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404056
编辑推荐
《哈佛并不遥远续集:子女上名校父母谈经验》是一部秉承中国基础教育、结合欧美教育,中西合壁的家庭教育图书。是一部即将或未来准备子女留学以及了解美国教育状况的极具价值的参考书。它不同予以往其他一些著作,起点高得令人望尘莫及,理论性强得让人不知所以,它所传达出的教育理念与经验来自于普通家庭的生活,正如张宏杰的父亲张志宏所说:“教育是父母的功课。积极乐观的人生,健康的体魄,远比分数、金钱更重要。”
内容简介
《哈佛并不遥远:子女上名校父母谈经验》是《哈佛并不遥远:哈佛女孩张宏杰之父细说教子经》的续集。本集讲述中国女孩张宏杰于2009年百发百中被哈佛、耶鲁、麻省理工、普林斯顿4所世界*学府同时录取,并给予4年全额奖学金之后,其父张志宏亲自执笔,总结了一家四口移居美国之后,在子女教育方面的一些经历和点滴心得,进一步完善了关于出国留学和子女教育当中纠结的一些实际问题;并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简单实用的经验。
目 录
篇 异国教育见闻
1 和孩子一起去上课
2 女儿在美国学汉语
3 从SAT得到的启示
4 异域他乡———妙趣横生的美国高中、大学毕业典礼
5 带你的孩子走进“常春藤”
6 我们也“”给老师
7 先爱. 再教育
8 孩子安全. 父母安心(上)
9 孩子安全. 父母安心(下)
10 孩子教育. 老师家长同样重要
11 美国老师对聪明孩子和天才孩子的认识
12 留学前. 几句话了解美国生活和教育
13 我看美国的理性教育
14 告诉你美国大学所需要的明星素质
15 不同的教育结出不同的果实
16 不要把美国高中想得太完美
第二篇 教子有方
1 女儿的哈佛路
2 美国也不完美
3 有教无类与神童教育
4 棍棒无情慈母有爱
5 聪明的聆听. 智慧的思考
6 循循善诱从娃娃开始
7 先学做人. 后学做事
8 没有家教. 是好的“家” 教
9 童年没有谎言. 不能敷衍
10 问问孩子. 他想要什么(上)
11 问问孩子. 他想要什么(中)
12 问问孩子. 他想要什么(下)
13 要赢. 先让孩子站在正确的起跑线上(上)
14 要赢. 先让孩子站在正确的起跑线上(下)
15 孩子怎么学. 看父母怎么教
16 浅说先天和后天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17 从高不成低不就反思
18 美国——枪林弹雨拯救灵魂
19 多一些耐心. 不放弃每一个孩子
20 告诉你怎样和孩子沟通
21 正确认识“起外号”
22 一个人一个梦. 走自己的路
第三篇 品德的故事
1 孩子脾气来了. 也能知是非、明对错
2 如是所见
3 暑假很忙. 母爱相伴
4 大人教什么. 孩子跟着学什么
5 诚实的孩子带出诚实的家长
6 以身作则是有说服力的教育
7 孩子小. 别总提物质享受
8 去感恩吧
9 善意的谎言也是谎言
10 吃亏是福
11 孩子起争执. 父母别插手
12 人无信不立
13 信口开河说道理
14 做人课: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5 留一点功课给父母
16 说穿了、教育就是教育自己
17 从谦卑的角度看家教
18 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和对策
第四篇 父与子同行
1 儿子的绅士风度
2 给狗狗过生日
3 玩游戏也要全心投入
4 好爸爸会讲好故事
5 儿子给我上了一堂课
6 一堂游泳课的风波
7 学习和玩乐. 妈妈VS 儿子的较量
8 干大事与干家务的烦恼
9 美国择校记
10 吃好. 玩好. 学习好
11 儿子比老爸更勇敢(上)
12 儿子比老爸更勇敢(下)
13 让家成为孩子安心的压力舒缓地
14 敞开心扉. 和孩子交朋友
15 我的爱子就是梦
16 微笑是克服代沟的灵丹妙药
17 孩子爱哭. 家长不能哭
第五篇 网络在线答疑
1 相互理解才可能从心里解决问题
2 孩子和父母总吵架怎么办?
3 正确认识“性趣”盎然
4 家长打孩子对吗?
5 家长真的事事了解孩子吗?
6 加点小灶给“砖家” (教育随笔之以理服人)
7 加油! 年轻的妈妈
8 家和万事兴
9 应对孩子在学习上拖拖拉拉的建议
10 小孩子“偷钱”大人怎么办?
11 孩子不喜欢说话吗? 别着急
12 求助. 怎样让一个倔强的孩子喜欢学习?
13 幼儿园孩子过度成人化. 冷漠自私. 如何引导?
14 为何美国的孩子更喜欢去学校?
结束语
相关资料
1 和孩子一起去上课
2 女儿在美国学汉语
3 从SAT得到的启示
4 异域他乡———妙趣横生的美国高中、大学毕业典礼
5 带你的孩子走进“常春藤”
6 我们也“”给老师
7 先爱. 再教育
8 孩子安全. 父母安心(上)
9 孩子安全. 父母安心(下)
10 孩子教育. 老师家长同样重要
11 美国老师对聪明孩子和天才孩子的认识
12 留学前. 几句话了解美国生活和教育
13 我看美国的理性教育
14 告诉你美国大学所需要的明星素质
15 不同的教育结出不同的果实
16 不要把美国高中想得太完美
第二篇 教子有方
1 女儿的哈佛路
2 美国也不完美
3 有教无类与神童教育
4 棍棒无情慈母有爱
5 聪明的聆听. 智慧的思考
6 循循善诱从娃娃开始
7 先学做人. 后学做事
8 没有家教. 是好的“家” 教
9 童年没有谎言. 不能敷衍
10 问问孩子. 他想要什么(上)
11 问问孩子. 他想要什么(中)
12 问问孩子. 他想要什么(下)
13 要赢. 先让孩子站在正确的起跑线上(上)
14 要赢. 先让孩子站在正确的起跑线上(下)
15 孩子怎么学. 看父母怎么教
16 浅说先天和后天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17 从高不成低不就反思
18 美国——枪林弹雨拯救灵魂
19 多一些耐心. 不放弃每一个孩子
20 告诉你怎样和孩子沟通
21 正确认识“起外号”
22 一个人一个梦. 走自己的路
第三篇 品德的故事
1 孩子脾气来了. 也能知是非、明对错
2 如是所见
3 暑假很忙. 母爱相伴
4 大人教什么. 孩子跟着学什么
5 诚实的孩子带出诚实的家长
6 以身作则是有说服力的教育
7 孩子小. 别总提物质享受
8 去感恩吧
9 善意的谎言也是谎言
10 吃亏是福
11 孩子起争执. 父母别插手
12 人无信不立
13 信口开河说道理
14 做人课: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5 留一点功课给父母
16 说穿了、教育就是教育自己
17 从谦卑的角度看家教
18 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和对策
第四篇 父与子同行
1 儿子的绅士风度
2 给狗狗过生日
3 玩游戏也要全心投入
4 好爸爸会讲好故事
5 儿子给我上了一堂课
6 一堂游泳课的风波
7 学习和玩乐. 妈妈VS 儿子的较量
8 干大事与干家务的烦恼
9 美国择校记
10 吃好. 玩好. 学习好
11 儿子比老爸更勇敢(上)
12 儿子比老爸更勇敢(下)
13 让家成为孩子安心的压力舒缓地
14 敞开心扉. 和孩子交朋友
15 我的爱子就是梦
16 微笑是克服代沟的灵丹妙药
17 孩子爱哭. 家长不能哭
第五篇 网络在线答疑
1 相互理解才可能从心里解决问题
2 孩子和父母总吵架怎么办?
3 正确认识“性趣”盎然
4 家长打孩子对吗?
5 家长真的事事了解孩子吗?
6 加点小灶给“砖家” (教育随笔之以理服人)
7 加油! 年轻的妈妈
8 家和万事兴
9 应对孩子在学习上拖拖拉拉的建议
10 小孩子“偷钱”大人怎么办?
11 孩子不喜欢说话吗? 别着急
12 求助. 怎样让一个倔强的孩子喜欢学习?
13 幼儿园孩子过度成人化. 冷漠自私. 如何引导?
14 为何美国的孩子更喜欢去学校?
结束语
相关资料
前 言
在线试读
1.和孩子一起去上课
和朋友小聚,不由得谈论起共同关心的话题:究竟如何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父母聊孩子,就像英国人见面聊天气,自然而然,因为没有哪个父母不关心孩子。谈到投机处,必是一见如故。
“养儿方知父母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人之常情。每一个孩子都是降生到人间的天使,享受着父母全心全意的爱。但爱与爱之间也是有差别的,爱分对错,不是所有的关爱孩子都能感受、接受。事实上,有许许多多的朋友一开始踌躇满志,立志要给孩子好的教育,但当面对零零碎碎的困难之时,再好的耐心也可能消磨掉大半。
孩子的世界充满童真与好奇,大人的世界则多了圆滑与世故,代沟横亘在家长与孩子之间。即使父母经验丰富,教子有方,在遇到连自己都不知所措的情况时,也难免掉链子。其实,父母何不与孩子一同学习,一同成长?
朋友和我聊起他近的经历,让我感悟颇深。他是留美博士,国内名牌大学毕业来美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这里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太太温婉知性,8岁的儿子聪明伶俐。朋友自是见多识广博闻强识,平时对孩子的学习教育亲力辅导,孩子的文化课自是不在话下,甚是优异。博士爸爸自然成为儿子心里的骄傲,朋友自己对此也很是欣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孩子的文化课博士先生轻松搞定,但全面发展美国教育要求里的美术、音乐、体育各方面,儿子每次请教,博士先生还真就受挫了。朋友说到文化课之外的方面,不由得赧颜,直叹学历再高,要教好孩子也会力不从心啊。朋友直担心在孩子心里的英雄爸爸形象战斗系数下降,却无从下手。
能聊起来,事情必然是很好地解决了,博士先生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是太太出马,一个顶俩。博士太太陪孩子上起了亲子课,孩子学什么,妈妈也跟着学。孩子还小,妈妈学起来领悟更快,回家就可以辅导孩子。妈妈和孩子一起学习,一段时间下来,出人意料地打消了孩子对学习的抵触心理,在学习上儿子和妈妈形成了平等关系、竞争关系,而不是以往的指导与被指导的上下级关系。朋友在教育孩子时不再轻易简单地评价孩子的对错,权威式的指点不再,而是家庭会议,讨论学习的过程,孩子、妈妈根据上课内容各抒己见,互相辩驳,一起得出结论。儿子偶尔在某个问题上超过妈妈,总能激起孩子的成就感。妈妈在进步,孩子有了明确的目标,不会生出懈怠抱怨的心理,而是全身心地与妈妈互动进步,交流沟通。
共同成长产生共同语言,并慢慢磨平了孩子日渐长大过程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共同语言而产生的沟壑,为孩子营造出更温馨的成长环境。
父母不仅在学习问题上,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和孩子平等相处、平等交流,共同学习进步,这样也许更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
费时费心陪伴孩子的父母不少,都是陪伴,何不再用心一点?
哈佛并不遥远续集:子女上名校父母谈经验
2.女儿在美国学汉语
彭伟,云南大理人士,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双博士,我的良师益友。
十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彭伟和他的妻子马丽一家人。两家人异国相识,大有惺惺相惜、相见恨晚之感,开始了我们在异国互相扶持的时光。彭伟夫妇有三个孩子——儿子彭自游,女儿南茜、荣荣,三个小家伙懂礼明事,活泼可爱,而夫妻俩对孩子的教育用心备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彭伟老师大抵就是这样的人吧。记得女儿初来美国,英文几乎一句不会说,略有基础的中文学习也苦于没有老师辅导。对于女儿学习上的困难,我和她妈妈愁闷不已,无能为力,一筹莫展。那时的彭伟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却不顾学业繁重,劳心费神,主动挑担,组织起几个与女儿境遇相同的孩子,给他们免费上起了中文课。都说母语是每个人心中美的语言,对于我们这些异国漂泊的人来说,去国离乡时间越久,就越能体味这句话中深沉的眷恋,庆幸我们的孩子依旧能将这份血脉牵挂延续下去。
春去秋来,寒冬酷暑。孩子们的彭伟老师风雨无阻,六年如一日给他们上着中文课。初的教学起步艰难,孩子们连教材都没有,彭伟老师自掏腰包,根据自己小时候的中文学习记忆,结合实际情况,自行摸索着为孩子们编印中文教材。老师讲课寓教于乐,深入浅出,甚至就地取材,使孩子们的中文学习进步迅速。
作为父亲,我为女儿有这样的老师感激不已;作为朋友,我为有这样无私勤恳的朋友感到无比自豪。他教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课,更多的是一份无私、一份诚恳和一份责任。
功夫不负有心人。六年辛勤耕耘,彭伟老师中文课堂的三个孩子均被常青藤名校录取,他们的中文水平为申请名校加分不少,连初是英文盲的女儿也连中四元,收到哈佛、耶鲁、麻省理工、普林斯顿四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一时个个欢欣鼓舞。孩子们取得可喜的成绩并非偶然,这其中抹不去彭伟老师对他们栽培教导、无私奉献的功绩。六年风霜的陪伴教导,孩子们亮丽的成绩单既是对彭伟老师的肯定与褒扬,也是对老师好的报答吧。
时光飞逝,转眼又是五年过去了,彼时的骄傲仿佛就在昨天。每每想起女儿取得的优异成绩,我的脑海里自然而然浮现出为孩子辛勤付出的彭伟老师。若不是他当年义担教职,孩子们的中文今天忘到什么程度,做父亲的无法想象。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彭伟老师虽不是学校专业教师,却配得上太阳底下光辉的事业的赞语,他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
君子之交淡如水。在怎样的圈子里,就有怎样的人生,父母的圈子也是孩子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遇见彭伟一家人,改变了我们的人生,也感染、影响着我们的孩子,大家从他的淡然博学、低调温和、乐善好施中所学颇多。
3.从SAT得到的启示
进入高中以后,和其他人一样,女儿很快就面临着如何应对SAT(Scho ̄lasticAssessmentTest)的问题。SAT是美国高中生升入大学的传统考试,一份漂亮的SAT成绩单是美国大学的敲门砖。我们全家和女儿一起积极准备,收集了许多有关SAT考试方面的资料,未雨绸缪,有备而去。
中国的高中生进入大学,凭借的是高考成绩。高考成绩就像是高深莫测的命运之神,改写和决定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命运。尽管并不是所有高考成绩突出的人终都能有所成就,但进入一所好大学却是大多数人的命运转折点。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国内高考改革呼声越来越高,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美国的SAT考试,希望从中获得启示。甚至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放弃高考,到国外读大学,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目前,高考依然是决定一个高中生通往大学的选择。很多中国人在观察美国的教育和考试制度时,希望将SAT模式引入中国,那么真实的SAT是怎样的呢?
SAT考试与中国的高考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两者的不同在于美国的SAT考试不是中国的一锤定音式的考试,SAT一年七考,二者可谓天壤之别。也就是说,SAT的考生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远不及中国的高考学生,没有那种背水一战的赌徒心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美国本土SAT一年有七次考试,除了七月至九月以及二月外,其他的月份都有考试,考试通常在这几个月的个星期六。其他国家地区,除了没有春季(三或四月份)的考试外,其他的时间与美国本土相同。
本土上除了三或四月份的考试只有SATI考试以外,任何考生在任何一次考试中,都可以参加SATI或多三门的SAT分科考试。考生参加考试只需提前三周报名即可,报名可以在网上,也可以通过电话或传统的邮寄完成。
一年七次考试,对考生来说,不仅仅是方便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考生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不必整天提心吊胆,可以更好地轻装上阵不慌不忙地面对考题。选择何时考试也是考生的权利,甚至还可以选择在某一时间自己想考什么。他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在时间上充分准备,万事俱备然后报名参加考试。因此考生少有如临大敌忐忑不安的窘境,可以从容不迫一一击破。甚至上了考场,考生仍然可以当场选择自己想考的科目。考试当天,不管报名时填写要参加哪门科目的考试,除了含有听力的语言考试以外,考生临场依然可以更改要考的科目。比如,考生报考的可能是数学一套题,但他忽然觉得数学二套更容易,就临时决定改考数学二套题,只要及时补交报名费,考卷评审和成绩发放的程序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无论是否有人这样做,但是灵活的方式无异于更加体现考生的自主性。
(2)美国的SAT考试,考生不仅可以自由选择考试的时间,也可以选择随时重考SAT。因为SAT在高校录取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和家长都希望能够以比较理想的分数申请大学,因此,如果一次成绩不理想,学生可以重考。美国高中四年制,很多学生高三的下半年就开始参加SAT考试,高四的上半年再重考,考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参加考试或重考。只是每多一次考试都要再交一份申请费,即便如此仍然受到考生的大受欢迎,并成为这种考试制度的受益者。因为可以重考的缘故,考生的心理压力自然大大地降低,不会像国内高考生那么大。就算一次发挥不正常,还有下一次,也使得考生不会因为一次失利遗恨终生,走上十年寒窗苦读付诸东流而绝望的道路。
(3)SAT是美国高校录取的一个重要标准,考生可以重考,为此美国大学委员会还制定了一项“分数选择”的政策,通过这项政策,学生有权选择向大学递交自己满意的成绩,即在次和第二次两次的成绩中选择好的分数,而如果对自己的成绩还是不满意,参加第三次的考试,那就要取所有的三次考试成绩平均分数,以后的任何一次考试也是如此计算平均分数。
无论是否接受并奉行“分数选择”的政策,大多数高校都不会因为学生同时递交了好成绩和不好的成绩而对该生有所歧视,有些高校则公开表示会忽略那些对申请者不利的分数,而把目光放在那些更能体现申请者所取得的成就和他的学术潜力的分数上。
如果说能够灵活便利地考试和重考已经大大缓解了学生和家长的应试心理压力的话,那么,“分数选择”便给考生轻松考试和重考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因为只有当高校不会因为学生某一次的考试失利而决定是否终录取他,SAT才有可能摆脱像中国高考那样的一锤定音的恶性循环,才可能挖掘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现如今在中国,类似于SAT考核的方式正在悄悄地走近大学,诸如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已经率先尝试进行教育体制改革。
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造福学生,有利于公民教育的更好措施必然蔚然成风大行其道。拭目以待吧,未来大学教育发展的方向必然是在以人为本理念下促进孩子的全方位发展!
篇异国教育见闻
4.异域他乡——妙趣横生的美国高中、大学毕业典礼
一年之计在于春,美国学校的毕业季选在春天开始,送给他的学子们一份欣欣向荣的希望。西方人的家庭观念迥异于中国,而在每一个人生阶段举行一场盛大的仪式,在意义重大的节日、纪念日,西方人与我们一样郑重其事,召集亲友前来见证欢聚,是西方人亲友关系维系的重要方式。
毕业典礼,在美国人心中,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孩子过去努力的成果,也预示着他们全新的未来,是值得举家共贺的。毕业典礼,是对毕业生们的恭贺,也是对他们的暗示:Hey!Guys,justcreateyourfuture!(大胆创造你的未来去吧!)
女儿的高中、大学毕业典礼,我们均是全家出动,为她送上家的祝福。与所有家庭一样,一家人穿戴得隆重整齐,去教堂做完祷告,一起去往学校观礼,等待那自豪的一刻。寒窗苦读修成正果的学子们穿上隆重的统一规格的学士服,昭示他们骄傲的身份,留影、畅谈、惜别。说起学士服,严谨的美国教育界也有一段故事呢。
学士服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在美国,哈佛大学率先穿上学士服,接着席卷全美。起先各地样式各异,学校之间也有差别。1895年,美国各校的代表开会,建立了统一的服装样式,1903年,美国大学学士服有了统一标准体系,在1936年和1960年又两度修订。由此,美国今日各大学的学士服规格一致,大袍方帽,改自古希腊讲学传道的僧侣,只在诸如颜色等一些细部略有差异,也有一些为显示个性的学校,抛弃惯用的黑色,不拘一节采用明快的红色或白色。
毕业典礼上,壮观的,除了毕业生们,还有他们的亲友团。一般学校毕业生多则几千,少则几百人,而来自四面八方的庞大观礼者却是成倍于毕业生,场面盛大的观礼团,甚至达几万人。他们一般都是毕业学生重要的亲朋好友,也利用这样一个意义重大的机会聚集一起,表达对毕业生的关心和祝福。特别是大学的毕业典礼,许多人提前几天赶来,下榻在宾馆。
有的人甚至不远万里远渡重洋,从异国他乡赶回。场面之大可想而知,美国人对孩子毕业典礼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美国的毕业典礼,仪式流程在各个学校大同小异。当悠扬的开场音乐响起,浩浩荡荡的队伍进入会场,全体起立,唱起慷慨激昂的国歌。主持人宣布礼毕,接下来有毕业生代表及邀请的名人演讲。在美国名校的毕业礼上讲话的不乏名人政要,学校将那些在各个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人物请上讲台,为学生上后一堂人生课,也为他们此后的人生树立真实的榜样。
那些演讲多发人深省,不乏流传甚远的名篇,对广大学子影响深远。毕业生们一个个上台领取毕业证,等到全部领取完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将垂在帽子左侧的流苏转到右侧,他们真的毕业了,在震耳欲聋的欢呼中将帽子一起高高地扔上天空,他们告别了校园生活学习的所有一切,进入到另一个崭新的开始。
典礼一结束的时候,亲朋好友们涌上前去,把准备好的鲜花礼品送给自己家的毕业生,一起合影留念,话别过去,畅想未来。
当夜幕降临,毕业生换上礼服,后的毕业舞会要开始了。
和朋友小聚,不由得谈论起共同关心的话题:究竟如何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父母聊孩子,就像英国人见面聊天气,自然而然,因为没有哪个父母不关心孩子。谈到投机处,必是一见如故。
“养儿方知父母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人之常情。每一个孩子都是降生到人间的天使,享受着父母全心全意的爱。但爱与爱之间也是有差别的,爱分对错,不是所有的关爱孩子都能感受、接受。事实上,有许许多多的朋友一开始踌躇满志,立志要给孩子好的教育,但当面对零零碎碎的困难之时,再好的耐心也可能消磨掉大半。
孩子的世界充满童真与好奇,大人的世界则多了圆滑与世故,代沟横亘在家长与孩子之间。即使父母经验丰富,教子有方,在遇到连自己都不知所措的情况时,也难免掉链子。其实,父母何不与孩子一同学习,一同成长?
朋友和我聊起他近的经历,让我感悟颇深。他是留美博士,国内名牌大学毕业来美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这里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太太温婉知性,8岁的儿子聪明伶俐。朋友自是见多识广博闻强识,平时对孩子的学习教育亲力辅导,孩子的文化课自是不在话下,甚是优异。博士爸爸自然成为儿子心里的骄傲,朋友自己对此也很是欣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孩子的文化课博士先生轻松搞定,但全面发展美国教育要求里的美术、音乐、体育各方面,儿子每次请教,博士先生还真就受挫了。朋友说到文化课之外的方面,不由得赧颜,直叹学历再高,要教好孩子也会力不从心啊。朋友直担心在孩子心里的英雄爸爸形象战斗系数下降,却无从下手。
能聊起来,事情必然是很好地解决了,博士先生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是太太出马,一个顶俩。博士太太陪孩子上起了亲子课,孩子学什么,妈妈也跟着学。孩子还小,妈妈学起来领悟更快,回家就可以辅导孩子。妈妈和孩子一起学习,一段时间下来,出人意料地打消了孩子对学习的抵触心理,在学习上儿子和妈妈形成了平等关系、竞争关系,而不是以往的指导与被指导的上下级关系。朋友在教育孩子时不再轻易简单地评价孩子的对错,权威式的指点不再,而是家庭会议,讨论学习的过程,孩子、妈妈根据上课内容各抒己见,互相辩驳,一起得出结论。儿子偶尔在某个问题上超过妈妈,总能激起孩子的成就感。妈妈在进步,孩子有了明确的目标,不会生出懈怠抱怨的心理,而是全身心地与妈妈互动进步,交流沟通。
共同成长产生共同语言,并慢慢磨平了孩子日渐长大过程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共同语言而产生的沟壑,为孩子营造出更温馨的成长环境。
父母不仅在学习问题上,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和孩子平等相处、平等交流,共同学习进步,这样也许更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
费时费心陪伴孩子的父母不少,都是陪伴,何不再用心一点?
哈佛并不遥远续集:子女上名校父母谈经验
2.女儿在美国学汉语
彭伟,云南大理人士,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双博士,我的良师益友。
十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彭伟和他的妻子马丽一家人。两家人异国相识,大有惺惺相惜、相见恨晚之感,开始了我们在异国互相扶持的时光。彭伟夫妇有三个孩子——儿子彭自游,女儿南茜、荣荣,三个小家伙懂礼明事,活泼可爱,而夫妻俩对孩子的教育用心备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彭伟老师大抵就是这样的人吧。记得女儿初来美国,英文几乎一句不会说,略有基础的中文学习也苦于没有老师辅导。对于女儿学习上的困难,我和她妈妈愁闷不已,无能为力,一筹莫展。那时的彭伟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却不顾学业繁重,劳心费神,主动挑担,组织起几个与女儿境遇相同的孩子,给他们免费上起了中文课。都说母语是每个人心中美的语言,对于我们这些异国漂泊的人来说,去国离乡时间越久,就越能体味这句话中深沉的眷恋,庆幸我们的孩子依旧能将这份血脉牵挂延续下去。
春去秋来,寒冬酷暑。孩子们的彭伟老师风雨无阻,六年如一日给他们上着中文课。初的教学起步艰难,孩子们连教材都没有,彭伟老师自掏腰包,根据自己小时候的中文学习记忆,结合实际情况,自行摸索着为孩子们编印中文教材。老师讲课寓教于乐,深入浅出,甚至就地取材,使孩子们的中文学习进步迅速。
作为父亲,我为女儿有这样的老师感激不已;作为朋友,我为有这样无私勤恳的朋友感到无比自豪。他教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课,更多的是一份无私、一份诚恳和一份责任。
功夫不负有心人。六年辛勤耕耘,彭伟老师中文课堂的三个孩子均被常青藤名校录取,他们的中文水平为申请名校加分不少,连初是英文盲的女儿也连中四元,收到哈佛、耶鲁、麻省理工、普林斯顿四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一时个个欢欣鼓舞。孩子们取得可喜的成绩并非偶然,这其中抹不去彭伟老师对他们栽培教导、无私奉献的功绩。六年风霜的陪伴教导,孩子们亮丽的成绩单既是对彭伟老师的肯定与褒扬,也是对老师好的报答吧。
时光飞逝,转眼又是五年过去了,彼时的骄傲仿佛就在昨天。每每想起女儿取得的优异成绩,我的脑海里自然而然浮现出为孩子辛勤付出的彭伟老师。若不是他当年义担教职,孩子们的中文今天忘到什么程度,做父亲的无法想象。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彭伟老师虽不是学校专业教师,却配得上太阳底下光辉的事业的赞语,他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
君子之交淡如水。在怎样的圈子里,就有怎样的人生,父母的圈子也是孩子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遇见彭伟一家人,改变了我们的人生,也感染、影响着我们的孩子,大家从他的淡然博学、低调温和、乐善好施中所学颇多。
3.从SAT得到的启示
进入高中以后,和其他人一样,女儿很快就面临着如何应对SAT(Scho ̄lasticAssessmentTest)的问题。SAT是美国高中生升入大学的传统考试,一份漂亮的SAT成绩单是美国大学的敲门砖。我们全家和女儿一起积极准备,收集了许多有关SAT考试方面的资料,未雨绸缪,有备而去。
中国的高中生进入大学,凭借的是高考成绩。高考成绩就像是高深莫测的命运之神,改写和决定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命运。尽管并不是所有高考成绩突出的人终都能有所成就,但进入一所好大学却是大多数人的命运转折点。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国内高考改革呼声越来越高,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美国的SAT考试,希望从中获得启示。甚至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放弃高考,到国外读大学,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目前,高考依然是决定一个高中生通往大学的选择。很多中国人在观察美国的教育和考试制度时,希望将SAT模式引入中国,那么真实的SAT是怎样的呢?
SAT考试与中国的高考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两者的不同在于美国的SAT考试不是中国的一锤定音式的考试,SAT一年七考,二者可谓天壤之别。也就是说,SAT的考生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远不及中国的高考学生,没有那种背水一战的赌徒心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美国本土SAT一年有七次考试,除了七月至九月以及二月外,其他的月份都有考试,考试通常在这几个月的个星期六。其他国家地区,除了没有春季(三或四月份)的考试外,其他的时间与美国本土相同。
本土上除了三或四月份的考试只有SATI考试以外,任何考生在任何一次考试中,都可以参加SATI或多三门的SAT分科考试。考生参加考试只需提前三周报名即可,报名可以在网上,也可以通过电话或传统的邮寄完成。
一年七次考试,对考生来说,不仅仅是方便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考生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不必整天提心吊胆,可以更好地轻装上阵不慌不忙地面对考题。选择何时考试也是考生的权利,甚至还可以选择在某一时间自己想考什么。他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在时间上充分准备,万事俱备然后报名参加考试。因此考生少有如临大敌忐忑不安的窘境,可以从容不迫一一击破。甚至上了考场,考生仍然可以当场选择自己想考的科目。考试当天,不管报名时填写要参加哪门科目的考试,除了含有听力的语言考试以外,考生临场依然可以更改要考的科目。比如,考生报考的可能是数学一套题,但他忽然觉得数学二套更容易,就临时决定改考数学二套题,只要及时补交报名费,考卷评审和成绩发放的程序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无论是否有人这样做,但是灵活的方式无异于更加体现考生的自主性。
(2)美国的SAT考试,考生不仅可以自由选择考试的时间,也可以选择随时重考SAT。因为SAT在高校录取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和家长都希望能够以比较理想的分数申请大学,因此,如果一次成绩不理想,学生可以重考。美国高中四年制,很多学生高三的下半年就开始参加SAT考试,高四的上半年再重考,考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参加考试或重考。只是每多一次考试都要再交一份申请费,即便如此仍然受到考生的大受欢迎,并成为这种考试制度的受益者。因为可以重考的缘故,考生的心理压力自然大大地降低,不会像国内高考生那么大。就算一次发挥不正常,还有下一次,也使得考生不会因为一次失利遗恨终生,走上十年寒窗苦读付诸东流而绝望的道路。
(3)SAT是美国高校录取的一个重要标准,考生可以重考,为此美国大学委员会还制定了一项“分数选择”的政策,通过这项政策,学生有权选择向大学递交自己满意的成绩,即在次和第二次两次的成绩中选择好的分数,而如果对自己的成绩还是不满意,参加第三次的考试,那就要取所有的三次考试成绩平均分数,以后的任何一次考试也是如此计算平均分数。
无论是否接受并奉行“分数选择”的政策,大多数高校都不会因为学生同时递交了好成绩和不好的成绩而对该生有所歧视,有些高校则公开表示会忽略那些对申请者不利的分数,而把目光放在那些更能体现申请者所取得的成就和他的学术潜力的分数上。
如果说能够灵活便利地考试和重考已经大大缓解了学生和家长的应试心理压力的话,那么,“分数选择”便给考生轻松考试和重考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因为只有当高校不会因为学生某一次的考试失利而决定是否终录取他,SAT才有可能摆脱像中国高考那样的一锤定音的恶性循环,才可能挖掘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现如今在中国,类似于SAT考核的方式正在悄悄地走近大学,诸如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已经率先尝试进行教育体制改革。
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造福学生,有利于公民教育的更好措施必然蔚然成风大行其道。拭目以待吧,未来大学教育发展的方向必然是在以人为本理念下促进孩子的全方位发展!
篇异国教育见闻
4.异域他乡——妙趣横生的美国高中、大学毕业典礼
一年之计在于春,美国学校的毕业季选在春天开始,送给他的学子们一份欣欣向荣的希望。西方人的家庭观念迥异于中国,而在每一个人生阶段举行一场盛大的仪式,在意义重大的节日、纪念日,西方人与我们一样郑重其事,召集亲友前来见证欢聚,是西方人亲友关系维系的重要方式。
毕业典礼,在美国人心中,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孩子过去努力的成果,也预示着他们全新的未来,是值得举家共贺的。毕业典礼,是对毕业生们的恭贺,也是对他们的暗示:Hey!Guys,justcreateyourfuture!(大胆创造你的未来去吧!)
女儿的高中、大学毕业典礼,我们均是全家出动,为她送上家的祝福。与所有家庭一样,一家人穿戴得隆重整齐,去教堂做完祷告,一起去往学校观礼,等待那自豪的一刻。寒窗苦读修成正果的学子们穿上隆重的统一规格的学士服,昭示他们骄傲的身份,留影、畅谈、惜别。说起学士服,严谨的美国教育界也有一段故事呢。
学士服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在美国,哈佛大学率先穿上学士服,接着席卷全美。起先各地样式各异,学校之间也有差别。1895年,美国各校的代表开会,建立了统一的服装样式,1903年,美国大学学士服有了统一标准体系,在1936年和1960年又两度修订。由此,美国今日各大学的学士服规格一致,大袍方帽,改自古希腊讲学传道的僧侣,只在诸如颜色等一些细部略有差异,也有一些为显示个性的学校,抛弃惯用的黑色,不拘一节采用明快的红色或白色。
毕业典礼上,壮观的,除了毕业生们,还有他们的亲友团。一般学校毕业生多则几千,少则几百人,而来自四面八方的庞大观礼者却是成倍于毕业生,场面盛大的观礼团,甚至达几万人。他们一般都是毕业学生重要的亲朋好友,也利用这样一个意义重大的机会聚集一起,表达对毕业生的关心和祝福。特别是大学的毕业典礼,许多人提前几天赶来,下榻在宾馆。
有的人甚至不远万里远渡重洋,从异国他乡赶回。场面之大可想而知,美国人对孩子毕业典礼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美国的毕业典礼,仪式流程在各个学校大同小异。当悠扬的开场音乐响起,浩浩荡荡的队伍进入会场,全体起立,唱起慷慨激昂的国歌。主持人宣布礼毕,接下来有毕业生代表及邀请的名人演讲。在美国名校的毕业礼上讲话的不乏名人政要,学校将那些在各个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人物请上讲台,为学生上后一堂人生课,也为他们此后的人生树立真实的榜样。
那些演讲多发人深省,不乏流传甚远的名篇,对广大学子影响深远。毕业生们一个个上台领取毕业证,等到全部领取完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将垂在帽子左侧的流苏转到右侧,他们真的毕业了,在震耳欲聋的欢呼中将帽子一起高高地扔上天空,他们告别了校园生活学习的所有一切,进入到另一个崭新的开始。
典礼一结束的时候,亲朋好友们涌上前去,把准备好的鲜花礼品送给自己家的毕业生,一起合影留念,话别过去,畅想未来。
当夜幕降临,毕业生换上礼服,后的毕业舞会要开始了。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