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0218945
★ 悬疑作家蔡骏倾情书写一代人的年少和离愁。
这是青春期的ZUI后一夜,成人礼的ZUI初一夜。这一夜之后,我们的命运如同射往不同方向的箭。但是,无论时隔多久,我们都会记得那个无尽之夏。
★ 这一次,蔡骏写出了青春的复杂与迷离。
六个好友,各有各的烦恼,各有各的秘密。 连那个ZUI为冷静、擅长推理的少年,内心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胆怯。
这一次,少年的推理遭遇了暴击。相信证据,还是相信感觉?
难道我看到的那张面孔,听到的那个声音,充斥鼻腔的腐烂栀子花气息,都只是一场误导我的幻象?迷雾之下,能让我们在海岛台风之夜死里逃生的,除了年少的莽撞和无所畏惧,只有我们无法重来的赤忱友谊。
这一次,我们六个人决定用一场追凶之旅,告别青春。它给我们重创,也注定将令我们重生。
这是一场荷尔蒙之旅,自我救赎之旅,目击历史之旅,更是一场绚烂而残酷的成人礼。
★ 不止是悬疑小说,《收获》杂志隆重推荐!
蔡骏的悬疑 文学佳作,在深厚的历史感和魔幻的意象背后,是两代人的青春迷惘在崇明岛的不期而遇。一场毕业旅行,折射出两代人的青春物语、相似的残酷人生。
正如作者蔡骏所说:
岁月蹂躏了每个人的肉体与灵魂,我们都变成了各自厌恶的那种人,面目可憎,比面目可憎更可憎的是面目模糊……但我有幸记得,在那个“无尽之夏”,我们曾经不为人知地做过一回英雄。
我们成长过的青春与记忆,跟我们安身立命的现实Jue不割裂,而是血肉相连深入肌理。每个出身在这个年代的人,都有着相似的情感与困惑。这就是《无尽之夏》,既有悬疑、谋杀与诡异之旅,也有少年们的苦闷与无尽想象,更有上海与中国的奔腾年代。
《收获》书评
我在等待日出
——评蔡骏长篇《无尽之夏》
崇明对于上海市区而言,地理距离还是有些遥远的。以路程而言,现在只要翻过崇启大桥更接近江苏的南通。但因为曾经是上海知青插队落户的聚集点,崇明又是一个特别“近”的地方,一种类似血缘上的近在咫尺。故事发生在上海,甚至可以说开始于人民广场,ZUI后是在崇明达到高潮。ZUI后的ZUI后又是重返崇明。
此时此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我的夏天远未结束,我在等待日出。”
“我、俞超、白雪、阿健、小犹太、田小麦”这样的组合不由令人想到了日本动漫《名侦探柯南》中的侦探团体“少年侦探团”。联想的触机倒不是那句ZHU名的“阅读之前,没有真相”,而是基于柯南的停止生长。一个远未结束的夏天,也意味着之后的每一年都在同样的年轮上不断反刍,被期冀的日出是否真的是新的,尚未可知。
整个故事的背景在一九九七年。那一年,香港回归。那一年伟人去世。所以对于中国人而言,两个世纪的更迭也许并不是之后的千禧年,而是在这一年就发生了,断裂了,或者说涅槃重生。
地点、人物、时间,属于小说的“三位一体”嵌合完毕后,就如一件精美的钟表就此叮当作响,我们可以随着故事穿越,我们可以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见到自己。
美丽的梭罗河,我为你歌唱——女人
这个故事云集了三个美丽的女人:聂倩老师的丝袜,白雪的裙子,还有田小麦身上那股处女的清香。
一九九七年的回忆里会有《倩女幽魂》。所以美丽的聂倩老师就像那个美丽的幽灵一样是从我的记忆里飞过的。和她有关系的一切都是美丽的,包括那个晚上的牛排。类似《美丽的西西里传说》里那种憧憬也许是让“我”宁愿搔首弄姿也要坚持记日记的真正原因。但原因不一定都孕育出结果,在这个故事里,所有的一切坚持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似乎会发生些什么的时候戛然而止。所有人都近乎无视,或者说淡忘了这种无疾而终,“我”却类似忘不掉那双玻璃丝袜那样,拒绝把遗忘提上日程表。“我”竭力将脑子里的所有线索都编织成一张网,网的深处自然是夏倩老师。那里不该有国际饭店的耳光,不该有猥琐觊觎的窥视,不该有所有人都开始习惯的消失。聂倩老师在某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可能就是崇明岛。
小说一般可以肆无忌惮地揭开“多年以后”。多年以后,白雪的女儿几乎就是她当年的翻版。这种魅力以一种时光都叹息的办法来证明当时的她是如何让人心动。用她的话讲,惹急了把家里一大一小都收掉了。可是就是这样魅力WU敌的女孩也卷进这个事情了。这个就和崇明有关的一个词息息相关,那就是“返沪知青”。当然,白雪的父母并不是崇明知青,而是在更远的黑龙江插队落户。那是一个为了返沪有人愿意压断一条腿的地方。上海的陋室里根本就没有容得下白雪的地方。她就只能憋着,压抑地生长着。所以,去崇明岛看海变成了生命中难得的舒展。
田小麦和白雪都是处女,但田小麦和白雪的气味不一样。在这个计划里本来没有她的位置。甚至“我”为了把她甩在码头上奉献了小说DI一场惊心动魄的小高潮。她固执地要参与到这个有些惊悚的远足里。与其说是因为被父亲的过度保护弄得烦躁不安。不如说正因为不知道会从何而来的危险已经把这个女孩逼到了临界点。这个近乎固执的男孩,为了自己的老师,千里独行,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打动一个少女的心。她从某种意义上是聂老师的一个影子,甚至……但是“我”的世界里早已经被自己的疑惑,憧憬或者说亢奋所塞满,“我”正忙着一往无前,再美丽的田小麦,再好闻的香味,都无法阻挡“我”奔赴崇明,试图将一切水落石出。影子终于只能是影子,一如香味在风中消散。
自行车,卡车,出租车,面包车——男人
在少年人的故事里,谁是“凶手”,ZUI大的可能性就是成年人。这甚至只是一种生理因素,而不是法理因素。
如果勉强把自行车骑手也算做驾驶员的话,这四种车代表的男人在自己的生活里一直驰骋着。
自行车晃晃悠悠,却在昼与夜之间执拗地穿梭。近乎洞察一切,几乎总想防患于未然。他并非全是那种谋定而后动的人,否则也不会从刑警变成户籍警又变成刑警又……他在很多时点都试图阻止这个故事的继续发展,阻止“我”继续推理,阻止“我”自长江奔赴东海。他就像飘荡在少年和成年之间的火,有时候只是一个yan头,有时候却会像当年的那发PAO弹。
集装箱卡车算是车中之霸。是那种就算是存在就可以威慑的轰鸣。但恰恰因为轰鸣喧嚣,其中存在着旁人听不到的惶恐,烦恼甚至逃避。屋外的世界正在天翻地覆,但自己的生活还是在苟延残喘。在故事需要一个穿着金色战衣脚踩七色云彩的英雄来逆转乾坤的时候,气吞万里如虎的卡车出现了。就像习惯了他的缺席或者衰老一样,卡车到底还是卡车。
上海话里把叫出租车称之为“拉差头”。有种拉壮丁,差遣人跑东跑西的感觉。在同样描写知青题材的小说《孽债》里曾经这么描述“差头”:上海有种车只要你坐上去,他会带你去想去的任何地方。哪怕你不认识路。“我”和夏老师就是上了这样一部出租车,在“我”以为会发生什么的时候又下了车,然后就纵横上下地再去找这部车。兜兜转转,出租车的故事就像茶渣那样幽幽泛起。
相对于主要运客的出租车,面包车因为客货两运,触角就多很多,路程也要远很多。当这种车在大街小巷穿梭的时候,我们不会注意。因为生活中太多这样的穿梭,多到于我们会视而不见。所有故事,也就依靠这个视而不见。
第三种人——少年人
这个故事除了男人,女人,还有几个少年人。这其中虽然也包括田小麦和白雪,但更多的莽撞,自以为是,热血以及不在乎会发生什么更多地附着在“我、俞超、阿健、小犹太”身上。
俞超ZUI帅,阿健ZUI猛,小犹太ZUI鬼鬼祟祟。“我”总是在忧心忡忡。但他们都是少年人:“当你认为你对这个世界多么重要的时候,可能这个世界才刚开始准备原谅你的幼稚”。
他们当然都自以为对这个世界是如此重要,俞超时不时要“惋惜”去了美国之后看不见眼前的景色;阿健则穿着“崇明公安”的背心觉得世间万物没有一块板砖解决不了,否则就是两块;小犹太连表白都会有些“缩卵”却屡屡暴走;而“我”呢?中考稀烂的我从未如此前途未卜,所以除了对老师的眷恋,何尝没有对生活的一种反叛,虽然可惜已经不能算是无因的反叛。跋山涉水,赌上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是因为过去现在未来究竟意味着什么,一无所知。
女人、男人、少年在一九九七年的上海和崇明交织着自己的命运,或者说一种变奏。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故事才是ZUI为重要的,至少是ZUI为命悬一线的。有些是荒唐,有些却绽放出自己都未知的光芒。
甚至上海同样如此,甚至一九九七同样如此。
套用那个时代的一本书所说:“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基督山伯爵》)
我们不一定会等待夏日的尽头,但无论是书中的他们,还是作为读者的我们,遑论正处于什么时代,日出,一定是崭新的。(本来老六,影评人,第二十六届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奖评委,天涯影视评论shouxi版主)
台风明晚登陆,夕阳自然看不到了,只余浓云后一团红霞。荒凉的崇明岛东海岸,黑夜本身就能吞噬六个孩子。我说如果走夜路,很可能迷失方向,要么在荒野里打转,越走越远,误入歧途。就算走到海边,我们也什么都看不到,而且黑夜涨潮的大海分外可怕。我决定露营一夜,等天亮再出发。田小麦估计她爸已到达崇明岛,正在满世界搜索他们。我说公安局都忙着防范台风,顾不得我们六个了。小犹太唉声叹气,本来优哉游哉的暑期旅行,竟成了爬雪山过草地的苦难行军。
天黑得像一条黑丝袜,黑得像一件黑礼服,从头到脚将我们笼罩。风从海上吹来,几乎吹散头顶浓云。我惊讶地发现月光。风云变幻莫测,就像人之将死的回光返照,台风来临前的宁静。阿健又喊肚子饿了,每个人把包打开,吃完后一点蛋糕。
俞超提醒刚才路过一片瓜田。我们打着手电筒往回走,照出一只只萤火虫,时而飞到头顶,时而闯入腋下。我们都是次见到萤火虫,这些小虫子也是次见到人类。我随手一挥,便捉到一只。萤火虫在我的掌纹里乱飞,仿佛要撞进我的生命线和爱情线。田小麦问我能把萤火虫给她吗?我让她抓住我的手,但要十分小心,太重会把萤火虫捏死,太轻又会让它飞走。她的手凉凉的,少女的清爽与光滑。我说准备好了吗?一、二、三……我露出四只手指缝,她的五根手指头迅速嵌入。男左女右。我的左手与她的右手,十指相扣。萤火虫在我和她的手掌心之间撞来撞去,痒痒的我们都笑了。盛夏夜里,我看不清田小麦的脸。我的脸颊烧得绯红,也许她也是。我从她的手指缝里抽出手指,萤火虫便留在她的手心。田小麦将拳头放在眼前,像观察天文望远镜般观察手掌心里的小虫子。她如法炮制,将萤火虫传递给白雪。白雪将它传给俞超。俞超传给阿健,后传给小犹太,却让萤火虫从指缝溜走了。
“你们知道吗?萤火虫的生命很短,五十天从蛹变成飞虫。它们会发光的生命,多两周,短三天。我们现在看到的萤火虫,可能是它们生命中的后时刻。”俞超张开双臂,拥抱萤火虫的海洋。
“啊,它们的生命还剩下几个小时,而我们还要活几十年呢。”白雪问,“俞超,你说萤火虫为什么要发光?”
“为了交配!”俞超次如此直白地说出这个词。
只要有了光,公的萤火虫,母的萤火虫,就能在黑茫茫的夜里互相找到对方,彼此相爱,把短暂一生的精华,交汇成无数颗虫卵,义无反顾地奔向死亡,期待下一次生命的轮回。
千万只正在欢快交配或慷慨赴死的萤火虫,引着我们发现了瓜田。手电筒照出上百颗碧绿的西瓜,差不多都熟了。旁边有个竹竿和塑料布搭的棚子。外围是田埂与芦苇荡,我能听到涨潮的海浪声,却就是看不到海。田小麦问真要偷瓜吗?阿健说这不叫偷,这叫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你想啊,等到台风一来,与其让这些西瓜被吹上天碎成渣,不如先填饱我们的肚皮,聂老师不是教过我们一个成语“暴歼天物”吗?俞超大笑着说,这叫暴殄天物,是TIAN不是JIAN。阿健帮我们卸下了“偷瓜”的包袱,总比政治课上说的资本主义大萧条时期把牛奶倒入大海好吧。两个手电筒分成两组人行动。阿健和小犹太、白雪一组,他的力道大,徒手就能掰断藤蔓。我和俞超、田小麦一组,俞超的瑞士军刀轻松割断瓜藤,如同一伙黑夜剪径的强盗,砍下路人的脑袋如同西瓜,把这岛上海岸当作黄泥岗或野猪林。
……
隔着篝火,我看着他们的眼睛。我的眼底有些发热,像被泼进一杯热开水,不晓得是火苗太旺,还是因为别的什么。我觉得自己有些冷血,对于聂老师。
“好吧,明天一早,我们就回派出所,也能避开超强台风。”阿健站起来,挥了挥拳头,“但是,我要先看到大海,看一眼,留个纪念,马上走。”
白雪也跟了一句:“是啊,我也要看一眼大海。”
“太好了。”小犹太长吁一口气,“下午那个司机大叔,你说他是凶手,真是吓死我了。”
“警察会救出聂老师的,我们非但帮不上忙,反而添乱,就像昨晚。”俞超自顾自说。
田小麦却不说话。静谧的荒野,除了星辰月亮,只剩下风声和海浪声。一辆自行车从田埂上骑来。后面捆着高脚凳,大梁绑着扁担,篮筐里还有红布包袱。那匹“猹”又出现了,黑乎乎地窜过田埂。自行车避让不及,摔入瓜田,罄铃咣当的响。
什么人半夜骑自行车,还要带上家当逃难?我们跳入瓜田,搀扶起一个中年男人,长头发,瘦高个,脸上有痣,浓浓的口音。他说自己是个艺人,在附近演出扁担戏,听说台风即将登陆,连夜撤退。不巧自行车摔断了链条,他决定今宵在瓜田露宿。他说崇明岛很大,人烟却不多,能在山雨欲来的荒野,碰到我们六个中学生,乃是命中注定的缘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