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3443015
*的家庭,在很长的时间里,曾是一个谜,战争年代,被笼罩在战火硝烟之中,建国后,又隐迹于红墙深院之内。许许多多的事,都鲜为人知。
*的家庭,有着同千百万普通中国家庭一样美好的情感和操守,也有着同千百万普通中国家庭一样的酸甜苦辣,坎坎坷坷,悲欢离合。有欢笑,有眼泪,还有难言的苦涩。
*的家庭,有着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和20世纪时代浪潮共同熏染的斑斓底色,也有着革命领袖家庭独特的韵味和风采。这种韵味和风采,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家国观念、革命时代要求的家国关系,更是突出地体现在*家庭的每个阶段。
如果说,30年前,人们关注*的家庭,是出于对领袖的崇拜和好奇,那么,今天的人们更多地是怀着一颗平常心,希望从这位令人尊敬的前辈和他的家庭身上,寻找人生的启示和参照。
第一篇 传统农民家庭
一、生我者父母育我者家
韶山风气
克勤克俭
吾母高风
二、孩儿立志出乡关
倔强的山里娃
苦涩的初恋
在家“出家”的小丈夫
东山学堂里的穷学生
第二篇 新式文化家庭
一、湘江潮头骨肉情
“一师”出了个“毛伟人”
长子长兄
二、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良师益友
不作俗人之举
爱的家庭
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第三篇 革命战争时期的家庭
一、马背上的家庭
战火中的爱情
爱的苦涩
逆境中的知己
相濡以沫
丢失的孩子
死也要把她抬着走
二、窑洞里的家庭
飘落的白手绢
热闹的窑洞
八路作风
烽火亲情
我为全社会出一些力
三、莫斯科的特殊家庭
四、为有牺牲多壮志
第四篇 和平年代的家庭
一、“紫禁城”里的第一家庭 (上)
父亲母亲,我看望你们来了
一日夫妻百日恩
称职的大哥大伯
二、“紫禁城”里的第一家庭(中)
不能像封建社会一样
皇帝老子也是人
三、“紫禁城”里的第一家庭(下)
手心手背都是肉
在风浪里锻炼成长
我毛泽东要带这个头
温柔慈父心
婚姻大事
做普通的人
以身作则
胜似儿女
一个永远恋家的人
结语 儿女们珍藏的遗产
参考资料
后 记
再版后记
文七妹的母亲贺老太太对两次失子的女儿格外关心,对外孙也格外“宝贝”。她硬要女儿、女婿把孩子放在她身边抚养.这位善良、热情的外婆,用她独特的方式,表达对这个小生命的关爱。离唐家圫不远的龙潭竓山脚下,有块大石头,平地拔起,高两丈八,宽一丈多,石下清泉四季常流。传说,曾有一条妖龙卧于洞中,龙一出洞,洪水就淹没良田。后来,妖龙被降伏,压在巨石下。当地妇女们认为巨石很灵验,称她为“石观音”。外婆把小外孙抱到“石观音”前,烧香磕头,拜她为“干娘”,求她庇护。因他是第三子,就给他取了“石三伢子”的乳名。这个名字一直叫到毛泽东离开韶山冲。
毛泽东喜欢“石三伢子”这个乳名。1923年9月,他给林伯渠等人写信时特别叮嘱:
“此信托人带汉寄上,因检查极厉害,来信请写交毛石三,莫写毛泽东。”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浏阳文家市的工农革命军誓师大会上,满怀信心地说:我们人民军队这块“小石头”,将来一定能够砸碎国民党反动派的那口“大水缸”。1959年6月,毛泽东在韶山冲与父老乡亲共进晚餐时,还开玩笑说:
“今天,各位都到齐了,只有我的石头干娘还没有来,是不是等一等?”
毛泽东的两个亲舅舅,即七舅、八舅,都有些文化,八舅还是位正直而有爱心的私塾老师.他们对石三伢子也是爱护有加。为了让文家的“福”庇护石三伢子顺利长大,七舅父认他为“干儿”,对他精心培育。他将石三伢子与文家子侄们一并排行,作为第二十三子。后来,石三伢子的两个兄弟毛泽民、毛泽事也列入这个排行,为第二十四子、第二十六子。
石三伢子从小就常和表哥们去八舅的课馆。他两岁多时竟能安静地听八舅讲课,还随着学生们念课文。时间稍长,居然会背《三字经》、
《百家姓》的一些句子。八舅自然欣喜,因势利导,教他认字,背《悯农》、 《咏鹅》、
《静夜思》等诗词,后来还讲一些《千字文》等诗文和岳飞等人物故事,启发了石三伢子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的爱好。八舅要求文家子弟们“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特意手抄文氏《家范箴言》作为子弟的必读书。毛泽东作为文家子弟,也能熟背《家范箴言》,里边一些做人的道理印入他的脑海。八舅还常带毛泽东爬龙头山,甥舅二人站在山顶的大青石上,眺望山南的韶山冲。
……
P12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