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200675
节 人类个体的衰老和寿命
第二节 人口老龄化
第三节 老龄工作
第二章 老年学的学科性质
节 老年学是一门科学
第二节 老年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老年学的社会功能
第四节 老年学的多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
第三章 老年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节 老年学的主要理论
第二节 老年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章 国外老龄问题和老年学
节 1982年之前国际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
第二节 1982年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
第三节 《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行动计划》后续行动
第四节 2002年马德里老龄问题世界大会
第五节 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
第六节 国际老年学学术活动
第五章 衰老生物学
节 人的生理衰老
第二节 衰老的理论和假说
第三节 人体各个系统的衰老与常见病
第六章 老年人口学
节 老年人口学的形成
第二节 老年人口学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老年人口学研究的发展
第四节 老年人口学的前景
第七章 老年心理学
节 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及研究方法
第二节 老年心理学的基本范畴、理论
第三节 老年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第四节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及其疏导
第八章 老年和老龄经济学研究
节 老年和老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第二节 老年人的经济特征
第三节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
第九章 老年社会保障
节 老年社会保障的概念及特点
第二节 现代养老金制度的特征和基本内容
第三节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第四节 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老年医疗保障
第十章 老年人与法律
节 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内容
第二节 国外老年人权益立法保障的内容
第三节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立法的内容及其完善
第十一章 老年人与社会政治
节 老年人的政治地位及其作用
第二节 老年人的政治参与
第十二章 老年价值观与代际关系问题
节 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第二节 现代化中的代际关系问题
第三节 弘扬传统孝文化的合理成分
第十三章 老龄政策
节 老龄政策的定义、性质和特征
第二节 老龄政策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老龄社会政策的目标和内容
第四节 我国老龄社会政策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
第十四章 老年社会工作与服务
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研究领域和基本概念
第二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特点、意义和目标
第三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步骤和方法
第四节 老年社区服务
第十五章 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对策
参考文献
任何科学都产生于实践的需要。科学是系统知识,要求认识事物的本质,即客观规律。 任何科学都有它研究的客体或研究的现象和过程。科学理论应用于指导实践。如果没有实 践工作的检验,理论就失去了意义。老年学及其理论和知识体系都是为了认识和解释人类 个体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和为老龄工作提供指导。因此,了解老年学的研究客体是很必要的。
节 人类个体的衰老和寿命
任何生物都有其产生、成长、衰老、死亡的过程。人作为一种生物也有其生、老、病、 死的过程。这些过程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很早以前人类就开始探索健康、 长寿、衰老和死亡的原因和奥秘,这正是老年学的萌芽。
一、人类个体衰老和寿命
寿命(life span)有个体寿命与群体寿命(或物种寿命)之分。个体寿命长期以来一般是指在自然情况(即没有任何意外事故的情况)下,生物体从次呼吸开始到后一次呼吸停止的时间。但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是按脑死亡来判定人的死亡,我国法律也作了同样规定。群体寿命是指某一物种群体的平均寿命,有时也用长寿命来表示对于某一物种迄今所观察到的某些个体寿命的值。人类的寿命通常是按人口学生命表计算的平均预期寿命来计算的。
自从有了历法以后,人类就把人存活的长度和日历长度联系起来。每活过一年称为一 岁,这就是日历年龄。通常人口学、老年学所讲的年龄都是日历年龄(有的人称为年代年 龄),以区别于其他如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日历年龄是根据一个人自出生至今 所经历的日历年数来定义的。每经过一个日历周年就增加一岁,随着时间推移年龄增加的现象叫做增龄现象。增龄常常又意味着更成熟或甚而衰老了。人类的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所处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远古人类生活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疾病、饥饿及战争使人类的寿命很短。15万年至10万年以前尼安德特人的估计寿命不超过20岁;据有关资料证实,古希腊人的估计寿命是20~30岁;古罗马人是15~30岁;中世纪英格兰人的估计寿命是33岁;美国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时期(1628年)人的估计寿命是35岁;而1900年美国人的估计寿命是48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科学文化、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增长。我国在20世纪40年代的人口平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制度的彻底改变,人民大众政治、经济地位迅速提高,环境、生活条件不断改善,2000—2005年,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达到71.2岁,其中男性69.1岁,女性73.5岁。
任何物种的平均寿命都绝不是生命的极限,人类也是如此。极限寿命是一个物种在去 除环境危险因素后可能存活的年数。我国1953年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就有3 384 名百岁老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百岁老人有12 899名,现在又增加了许多。这 说明人的寿命可以超过百岁。人的寿限究竟有多长?目前人们尚不能确切回答,因为现在还没有找到确定人类寿限的科学方法。以往一般通过实际的调查和观察,统计历史上人的长寿限,或考究大量人群绝大多数人能活多久,从理论上探索其可能存活的寿命,从而作出较有根据的预测。目前比较广泛采用的有以下三种预测方法:
(1)根据性成熟理论预测。哺乳动物的自然寿命应为性成熟期的8~10倍,人的性成 熟期(14~15岁左右)的8~10倍应为110~150岁。
(2)根据生长发育期预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动物的生长期越长,其寿命就越长;法国生物学家布丰(Buffon)进一步提出“寿命系数”的概念,认为哺乳动物的自然寿命为完成生长发育期的5~7倍,人的生长发育期(20~25岁)的5~7倍应为100~175岁。
(3)按细胞分裂的次数来预测。根据海弗里克(Hayflick)的“细胞分裂说”,人类细 胞分裂代数约在50次左右,平均每次分裂周期约为2.4年,故人的寿限大约为120岁。
各国学者对于人类的寿限曾做了大量的考察,大多认为人类寿限应在100~ 120岁之间。但要明确人类的长寿命究竟能达到多少,目前尚有困难。因为影响寿命的因 素很多,现在还没有确定长寿命的科学方法。但是对人类平均寿命已经能比较准确地回答。
二、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
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十分复杂,但总的归纳起来,可分为先天性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这是指人体的外环境)两大类。
(一)遗传因素
人类的自然寿命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人类细胞中的46条(23对)染色体上载有人体 的遗传密码,控制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及衰老过程,影响着个体的寿命。不同物种的寿命相差很大,而同一物种的寿命几乎都是特定的,例如,人类约 110~150年,黑猩猩约44年,马46年左右,橡树约2 000年,等等。这是生物物种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遗传特性,遗传基因使我们继承祖先的某些特征,同时其中还有生命时间表的遗传信息。根据家谱研究及人寿保险记录的分析可以发现,长寿家系的子女也长寿,同卵双生子的寿命十分相似,往往他(她)们的死因也相似,这些都说明遗传因素对寿命的影响。另外,寿命与性别也有关,一般女性比男性的寿命要长。有人从社会科学角度加以解释,但大多数人认为与生理因素有关;有人认为这与男女的生理功能差异有关,例如,女性雌激素水平高,这样可以保护血管壁,防止血管变硬、变脆等等,但这在科学上还未被完全证实。
(二)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与人类寿命也有密切的关系。人类的繁衍生息离不开自然界,人体不断地通 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人类和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及 相互制约的关系。自然界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外界环境质量的改变会不同程度地 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当环境质量恶化超出了人体正常生理调节范围时,就可能引 起人体某些功能和结构发生异常而阻滞发育或致病,加速老化而影响寿命。
1.原生环境
原生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日照、气压等气象条件,地形、地质、水质、放射活性高低及微量元素的含量等地质环境条件都对人类健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例如,我国百岁老 人分布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百岁老人的比例,均居全国前列。这些地区具有高原固有的地理环境,值得进一步探讨。有的学者发现,水的硬度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有关,饮水中钙的浓度越高,中老年期的心血管病的死亡率越低。放射线具有促进老化,引起某些特殊疾病发生和缩短寿命的作用。微量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和调节生理机能的重要成分,它在人体中的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健康长寿影响很大。如碘、氟、镁、铁等微量元素与健康长寿密切相关。例如,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凡土质含镁丰富的地区癌症发病率也偏低,反之则偏高。湖北省钟祥县是百岁老人较集中的地区,该地区的饮用水中富含钙、镁、锰、锶、锌、氟等元素,粮食测定也发现富硒、铁,低镉,百岁老人头发有高锰、高硒、低镉的特点等。
2.次生环境
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地下矿藏和资源的大量开采,煤炭、石油、原子能等能源的广泛利用以及人口的剧增,城市人口的高度密集,生产和生活中大量废物的排放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而人为造成的环境污染,这些因为人类活动而改变了的自然环境被称为次生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大大增强,次生环境对人类健康长寿的影响亦日益增大。当前,环境因素是疾病与死亡的首位原因,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长寿的威胁已引起全球性的关注。
3.社会环境
健康长寿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很早就引起了医学家们的注意。16世纪,医学家在疾 病研究中就已注意到人体健康状况与生活条件的关系。1790年,弗兰克(Johann Peter Frank)在对人类死亡原因的分析中写道:压抑我们的大部分病痛是由人自己造成的,正是 由于社会联系本身而形成如此众多的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因素与健康长寿的密切 关系越来越明晰。因此,现代的医学模式已从“生物—生理—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特别是在现代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人们必须根据来自社会的各种信息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习惯和处世态度,使之适应社会的要求。愉快的心情、良好的情绪和协调的行为能使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都处于稳定和平衡状态,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能预防和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如果对来自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缺乏承受和适应能力,就会对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形成心理上巨大的压力,久而久之会使机体的自我稳定平衡状态失调,影响各种生理功能,导致各种疾病发生。
有的学者把影响人类寿命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个人生活方式(也包括在环境因素 之中)比喻为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底边为遗传因素,一边为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另一边为个人生活方式(包括心理因素与健康生活方式等),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人的寿命。三角形的三条边越长,面积越大,寿命就越长。世界卫生组织(WHO)曾经指出:影响健康长寿的许多因素中,遗传因素占15%,社会经济因素占10%,与医疗服务技术有关的占8%,气候因素为7%,而60%取决于个人因素(个人生活习惯、卫生行为、精神面貌、保健意识等)。人类曾经有过两次大的寿命革命,次是19世纪,牛痘的发现和推广使婴儿死亡率大大下降,人口平均寿命增长了10岁;第二次是20世纪20年代,抗菌素的发现和防疫措施的加强,使人口平均寿命又增长了20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会揭开生命的奥秘,有效地控制威胁人类生命的癌症、心血管病、心脏病及脑血管病,从而出现第三次寿命革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