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791654
本书作者是建筑专业出身,同时也是一位红学爱好者,作者以独特的角度,描绘出《红楼梦》中的人物居住环境,结合了文学艺术和园林建筑艺术,文学性与艺术性兼具,一方面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园林艺术、建筑艺术,另一方面结合《红楼梦》中的人物特性、故事情节来描述园林建筑的设计,两者相辅相成,通过对多个不同领域相结合的描写叙述,为读者展开了较深入地解析。通过作者多年对《红楼梦》的研读和坚实的专业基础,引导读者进入书中的园林建筑世界。《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已被诸多红学大师进行过分析研读,但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建筑师眼中的《红楼梦》更多地承载了我国建筑历史的文化和精髓,古典建筑肯定与园林脱不开联系,因此作者将两者穿插描述,更便于读者理解学习。
Ⅰ 宁荣府
诗礼簪缨气峥嵘——宁荣府………………….. 018
广宇重门庭院深——宁国府………………….. 030
府第……………………………………. 031
宗祠……………………………………. 036
花园……………………………………. 044
轩峻壮丽重威仪——荣国府………………….. 049
荣国府正院……………………………….. 050
贾母院………………………………….. 056
贾赦院及贾政院……………………………. 071
凤姐院及梨香院……………………………. 077
Ⅱ 大观园
移天缩地锡大观——大观园………………….. 088
园之史………………………………….. 093
园之建………………………………….. 099
园之景………………………………….. 107
园之名………………………………….. 117
琳宫绰约殿巍峨——大观楼………………….. 120
夜雨潇湘竹里馆——潇湘馆………………….. 130
蘅芜满苑萝薜芳——蘅芜苑………………….. 144
绿玉红香花似锦——怡红院………………….. 158
竹篱茅舍杏花繁——稻香村………………….. 174
紫菱如锦入水流——紫菱洲………………….. 180
桐剪秋风蕉待雨——秋爽斋………………….. 187
红蓼花繁心意冷——暖香坞………………….. 196
白雪红梅笼青烟——栊翠庵………………….. 203
藕花深处香盈榭——藕香榭………………….. 212
因岩成室芦荻满——芦雪广………………….. 219
搜神夺巧名园妙——屋亭桥………………….. 226
屋…………………………………….. 227
亭…………………………………….. 235
桥…………………………………….. 245
Ⅲ 融会贯通
抱水衔山花木间——园林观………………….. 256
后记…………………………………. 270
文字是文化的基础,也是艺术的根基。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也是艺术的体现。
研究《红楼梦》中的园林和建筑,必须了解中国古典园林和建筑。因此,也必须了解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化。因为中国的文字起源于甲骨文,为象形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系统,故而保存着建筑最原始的功能及形态,是最直接、最真实、最客观的描绘。
现代“建筑”一词,源于英文Architecture,经由日本翻译而来,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主要包含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两部分。而在中国古代,称之为“营造”。相应的,现代的“建筑师”,在古时称为“匠人”。
营造,即“经营、建造”,通常包括前期的构思、规划和后期的营建、施工两部分,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也是传统文化思想、哲学理念的再现。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由官方颁布的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籍即以“营造”为名,称《营造法式》。20世纪30年代成立的,我国第一个传统建筑学术研究团体亦以“营造”为名,称“中国营造学社”。
关于“匠人”,最经典的论述出自《周礼·考工记》,其文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意思是:王城每面边长九里,有三个城门。城内纵横各有九条道路,每条道路可容九辆马车并行。王宫居中,左侧是宗庙,右侧是社坛(或社庙),前面是朝堂,后面是市场。朝堂和市场的面积各为一夫(约100步×100步)。
《红楼梦》成书于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发展再一次达到巅峰的时期。从历史来看,封建社会位于盛极而衰的转折点——笼罩在“康乾盛世”的光环之下,却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当时的社会面子上风平浪静、盛世太平,底子里却波涛汹涌、暗流丛生。故而,曹公雪芹
“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含泪撰成此书。正如鲁迅先生评价贾宝玉那样:“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1]曹雪芹正是茫茫浊世中的“呼吸、领会”者,如“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子一般,虽非孑然一身,却也曲高和寡,颇有高处不胜寒之感。
鉴于任何作品都不可能脱离时代而独立存在,任何时代的作品也不免会带上时代印记。《红楼梦》中的建筑,自然也不会脱离《红楼梦》所处的时代,以及中国古典建筑的文化体系。然而,伟大的作品虽然不能脱离时代的印记,却可以超越时代的局限,从而得到普世价值的认同,此所谓“经典”也。
古人云:“看西厢流泪,替古人担忧”,虽是调侃,却也颇得情理。书读到深处,自然要“入乎其内”,如此方可与古同行;也需要“出乎其外”,如此方可以古为鉴。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2]的确,唯有如此,才能“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红楼梦》即是如此——融入时代又超越时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