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573261
编辑推荐
水产动物,动物疾病,传染病学
内容简介
《水产动物传染病学》介绍水产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分为绪论、总论和各论三部分。绪论介绍了水产动物传染病学的历史、特点和研究展望。总论包括**章至第三章,介绍水产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流行病学、综合防治措施等。各论包括第四章至第八章,介绍病毒性、细菌性、真菌和藻类传染病及立克次体病等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流行特点、诊断及防治方法;包括鱼类、虾蟹类、贝类、蛙类和鳖类等,特别介绍了一些水产新现传染病研究的**动态及手段。
目 录
目录
前言
绪论 1
**节 水产动物传染病学及发展简史 1
第二节 水产动物新现传染病及流行特点 4
第三节 水产动物传染病学的研究展望 6
**章 水产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规律 10
**节 传染和传染病 10
一、传染 10
二、传染病的致病机理 13
三、传染病及其分类 14
第二节 水生病原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16
一、来源 16
二、传播途径 17
第三节 水产动物传染病发生的原因 19
一、病原体 20
二、宿主 22
三、环境条件 25
四、病原体、宿主和环境的关系 26
第四节 水产动物传染病的发展规律 27
一、传染病的特征及必要条件 27
二、传染病的病程发展规律 29
第二章 水产动物的流行病学 31
**节 水产动物流行病学及其发展简史 31
一、概述 31
二、水产动物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 32
第二节 水产动物流行病学研究的原则和范围 33
一、水产动物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33
二、水产动物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 35
第三节 水产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规律 37
一、水产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37
二、水生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40
三、水生动物传染病的分布特征 43
第四节 水产动物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46
一、描述性研究 46
二、分析性研究 48
三、流行病学试验 49
四、理论性研究 50
五、流行病学监测 50
六、血清流行病学 51
七、分子流行病学 51
第三章 水产动物传染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52
**节 水产动物传染病防治的原则与一般措施 52
一、防病的原则 52
二、水产动物传染病综合性防治措施的内容 56
三、水产动物传染病控制的一般性措施 58
第二节 水产动物传染病的扑灭和消毒 60
一、隔离 61
二、封锁 62
三、扑杀 63
四、消毒 64
第三节 水产动物传染病的生态防控措施 69
一、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 70
二、提高养殖群体免疫抗病能力 79
三、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86
第四节 水产动物传染病的治疗和生物安全 89
一、传染病的治疗及预后 89
二、生物安全 91
第五节 水产动物检疫、疫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制度 92
一、检疫和疫病区划 92
二、疫病监测 95
三、疫情报告制度 98
第四章 水产动物病毒性传染病 100
**节 鱼类病毒性传染病 100
一、草鱼出血病 100
二、锦鲤疱疹病毒病 103
三、鲤痘疮病 105
四、斑点叉尾病毒病 106
五、鲫造血器官坏死病 107
六、鲑疱疹病毒病 109
七、大菱鲆疱疹病毒病 109
八、淋巴囊肿病 110
九、真鲷虹彩病毒病 111
十、传染性脾肾坏死病 112
十一、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113
十二、鲤春病毒血症 114
十三、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116
十四、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117
十五、牙鲆弹状病毒病 118
十六、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119
十七、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120
十八、鲑甲病毒病 121
十九、传染性鲑贫血病 122
二十、鲤浮肿病 123
二十一、鳗狂游病 124
第二节 虾蟹类病毒性传染病 125
一、对虾白斑症病毒病 125
二、对虾杆状病毒病 127
三、斑节 对虾杆状病毒病 128
四、桃拉综合征病毒病 129
五、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 130
六、黄头病 131
七、罗氏沼虾白尾病 132
八、偷死野田村病毒病 133
九、传染性肌肉坏死病 134
十、河蟹颤抖病 135
第三节 贝类病毒性传染病 136
一、鲍病毒性死亡病 136
二、三角帆蚌瘟病 137
三、栉孔扇贝的病毒病 138
四、牡蛎疱疹病毒病 138
第五章 水产动物细菌性传染病 140
**节 鱼类细菌性传染病 140
一、细菌性败血症 140
二、赤皮病 143
三、细菌性肠炎病 144
四、打印病 145
五、体表溃疡病 146
六、烂尾病 147
七、疖疮病 147
八、鲤白云病 148
九、竖鳞病 149
十、细菌性烂鳃病 150
十一、白皮病 152
十二、白头白嘴病 152
十三、腐皮病 153
十四、类肠败血症 154
十五、迟缓爱德华氏菌病 155
十六、弧菌病 157
十七、链球菌病 158
十八、诺卡菌病 159
十九、分枝杆菌病 161
二十、巴斯德氏菌病 161
二十一、细菌性肾病 162
二十二、鳗赤鳍病 163
二十三、鳗红点病 164
第二节 虾蟹类细菌性传染病 165
一、虾蟹红腿病 165
二、对虾瞎眼病 165
三、甲壳溃疡病 166
四、荧光病 166
五、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 167
第三节 贝类细菌性传染病 168
一、鲍脓疱病 168
二、文蛤弧菌病 169
三、牡蛎幼体弧菌病 169
第六章 水产动物真菌和藻类传染病 171
**节 真菌和藻类传染病 171
一、水霉病 171
二、鳃霉病 172
三、流行性溃疡综合征 173
四、鱼醉菌病 174
五、虹鳟内脏真菌病 175
六、嗜酸性卵甲藻病 175
第二节 甲壳类真菌性传染病 176
一、链壶菌病 176
二、镰刀菌病 177
第七章 水产动物立克次体病及衣原体感染 178
一、鱼立克次体病 178
二、类立克次体病 179
三、上皮囊肿病 180
第八章 蛙、鳖类动物传染病 182
**节 蛙类传染病 182
一、蛙病毒病 182
二、蛙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病 183
三、箭毒蛙壶菌病 184
第二节 鳖传染病 184
一、鳖病毒病 184
二、鳖细菌病 185
参考文献 189
前言
绪论 1
**节 水产动物传染病学及发展简史 1
第二节 水产动物新现传染病及流行特点 4
第三节 水产动物传染病学的研究展望 6
**章 水产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规律 10
**节 传染和传染病 10
一、传染 10
二、传染病的致病机理 13
三、传染病及其分类 14
第二节 水生病原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16
一、来源 16
二、传播途径 17
第三节 水产动物传染病发生的原因 19
一、病原体 20
二、宿主 22
三、环境条件 25
四、病原体、宿主和环境的关系 26
第四节 水产动物传染病的发展规律 27
一、传染病的特征及必要条件 27
二、传染病的病程发展规律 29
第二章 水产动物的流行病学 31
**节 水产动物流行病学及其发展简史 31
一、概述 31
二、水产动物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 32
第二节 水产动物流行病学研究的原则和范围 33
一、水产动物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33
二、水产动物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 35
第三节 水产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规律 37
一、水产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37
二、水生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40
三、水生动物传染病的分布特征 43
第四节 水产动物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46
一、描述性研究 46
二、分析性研究 48
三、流行病学试验 49
四、理论性研究 50
五、流行病学监测 50
六、血清流行病学 51
七、分子流行病学 51
第三章 水产动物传染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52
**节 水产动物传染病防治的原则与一般措施 52
一、防病的原则 52
二、水产动物传染病综合性防治措施的内容 56
三、水产动物传染病控制的一般性措施 58
第二节 水产动物传染病的扑灭和消毒 60
一、隔离 61
二、封锁 62
三、扑杀 63
四、消毒 64
第三节 水产动物传染病的生态防控措施 69
一、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 70
二、提高养殖群体免疫抗病能力 79
三、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86
第四节 水产动物传染病的治疗和生物安全 89
一、传染病的治疗及预后 89
二、生物安全 91
第五节 水产动物检疫、疫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制度 92
一、检疫和疫病区划 92
二、疫病监测 95
三、疫情报告制度 98
第四章 水产动物病毒性传染病 100
**节 鱼类病毒性传染病 100
一、草鱼出血病 100
二、锦鲤疱疹病毒病 103
三、鲤痘疮病 105
四、斑点叉尾病毒病 106
五、鲫造血器官坏死病 107
六、鲑疱疹病毒病 109
七、大菱鲆疱疹病毒病 109
八、淋巴囊肿病 110
九、真鲷虹彩病毒病 111
十、传染性脾肾坏死病 112
十一、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113
十二、鲤春病毒血症 114
十三、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116
十四、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117
十五、牙鲆弹状病毒病 118
十六、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119
十七、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120
十八、鲑甲病毒病 121
十九、传染性鲑贫血病 122
二十、鲤浮肿病 123
二十一、鳗狂游病 124
第二节 虾蟹类病毒性传染病 125
一、对虾白斑症病毒病 125
二、对虾杆状病毒病 127
三、斑节 对虾杆状病毒病 128
四、桃拉综合征病毒病 129
五、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 130
六、黄头病 131
七、罗氏沼虾白尾病 132
八、偷死野田村病毒病 133
九、传染性肌肉坏死病 134
十、河蟹颤抖病 135
第三节 贝类病毒性传染病 136
一、鲍病毒性死亡病 136
二、三角帆蚌瘟病 137
三、栉孔扇贝的病毒病 138
四、牡蛎疱疹病毒病 138
第五章 水产动物细菌性传染病 140
**节 鱼类细菌性传染病 140
一、细菌性败血症 140
二、赤皮病 143
三、细菌性肠炎病 144
四、打印病 145
五、体表溃疡病 146
六、烂尾病 147
七、疖疮病 147
八、鲤白云病 148
九、竖鳞病 149
十、细菌性烂鳃病 150
十一、白皮病 152
十二、白头白嘴病 152
十三、腐皮病 153
十四、类肠败血症 154
十五、迟缓爱德华氏菌病 155
十六、弧菌病 157
十七、链球菌病 158
十八、诺卡菌病 159
十九、分枝杆菌病 161
二十、巴斯德氏菌病 161
二十一、细菌性肾病 162
二十二、鳗赤鳍病 163
二十三、鳗红点病 164
第二节 虾蟹类细菌性传染病 165
一、虾蟹红腿病 165
二、对虾瞎眼病 165
三、甲壳溃疡病 166
四、荧光病 166
五、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 167
第三节 贝类细菌性传染病 168
一、鲍脓疱病 168
二、文蛤弧菌病 169
三、牡蛎幼体弧菌病 169
第六章 水产动物真菌和藻类传染病 171
**节 真菌和藻类传染病 171
一、水霉病 171
二、鳃霉病 172
三、流行性溃疡综合征 173
四、鱼醉菌病 174
五、虹鳟内脏真菌病 175
六、嗜酸性卵甲藻病 175
第二节 甲壳类真菌性传染病 176
一、链壶菌病 176
二、镰刀菌病 177
第七章 水产动物立克次体病及衣原体感染 178
一、鱼立克次体病 178
二、类立克次体病 179
三、上皮囊肿病 180
第八章 蛙、鳖类动物传染病 182
**节 蛙类传染病 182
一、蛙病毒病 182
二、蛙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病 183
三、箭毒蛙壶菌病 184
第二节 鳖传染病 184
一、鳖病毒病 184
二、鳖细菌病 185
参考文献 189
在线试读
绪论
**节 水产动物传染病学及发展简史
水产动物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鱼、虾蟹和贝类等养殖动物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规律,及其综合防治体系的科学。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引起水生传染病发生的病因与传播方式、临床症状与流行情况、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等。它是一门水产动物疾病学分支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更强的学科。一方面以水产微生物学、鱼类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水环境学等学科为基础,另一方面同水产动物养殖生产密切地结合起来,是在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实践中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
水产动物传染病学主要研究水产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的方法,直接解决生产实践的水产动物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治等问题,与渔业生产、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水产动物传染病学的任务就是运用传染病学的知识,去正确地诊断和防治传染性疾病,推广和普及水生动物传染病的生态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健康养殖,更好地为养殖生产服务,使养殖产量达到稳产、高产,使水产养殖业得以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水产动物传染病学还要提高和加强本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扩大其研究的外延,加深其研究的内涵,提高水产动物传染病学的理论水平。通过水产动物传染病学课程学习,了解掌握水产动物传染病的诊断、综合防治体系及生态防控技术,以及水产新现传染病研究的**动态及手段,搞清楚水产传染源、宿主与环境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领会水产动物传染病的综合生态防控体系。
水产动物传染病学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与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早都起源于鱼病学相关研究。水产动物传染病学作为动物疾病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相对来说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它是伴随鱼类疾病学的发展而逐渐成熟起来的。尽管医学、兽医学、动物病理学已经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但17世纪国内外才有了鱼类疾病学的记载。
水产动物传染病学形成相对更晚一些,国外记载鱼类传染病学概念的产生是在18世纪的末叶。1790年,在意大利发现鳗鲡赤斑病暴发流行,在池塘、河流、湖泊和海湾等引起大量死亡。1874年,当时Tidona 等对鱼类淋巴囊肿病的描述是有关鱼类病毒病的*早文字记载。1894年,Emmerich和Weibel正式发表了对鱼类疥疮病病原细菌的分离研究报道,至此开启了水产动物传染病学研究。1904年德国鱼类学家Hofer 创建了鱼病学,开始研究不同鱼类的疾病与病原。此后水产动物传染病学经历漫长的50年,直到1956年Wolf 首次利用鱼类细胞培养技术分离出鱼类病毒,鱼类病毒性传染病研究才步入快速发展轨道。1914年首次报道淋巴囊肿病病原为病毒。1916年多姆拉切夫编写的《鱼类疾病》报道了鲤赤斑病。1922年后,苏联学者主要研究池塘鱼类疾病,并积累了一些重要的传染病学资料。1960年,利亚伊曼编著了《鱼病学讲义》。1988年Wolf 编著了《鱼类病毒及鱼类病毒病》专著,至此形成了鱼类病毒性传染病学的雏形。随后,鱼类病毒性传染病学研究进程加快,水生动物病毒病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自1988年开始,以研讨水生动物病毒病为主题、由国际著名专家倡导并组织的“国际低等脊椎动物病毒学术会议”每4年召开一次,至2017年共举行了10届,促进了水生动物病毒性传染病学的全面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淡水养鱼*早的国家。在商代晚期就有池塘养鱼“在圃鱼”的记载,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460年左右的春秋末期,政治家范蠡著有《养鱼经》,这是世界上*早的一部养鱼专著。《养鱼经》中强调养鱼环境条件必须适合于鱼类的生活习性,记载“以六亩地为池,池中有九洲”,“(鱼)在池中绕九洲无穹”,这在养鱼防病技术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此后,北宋大文学家苏轼(1037~1101年)所著的《物类相感志》中,描述有“鱼瘦而生白点者名虱,用枫树皮投水中则愈”,这是我国*早记载小瓜虫病治疗经验。
明代,文学家杨慎(1488~1559年)写于1554年的《异鱼图赞》中说“滇池鲫冬月可荐,中含腴白”,“北客乍餐,认为面缆”,这是我国对舌状绦虫的*早记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3年)编著的《农政全书》中记载:“凡凿池养鱼必以二,有三善焉”,“不可以沤麻,一日即汛”,“汛”就是池鱼浮头或泛池。徐光启总结分析了池鱼浮头、中毒的死亡原因,并找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他在书中总结认为“池瘦伤鱼,令生鲺”,“有(鲺),则以松毛遍池中浮之则除”,这是我国全面总结鱼类养殖和疾病防治方法的记载,可见当时池塘养鱼已很兴盛。实际上这比国外记载要早38年,1666年欧洲Balder 才发现记述鱼鲺寄生虫病。
清朝(1636~1912年),在水产动物疾病方面很少有研究记载。我国对鱼类细菌性传染病的研究开展得较晚,起步于王德铭先生1956年对荧光假单胞菌引起青鱼赤皮病的研究。1959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编写了《鱼病学讲义》,这是我国**本鱼病学教程,至此真正把鱼病学作为一门学科比较系统全面地建立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水产动物疾病学和其他生命学科一样,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初创期、发展期、维持期、成熟期4个发展阶段。**个阶段是1950~1955年,这是中国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初创阶段。这一时期开创鱼病学研究,倪达书(1907~1992年)作出了巨大贡献,倪先生是我国鱼病学的创始人。1951年,倪达书等研究人员在江苏省无锡太湖进行青鱼、鲢、鳙等四大家鱼寄生虫学调查。1953年,在浙江省菱湖镇成立我国**个鱼病工作站,在研究鱼病病原体及防治方面取得一些重要成绩。例如,硫酸铜治疗草鱼鳃隐鞭虫病、磺胺胍治疗青鱼和草鱼肠炎;发现青鱼、草鱼多数肛门红肿,肠道全部或大部发炎充血和化脓溃烂,病鱼死亡很快,同时有很大的传染性,但当时毫无办法,这就是草鱼出血病的*早发现;开展了草鱼烂鳃病、青鱼和草鱼赤皮病的研究。同时,提出了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混合堆肥饲养鱼苗,漂白粉在食台周围挂篓和硫酸铜挂袋等一系列简便易行、效果显著的防治鱼病的方法;在一般饲养管理方面提出了“三消”(池塘、鱼体和饵料消毒)、“四定”(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等具体技术措施,沿用至今仍不失为防治水产动物传染病的良方。
第二个阶段是1956~1966年,这是我国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发展时期。1955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组人员不断增加,为水产疾病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1年,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了鱼病学研究室,分设鱼类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药物药理3个研究组,开展了水产病原生物学、病理学、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当时一些水产院校也开设了《鱼病学》课程,从而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产动物疾病学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水产疾病学内容。这一时期,“鱼病的预防和治疗”和“鲩、青鱼传染性肠炎病的研究”等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中国淡水鱼类鱼病防治”和“青鱼赤皮病致病菌的研究”成果均获得195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1962~1964年,由鱼病学研究室编著完成了《湖北省鱼病病原区系图志》书稿,197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第三个阶段是1967~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这一时期是水产动物疾病学维持阶段。196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改名为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1972年,鱼病学研究室改称为养殖鱼病班。1973年又恢复了鱼病学研究室建制,下设草鱼出血病、烂鳃病与肠炎病组等。1977年恢复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的建制,下设出血病、细菌病、寄生虫病、免疫和病理等研究组。这一时期,尽管鱼病学研究成果不多,但在草鱼烂鳃病、白头白嘴病、鲢疯狂病、卵甲藻病、草鱼出血病原生物学、土法疫苗的使用等方面的研究有较大进展。
第四个阶段是1978年至今,是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持续发展成熟阶段。1978年以后,水产疫病严重地制约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我国水产疾病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和范围不断扩大,使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成为活跃的研究学科,特别在水产病原生物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物学和免疫学等领域,都有较大的发展。1985年12月,在武汉市成立了中国水产学会鱼病研究会,挂靠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现更名为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近年来,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但水生动物传病频繁发生,呈逐年加重的趋势,水产传染病问题已成为制约水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时期,如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疫苗防治研究取得突破(1978~1984年);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的出现暴发流行、病原分离鉴定及其综合防治措施研究全面展开(1989~1991年)。20世纪90年代之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水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疾病诊断及预防中得到广泛应用,如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16S rRNA检测技术,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n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assay, IFA)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断鱼病有着传统的形态学等诊断技术无法比拟的优点,能在水产动物感染病原菌但又未出现明显症状或大规模暴发前给予准确的预测和预报。近年来由于施用化学药物后会存在鱼体药物残留、出现抗药性菌株及破坏生态环境等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水产业面临着种质退化、疫病猖獗等挑战。因此,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水产动物病原检测、疾病预防及环境修复是水产业高效、持续、稳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更是未来水产业发展的热点。可以预料在我国水产养殖中,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分子生物学的诊断手段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目前,水产动物疾病学特别是水产动物传染病学已全面发展,在许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水产系统的技术推广站和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等均开展了水产医学研究,鱼病科研工作遍及全国,已形成了一个水产医学学科研究网,并培养造就了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总而言之,水产医学学科在我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我国已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产医学学科,它包括基础水产医学(微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预防水产医学(传染病学、寄生虫病学、流行病学、免疫学)、临床水产医学(诊断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分支学科。2011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分为兽医全科类和水生动物类两类,其中报考水生动物类考试且成绩合格的,可以申请注册从事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服务。2013年,*在水产学大类下新设立一个水生动物医学本科专业,也是应农业部要求重点支持培育的特色优势专业,由此水产动物传染病学应运而生,并迅速跨入更广、更精、更深入的蓬勃发展时期。迄今,国内一些水产高校相继开设了水产动物传染病学课程,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意义,而且对水产传染病的防治实践非常及时和必要。
第二节 水产动物新现传染病及流行特点
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2013年水产品总产6172万t,其中水产养殖产量4542万t,占水产品总量的74%。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不仅为国民提供了大量优质的蛋白质源,改善了城乡居民的营养结构,推动了国民体质的提高;也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如此高的水产养殖产量,加上相对粗放的养殖方式和相对分散的经营方式,必定带来养殖病害的发生、蔓延和传播,给水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水产动物疾病伴随着水产养殖的开始而发生,随着水产养殖的强化而严重。从某种程度上说,水产养殖的成败与否,与水产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及其能否控制有着很大的关系。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是制约水产养殖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的迅猛发展,水产动物疾病也逐年加剧,目前,在中国广为流行的各种水产动物疾病就达100种以上,其中较重
**节 水产动物传染病学及发展简史
水产动物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鱼、虾蟹和贝类等养殖动物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规律,及其综合防治体系的科学。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引起水生传染病发生的病因与传播方式、临床症状与流行情况、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等。它是一门水产动物疾病学分支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更强的学科。一方面以水产微生物学、鱼类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水环境学等学科为基础,另一方面同水产动物养殖生产密切地结合起来,是在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实践中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
水产动物传染病学主要研究水产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的方法,直接解决生产实践的水产动物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治等问题,与渔业生产、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水产动物传染病学的任务就是运用传染病学的知识,去正确地诊断和防治传染性疾病,推广和普及水生动物传染病的生态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健康养殖,更好地为养殖生产服务,使养殖产量达到稳产、高产,使水产养殖业得以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水产动物传染病学还要提高和加强本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扩大其研究的外延,加深其研究的内涵,提高水产动物传染病学的理论水平。通过水产动物传染病学课程学习,了解掌握水产动物传染病的诊断、综合防治体系及生态防控技术,以及水产新现传染病研究的**动态及手段,搞清楚水产传染源、宿主与环境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领会水产动物传染病的综合生态防控体系。
水产动物传染病学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与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早都起源于鱼病学相关研究。水产动物传染病学作为动物疾病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相对来说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它是伴随鱼类疾病学的发展而逐渐成熟起来的。尽管医学、兽医学、动物病理学已经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但17世纪国内外才有了鱼类疾病学的记载。
水产动物传染病学形成相对更晚一些,国外记载鱼类传染病学概念的产生是在18世纪的末叶。1790年,在意大利发现鳗鲡赤斑病暴发流行,在池塘、河流、湖泊和海湾等引起大量死亡。1874年,当时Tidona 等对鱼类淋巴囊肿病的描述是有关鱼类病毒病的*早文字记载。1894年,Emmerich和Weibel正式发表了对鱼类疥疮病病原细菌的分离研究报道,至此开启了水产动物传染病学研究。1904年德国鱼类学家Hofer 创建了鱼病学,开始研究不同鱼类的疾病与病原。此后水产动物传染病学经历漫长的50年,直到1956年Wolf 首次利用鱼类细胞培养技术分离出鱼类病毒,鱼类病毒性传染病研究才步入快速发展轨道。1914年首次报道淋巴囊肿病病原为病毒。1916年多姆拉切夫编写的《鱼类疾病》报道了鲤赤斑病。1922年后,苏联学者主要研究池塘鱼类疾病,并积累了一些重要的传染病学资料。1960年,利亚伊曼编著了《鱼病学讲义》。1988年Wolf 编著了《鱼类病毒及鱼类病毒病》专著,至此形成了鱼类病毒性传染病学的雏形。随后,鱼类病毒性传染病学研究进程加快,水生动物病毒病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自1988年开始,以研讨水生动物病毒病为主题、由国际著名专家倡导并组织的“国际低等脊椎动物病毒学术会议”每4年召开一次,至2017年共举行了10届,促进了水生动物病毒性传染病学的全面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淡水养鱼*早的国家。在商代晚期就有池塘养鱼“在圃鱼”的记载,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460年左右的春秋末期,政治家范蠡著有《养鱼经》,这是世界上*早的一部养鱼专著。《养鱼经》中强调养鱼环境条件必须适合于鱼类的生活习性,记载“以六亩地为池,池中有九洲”,“(鱼)在池中绕九洲无穹”,这在养鱼防病技术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此后,北宋大文学家苏轼(1037~1101年)所著的《物类相感志》中,描述有“鱼瘦而生白点者名虱,用枫树皮投水中则愈”,这是我国*早记载小瓜虫病治疗经验。
明代,文学家杨慎(1488~1559年)写于1554年的《异鱼图赞》中说“滇池鲫冬月可荐,中含腴白”,“北客乍餐,认为面缆”,这是我国对舌状绦虫的*早记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3年)编著的《农政全书》中记载:“凡凿池养鱼必以二,有三善焉”,“不可以沤麻,一日即汛”,“汛”就是池鱼浮头或泛池。徐光启总结分析了池鱼浮头、中毒的死亡原因,并找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他在书中总结认为“池瘦伤鱼,令生鲺”,“有(鲺),则以松毛遍池中浮之则除”,这是我国全面总结鱼类养殖和疾病防治方法的记载,可见当时池塘养鱼已很兴盛。实际上这比国外记载要早38年,1666年欧洲Balder 才发现记述鱼鲺寄生虫病。
清朝(1636~1912年),在水产动物疾病方面很少有研究记载。我国对鱼类细菌性传染病的研究开展得较晚,起步于王德铭先生1956年对荧光假单胞菌引起青鱼赤皮病的研究。1959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编写了《鱼病学讲义》,这是我国**本鱼病学教程,至此真正把鱼病学作为一门学科比较系统全面地建立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水产动物疾病学和其他生命学科一样,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初创期、发展期、维持期、成熟期4个发展阶段。**个阶段是1950~1955年,这是中国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初创阶段。这一时期开创鱼病学研究,倪达书(1907~1992年)作出了巨大贡献,倪先生是我国鱼病学的创始人。1951年,倪达书等研究人员在江苏省无锡太湖进行青鱼、鲢、鳙等四大家鱼寄生虫学调查。1953年,在浙江省菱湖镇成立我国**个鱼病工作站,在研究鱼病病原体及防治方面取得一些重要成绩。例如,硫酸铜治疗草鱼鳃隐鞭虫病、磺胺胍治疗青鱼和草鱼肠炎;发现青鱼、草鱼多数肛门红肿,肠道全部或大部发炎充血和化脓溃烂,病鱼死亡很快,同时有很大的传染性,但当时毫无办法,这就是草鱼出血病的*早发现;开展了草鱼烂鳃病、青鱼和草鱼赤皮病的研究。同时,提出了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混合堆肥饲养鱼苗,漂白粉在食台周围挂篓和硫酸铜挂袋等一系列简便易行、效果显著的防治鱼病的方法;在一般饲养管理方面提出了“三消”(池塘、鱼体和饵料消毒)、“四定”(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等具体技术措施,沿用至今仍不失为防治水产动物传染病的良方。
第二个阶段是1956~1966年,这是我国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发展时期。1955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组人员不断增加,为水产疾病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1年,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了鱼病学研究室,分设鱼类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药物药理3个研究组,开展了水产病原生物学、病理学、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当时一些水产院校也开设了《鱼病学》课程,从而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产动物疾病学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水产疾病学内容。这一时期,“鱼病的预防和治疗”和“鲩、青鱼传染性肠炎病的研究”等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中国淡水鱼类鱼病防治”和“青鱼赤皮病致病菌的研究”成果均获得195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1962~1964年,由鱼病学研究室编著完成了《湖北省鱼病病原区系图志》书稿,197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第三个阶段是1967~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这一时期是水产动物疾病学维持阶段。196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改名为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1972年,鱼病学研究室改称为养殖鱼病班。1973年又恢复了鱼病学研究室建制,下设草鱼出血病、烂鳃病与肠炎病组等。1977年恢复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的建制,下设出血病、细菌病、寄生虫病、免疫和病理等研究组。这一时期,尽管鱼病学研究成果不多,但在草鱼烂鳃病、白头白嘴病、鲢疯狂病、卵甲藻病、草鱼出血病原生物学、土法疫苗的使用等方面的研究有较大进展。
第四个阶段是1978年至今,是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持续发展成熟阶段。1978年以后,水产疫病严重地制约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我国水产疾病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和范围不断扩大,使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成为活跃的研究学科,特别在水产病原生物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物学和免疫学等领域,都有较大的发展。1985年12月,在武汉市成立了中国水产学会鱼病研究会,挂靠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现更名为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近年来,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但水生动物传病频繁发生,呈逐年加重的趋势,水产传染病问题已成为制约水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时期,如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疫苗防治研究取得突破(1978~1984年);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的出现暴发流行、病原分离鉴定及其综合防治措施研究全面展开(1989~1991年)。20世纪90年代之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水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疾病诊断及预防中得到广泛应用,如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16S rRNA检测技术,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n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assay, IFA)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断鱼病有着传统的形态学等诊断技术无法比拟的优点,能在水产动物感染病原菌但又未出现明显症状或大规模暴发前给予准确的预测和预报。近年来由于施用化学药物后会存在鱼体药物残留、出现抗药性菌株及破坏生态环境等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水产业面临着种质退化、疫病猖獗等挑战。因此,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水产动物病原检测、疾病预防及环境修复是水产业高效、持续、稳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更是未来水产业发展的热点。可以预料在我国水产养殖中,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分子生物学的诊断手段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目前,水产动物疾病学特别是水产动物传染病学已全面发展,在许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水产系统的技术推广站和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等均开展了水产医学研究,鱼病科研工作遍及全国,已形成了一个水产医学学科研究网,并培养造就了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总而言之,水产医学学科在我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我国已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产医学学科,它包括基础水产医学(微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预防水产医学(传染病学、寄生虫病学、流行病学、免疫学)、临床水产医学(诊断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分支学科。2011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分为兽医全科类和水生动物类两类,其中报考水生动物类考试且成绩合格的,可以申请注册从事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服务。2013年,*在水产学大类下新设立一个水生动物医学本科专业,也是应农业部要求重点支持培育的特色优势专业,由此水产动物传染病学应运而生,并迅速跨入更广、更精、更深入的蓬勃发展时期。迄今,国内一些水产高校相继开设了水产动物传染病学课程,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意义,而且对水产传染病的防治实践非常及时和必要。
第二节 水产动物新现传染病及流行特点
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2013年水产品总产6172万t,其中水产养殖产量4542万t,占水产品总量的74%。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不仅为国民提供了大量优质的蛋白质源,改善了城乡居民的营养结构,推动了国民体质的提高;也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如此高的水产养殖产量,加上相对粗放的养殖方式和相对分散的经营方式,必定带来养殖病害的发生、蔓延和传播,给水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水产动物疾病伴随着水产养殖的开始而发生,随着水产养殖的强化而严重。从某种程度上说,水产养殖的成败与否,与水产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及其能否控制有着很大的关系。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是制约水产养殖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的迅猛发展,水产动物疾病也逐年加剧,目前,在中国广为流行的各种水产动物疾病就达100种以上,其中较重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