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378192丛书名: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
文史专家陶文鹏
这是一部有思想、有智慧、有现实启迪意义的佳作。全书故事情节完整连贯,场景细节生动丰富,人物对话和独白口吻传神,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文学专家白烨
作者对传主有着特别的喜爱与深入的了解,因而能以翔实的史料、舒朗的叙述、畅达的文笔,描述了一代名相管仲虽出身低下,却依靠自身努力成就不朽功业的辉煌经历:助齐称霸、诸侯结盟、晚年荐才,以及整饬吏治、推行法治、重视商业、发展经济、民本思想等,凸显了管仲作为一个改革家兼思想家遗泽后世的风范,还原出一个生动真实的名相形象。
《千古一相——管仲传》以详实的史料,舒朗的叙述,畅达的文笔,描述了一代名相管仲虽出身低下,却依靠自身努力成就不朽功业的辉煌经历:助齐称霸、诸侯结盟、晚年荐才以及整饬吏治、推行法治、重视商业、发展经济等,书中尤以对管仲尊重民意、顺应民心的民本思想和遵从事物规律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创见与实践的着意发掘,凸显了管仲作为一个改革家兼思想家彪炳史册的功勋与遗泽后世的风范,还原出了一个生动真实又难能可贵的伟人形象。
章 祖上也是王侯家
第二章 生逢乱世多舛运
第三章 少年有志不言苦
第四章 分金亭上话入仕
第五章 避于乱世洁吾行
第六章 夜来风雨倚晴日
第七章 乱世关山重重险
第八章 智倚祸中福难料
第九章 良才得处天意悯
第十章 江河驻胸天下宽(上)
第十一章 江河驻胸天下宽(下)
第十二章 小谋初展试大图
第十三章 冒天下之大不韪
第十四章 倡导和谐开先河
第十五章 伐戎救燕震天下
第十六章 安鲁抑楚救卫邢
第十七章 葵丘会盟安周室
第十八章 英容犹在彪千古
后 记
附录一 管仲年谱简编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跋
后记
一
管仲谢世九十四年后,孔子诞生。又五十年后,孔子任鲁国中都宰。他对管仲作了中肯的表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代思想家,确切出生地不详,《史记》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从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来看,老子也是管仲谢世后出生的。
管仲谢世二百七十三年后,孟子生于战国时期的邹。
管仲谢世二百七十六年后,庄子生于宋国的蒙邑。
从这些大学问家的诞生时间看,他们的成长时期都曾经浸润于管仲留下来的大量学说与文献。就连我们常用的成语“一字千金”,考其来源也正是管仲时代刊布法令政策于城门下墙上广泛征求意见的形式而来。
管仲的墓在山东淄博市齐古城之北。高大肃穆,但车马冷落,去的人很少。距那一百八十公里处有个宽广伟岸的孔子墓,则香火旺盛,过五逢十还要载歌载舞举行祭祀,届时都是皇帝到场致辞,个个顶礼膜拜没一点马虎。但谁会记得孔子评价管仲的话呢?
究其所以然,我以为管仲将浑身的本事都传给了人们,人们持其技艺就能够生存了,还要敬他做什么?孔子则不然:这心灵的名堂是摸不透,搞不好要惹灾的,得敬着些,忽悠不得!所以,人才有“病之心焉”之说。
二
历史始终是在螺旋式循环中发展。大约在公元前三七四年前后,齐国的命运果然如周太史的卜卦所言,在陈完(田完)后代的手上重新崛起。这位战国时期的齐桓公田午是田齐的第二代国君,他的祖先陈完为他们留下了大量管仲的文化遗产,并经过历代私家整理,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说。由于田氏代齐的时间还不久,新生政权有待巩固,而人才又十分匮乏,于是齐桓公田午继承齐国尊贤纳士的优良传统,在齐都临淄的稷门附近,将管仲时代讲课的地方直接辟为学宫,即后人所言“稷下学宫”。后来,齐桓公田午干脆建起了巍峨的学宫,设大夫之号,招揽天下贤士,收集流传在外的大量的管仲治国之学,刊布管仲的精辟文献。
到了齐威王、宣王之际,随着齐国国势的强盛,他们越来越认识到管仲的伟大,他的大量言论与文献理当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发扬光大。大约在这个时候,管仲留下来的言论与文章以《管子》称谓刊布于世,并在稷下学宫加以专业性的传播。
《韩非子》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家者家有之。”可见在战国末叶,《管子》书已经传播很广。到了西汉时期,《管子》继续广泛流行,贾谊、晁错、桑弘羊等政治家都研读过此书。司马迁对管仲更是倍加崇敬。
近代学者罗根泽(1900—1960)提出:《管子》“在先秦诸子,裒为巨帙,远非他书可及。《心术》《白心》道体,老、庄之书,未能远过;《法法》《明法》,究论法理,韩非《定法》《难势》,未敢多让;《牧民》《形势》《正世》《治国》,多政治之言;用兵则有《七法》《兵法》《制分》;地理则有《地员》;《弟子职》言礼;《水地》言医;其他诸篇,亦皆率有孤诣。各家学说,保存多,诠发甚精,诚战国、秦、汉学术之宝藏也”。
历代学者大多将《管子》作为法家著作看待,这主要从全书的政治思想着眼,看到了它的哲学思想以道家为核心的缘故。其实,在战国时期,法家鼓吹“法治”,排斥文教德行;儒家强调“德治”,重视道德教化。这两种针锋相对的政治思想在《管子》里都有具体的体现。特别是它全面而独到的经济思想,至今仍然有着深刻的社会指导意义。
管仲提倡“富国富民”是放在发展生产力上的!
管仲制定的相关政策时效性极强。如当时盛行的“厚葬”之风,管仲提倡严禁。他颁布一条法律:棺椁超过一定厚度,就必须受到戮尸的惩罚!但在物质丰富时期,他又主张以奢侈来促进消费,以刺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经济学、消费学观念就是在今天也不过时!
三
稷下学宫脱自管仲生前的讲堂,在这个讲堂上,管仲用自己的学识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者。
《管子·弟子职》篇,就是管仲亲自制订的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从饮食起居到衣着服饰,从课堂纪律到课后复习,从尊敬老师到品德修养,都规定得详细严格。由此可见当年稷下学宫的规章制度也是健全、严格的。称稷下学宫是中国历早的学堂,当之无愧!正因如此,管仲的思想通过稷下学宫的播撒,孕育诞生了影响中国历史的一大批圣贤: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墨子等……同时也就诞生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接予、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兒说、鲁仲连、邹爽、荀子等。尤其是荀子,曾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甚为可贵的是,当时齐国统治者对稷下学宫来访学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因此,稷下学宫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官办的政治顾问团体。
因此,郭沫若高度评价说:“这稷下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有划时代的意义……发展到能够以学术思想为自由研究的对象,这是社会的进步,不用说也就促进了学术思想的进步。”“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的一个峰的。”总之,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发展,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开创了百家争鸣的一代新风,促成了中国历史上次思想大解放、学术文化大繁荣的黄金时代;同时,稷下学开启秦汉文化发展之源,对秦汉以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
在此,作者想就管仲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提出三点,来作为本书的结语:
一、管仲是人类历早的奴隶解放者。
解放奴隶,不是管仲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由于实际生活中的贫富不均、灾年民众大量逃亡、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的严峻现实,喜欢据实际解决问题的管仲不得不正视而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措施。事实证明,奴隶身份一旦消除,蕴藏于奴隶阶层的生产力如火山爆发,加上管仲以“均分地利”和“相地衰征”为特征的封建主义的土地改革;再实施灵活机动的税制;齐国经济一跃而升,自然锐不可当。同时,他还自上而下地废除奴隶主的食邑制,解放或承认溃逃于外的前奴隶有限的自由身份,这种史无前例的行为,在那个时代是难能可贵的!而林肯在美利坚合众国解放奴隶,要晚于管仲两千几百年,那是人类历史上多么伟大的壮举!
二、破格选拔人才,从国家和民众两方面监督官员。
管仲破格选拔人才,是从商王汤履启用伊尹、商王武丁编造神话解放傅说奴隶身份中得到启发的。国家急需大量人才,管仲建议一改过去单一从贵族中选拔的做法,改从贵族与士、农、工、商四民中不拘一格选人才。要求每年“正月之朝”让各乡长官将该乡“居处好学”、“聪慧质仁”的人才报告朝廷;让“桓公召而与之语”,将“其质足比成事”,“立而授之”。管仲尤其重视从农民阶级与解放的奴隶中选拔国家人才。如果有人打压人才不报并“蔽圣”,发现后要治重罪。
管仲采取乡长推荐、朝廷鉴定、实践考验的“三选”官员法,打破了过去贵族对人才的垄断,虽然不能与今天的人才选拔制度可比,但在当时却打破了三代以来被视为天经地义的贵族血缘政治,这是值得肯定的一大进步。正因为管仲选拔人才的制度打破了“唯血统论”,触犯了封建君主们的“根柢”、“正宗”,也是其不能得到如孔子那样受顶礼膜拜的根源。
“正月之朝,五属大夫复事,桓公择其寡功者谪之。”管仲制定了严格的考察现职官员制度。结果是,凡为政“不治不能”者,田野多荒废者,刑狱多矫诬者,都要问责官员!这数千年前“干部问责制”的诞生,说明了管仲对国家管理职能的一种先知先觉。仅此还不够,管仲又提出创建“啧室之议”(即早的纳谏机构)。啧,《说文》释为“大呼”,引申为大鸣大放、互相争论。《管子·桓公问》专门记载了“啧室之议”。因为有了这一制度,齐廷才能听到民众的呼声,并通过这种方法监督各级官员忠于职守、少犯错误,也才能使齐国有生气勃勃的干部队伍。这不就是“群众监督”制度吗?
这里让我想起了刚刚登基的齐桓公问管仲,需要制定什么样的制度来管理国家。管仲说,三皇五帝先王先祖早就有了制度,现在需要的是执政者的“德”!有执政者的“德”,才能有官员的“仁”,才能有上行下效,才能有民富国强,天下大同!数千年后,重读这些先贤哲人之言,振聋发聩啊!
三、中国古代位朴素唯物主义者。
如果我们认真地研究一下《管子》,不难发现在管仲对于政治、经济、战争、外交问题的论述中,提出天地是自然存在的,它们没有意志!这可是打破了三代以降,人们普遍认为天地是神祇、权威,需要人们膜拜祈祷的理念!管仲说“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甚多,皆有均焉,而不常变也,谓之则”,这就是说,万物由气生成,而气是自然之天地所出,而物的生成变化皆有规律。这一论点早于道家之定律二百多年。
管仲在处理日常生活的事件时,往往会将矛盾的对立面看成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由此而使自己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带有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从中提出“度”的概念。就连如何对待“小人”的问题上,管仲的处理方法在今天也是很有借鉴作用的啊!
在伦理道德与发展生产的关系上,管仲还有一个垂之千古的著名命题,即“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是管仲来自实践的获得,但历朝历代都有人反对,而我们可以明白无误地承认它的基本原理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契合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存在决定意识,生产、经济、生存是性的,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是第二性的。管仲的伟大正是在漫如长夜的古代社会提出非常接近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那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将他定位为中国古代史也是世界古代史上个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哲学家,过分吗?一点也不过分。他去世二十年后,希腊才诞生了泰勒斯!
2012年7月12日—2014年6月2日
写于长江南岸之紫金山下文华园
2014年10月9日凌晨改毕
跋
每位作家的创作都是不同的。
从我已经出版的几十部著作看,它们相互间几乎毫不相干。比如,我在大学时代就出版训诂学著作。我写小说,深深扎根于吴越地带,所以,那浓郁的吴越语言被评论家们称道,但有评论家认为我搞古文是“不务正业”,要不然,吴越小说会写得更好。然而,我酷爱文学与历史,我把苏州园林置于历史人物命运的起伏之中,出版的《历史沉钩》在纸质书不景气之时,仍有很好的市场,还被译为外文在国外专业出版社出版。当然,我还有一些读史的随笔也得到了读者的青睐……
这本书,更是自我挑战的结果。我从小近古文,后抽空研读《吕氏春秋》,计划出版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吕氏春秋全释》。不料,作家出版社发起这套丛书的创作出版工程,我不自量力地参加到选题竞争中,竟然也就中标,竟然也就花三年时间来慢慢地啃这块“排骨”!现在,交卷了,我还是没放下心中的忐忑不安,我在等待读者的判决……
从上述的情况看,我应该是一个不断向自己挑战的人,但也可以说是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或者说“自信心并不坚强”。但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人活着,就是要不断地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我相信,百年之后,许多部写管仲的书都列于苛刻的读者面前,这部《管仲传》仍然会在大家的视线里,毕竟我整整写了三年,而准备工作就做了二十多年。
非并历者,隔靴之痒难搔。
2014年10月9日凌晨
于紫金山南麓文华园北窗下
管仲十四岁那年,一位名叫禹孙的人,跋山涉水来到颍上。他在村口看到一位少年在耕地,非常轻松,嘴里还哼着歌。大树下一位农妇手里忙着劈麻,两眼看着地里的少年。这位叫禹孙的人感到好奇,上前问农妇:我见过许多耕地的,从来扶犁都很累,他怎么那样轻松?农妇警觉地看看他,问:先生是过路人?渴了想喝水,我这瓦罐里有,请喝了赶快赶路吧!
禹孙诧异道:老妇人这么紧张干什么?
农妇说:先生不必多问。要喝水就喝,不喝,请赶路吧!
禹孙说:我就到这个村上。
农妇更警觉了:你找谁家啊!
禹孙不答,只是盯着那耕地的孩子看。忽然他冲到地里,来到少年身边,一下子看到了那锃锃亮的犁,大惊失色道:这是铁精,你们从什么地方得到的?如果给蔡侯知道,动用国家的禁品,按周律是要满门抄斩的啊!
少年满不在乎地说:铁精用于打仗,难道就不能用于农作吗?
禹孙说:你是谁?好大胆,敢与我这样说话扳理。哦!我想起来了,此地是管叔之后的家园,果然是雄风不弱啊!你不会对我说你不姓管吧?
少年说:干吗回避?我姓姬,管氏,排行老二。人叫我夷二,或者夷吾。大名,管仲。
禹孙说:这么说,你就是我旧友管山之后!
管仲说:父亲去世时,我还没出生……
禹孙打断道:年少不畏虎,将来必成大器啊!忽然又想到了什么地问,听说管山之子曾经被晋昭侯任命少卿的啊!
管仲说:那是我兄长,大我二十五岁。我是老末。母亲怀我六甲,父亲应聘去晋国,途中遇山洪暴发而故。我名叫“夷吾”,含有遗腹子的意思!
禹孙高兴地抱住管仲,激动地说:我找你找得好苦啊!转身对农妇说,我奉蔡侯之命前来寻找管山之后,果然找到了。
大家到了管仲家中,坐下说话。
话题还是回到了犁头。
禹孙重新观看犁头,感叹道:连年战争,铜与铁精都用到战争上去了,而且许多国家都将铜与铁精作为国家专控,严禁民众拥有。公爵王孙家也没见他们用铜与铁精做犁头啊!一般民众家里,都是木犁、石犁。这么大的铁精,做成大刀,做成利斧!可以杀多少敢于来犯之敌,你却用它做成了犁。难道犁比国君的疆域还重要吗?
管仲说:是的。用铁精犁耕田耕得更好,能产更多的粮食,而粮食应该比国君的疆域重要。没有疆域,会得到的。没有粮食,再大的疆域也会失去!没有粮食,人就没法生存,没有了人,再大的疆域也是荒漠嘛!
禹孙听到管仲说这话,肃然起敬,心里想,小小年纪却很有城府,话说得一套一套的。他仔细看这特制的犁头,只见它一头尖,中间弯凹下去,犁尖入土,一起步,犁尖朝前钻,土朝两边泛,又快又轻松。禹孙忍不住笑起来,难怪你耕地那么轻松!看来,蔡侯所说,颍邑一带,丰饶多物,正是有这东西啊!是谁发明的?
管母带几分担忧地说:要说谁发明的,就这孩子啊。前两年,有个从南边来的人,想看我先夫留下来的龟甲,特别是那块黄色的。对,就是世上传说记载夏朝大事的,不轻易给人看。那人就从怀里掏出块沉甸甸的东西给我们看,说是禁品。细说下去,才知道是从吴国弄来的铁精。儿啊!你给先生说说吧!
管仲向前一步,拜倒在地:这块铁精如果献给国君,准能谋个官位。
那是一定的事。禹孙连连称是,然后问:你为何不那么做?快快起来说话。
管仲起身道:一块铁精打成武器,对保卫疆域是好事。如果我能够把它做成犁,犁开几百亩地,几千亩地,几万顷地,收获的粮食对于全国的民众,对于国君,又意味着什么?比之一枚武器,谁重谁轻?国富民强,民强才能国富啊!
禹孙捋着下巴,点点头:你说得很有道理,但这是国君禁民用之物,你这样做,总不是好事啊!
我们在犁地,原本就不想让外人知道,所以才请母亲在村道上看着。没想到先生精明过人,一下子识了出来。我只能请先生看在父亲故友份上,还是不要再外传为好。再说,此地已属郑国疆域,虽然我们颍邑目前还是蔡国,照此形势,早晚要划入郑。
不可如此断论!禹孙抱拳朝北一拜,然后安慰管仲道,奉蔡侯之命前来寻找管山之后。在位三十五年的蔡侯,年事已高,近来怀旧心情很重,常常想到管叔之后……
管母道:我们世代受蔡侯恩典,他父亲在世时也常说,难以回报啊!如果蔡戴侯身边没有小人作怪,当今蔡侯胸怀豁达,他是一定不会到齐国与晋国去的!
禹孙点头道:近来朝上革故鼎新之风初起,强国呼声很大。楚国虽与我们相隔很远,但他楚国三代国君屡屡欺辱我国君,欲凌驾我头上屙屎撒尿!强国之策,迫在眉睫!蔡侯派出我等五路人马,遍寻良士,临行之时,蔡侯再三嘱托我,你这一支顺颍水北上,必会到达当年周文王之子管叔后人之地。此去,务必恭敬有加!管叔一族,对学问是认真。记得西伯拘羑里而演周易,传出来的文献,别人都没能读懂,只有管叔读明白,那些东西都收藏在他们那里。唉!那场灭门之灾……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