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9904512
*由著名作家高占祥、周殿富等主编;
*视角崭新、配图精美;
*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独特视角纪录中国近现代爱国名人之生平,以名人之人格魅力引导当下青少年之价值取向;
*读者了解和认识近现代爱国人士的入门之书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生于广东新会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者。他起初从政,力倡立宪求民主,于立宪一派领袖群伦;而后治学,精研学理普新知,于学问世称百科全书。他以一支如椽巨笔划出篇篇雄文,在近代思想界独领风骚。他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推行的主张难免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而不及广大人民,这是他的时代局限性。在国事陵夷的背景下,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梁启超在一没有实权,二受到地主贵族顽固派打压,三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情况下,勉力而
为,鼓吹立宪,呼唤民主,开启民智,顺应时代风潮,为中国的救亡图存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引言/001
章 少年英才
耕读传家/001
幼年启蒙/003
少年神童/006
凌云壮志/009
乡试中举/011
第二章 维新之路
拜师南海/013
万木草堂/017
眼界大开/019
第三章 戊戌风云
痛心疾首/023
公车上书/025
目 录
立会强学/028
主笔时务/031
湖南新政/034
百日维新/039
第四章 海外流亡
初到日本/049
天下清议/052
庚子勤王/057
致力新民/059
文界革命/064
美国之行/067
第五章 立宪领袖
笔战民报/072
清廷立宪/076
结社政闻/079
办报《国风》/082
重归故国/086
梁袁合作/089
“流人才内阁”/092
第六章 力反复辟
帝制逆流/098
发难西南/102
力促统一/111
对德宣战/116
联段讨张/119
与康有为分道扬镳/122
出任财政总长/125
第七章 江湖之远
启程赴欧/128
力拒签字/129
欧游心影/135
第八章 学者风范
潜心治学/140
授业南开/143
执教清华/145
第九章 流风余韵
大师长眠/150
俊秀满门/153
名垂青史/157
后记/161
梁启超年谱/164
“国也者, 积民而成。 国家之主人为谁?即一国之民是也。 ”
——梁启超
大凡天才人物 ,总有一番常人难以企及的淋漓气象。
他少年得志,素有神童美誉,号称岭南奇才。4岁发蒙,9
岁走笔千言,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19岁入万木草堂,师
从康有为,聆其大海潮音,眼界大开,遂生维新之志。
他志在天下,拳拳报国之心,一朝得展英才。23岁参与组
织公车上书,创强学之会,崭露头角。24岁总编《时务报》,
撰《变法通议》,声名大噪。25岁任职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
人尽其才,风华正茂。26岁入京,受六品衔,奉旨办译书局,
百日维新,风云激荡。同年戊戌政变起,流亡日本,创《清议
报》,主持天下清议。
002
不同时期的梁启超
他鼓吹立宪,笃定改良之路,为之九死不悔。28岁组织发动
庚子之役,勤王失败,不得其志。30岁创《新民丛报》,以常
带感情之笔锋欲新天下之弱民;创《新小说》,倡“小说界革
命”,以小说为文学之上乘,文界为之一振。35岁组织政闻
社,志在立宪。41岁领袖进步党,在熊希龄内阁任司法总长。
他力反帝制,顺应时代潮流,为之运筹帷幄。43岁与其爱
徒蔡锷西南倒袁,发动护国运动,策动广西独立,如椽大笔扫
千军。45岁随段祺瑞马场誓师,力抗张勋复辟,不惜与恩师分
道扬镳。后任段氏内阁财政总长,不得志,终退出政坛。
他胸怀天下,身处江湖之远,心忧庙堂之高。47岁赴欧洲
考察,探索国家出路,识东方文明之可贵;后洞察巴黎和会之
弊,力促拒签合约,遂成国内五四运动之先声。
他博学多才,治学洋洋大观,堪称百科全书。50岁赴京沪
等地演讲,宣传新知。53岁讲学于清华国学研究院,列四大导
师之一,于史学、哲学、文学、经学、法学、伦理、宗教皆有
003
不凡建树。
他57岁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京沪两地开追悼会,参与者
甚众,时人谓其前半生是“长彗烛天,琼花照世”,暮年却是
“光沉响绝”。
他便是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号任公,别署饮冰
室主人,生于广东新会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是中国近代著名的
资产阶级启蒙者。他起初从政,力倡立宪求民主,于立宪一派领
袖群伦;而后治学,精研学理普新知,于学问世称百科全书。他
以一支如椽巨笔划出篇篇雄文,在近代思想界独领风骚。
他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推行的主张难免从资产阶级立场
出发,而不及广大人民,这是他的时代局限性。在国事陵夷的
背景下,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梁启超在一没有实权,二受到
地主贵族顽固派打压,三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情况下,勉力而
为,鼓吹立宪,呼唤民主,开启民智,顺应时代风潮,为中国
的救亡图存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这已足以令他名垂青史。
章 少年英才
耕读传家
南国水乡,物产富饶,人杰地灵,历来是钟灵毓秀的风水
宝地。一江水气将沿岸土地滋润得秀美肥沃,让生活在江水流
域内的人民丰衣足食。而丰沛淋漓的水源也让沿岸土地在无形
之中氤氲出比山地高原地区更为磅礴的俊秀之气。梁启超的家
乡广东省新会县,便是地处珠江三角洲南端的一方水土。这里
绿树相合,湖山相映,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小城。
他的故事就从这里说起。
1873年2月23日,大清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梁启超出
生在新会南部的熊子乡茶坑村。此时距鸦片战争已经过去三十
多年,距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也已经有九年了。地处南疆的广
东,是中国早遭受欧美资本主义列强铁蹄践踏的土地。腐朽
的清帝国既无力抵挡列强的坚船利炮与经济掠夺,又被国内此
002
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搞得焦头烂额。内外交困之下,统治阶层中
的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国门渐开,洋务渐起,师夷长技
以制夷。救亡图存的历史就此展开,绵延跌宕近一个世纪。在
这近一个世纪的时代风云之中,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杰出代
表,梁启超从这里走向全国,在思想界独领风骚二十年。
广东新会梁启超故居
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为梁氏祖居之地。村东有座熊子
山,山上有座建于明代的凌云塔,塔共七层,挺拔俊秀,状如
铁笔,故又俗称文笔塔。故老相传,正是有了这座文笔塔,茶
坑村才出了梁启超这样一位学贯中西的大手笔。
梁启超出生的时候,梁氏族人已在此地世代经营两百多年
了。梁氏祖上都是以农耕为业,至梁启超祖父梁维清,方才用
力于学,生活中一边耕田种地,一边刻苦攻书,在其有生之年
003
得中秀才,光大了梁氏门楣,一举使得梁家跻身于乡村士绅阶
层,在当地,也算是终有一席之地。
梁维清,字延后,号镜泉先生,生于清嘉庆二十年乙亥,
卒于光绪十八年壬辰。他做过八品教谕的小官,掌管一个县的
教育事业。他采购图书,置办土地,过上了“半为农者半为
儒”的生活。虽然还是富而不贵,但他梁维清在茶坑村,也算
得上是一位大人物了。
祖父梁维清正式确立了梁家半耕半读的家族生活,但身无
功名对封建时代的读书人来说始终都是一个莫大的遗憾。因
此,镜泉先生对自己的子孙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是梁维清的第三子,字祥徽,号
莲涧先生,生于1849年,卒于1916年。梁维清对梁宝瑛倾力培
养,期待儿子能在举业上争得一番功名。但梁宝瑛似乎天生不
善此道,屡次考试都不是很顺利,后成为一名教书先生,再
与科举无缘,未能让镜泉先生得偿所愿。但梁宝瑛满怀济世之
心,又办事公道,深得乡民尊敬。梁氏“田可耕兮书可读”的
生活方式在父子两代的前后相承下,日趋稳固了。
幼年启蒙
梁家科举无名,恐怕是镜泉先生心中的遗憾。他自己
刻苦攻读,希望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博得功名使梁家家族的地位
更上一层楼,但遗憾的是,终其一生也只考中秀才,举业无
004
望。儿子梁宝瑛虽然也努力攻书,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后以
教书为业,镜泉老人的希望再次落空。因此,梁启超这个孙儿
的出生,给老人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期待。
两三岁的时候,梁启超便在母亲的教导下开始识字。梁启
超的母亲赵氏,生于书香门第,聪慧娴淑,知书达理。她对儿
子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不仅教授他知识,更教授他为人处世
的道理,耳提面命,一丝不苟。据梁启超本人回忆,他六岁时
说了一次谎话,被母亲知道了。母亲叫他跪下,并用鞭子打了
他数十下。母亲对他说:“汝若再说谎,汝将来便成窃盗,便
成乞丐。”梁启超不仅把母亲的言传身教铭刻在心,更是将母
亲的教训奉为至理名言。
梁家在当地的经济条件尚算优裕,这为梁启超幼年的启蒙
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1877年,这年梁启超五岁,在祖父和父母的指导下,他开
始学习“四子书”和《诗经》。所谓“四子书”也就是四书,
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儒家经典的合
称。对于梁家的这位长孙,祖父梁维清倾注了几乎全部的精
力。梁家宅院后方,有一间小房子,这是镜泉老人为方便梁启
超学习而专门修建的。白天,镜泉老人教孙子读“四书”,读
《诗经》。到了晚上,祖父便给他讲历代的忠义英雄故事,同
时不忘温习白天的功课。困倦之时,祖孙俩便同床而卧。聪颖
的梁启超让镜泉先生很是满意。
005
梁家所在的新会县,距离崖山不远。崖山地处新会县南
部,位于南海和银州湖的交界地带,西面有汤瓶山与之对峙,
两山之间水通大海,如同一对大门一样,这就是崖门了。崖门
古战场,则是南宋为元所灭的地方,也是南宋忠臣陆秀夫誓死
不降负帝投海的地方。巧合的是,梁家祖坟就在崖门。每年清
明时节,梁家族人乘舟扫墓,崖门古战场是必经之地。每每此
时,镜泉先生便对孙儿讲述南宋史事,激扬清壮,慷慨悲歌。
幼年梁启超在这种身临其境般的爱国主义精神洗礼之下,以身
报国之心逐渐滋养起来。
祖父梁维清的循循善诱,激发了梁启超旺盛的求知欲。年
仅五岁的他就已经跟随父亲将“五经”(儒家经典著作《诗
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读完。六岁的时
候,父亲梁宝瑛将他带进茶坑村私塾,在这里梁启超学习了中
国历史和古典诗书,同时也学习诗文写作,总体上接受了非常
传统式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而梁启超也没有让祖父及父母失
望,天资聪颖的他九岁时就已经可以写出洋洋千字文通字顺的
文章了。
梁启超也曾写到自己幼年的读书经历,除了四五岁时在祖
父及父母的指导下读“四子书”与《诗经》外,“六岁后就父
读,受中国史略、五经卒业。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
十二岁应试学院,补博士弟子员。日治帖括,虽心不慊之,然
不知天地间于帖括外,更有所谓学也。辄埋头钻研,顾颇喜词
006
章,王父、父母时授以唐人诗,嗜之过于八股。家贫无书可
读,惟有史记一,纲鉴易知录一,王父、父日以课之,故至今
史记之文能成诵八九。父执有爱其慧者,赠以汉书一,姚氏古
文辞类纂一,则大喜,读之卒业焉”。幼年时期的教育为梁启
超打下了稳固的国学根基,启蒙时期的教育效果是以后的教育
所无法取代的。
少年神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