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910415
(1) 美国高等院校通用权威艺术史读本。作者David
Wilkins是美国匹兹堡大学建筑与艺术史系主任、教授;曾执教于密歇根大学。本书获得CAA(美国大学艺术学会)颁发的国家卓越艺术史教学大奖。
(2) 内容更全面。扩展了摄影、设计、工艺美术、民俗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更加具有时代性的内容。
(3) 地域更广泛。涉及的地域范围扩展了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地区的艺术,一改传统艺术史唯西方艺术中心论的视角,更好地体现了东西方平行叙事,以世界多元的角度来展开篇幅。
(4) 坐标更精准。加入了地理坐标的分析方法,让读者对艺术作品的体验更加具有地域性。“世界大事年表”为读者提供了分析艺术作品的“时间坐标”,让读者能站在历史的至高点,全方位俯视艺术作品和艺术事件。
16世纪,频繁的海上贸易、全新的航海探索以及地图绘制的热情都在不断地增强各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这一时期,欧洲*重要的宗教事件就是宗教改革。由此带来的是艺术风格和题材的多样性。本书分为两个章,首先着重讲解了: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肖像画、德国版画的代表:丢勒、罗马的新圣彼得大教堂、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拉斐尔的签字厅、文艺复兴盛期的威尼斯绘画、希罗尼穆斯·
博斯, 《人间乐园》三联画、缇香、矫饰主义艺术、早期欧洲风景画、日本的禅宗艺术。众多欧洲17世纪艺术的多元化可能与历史发展有关,因为,在这个世纪中,许多现今的国家身份认同在那时被统一,欧洲版图假定的地区划分与当代相似。新生的,或者新近壮大的国家实体已对艺术发展有了深远影响。针对这一时期,本书重点介绍17世纪的日本建筑风格、卡拉瓦乔及其影响、巴洛克风俗画、鲁本斯、贝尼尼、荷兰巴洛克群像、印度莫卧儿王朝艺术:
泰姬陵、巴洛克建筑: 弗朗西斯科· 博罗米尼、西班牙绘画: 迭戈· 委拉斯开兹、巴洛克古典主义: 尼古拉·
普桑、伦勃朗: 晚期作品等内容。
1.16
世纪的艺术16 世纪艺术导论 / 2
历史 / 4
知识与科学的发展 / 9
16 世纪的宗教改革与艺术 / 11
16 世纪的艺术家 / 19
相关知识点 / 25
相关主题 / 27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雕塑:米开朗基罗 / 32
相关技术 / 35
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肖像画 / 37
德国版画:阿尔布雷特·丢勒 / 42
相关技术 / 45
罗马的新圣彼得大教堂 / 49
米开朗基罗,西斯廷教堂天顶画 / 56
艺术的过去/ 艺术的现在 / 62
拉斐尔,签字厅 / 63
文艺复兴盛期的威尼斯绘画 / 68
希罗尼穆斯·博斯,《人间乐园》三联画 / 72
德国绘画: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
伊森海姆祭坛画 / 78
提香的祭坛画 / 84
相关技术 / 89
米开朗基罗晚期的艺术与矫饰主义的发展 / 94
早期的欧洲风景画 / 99
16 世纪绘画 / 102
奥斯曼帝国的伊斯兰艺术 / 106
委罗内塞与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 113
日本的禅宗艺术 / 118
2.17
世纪的艺术
17 世纪艺术导论 / 124
历史 / 127
知识分子和科学活动 / 130
17 世纪的欧洲艺术风格 / 132
17 世纪的欧洲艺术 / 133
17 世纪的欧洲艺术家 / 138
相关知识点 / 143
相关主题 / 145
17 世纪的日本建筑风格 / 151
卡拉瓦乔及其影响 / 157
巴洛克风俗画 / 162
彼得·保罗·鲁本斯 / 167
贝尼尼在圣彼得教堂的作品 / 172
尼德兰巴洛克群像 / 176
印度莫卧儿王朝艺术:泰姬陵 / 181
巴洛克建筑:弗朗西斯科·波洛米尼 / 186
贝尼尼,《圣特雷莎的沉迷》 / 190
相关技术 / 193
相关技术 / 196
西班牙绘画:迭戈·委拉斯开兹 / 200
巴洛克古典主义:尼古拉·普桑 / 204
伦勃朗:晚期作品 / 208
荷兰静物画 / 211
凡尔赛宫 / 216
日本屏风画和建筑 / 219
欧洲风景画 / 223
人名索引 / 227
词汇表 / 241
参考文献 / 247
图片版权声明 / 251
日本的禅宗艺术
15世纪和16世纪,是日本的内乱时期,人们能在许多繁华的城市中心找到宁静的岛屿。通向寺庙或茶屋(图1.65)的大门,将人们从俗世带领到这片宁静美丽的世界。在茶屋里,主人邀请喜爱艺术的朋友们到此一聚 ,不仅一起品茶,还一起欣赏艺术作品。用于品茶的陶瓷(图1.66)和漆器(lacquer)器皿、特意挑选的卷轴画(图1.67),以及花园都有助于提升这份和谐的体验。随着季节和心情的变化,哪怕以同样的方式也无法重新捕捉到同样的惬意感。
那个时代富有活力的精神是禅(Zen),一种佛教的冥想派。它是武士阶级的宗教信仰,武士阶级是与茶汤(cha no yu)——茶道艺术——有关的艺术赞助人。相比外在形式,人们对禅宗的感受主要与内心的体验有关 。因此,每个物体都意指与心灵直接对话或满足精神世界。对于内在形式的认识需要心智训练,这种训练以生命的短暂无常为基础。禅宗教导“心中有佛便是佛”,而只有通过冥想才能够使人意识到自身的佛性。当我们意识到与自身、与万物的统一之时,我们就获得了顿悟——
一种对于精神和物体的直觉认同。禅宗简单而直接,很快就在务实、军事化的武士阶层中传播开来。这种艺术的灵感来源于禅对万物灵性的捕捉,来源于直接、直觉性的感知,以及强调精妙、暗示和克制的审美标准。
在日本,茶是13世纪由前往中国学习佛法的僧侣所引进的,并在此后流传开来。饮茶的社交宴饮被认为有助于学习提高冥想。通过禅宗导师,茶道仪式进入了社会,逐渐成为了贵族、武士,终乃至普通民众集会的关注点。生活在16世纪的千利休(Sen no Rikyu)是有名望的禅宗茶道大师。他发展了一套美学观念,这套观念后来作为茶道仪式的一部分,成为了日本人礼仪与鉴赏力的基础。茶道有四个要求:和、敬、清、寂。寂(sabi)(安静学习)和侘(wabi)(静谧古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茶道特质。
茶器具朴素无华,在物质形式上体现了对于这些特质的追求。茶道的目标是通过独到的鉴赏力识别、欣赏(或创造)与茶有关的万物的内在特征。与茶屋围绕区域相邻的花园通常是“湿”园。宾客们可以在
提供茶饮的乡村私人房屋之前,漫步驻足,欣赏强调自然特质的设计。禅宗的对象与实践要求克制、活力和亲密的表达,意在捕捉生命精神的“内在形式”。
另一种禅宗花园是“枯”园(见图1.1)。枯园是由巨石、岩石和小鹅卵石加上自然植物组成的花园,它们的设计暗示流水与海洋。枯园因其表现了禅宗对于精妙、暗示和克制的美学要求而受到珍视,它们常被作为人们的冥想之地以及个体对自然直接的感知场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