驴子背上,跟上师、家人与朋友道别后,便踏上了横越藏地高原的旅途。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