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5735125
基督教是世界**大宗教,近代以来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深远。但是这样一个大宗教的先知,中国人对基督耶稣的印象可谓模糊,在国人眼中要么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要么是一个充满异域味道的外国人。似乎始终与中国人不相应。对于如此重要的文明源头,如无正确的认知,我们的公民教育则不健全不健康。传统的宗教经典,过于神话,一般的研究书籍,又过于解构。相对于此,本书能接通东西,涵盖古今,特别适合一般的中国读者的口味和思维。是一本难得的耶稣传。
本书是中国人写作的第一本《耶稣传》。作者是负有盛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同时又是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书人。该书的特色在于一反传统的宗教圣徒传的强烈的宗教情感,还原耶稣作为一个平凡的人,还原“人之子”的耶稣形象。饶有趣味的是,赵紫宸先生将耶稣的生平阶段划分,通过孔子、屈原、陶渊明、杜甫、朱熹的等中国圣哲的影像做喻征。让读者读来,不觉得是一部外国宗教先知的传记,而是一部打通人类共有使命的道统。作者不迷信,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将耶稣看做是一个做“事业”的能人志士,而非生而神异的天人。对历来纷杂又迷乱的先知材料,进行分辨厘清,用中国清晰的天道观进行重新的组织编排,再加上作者独特细腻的视角。将教堂里的神一般的耶稣,还原成我们身边的可亲可爱的一个智者,一个导师,一个先生。
导言请事斯言矣——论语 ………………………………. 1
(论本书的缘起,史料,体裁,与方法)
第一章宇宙方来事会长——文天祥……………………….. 21
(述耶稣时代)
第二章而特不得其朕——庄周…………………………… 33
(述耶稣幼年)
第三章全体大用无不明——朱熹…………………………. 49
(述耶稣的大觉悟)
第四章初日照高林——常建…………………………….. 63
(述耶稣的事业的开始)
第五章千寻铁锁沉江底——刘禹锡……………………….. 75
(述耶稣与当世的冲突)
第六章山高水长——范仲淹…………………………….. 86
(述耶稣选使徒,教训他们)
第七章世上万事无不有——杜甫…………………………. 98
(述耶稣的奇能)
第八章循循然善诱人——论语………………………….. 109
(述耶稣的教训)
第九章吉日兮良辰——屈原……………………………. 123
(述耶稣守教节,与施洗约翰的死)
第十章战苦阵云深——张巡……………………………. 135
(述耶稣在加利利最后的奋斗)
第十一章峰回路转——欧阳修………………………….. 147
(述耶稣事业的转机)
第十二章心知去不归——陶潜………………………….. 159
(述耶稣末次上耶路撒冷,途中教训门徒)
第十三章而浑然中处——张载………………………….. 171
(述耶稣末次上耶路撒冷途中的人事)
第十四章欻起持天钧——李白…………………………. 182
(述耶稣对耶路撒冷的领袖挑战)
第十五章同恶随荡析——杜甫………………………….. 195
(述耶稣的仇敌设计谋杀他)
第十六章是所望于群公——王勃………………………… 206
(述耶稣与使徒临别的情形)
第十七章上帝深宫闭九阍——李商隐…………………….. 217
(述耶稣受难)
第十八章如是我闻——佛书……………………………. 231
(述耶稣受难后的事情)
一本书里,导言当然是第一篇文字。但以著书的次第论,导言乃是最后的一篇文字,也是最难作的一篇文字,尤其在著者必须讲出著书的理由、体裁、材料、方法来的时候。读者若然对于这种问题不感什么兴趣,大可将这篇文字弃置不顾;或者等读毕这本书之后,若忽然感觉起意味来,再翻翻这篇文字也没有什么不可。我的意思原是要读者对于这本书发生兴趣。假使读者看了导言,觉得讨厌,把书搁置了,那岂不是一件罪辜?不过神学者,宣教师,教会领袖等则宜先看这篇文字,然后再读传;读了以后,再将这篇文字,温习一遍,免得批评的时候,无所依据。
作《耶稣传》、《基督传》的人,这二千年来,已是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生平,比耶稣的还要多受人们的研究、解释与宣传;也没有一个人的生平,比耶稣的还要难懂、难解释。从精深的学者到毫无了解的匹夫匹妇,从成见极深的神学家到自诩才能的文学家,选材苛刻的史学家,各种各类的人,都曾不能自已地去作《耶稣传》。其中大多数的人这样做是因为对于他人所作的《耶稣传》感觉到不满意;没有法子,才自己动起笔来。可是自己一作,若然这个人不是疯子,不是狂夫,就立刻会感觉到自己也不见得怎样的高明。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信仰不同,经验不同,宗旨不同,便有千万不同的《耶稣传》。
可是世界上既有如许的《耶稣传》,我为什么还要凑热闹,再来一本呢?其中有几个缘故。第一是我们中国人中到如今还没有人自出心裁,用独到的眼光,脱西洋的窠臼,做过这件事,我不妨首先试试看,即使失败,也没有什么关系。第二是我感觉到我们中国人中,尤其是耶稣的中国弟子之中,很少有人认识耶稣的。《圣经》又难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所说的却尽是瞎缠、胡诌与乱猜!翻译过来的书,如贝辟尼的《基督传》、海尔的《基督传》、莫裴德的《耶稣生平》等,又都是没有搔着痒处的西洋货。我自己不一定是一个例外。不过我既有这种感觉,我就应当试试手,老老实实地来一下,不用藏拙而不尽所当尽的本分。第三是我愿意对于中国的青年,尤其是中国的青年基督徒,做一点微小的贡献。近来,我曾经做过一篇文章,《今日中国青年还应该学耶稣么?》颇为几个青年朋友所欢迎。他们要了解耶稣,而读经问道,往往撞墙碰壁,牛头不对马嘴,得不到要领。在这种艰难的时局中,此种现象,实在可以使人痛哭。第四是我自己对于耶稣的崇拜。我希望这句话不把人们吓退了,以为我又是一个戴上有色眼镜看耶稣的,把神学教义等等东西将耶稣蒙住,向人家作道理的宣传。老实说,读书的人没有不戴眼镜的;我也不能免除这个人类不能免除的毛病。所希望的是本色玻璃磨得准确些,戴上眼镜子,不把耶稣看得太模糊了。我既崇拜耶稣,就当将他的一生,按我所认识的告诉人。这是我作《耶稣传》最重要的理由。
我说《耶稣传》是不容易作的。我又不是史学家,不会缜密精详地做一本纯乎历史的《耶稣传》,如何竟敢动起笔来呢?没有别的理由,只是因为我若变了史学家,我就会像蜈蚣一样,要想百脚之中哪一只脚先动好,弄得没有一只脚会动的了。因为我不是史学家,所以才大胆地作了《耶稣传》。我不幸而不为史学家,不能更深刻地了解我所崇拜的耶稣;我又幸而不为史学家,致有我现在这一点对于耶稣的了解!可是我自有我外行的读历史的方法。我以为读历史须有两种心力,尤其是读神人、至人、圣人的生平。第一种是寻求事实的科学态度;第二种是寻求了解的想象与同情。二者往往不可得而兼;因为这两种的要求都极严切地叫人从他自己的限制里跳出来。求事实,应当只知道有事实,不应当将自己的爱恶羼杂在里头。求了解,尤其是求对于圣贤英杰的了解,人又应当知晓一己的限制,跳出一己的限制,而进入圣贤英杰的时地与心灵,看他们所看的,想他们所想的,觉悟他们所觉悟的,然后方才能够解释他们是如此如彼的人物。第一是度理,第二是揆情:情理俱得,方能作传记。因此,作当代人的传记比作古代人的传记为容易;作同国人的传记比作异国人的传记为容易;作史料多的人的传记,比作史料少的人的传记为容易。因此,作《耶稣传》而不用大胆的肯定与大胆的想象,简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我作《耶稣传》,用了三个有点杜撰性质的办法。第一是我自己的读史法;第二是纯乎想象的想象;第三是辛苦艰难中所自得的解释。分述于下。
(一)史实。关于耶稣一生的史料,除去《新约四福音书》及散见于《使徒行传》及《书翰》的,极少的关于耶稣与耶稣的言行之外,简直是没有很重要的东西。若瑟夫斯的《古代史》中只有一二处提到耶稣与施洗的约翰,而学者以为关于耶稣的话,乃是基督徒们后来加入的。罗马史学家戴锡得斯在《纪事》中提起提庇留在位时,“曾有一个称基督的某人被杀”。俄国作家末理柯斯基所著的《未识之耶稣》中提出他种经外的记载,类皆一语数字,实在无关紧要。且该书乃是从颜色极深的眼镜中看耶稣的,于我全无用处。在古代,《四福音书》外,尚有他种《福音书》;如今所存,不过是片鳞残甲,都为詹墨士收入《外传的新约》一书中。察其所载,虽或有实,亦不增加我们关于耶稣的了解。
至论《四福音书》,从前人都以其中所载,没有一字一句不是历史,所以专事调和,以为只要人心玲珑,能把所载的事件与言论,像七巧板、益智图,那样凑合起来,即可以成为一种《耶稣传》。现代的学者很少这样办的了。因为《四福音书》的著者都是以传宗教为目的,并不以著作《耶稣传》为宗旨。《马可福音》著作最早,约在纪元七十年,但据二世纪初叶的贝壁司(Papias)所述,马可为彼得译言,曾到罗马。因此,其《福音》所载,大都是彼得的见证,不过中间亦夹带些保罗的意见。马可也有另外的史料。耶稣升天后十年间,已有耶稣的言论的收集,或以为是马太的手笔,今人称之曰Q,或称之曰《教训的史材》。使徒在日,教会并无著作《福音书》的必要,因为使徒执著有威权的确证。及至使徒死后,基督教流行的地域既广,传教的人又较为复杂,口传的事实即有变易错讹的危险,有心人不能不谨慎听取,笔之于书,乃有《四福音书》以及其他的《福音书》渐次的著作。马可著书夹杂极浓厚的“末世论”在内,竟以耶稣为将要乘云而来的人的儿子。他的兴趣,因此全在耶稣所作的奇迹,很少记载耶稣的训言。《路加》(著作期约在纪元八十五至九十年间)则取用《马可福音》全部及另种的史料。他是为异邦人作书的,故其观点,在使异邦人得了解。在这本《福音书》中,外邦人占了重要的位置。譬如良善的撒马利亚人的故事,耶稣责备雅各约翰不该求天火降在撒马利亚人身上的话,东西南北的人全来参与天国筵席的教训,都在《路加》中记载。耶稣差使徒去传道的时候,本来叫他们不往外邦人的地方去,在《路加》中,这些话就取消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路加》又比较精细而有文。不过书中所有的次第,依然不确是历史的次第。耶稣末次上耶路撒冷及受难复活的事迹,几乎占却全书的三分之二。其中所载,一大部分是他书所不载的譬喻与训言,似非全为耶稣在往耶路撒冷的路程中及在庇哩亚时所能有的言论。《马太福音》则是犹太人为犹太人著作的书,其中说明耶稣并不废除摩西的法律,乃是成全犹太教的,似乎含有保存犹太传统思想,反对保罗脱离法律的意味。《约翰福音》的著作最后,所述皆系作者的神学,所以少有历史的价值。中间所记的种种事迹,在入情入理之处,当然有历史的根基;但要取用其材,非得刨去一层神学的笼罩不可。神学自有真理;但讲历史,总当除却纯乎主观的成分。《约翰福音》的作者,著此一书,是要读者信耶稣是上帝的化身,故所用的言词,皆指耶稣有超出世人的权能;例如以水变酒,使拉撒路复活等事,都不以事实为第一义,而以使人发生信仰为第一义。总而言之,《四福音书》的记者,似都未曾完全了然于耶稣的理想,故有人说,“耶稣超出于其记者之上”。书的次第,又各有出入,使人不能断定事实的先后;有时则以所论的题目为结集事实的中心,《马太》、《路加》都用此法;有时则彼此颠倒,表明出著者自己亦不知何种次第为确实。
《福音书》的难读难懂都是为了上述种种的缘故。然则我又怎么办呢?我不是史学家,我又不是经学家,而作《耶稣传》,却必须要对于史学、经学有同样的、彻底的了解。我不幸而不为经学家,不能更深切地了解耶稣;我又幸而不为经学家,方才敢大胆决定,而竟著作《耶稣传》。我的办法是这样。第一是求教经学家,第二是自己下断案。在求教经学家方面,我也不尽信书;他们使我不能尽信书。我于读过五六种名著之后,觉得经学家多少有些共同的意见,理出了一个大略相同的次第来,做我《耶稣传》的轮廓;其余种种都奉还了他们。我因为只要一个轮廓,才把从前所读的几种《耶稣传》、《基督传》等等,都尽情地忘记,又才将自己的主张大胆地肯定,以为事实一定是如此如彼。当然,我也许犯了极不可恕的错讹;但在我自己想,如此办法,确有好几分把握。没有自信力,谁也不能作《耶稣传》的!恺史的《耶稣新传》给我不少的暗示,但我觉恺史是史学经学的专家,只知钻研史实,不知深识耶稣,苛刻料峭,不足以仿效。史事的证据绝对不在于细碎的、分别的观察,而在于看出许多事实合于一处所暗示的整全。以分碎的办法论,则《圣经》中一字一句皆属可疑,即不能知耶稣果为此言否,果为彼言否,果作此事否,果作彼事否。以揆情的、直觉的,察看而论,则在万不周全的《四福音书》中,自可以看出一个崭然峙立的人格,以及他的新理想、新精神与新事业来。我本不配认识耶稣;但我因用理论看,也用全心看,所以有耶稣清楚地实现在我的面前。一方面我避开了《四福音》中,我以为是主观的成分,跟随《马可》的次第,以及学者所指示的各种大同小异的次第,规定自己所信的次第;另一方面,我依顺了剩下的、清楚的耶稣,我将自己的看法加进去,组成一个有线索,有统系的传记。
狄尼的《耶稣的事迹与其意义》一书,给了我许多的暗示。他使我毅然决然地废除了耶稣信从“末世论”的观念。从此所发现耶稣的受难,即是因为他废除了“末世论”的缘故。这一点是我的《耶稣传》的一个重要关键。我明知有许多学者,到如今依旧主张耶稣是一个信从“末世论”的人,而且这样的主张,有极好的理由。第一是《福音书》都记载耶稣对于“末世论”的教训。第二是耶稣的主张虽与“末世论”相枘凿,他究竟不能完全超脱当代的思想,因为他是一个人,不能没有他的背景,犹之人的不能无凭依,星辰的不能不在星系中。耶稣又自称为“人的儿子”,岂不是劈头就带着“末世论”的意味?况且耶稣为人尽可以有他的新理想,与当代的“末世论”,同存于心中。这两种思想是冲突的,但是人往往同时信两种不协和的事情。伟人尤其是如此。逻辑不是拘束伟人的东西。这些话都有至理,尤其是人生不必事事都有逻辑上的符合这一层。但是我却不以为然,耶稣信上帝是圣善纯爱的上帝,自己是上帝的儿子,人都是弟兄姊妹,绝不能同时又信上帝要将忿怒倾倒在世界上,将一切有罪的人消灭了。耶稣自己的大觉悟与这种“末世论”,冲突的太显然、太厉害;据我看,这种冲突,不能不使耶稣了然于此,而放弃了“末世论”。施洗的约翰所持斧头放在树根上,快要砍下去的那种论调,使他心中为难,所以他虽尊重约翰,受他的洗礼,却又不能不到旷野里去,自己作一番透彻的思想。他的新觉悟是上帝爱人,自己是上帝的儿子。他必然要问这种经验与“末世论”的思想,是不是根本不相容?因此他有旷野里的试探。他战胜试探,我以为他就是战胜了“末世论”;因为他战胜了“末世论”,所以他才有第三个与世妥协、崇拜魔鬼的试探。但他又把这个胜过了,就从此与约翰分道扬镳。伟人固然是一个时代的结晶,不能不带着时代的色彩,但是伟人的所以伟大,更是因为他们同时能够超出时代,而创造新理想新生命。新理想新生命的发现,本来不是容易解释的事。耶稣是一个十足的犹太人。他的思想与生命是渐渐的发展的。他没有与以色列的历史断绝关系。这都不错。但耶稣所以出乎其类拔乎其粹的原故,就是因为他得了以色列文化的精髓,吐其糟粕,啜其英华,而后独创自己的理想。根子生在以色列民族的文化之内,果子结于超此文化的天空之中。后来他讲天国,总是放弃了末节,而宣传法律与先知的要义。而所谓法律、先知的要义,即是爱上帝、爱人。最后,他决定舍命,并不是因为他相信“末世论”,将来自己会复活升天,随后乘云而下来;乃是因为他觉到以色列民族最高的理想,是要为全国全世界,作受苦受难的神仆。他的理想是有根基的,并不曾凭空飞下。他舍弃“末世论”就是因为他的思想比当代的思想,根基更加深。他的思想太高了,所以他的门徒们没有了解他。《福音书》的著者除了马可在幼小时也许见过耶稣之外,其余的都没有亲眼看见过耶稣,所录的话,都已受过犹太信徒们所不能摆脱的“末世论”的渲染,当然会把耶稣蒙蔽在他所放弃的“末世论”中间。所幸在重重蒙蔽之下,我们还能够寻出一个崭峙的耶稣来。可是这种蒙蔽,已经瞒过了许多学者,使他们在薄阴之中住了近乎二千年。马可随从彼得,宜乎可以超出“末世论”了。殊不知彼得虽是使徒的首领,却也不曾完全了解耶稣。他与其余的使徒们心里,得了新生命,固然。但是得新生命是一件事,完全彻底的新理想则另是一件事。使徒们的运动,是情与志的运动,以耶稣复活为中心,并没有以耶稣的大理想,将世界变成天国的那一端为中心。也许因为使徒们爱耶稣,希望他再来,由是而成了希望与“末世论”连结的信仰。这样,一个欢喜神怪的马可,当然就不免用“末世论”的眼光去看耶稣了。《路加》《马太》都是以《马可》为蓝本的,又有别种同类的传说,当然也就带着浓厚的“末世论”的色彩。他们能将“末世论”放在耶稣口中。“末世论”成了耶稣的教训,就成了绝大的权威,谁也不敢再把它推翻了。即是耶稣自称“人的儿子”一端,也许是后人传说的。即或不然,耶稣用此名词,也不一定遵从《但以理书》中的“人的儿子”的含义。因为耶稣用“上帝”二字,“上帝”二字,有了新意义;用“人的儿子”这个名字,岂不能也有新意义?岂不能代表“上帝之子”的意思?名词是旧的,用之则人们易于听,意义是新的,含之则人们难以懂,如此而已。
或者有人要问,耶稣若果然放弃“末世论”,他一定会有明显的教训,这种教训,既系重要,自然也一定会叫使徒们记得,并且传出来,为什么《福音书》里竟没有明白的指示呢?我的回答是《福音书》中原有明白的指示,在乎读《福音书》的人能否把它整理出来。著《福音书》的人,没有亲接耶稣,使徒们又不曾明白耶稣的指示,自己又是深染“末世论”的人,当然不会直指耶稣对于“末世论”的攻击。但记载之中,包含着明显的凭据,指出耶稣不是一个“末世论”者。关于这一点,我以为有三个点金石,可以拿来作试验。第一是耶稣的上帝国论;第二是耶稣对于仇敌罗马政府的态度与言论;第三是耶稣的基督观。“末世论”讲上帝的国是未曾临到而将要猝然之间临到的。在临到的时候,世界要受审判,以色列要复兴,上帝的义怒要倾倒在一切有罪的人身上。耶稣所教训的,则与这些教训迥乎不同。复活,审判,与世界有末期,当然都是耶稣所信的;但是相信这些事,不即是一个末世论者,因为在耶稣,复活与审判可以随时而有。四个《福音书》都记载他自己使人复活,他自己赦免人,并赐给使徒们赦免人与不赦免人的审判的权柄。到了《约翰福音》著作的时期,这些思想更加明显了。在《约翰》里,耶稣自己就是复活的生命;人的信不信就是一个审判。保惠师圣灵就是审判官。我们不能说这些思想完全不是出于耶稣的教训。至于世界有末期,是古代极普遍的思想,不必信犹太人的“末世论”,然后乃能有世界末期的观念。且末期临到之时候,不一定有犹太人的“末世论”所指示的那种现象。耶稣深信以色列民族对于世界有使命,使徒们,彼得、约翰、腓力、保罗等都向外邦人宣传福音。察其用意,似乎一定是耶稣要使天下人都成上帝的子民。天下人若都成上帝的子民,那么即使世界到了末期,所有的现象,亦不能像“末世论”所指的现象一样。不过这些话都不是十分重要的。所重要的是耶稣正面的教训。(一)请说耶稣的天国论。耶稣论天国的话,《福音书》中有两种的记载,一种是不带“末世论”色彩的,一种是纯乎“末世论”的。《马太》十三章所载的天国之喻,与《马太》二十五章所载的迥乎不同。前者说天国如酵发面,如籽成树,如人得珠得宝等等,都指出天国已经临在,人人可在当时就作天国的分子,又是逐渐发展而并不猝然临到。后者说天国如山羊绵羊的判别,义人得永生,恶人受永刑;又如十童女等候新郎,智者得享乐,愚者被弃绝,都指末世的情形。我则以为前者是耶稣的教训,后者是著者所渲染过的传闻。天国已临,且将发展,这是耶稣的新理想;与他的上帝观完全一致,而耶稣的教训则完全以他的上帝观为中心。这种天国观与耶稣对于仇敌的观念完全符合。(二)耶稣论仇敌则说要爱你的仇敌,打右脸则转左脸,夺内衣则送外衣,因为上帝无偏爱,人当学他而得他的纯全。这种论调,与“末世论”的看法完全不同。“末世论”说,“看哪,他与千万圣众一齐来,审判世界的众民,灭绝那一切不义的人们。”《路加》载彼拉多杀加利利人一节,说耶稣听了但说,“你们若不悔改,也要同样地灭亡。”彼拉多是罗马的官吏,杀的是耶稣的国人,而耶稣却言行一致,绝无怨声。法利赛人与希律的党羽试探他,问他纳税给罗马的问题,他只说,“该撒的东西归给该撒。”足见他对罗马政府并没有革命的思想。这种态度与信“末世论”者的态度完全不同。后来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讯鞫,彼拉多三次说他无罪,要设法释放他,岂不是因为彼拉多明明看出耶稣无仇视罗马的态度来么?在耶稣看,“末世论”所主持的心理、仇恨、好战,简直是犹太人自杀的心理。耶稣看清了这一点,才肯舍命去挽回厄运。若说耶稣是一个末世论者,那么耶稣的事业岂不成了一件毫无意义的自杀么?在这个大关键上,我觉得我所见的是毫无可疑的;所以我毅然的说耶稣不是一个末世论者。(三)耶稣还有更明白的教训,可惜使徒们习染太深,未能了解,以致《福音书》中没有更显然的指示。彼得认耶稣为基督,耶稣忻然,就告诉他基督必然要被钉十字架。耶稣以为彼得明白他的基督观,明白他要做受苦受难的神仆;不知彼得心中全没有梦到这一点。彼得一听见基督要受难,就竭力反对,因为世界上断乎没有基督被杀之理。这与“末世论”是绝对抵触的。耶稣叱他是撒旦,说他只体会肉体的事,世俗的事;彼得虽然不敢有异辞,却依然是莫名其妙。《马可福音》记载耶稣三次将自己受难的预言警告使徒们,使徒们忧疑惶惑,完全不得其解。耶稣简直明说自己的基督观,不是当代的弥赛亚观,他的国不是普通世界上的国。他的国是历经艰难而更兴的精神世界。所谓钉死之后,三日内必然复活,是说身体虽死,精神巍然永存;与拆毁了有形的圣殿,建立起无形的圣殿,同一意义。后来耶稣末次上耶路撒冷在首途的时候,使徒雅各约翰与其余十人,犹然以耶稣为“末世观”中的基督,彼此争权夺位。耶稣劝戒他们,指出属世的国注重权力,他的国则注重服役。“末世论”重权位,耶稣的思想完全与此相龃龉。我深信耶稣有极清楚的训言,不过他不是哲学家,故未曾组成有统系的理论,未曾形成抽象的概念。这种训言,大概在该撒利亚腓力比耶稣自认基督之后,最为明晰。使徒们连听这种训言于忧患之际,更觉虚涵玄妙,不能领受。况此时距耶稣受难,只几个月,牢固的思想与习惯,自不能一旦改变。所以耶稣超脱“末世论”之时,乃是独举的明月,高映的孤霞。
狄尼书中不用《约翰福音》书中的材料。我觉得他太苛刻;故又毅然决然地将《约翰福音》书中可以视为史料的抽出来,洗刷了一番,加在传中。人当持平,平而允,真理自在。我虽不能将《约翰》的意味完全洗去,却觉得已经持平,纵然带些色彩何妨!狄尼以为耶稣死于纪元二十九年。然我加入了《约翰》的史料之后,深觉耶稣工作不止一年半。故又跟随莫裴德,按照他所定的年月推算,规定耶稣是死于纪元三十年四月七日。我读莫裴德的书,一方面非常敬佩,一方面又感觉得不满意。他说耶稣离开加利利之后,差遣门徒往推罗西顿去传教。那时节,耶稣因其失败之故,心中忧郁,前途茫茫,必须决定将来的事业与策略,那有用闲工夫与闲心绪,往异方去传教之理。即去传教,又何故依旧要上耶路撒冷去与大祭司挑战而寻找十字架上的惨死?耶稣几次说他的工作是向着以色列民族,何故又分心分力往异邦去作工呢?推算时日,尚余七八个月,耶稣才能上耶路撒冷去守逾越节。因为逾越节是以色列民族最大的节期,各处散住的犹太人都来守节。耶稣若要感化群众,与群众的领袖,当然没有比逾越节更好的机会。但在七八个月中,耶稣当要得一种清楚的了解与策略,才能了无疑义的去冒死奋斗。所以我以为耶稣在此时间,乃是深思远虑教养门徒的时候。西方学者往往想耶稣一切都已了然,不必更用工夫,真是绝大的错讹。他们又想《福音》无有记载,耶稣便没有作事。耶稣出来便是极忙迫的,忽然寂静半年有余,岂不是奇怪?西洋人只晓得动,不大晓得静,与静中的动!此外夏尔孟的《文献里的耶稣》也给了我不少的暗示。他因按照极严切的学者的眼光,去对付《路加福音》,故将耶稣差遣七十门徒一事,放在耶稣末次上耶路撒冷的时候。不知他是否以此次第为然;若以为然,实乃大谬。因为耶稣上耶路撒冷是一件难事,须守多少的秘密,不会作盛大的宣传。且路上的日子决不会长,也不能作盛大的宣传。马修的《耶稣传》亦颇有帮助,其中述耶稣的言行,是最糟不过的,但其指陈地势,描写风景,形容建筑之处,实是极好的极真的叙述。我曾在耶路撒冷、伦敦等处与马修谈论,他对于巴勒斯坦实在有精详的研究。因此,我将他的描写与我自己在圣地所得的实地的经验,合在一起,用在传中。其他所用的书,都不关紧要,兹且不提。我对于恺史、狄尼、莫裴德、夏尔孟、马修等,都愿表示深深的谢意。
这本《耶稣传》虽不是历史专书,虽许有历史方面的错解,在我看来,还是一本历史的传记。其中耶稣所言所行,俱有历史上的依据。同时,我敬爱《圣经》,所以传中耶稣所言,几乎全是录于《圣经》的。读者可以读此传,兼读《圣经》,互相对照;也许读此传后,再读《四福音》,从前所不了然的,乃竟可以因此迎刃而解,也未可知。耶稣所言所行俱有缘故,俱有原因;我都按所了解,组织成了一个自以为天衣无缝的史传。有几处,我自己还不十分满意;可是因为题旨的关系,我便将应放在后边的事体,依照一个《福音》的次第,放在前边了。例如耶稣在拿撒勒会堂中宣讲的事件,与法利赛人试探耶稣,要求神迹一段,皆可以放在后边。又约翰被希律斩首,我以为是一件极重要的事实,可以看作传中一个关键,读者幸注意。《圣经》中有些材料我没有采取,费了许多踌躇,许多推敲,才敢把它们舍弃:例如《马太福音书》第二十五章中的“十童女故事”与“山羊绵羊之喻”;因为这些譬喻都带着“末世论”的色彩;其中虽颇有耶稣的聪明与伦理的意味,然究系《福音书》著者自己的意见,不当便认为实录。凡是两个或三个《福音书》同载的言论与事件,我就互相参观,将其各异而可合的地方,联成一片,以作记载。《马太福音书》第十章中所载耶稣差遣门徒时一长段训话,既带“末世论”色彩,复指耶稣升天后教会中的情形,似乎不宜全作记载;但我踌躇许久,不能舍弃,又不愿尽情删改,故将大部分摘录。我在此说明,庶读者能了解我的苦衷。《约翰福音书》中所载耶稣之言,都以耶稣自己为中心,语气神韵,俱与《前三福音》不符;但以其间实在有耶稣自说的可能性;故亦节录数段。如此,传中所录《经文》,乃是以最大限度,不以最小限度为原则。经文语气与我自己的语气,亦颇不相同,读者若细心玩索,自当可以察出;我以爱好《圣经》,故不甚修改,经文简洁浅显,自有其美质,比我的文章要胜百倍。有时《圣经》译文译字有噜嗦之处,不适宜之处,我都任意修改,务以不失原意为止。所用的术语,例如“报名上册”,改为“登记”之类,亦自有修改的必要。人名地名皆从《圣经辞典》,唯有几个名字,《圣经辞典》竟未载入,例如Esdraelon(平原)一字;我即按字音自译为伊斯戛仑。《圣经辞典》本子极笨重,而释字极简略,重要之处或竟不提,实在不是一个利器。
(二)想象。想象是生翅膀的生灵,会飞翔在没有道路的云天。它能够捉住了一点影子,生出一段文字来;也能使死板的东西,忽然变了灵活的东西。在传中有几桩事情,我记下来,实在并没有历史的根据。引导我的原则是四个字,“想当然耳”。第二章中所述抹大拉马利亚一段,依史实论,可谓全属子虚;而以情理论,从她一生随从耶稣的忠诚看来,我不能不想她是一个奇女子。《福音书》仅载她曾附七鬼,都被耶稣治好;却不载如何附七鬼,何时被治,如何被治;而每逢提及,总不但连及抹大拉这个地名,且连及附七鬼一语。七鬼被逐当系一件重要的事情。且耶稣复活一事,与抹大拉马利亚心象上的发见大有关系。她若不是一个绝顶聪慧的奇女子,绝不会有此世界上最大的发现。从这些事情上推想起来,我就写了一段从我自己心灵中所透露的文字。在我看,她像是生动活跃的。若有读者,说我捏造事实,那么我已说明是想象,自可承受他的批评;若有读者说我不近情、不恭敬、不了解,那么他是冤枉了我!可是知我罪我,我俱不辞。第四章中所述伯大尼一段。也是子虚文字。我所以写此一段,是因为伯大尼离耶稣受洗礼的地方甚近,耶稣过此而到犹太地方,且系必经之路,在此认识拉撒路、马大、马利亚,乃是极可能的事情。伯大尼的马利亚是一个认识耶稣甚深的女子。第十三章末段所记的事情,应有一个伏线,一个张本。《圣经》里既找不出一个影子来,我便趁此机会造了一件事实!至于耶稣幼年的事情,所述于第二章中的,一大半是想象,一小半是当时的历史,例如犹大的起义,赛福里的被毁灭等等。不过此种史事,在耶稣身上,发生什么关系,谁也不能断定,我用《庄子》“而特不得其朕”一语,来题第二章的篇名,原是一种暗示。耶稣降生时的故事,都极有诗意,也都互相抵触,我竟毅然舍弃,免得影响全局;这在我是觉得极可惋惜,又极允当的一件事。耶稣幼时的事情,只《路加福音》有一点极短的记载,所记实在入情入理,应当看作史实。在于青年基督徒,这段关于耶稣十二岁时上耶路撒冷守节的记载,的确是一个可贵可宝的礼物。
想象不但是会造作,亦且会使事实彼此斗榫合缝,成为浑然的一片。例如第十章中将耶稣慨叹一节,就是说聪明的人不明理,反教婴儿得了解,与呼召劳苦负重者来就耶稣的一节,放在法利赛人试探耶稣,批评耶稣不守古传那一段之后,实在把《经文》的深意显得清清楚楚。耶稣不是疯子,怎能说有智慧者不明理,反教婴儿明了理呢?不学无术的人往往喜欢借了耶稣这几句话来轻视、批评、精心研究、诚求真理的人们,殊不知耶稣决不会做他们那种傻而酸的丑事。同时,又有许多人把耶稣呼召劳苦负重者的话当作呼召罪人的话,那简直是画蛇续狗,不成个样子!传中诸如此类,都是由想象而构成的;但是在此等处,结构不全以想象为根基;因为此种结构,都是从心灵对于耶稣的了解,根基史实而组成的。耍大刀原不是小孩子的事情!传中尚有其他的联接:读者以此类推,当然自能了然。或者有人说,这样做,简直是做小说,不是作传记。这句话,也对,也不对。对是因为我本来要做小说,只是才力不及,不敢便试;但若做出一册枯燥无味的历史书来,在今日的中国,会有几个人高兴去细读呢?人总是喜欢具体的人事的。耶稣说的话,行的事,都是诗,也都带着小说的意味,因为上等的小说,往往就是宗教。但是不对,因为这本传,是有历史性的次第的:凡属耶稣的言与行,都有经过严切的批评的《经文》做根基。读者忘记了这一点,还是不读这本传记的好。凡是作《耶稣传》的——作无论谁的传都是一样——无有不让想象去飞翔的。可是不全是正确;因为想象须在耶稣的血里受过一个洗礼。譬如黎南的《基督传》,墨里的《天才的耶稣》,勒德微葛的《人之子》都是从想象中飞出来的作品;但是他们大家用世俗的眼光来猜想,没有真的认识他。
(三)解释。没有史实与想象,事情不会得解释的。解释最难;请举三事。
一、关于施洗约翰的被捕被斩。在表面上,大家都知道希律捕约翰是因为约翰当面责备了他,说他不该夺取兄弟腓力的妻子。其实我们稍微想一想这是毫无道理的。试想约翰在南方施洗礼,怎能会当面见希律呢?若说从前约翰与希律当过面,那么凭据在哪里,那么希律为什么不老早把他抓住,反而让他去鼓动人民呢?同时《约翰福音书》中明明的记载耶路撒冷的当轴与他过不去;我所以说希律捕约翰是大祭司与法利赛人所唆使的。所以约翰被捕,是为了他的运动含带了政治改革上的激烈性,并不是因为他责备了希律。《马可福音》明明记载着希律的迷信,懦弱与狡狯。希律不杀他,反而把他保护着,原是因为希律受了被拘的约翰严厉的责备,心中生怕约翰是先知,杀了他自遭祸殃。后来,希罗底趁着机会杀了他,也不是希律的意思。传中所述希律与希罗底的心理,多是我的解释,是历史性的,也有小说意味的。等到约翰死后,希律才认真注意到耶稣的行为,而耶稣运动的失败,一部分也是因为耶路撒冷的当轴与希律勾结的缘故。所以我说,约翰的死,是传中的一个关键。
二、关于犹大卖主的一件事。普通的人不假思索,总是说魔鬼进了犹大的心;犹大贪财,所以将耶稣卖给大祭司亚那与该亚法。这些想头简直是冤枉犹大的。当然,《福音书》里也是这样说,难道《福音书》错了么?不过《福音书》没有叫我们卖掉了精细的观察与理论。试想犹大会管钱囊,做偌大一个天国运动的总经理,又不是疯子,哪有肯将耶稣卖了三十块钱的道理?既已卖了,又何必不到十二小时,就懊悔到去上吊?何必到圣殿里去与大祭司过不去?人们或者说这是上帝的旨意?人们又说是魔鬼的意思,又说是上帝的意思,竟使上帝与魔鬼同意杀耶稣,这不是该死的攀谈是什么?上帝与魔鬼互相利用,怪不得教内有不少的人,把爱人的道理踏在脚底下,镇天价闹迷信!犹大卖耶稣的线索是在《约翰福音书》六章七十节、《马可福音书》十四章三至九节,与《马太福音书》二十七章三至五节。他卖耶稣的理由,我已在传中第十五章、第十七章中有详细的说明,兹不重述;这就是我觉得比较满意的解释。解释是揆情度理,试下一种说明,叙述一件事的缘故。
三、关于耶稣上耶路撒冷,自去与大祭司、文士与法利赛人挑战,自去投入罗网的一件重大的事。解释以上两件事是比较容易的;解释这件事是极难的。有许多人拿神学的奥妙来搪塞,虽也有它的意义,却不是一种正解。我的解释是写在第十一章中,此处无须细说。所愿提的是我自己的经验;我想这件事,往往半夜不睡,镇日寻思,将我整个的心做成了一个热切的祈祷。高山仰止,仰之弥高;景行行止,行之维艰。我觉到第十一章中所载的见解,豁然贯通,觉得这个见解是千准万确的;我的主,所崇拜的耶稣,他好像自己向我做了这个启示。我实在是算不得什么,不能深入耶稣的心中。我所深愿的,就是在我的思想中、情绪中,我可以有一刹那的耶稣当时的觉悟与志向。请读者原谅我这一点自诉,因为我是耶稣的弟子,又天天觉得荏苒软弱,不配做他的弟子。我觉得耶稣的爱国心、爱世心,有时使我哽咽悲痛,因为我愿意爱他,而我的爱心却如此之微弱而无能。这样,我不肯放弃历史,我放弃了一切神学、一切玄想;从历史的道路上,好像找到了耶稣的真心。他感化我,使我在微弱中,用心的眼睛观看他,用自己的生命,(就是他的生命的一小部分)去了解他,作他舍生救国,由此而救人群的解释。
其他,尚有种种事件,须要有解释的:我做了解释,随时随地的写去,此处无须细说。耶稣复活一段,即第十八章;也是解释。
现在,这本小小的传记是已经脱稿了。写作的时间连这篇导言在内,一共是二十二天。在这二十二天中,我睡得甚少,完全不运动,也不作他事,因为这是冬假的时节。我因春季开学,上午到学校几个小时,其余的时光,都用在这本书上。
结束这篇导言,还要负书序的责任。我并不曾与同事的学者们作一句的商量;因为这是我的事,商量了我就没有方法做文章。全书著成之后,我曾与我友洪煨莲先生讨论耶稣是否末世论者,他虽未置可否,以纯乎学者的态度对此问题,却已给我不少的暗示,我深感指示;真所谓“听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所以我要感谢他。我要深深地感谢司徒雷登先生,他使燕京大学做了一个完全思想自由的学府,容我这不才的人在自由空气里懒惰着,也容我得了机会与环境著作这本书。他不负我的思想的责任。我感谢我的内子童定珍,因为她在我不言不语,少食少睡眠的时候,为我耽心。她没有拦阻我;因为她知道拦阻我是无用的:但她每日按时送牛乳、送参汤、送水果给我,在暗中维持我的力量。我感谢我友湘乡曾宝荪女士,因为她时常来信鼓励我,忻赏了解,启我甚多。记得民国十七年四月八日复活节,几个同道,与曾女士与我,坐在橄榄山上,眼看死海,耳闻灵钟,心中跃跃的感受到耶稣的生命。我感谢伍英贞女士,因为她为我奔走借书,又为我办理燕京大学宗教学院的事务,使我得以完全空闲,专心著作。我感谢我友司徒乔先生,因为他为我预备封面插图,精心擘画,使我快慰而敬佩。他的夫人冯伊湄女士与我斟酌跋词的辞句,我也得了不少的暗示,至为感谢。我感谢我的学生陈伟昆女士,因为她在我著书之后,邀我到她家中休息三日,多得饮食安眠,又教她的侄女陈树贞女士,为我绘犹太地图,插入书中。我也要感谢我的学生蔡咏春与他的夫人黄秀英女士;因为他为我按照司徒乔先生的擘画,绘画封面,计算印法销法等等,周密细致,使我惊奇;她为我预备了饮食,使我在疲乏的时候,三个晚上在她家里吃挂面、稀饭,闲谈游嬉。我的义女管梅瑢女士,我的女儿萝蕤读过这书的几段文字,她们的忻赏,使我快慰;我也在此一提。题词跋词的字是萝蕤写的。其他影响我的思想与生活的师友有好几个,我不指名伸谢,但他们在我工作的良好的部分上也都有分。人生是友谊,这句话,真值得我拳拳的服膺!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燕东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