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60864
编辑推荐
诺贝尔奖获得者科斯说:计划生育政策不改 中国无法维持经济高速增长!
放开生育利国利民
携程旅行网董事长、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粱建章
北京大学教授、人口学法学博士、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李建新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财新网人口问题专栏作家黄文政
共同解读
放开生育利国利民
携程旅行网董事长、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粱建章
北京大学教授、人口学法学博士、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李建新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财新网人口问题专栏作家黄文政
共同解读
陈志武、王丰、曹国伟、闾丘露薇 联合推荐
有人说,中国人太多了
有人说,如果放开生,中国人将遭遇资源瓶颈
事实是:
中国人口结构严重失衡,未来年青人太少了!
防止掉入低生育率陷阱,迫在眉睫!
中国人可以多生!
——本书将带您寻求中国人口选择之路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讨论。本书结合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践,对照世界发达国家及人口规模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发展历史,特别从高科技发展的视角,检讨了中国人口政策的经验和教训,指出了计划生育政策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和挑战。作为一家之言,作者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否定意见,有助于进一步科学制定中国的人口发展规划与具体政策,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目 录
1 中国会有多少亿人 世界人口发展的大趋势 中国人口的预测 放开生,中国人会生多少 超生多的错觉 2 人多耽误共富吗 “民工荒”来了 超生罚款有理吗 景区爆满与中国人口多无关 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 人口如何影响资源开发和技术进步 年龄和能力的关系 年龄和创业的关系 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考虑生育政策要有30年的前瞻性 3 21世纪真的会是中国的世纪吗 虎妈和中国小孩 中国经济30年展望 中国经济能成功转型吗 中国的大学生太多了吗 中国能培育出世界级的大企业吗 中国经济的潜在风险 明日之星:印度 谁能挑战美国的人口优势 放开生育对于中国经济的好处 4 日本经济的老年病 日本年轻人创业吗 昙花一现的日本经济 日本企业的老化现象 日本社会的老化现象 5 人口与资源 资源“瓶颈”还是资源诅咒 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粮食安全与人口控制 中国的水够用吗? 6 人口与环境 雾霾天气与人口控制 城市的拥挤 北京的承载力有多大 7 性别失衡与家庭风险 集体失踪的“越南新娘” 性别结构失衡的中国 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失衡 2020年后的剩男剩女 婚姻挤压与社会稳定 性别失衡下的犯罪风险 失独家庭和风险家庭 一胎政策的巨额社会代价 8 人口变迁与国力兴衰 人口变化影响文明兴衰 大国人口谁更多 21世纪谁更老 人力资源谁更富有 哪国更有活力 大国实力的较量 大国实力兴盛的启示 9 全球化下的人口机遇 全球化浪潮及视角 经济全球化 人力资本全球化 人口规模效应 人才集聚效应 盛世早衰 10 政策迷途 人口政策演变历史 多生了还是多活了 资源环境的认识误区 数字迷误 他国经验借鉴 争论的结论 人口政策的历史转折点 11 中国人可以多生 儿女双全的奢望 预测未来中国生育率 中国的兴起可持续吗 人口:一切之基础 中国人可以多生 开放单独二胎还远远不够 后记 一些有“争议“的鼓励生育的提议 附件一 呼吁新一届领导人立即停止计划生育政策 附件二 尽快启动《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全面修改的公民建议书 附件三 中国放弃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 附件四 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 参考文献 致谢
前 言
再版序言
梁建章
《中国人太多了吗?》第一版于2012年4月出版,是中国人口政策改革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因为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本正面批评计划生育政策的书,标志着对人口政策的讨论终于不再是一个禁区。在此之后,直接批评计划生育的各种书籍、文章和媒体采访,逐渐多了起来。真理越辩越明,中国社会精英对待中国人口政策问题的态度,也逐步从无知变成惊讶再转为担忧。越来越多的社会精英感到了人口政策改革的紧迫性,加入到推动人口政策改革的行列。
如今社会各界要求改革人口政策的声音此起彼伏,这些声音不仅包括了人口学者和社会学家,还有一些以经济学家为代表的其他领域的学者。 2012年9月,我和茅于轼、陈志武等三十多位经济学家联名上书政协呼吁人口政策的改革。甚至还有很多企业家也开始关注人口问题,我所撰写的许多有关人口问题的文章,得到了任志强、潘石屹等企业界知名人士的转发和传播。一些官方智库和内参刊物也开始约稿,向有关部门正式提出改革方案。 仅仅一年时间,社会精英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已经冲破了几十年来“中国人太多了”的固定思维,中国原有人口政策的不合理性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共识。
进入2013年之后,人口政策即将调整的传言已经广泛流传。到了2013年11月,中央终于推出了开放“单独”二胎的政策。这是三十多年实行“一胎”政策以来的首次重大调整,当然是值得庆祝的变化。但同时也令人感到有些失望,因为改革的步伐仍然太小、太慢。
中国现在应该完全开放生育,甚至有必要鼓励生育。或许有很多读者现在还不能完全接受这个观点,有人会问,如果放开生,中国人会生几个?环境问题怎么办?对于抱有这些疑问的读者来说,特别有必要读完这本书,相信你的观点到时会转变的。
与第一版相比,本书第二版尤其加强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中国放开生育后,生育率和人口总量的预测。
2)人口和环境、资源的关系
3)人口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以上很多内容,摘自黄文政主写的一些专栏文章。黄文政先生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曾任中国科技大学管理科学系讲师和哈佛大学生物统计系助理教授。他近几年做了深入的人口、经济和环境方面的研究。黄文政和我还有李建新一样,都是出于社会责任感,在耗费大量业余时间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公开发表了多篇讨论人口政策的文章。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者开始加入推动人口政策改革的队伍。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整个社会对人口政策将有更加正确的认识。
引 言
根据中国政府在几年前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2000~2010年,中国人口增长了7000多万,达到13.4亿人。但是中国的生育率却已经降到了1.5以下,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妇女只生了不到1.5个小孩,远远低于2.1的更替生育率。这两组数字并不矛盾,说明中国现在的人口增长,完全是由于惯性和寿命的延长。1.5以下的生育率,意味着下一代人比上一代人少30%,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人口将进入一个长期负增长的时期。
实际上在过去20年中,低生育率已经使得年轻人口减少了30%。20世纪90年代中国每年还有大约2000万的新生人口,到了21世纪,每年新生人口已经降到了1500万。如此剧烈的人口结构的变化,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从世界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经济起飞时,生育率必然随着下降。当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左右,生育率就会降到更替水平2.1以下。很多发达国家,尤其是和中华文化相近的东亚国家,如日本、韩国,生育率更是降到了危险的1.2~1.3的水平。这些国家都意识到低生育率的危害性,出台了大量鼓励生育的政策。
中国现在也实行了对双独生子女放开二胎的政策。但是在育龄夫妇大多是双独的上海,生育率已经降到了世界最低的0.7;而广大的二、三线城市的育龄夫妇还不是双独生子女,按政策也只能生一胎。为什么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当生育率下降到1.5以下时,都会推出鼓励生育的政策,而唯独中国还继续对大多数人实行一胎政策呢?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政策还是30年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惯性呢?如此低的生育率,将导致中国人口结构严重失衡,年轻人相对于老人的数量将迅速减少。
前些年,我和一些朋友在云南捐助了几所希望小学。临走时,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不禁由衷地感受到他们是中国的未来。但是最近来自希望小学的消息却令人沮丧,有些希望小学已经面临生源锐减的困境。最近的一组数字也确认了这个担忧:根据教育部的报告,2009年全国的小学数量比2008年整整减少了2万多所,小学生数量同比减少了260万。不知我们的希望小学还能维持多久?
2010年大学同学聚会,碰到一位老同学,他是一位企业家,在浙江开办了一家规模很大的服装企业。他只知道我研究经济,并不知道我正在研究人口问题。当我问起企业发展前景时,他说中国的人口走向实在令人沮丧。我问是不是找不到年轻工人,他说这还是小事,问题是他现在做的是10岁左右少男少女的服装。他无奈地叹气说,中国现在很多产业都是朝阳产业,但是中国青少年服装产业却是一个夕阳产业,因为青少年的数量每年在迅速减少。我说中国政府正在讨论计划生育政策。他说,还在讨论?再过几年他就要改做中老年服装了。
可以预见,今天少年市场的萎缩,就是10年后青年市场的萎缩,就是20年后中年市场的萎缩。今天小学生生源短缺,5年后就是中学生生源短缺,10年后就是大学生生源短缺,20年后就是中国年轻人才的短缺。人口结构的剧烈变化将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过去几年,我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时,主修方向就是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界早有共识,一个国家经济的竞争力,就像一个企业,最终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而我在研究中还发现,对于中等以上发达国家,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与一个国家年轻人口的比例是密切相关的。 当一个国家的人口老化时,最适合创业和创新的年轻人不仅数量减少,而且能力也会下降,这是因为这些年轻人在老化的社会和企业中得不到足够的晋升机会、缺少历练的机会和人脉关系 (详见本书第2部分内容)。
日本在20世纪 50~80年代,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 连续30年GDP 的平均增长率超过8%。在1990年的世界竞争力排名中,日本国家竞争力排在了世界第一,日本的人均 GDP也大有超过美国之势。 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情况发生了逆转,随着人口结构的老化,日本企业的创造能力似乎突然停滞了。相对于美国的高科技企业,日本企业显得保守而迟钝。 先是半导体,后来是软件、通信行业,最近是生物科技和新能源行业,日本企业在一个又一个新领域被美国和新兴国家赶超。 日本的国家竞争力排名一路下滑到了2008年的二十几位 (IMD,2008)。相比较,美国“二战”以后的婴儿潮和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投入,使其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培育了庞大的高素质的年轻人口。这些年轻人创造了像微软、苹果这样的高科技公司。得益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高科技企业,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从 90 年代开始反超日本,重新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先锋。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达成共识,日本经济近20年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口结构的老化。为此,我特地采访了很多日本学者,深切感受到了一个老龄化社会的无奈。中国在20年以后也将变成一个中等以上发达国家,那时中国的人口结构会对中国经济的创新能力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现在越来越多商界和学界的人开始关注未来中国人口问题。但是人口政策作为“基本国策”,其特殊地位使得很多基本的信息不太透明。2010年我在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和贝克尔教授聊起中国的人口政策。贝克尔是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对各国人口和教育的情况了如指掌。我问他,如何看待中国的“一胎政策”,他先问:中国是不是来不及建学校呢?我回答中国实际上是在关闭小学,他不假思索地说应该停止“一胎政策”了。他的逻辑很简单:只要有能力培养人才,就不应该刻意减少人口。因为对于所有国家来说,人才是最宝贵的。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认为中国还有1.8的生育率,但这实际上是中国10多年前的数据,现在的生育率已经远远低于这个数字了。
在与贝克尔的交流中,他介绍了他博文中的观点,下面摘录了他博文中的一些内容。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生育率下降速度要快得多,而且已经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毫无疑问,这是一胎化政策造成的后果。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将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数量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口,必须供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由此会产生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体系在内的一系列问题。
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经济学理论,降低生育率能够有效减少人口增长。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繁荣往往建立在庞大人口基数的基础上,因为这会创造出更多的知识,以及在各个领域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化人才。虽然中国可以通过出口部分抵消人口下降的负面效应,但是本国人口的数量对于保持知识和人力资本的优势至关重要。
我在国内也接触到越来越多有远见的学者,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是总体来说,数据还是很散乱,中国的生育率究竟是多少,直到最近,官方和不同学者的统计还存在分歧。对一些预测性的问题还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中国经济将来是不是一个创新型经济?中国经济有没有资源和环境的瓶颈?世界第一的市场和人才规模究竟是优势还是劣势?这个世界第一的规模会被印度超越吗?有人会说,印度的发展水平远落后于中国,人口比我们多没有关系。还有人说,中国现在的资源环境压力很大,少一些人反而好。但是现在讨论人口政策是要根据中国二三十年后的发展水平而定,因为一个小孩从出生到工作为社会做贡献,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二三十年后中国早已不是劳动密集型经济,而是效率型和创新型经济,资源和环境也会大幅度改善。印度也会今非昔比,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有力竞争者,而那时印度的年轻人和大学生数量将远超中国。如果那时的中国像现在的日本一样出现人口结构严重老化的状况,则很可能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主流媒体评论这次普查的论调是,中国应该继续维持低生育率,保持人口规模稳定。言下之意是,只要人口总量还在增加,就应该维持现在1.4的生育率。换言之,要以减少孩子的数量来抵消日益长寿的老人的增长,以达到人口规模的稳定。
这样的政策令人担忧,如果还不大幅调整政策,中国的生育率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继续快速下降,最终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中国千万不能以减少小孩为代价,来抵消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中国的人口政策的目标应该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即维持人口结构的基本稳定,尤其是维持未来年轻人口数量的基本稳定,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长期繁荣和健康发展。
虽然学界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但是我接触过的研究经济学和人口学方面的专家,都认为中国现在的人口政策已经滞后了,如果考虑20年后的中国发展,中国不是生得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我和李建新教授希望通过我们这些年的研究,让大家对人口问题有个客观和清晰的认识。我2010年自拍了一个介绍中国人口问题的纪录片,在网上也开了博客和微博,希望有更多的人讨论这个话题。
本书从人口自身变化特点和趋势出发,以翔实的数据和丰富的案例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发展经验,深入地讨论人口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关系、社会稳定、大国实力兴衰等方面的关系问题,力图理清关于人口问题的认识误区,对中国一孩计划生育政策进行反思,并提出我的主张:中国人不是生得太多了,而是生得太少了!
如果不尽快逆转现行生育政策,中国将成为小孩数量减少最快的国家之一。这当然有利于中国一些短期的经济指标, 但是,长远来说,年轻工作人口的减少将严重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最终影响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应有的地位。历史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梁建章
2012年3月
梁建章
《中国人太多了吗?》第一版于2012年4月出版,是中国人口政策改革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因为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本正面批评计划生育政策的书,标志着对人口政策的讨论终于不再是一个禁区。在此之后,直接批评计划生育的各种书籍、文章和媒体采访,逐渐多了起来。真理越辩越明,中国社会精英对待中国人口政策问题的态度,也逐步从无知变成惊讶再转为担忧。越来越多的社会精英感到了人口政策改革的紧迫性,加入到推动人口政策改革的行列。
如今社会各界要求改革人口政策的声音此起彼伏,这些声音不仅包括了人口学者和社会学家,还有一些以经济学家为代表的其他领域的学者。 2012年9月,我和茅于轼、陈志武等三十多位经济学家联名上书政协呼吁人口政策的改革。甚至还有很多企业家也开始关注人口问题,我所撰写的许多有关人口问题的文章,得到了任志强、潘石屹等企业界知名人士的转发和传播。一些官方智库和内参刊物也开始约稿,向有关部门正式提出改革方案。 仅仅一年时间,社会精英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已经冲破了几十年来“中国人太多了”的固定思维,中国原有人口政策的不合理性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共识。
进入2013年之后,人口政策即将调整的传言已经广泛流传。到了2013年11月,中央终于推出了开放“单独”二胎的政策。这是三十多年实行“一胎”政策以来的首次重大调整,当然是值得庆祝的变化。但同时也令人感到有些失望,因为改革的步伐仍然太小、太慢。
中国现在应该完全开放生育,甚至有必要鼓励生育。或许有很多读者现在还不能完全接受这个观点,有人会问,如果放开生,中国人会生几个?环境问题怎么办?对于抱有这些疑问的读者来说,特别有必要读完这本书,相信你的观点到时会转变的。
与第一版相比,本书第二版尤其加强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中国放开生育后,生育率和人口总量的预测。
2)人口和环境、资源的关系
3)人口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以上很多内容,摘自黄文政主写的一些专栏文章。黄文政先生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曾任中国科技大学管理科学系讲师和哈佛大学生物统计系助理教授。他近几年做了深入的人口、经济和环境方面的研究。黄文政和我还有李建新一样,都是出于社会责任感,在耗费大量业余时间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公开发表了多篇讨论人口政策的文章。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者开始加入推动人口政策改革的队伍。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整个社会对人口政策将有更加正确的认识。
引 言
根据中国政府在几年前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2000~2010年,中国人口增长了7000多万,达到13.4亿人。但是中国的生育率却已经降到了1.5以下,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妇女只生了不到1.5个小孩,远远低于2.1的更替生育率。这两组数字并不矛盾,说明中国现在的人口增长,完全是由于惯性和寿命的延长。1.5以下的生育率,意味着下一代人比上一代人少30%,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人口将进入一个长期负增长的时期。
实际上在过去20年中,低生育率已经使得年轻人口减少了30%。20世纪90年代中国每年还有大约2000万的新生人口,到了21世纪,每年新生人口已经降到了1500万。如此剧烈的人口结构的变化,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从世界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经济起飞时,生育率必然随着下降。当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左右,生育率就会降到更替水平2.1以下。很多发达国家,尤其是和中华文化相近的东亚国家,如日本、韩国,生育率更是降到了危险的1.2~1.3的水平。这些国家都意识到低生育率的危害性,出台了大量鼓励生育的政策。
中国现在也实行了对双独生子女放开二胎的政策。但是在育龄夫妇大多是双独的上海,生育率已经降到了世界最低的0.7;而广大的二、三线城市的育龄夫妇还不是双独生子女,按政策也只能生一胎。为什么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当生育率下降到1.5以下时,都会推出鼓励生育的政策,而唯独中国还继续对大多数人实行一胎政策呢?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政策还是30年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惯性呢?如此低的生育率,将导致中国人口结构严重失衡,年轻人相对于老人的数量将迅速减少。
前些年,我和一些朋友在云南捐助了几所希望小学。临走时,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不禁由衷地感受到他们是中国的未来。但是最近来自希望小学的消息却令人沮丧,有些希望小学已经面临生源锐减的困境。最近的一组数字也确认了这个担忧:根据教育部的报告,2009年全国的小学数量比2008年整整减少了2万多所,小学生数量同比减少了260万。不知我们的希望小学还能维持多久?
2010年大学同学聚会,碰到一位老同学,他是一位企业家,在浙江开办了一家规模很大的服装企业。他只知道我研究经济,并不知道我正在研究人口问题。当我问起企业发展前景时,他说中国的人口走向实在令人沮丧。我问是不是找不到年轻工人,他说这还是小事,问题是他现在做的是10岁左右少男少女的服装。他无奈地叹气说,中国现在很多产业都是朝阳产业,但是中国青少年服装产业却是一个夕阳产业,因为青少年的数量每年在迅速减少。我说中国政府正在讨论计划生育政策。他说,还在讨论?再过几年他就要改做中老年服装了。
可以预见,今天少年市场的萎缩,就是10年后青年市场的萎缩,就是20年后中年市场的萎缩。今天小学生生源短缺,5年后就是中学生生源短缺,10年后就是大学生生源短缺,20年后就是中国年轻人才的短缺。人口结构的剧烈变化将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过去几年,我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时,主修方向就是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界早有共识,一个国家经济的竞争力,就像一个企业,最终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而我在研究中还发现,对于中等以上发达国家,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与一个国家年轻人口的比例是密切相关的。 当一个国家的人口老化时,最适合创业和创新的年轻人不仅数量减少,而且能力也会下降,这是因为这些年轻人在老化的社会和企业中得不到足够的晋升机会、缺少历练的机会和人脉关系 (详见本书第2部分内容)。
日本在20世纪 50~80年代,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 连续30年GDP 的平均增长率超过8%。在1990年的世界竞争力排名中,日本国家竞争力排在了世界第一,日本的人均 GDP也大有超过美国之势。 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情况发生了逆转,随着人口结构的老化,日本企业的创造能力似乎突然停滞了。相对于美国的高科技企业,日本企业显得保守而迟钝。 先是半导体,后来是软件、通信行业,最近是生物科技和新能源行业,日本企业在一个又一个新领域被美国和新兴国家赶超。 日本的国家竞争力排名一路下滑到了2008年的二十几位 (IMD,2008)。相比较,美国“二战”以后的婴儿潮和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投入,使其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培育了庞大的高素质的年轻人口。这些年轻人创造了像微软、苹果这样的高科技公司。得益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高科技企业,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从 90 年代开始反超日本,重新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先锋。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达成共识,日本经济近20年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口结构的老化。为此,我特地采访了很多日本学者,深切感受到了一个老龄化社会的无奈。中国在20年以后也将变成一个中等以上发达国家,那时中国的人口结构会对中国经济的创新能力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现在越来越多商界和学界的人开始关注未来中国人口问题。但是人口政策作为“基本国策”,其特殊地位使得很多基本的信息不太透明。2010年我在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和贝克尔教授聊起中国的人口政策。贝克尔是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对各国人口和教育的情况了如指掌。我问他,如何看待中国的“一胎政策”,他先问:中国是不是来不及建学校呢?我回答中国实际上是在关闭小学,他不假思索地说应该停止“一胎政策”了。他的逻辑很简单:只要有能力培养人才,就不应该刻意减少人口。因为对于所有国家来说,人才是最宝贵的。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认为中国还有1.8的生育率,但这实际上是中国10多年前的数据,现在的生育率已经远远低于这个数字了。
在与贝克尔的交流中,他介绍了他博文中的观点,下面摘录了他博文中的一些内容。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生育率下降速度要快得多,而且已经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毫无疑问,这是一胎化政策造成的后果。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将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数量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口,必须供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由此会产生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体系在内的一系列问题。
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经济学理论,降低生育率能够有效减少人口增长。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繁荣往往建立在庞大人口基数的基础上,因为这会创造出更多的知识,以及在各个领域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化人才。虽然中国可以通过出口部分抵消人口下降的负面效应,但是本国人口的数量对于保持知识和人力资本的优势至关重要。
我在国内也接触到越来越多有远见的学者,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是总体来说,数据还是很散乱,中国的生育率究竟是多少,直到最近,官方和不同学者的统计还存在分歧。对一些预测性的问题还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中国经济将来是不是一个创新型经济?中国经济有没有资源和环境的瓶颈?世界第一的市场和人才规模究竟是优势还是劣势?这个世界第一的规模会被印度超越吗?有人会说,印度的发展水平远落后于中国,人口比我们多没有关系。还有人说,中国现在的资源环境压力很大,少一些人反而好。但是现在讨论人口政策是要根据中国二三十年后的发展水平而定,因为一个小孩从出生到工作为社会做贡献,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二三十年后中国早已不是劳动密集型经济,而是效率型和创新型经济,资源和环境也会大幅度改善。印度也会今非昔比,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有力竞争者,而那时印度的年轻人和大学生数量将远超中国。如果那时的中国像现在的日本一样出现人口结构严重老化的状况,则很可能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主流媒体评论这次普查的论调是,中国应该继续维持低生育率,保持人口规模稳定。言下之意是,只要人口总量还在增加,就应该维持现在1.4的生育率。换言之,要以减少孩子的数量来抵消日益长寿的老人的增长,以达到人口规模的稳定。
这样的政策令人担忧,如果还不大幅调整政策,中国的生育率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继续快速下降,最终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中国千万不能以减少小孩为代价,来抵消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中国的人口政策的目标应该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即维持人口结构的基本稳定,尤其是维持未来年轻人口数量的基本稳定,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长期繁荣和健康发展。
虽然学界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但是我接触过的研究经济学和人口学方面的专家,都认为中国现在的人口政策已经滞后了,如果考虑20年后的中国发展,中国不是生得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我和李建新教授希望通过我们这些年的研究,让大家对人口问题有个客观和清晰的认识。我2010年自拍了一个介绍中国人口问题的纪录片,在网上也开了博客和微博,希望有更多的人讨论这个话题。
本书从人口自身变化特点和趋势出发,以翔实的数据和丰富的案例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发展经验,深入地讨论人口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关系、社会稳定、大国实力兴衰等方面的关系问题,力图理清关于人口问题的认识误区,对中国一孩计划生育政策进行反思,并提出我的主张:中国人不是生得太多了,而是生得太少了!
如果不尽快逆转现行生育政策,中国将成为小孩数量减少最快的国家之一。这当然有利于中国一些短期的经济指标, 但是,长远来说,年轻工作人口的减少将严重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最终影响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应有的地位。历史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梁建章
2012年3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