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3222748丛书名: 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当代经济学文库
编辑推荐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共分10章,讨论了赶超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经济绩效与发展战略,比较优势战略,经济改革的历程与成就,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和难点,经济改革与持续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以及中国改革的道路与经验。作者林毅夫、蔡昉、李周在目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进展以及地区经济和世界经济中发生的诸多大事并参与中国经济学界的争论后,进行了修改和增删,对书中的一些理论和政策问题作了更深入的阐述,从而使本书的理论更臻完善和具有针对性。
内容简介
今年正值林毅夫、蔡昉、李周合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出版20周年,林毅夫为该书新一版撰写了近3万字的长篇序言,系统地总结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存在的问题、解决的路径和未来发展的前景。
目 录
1 绪论
1.1 改革以来的增长与下个世纪的展望
1.2 长期增长所面临的政策障碍
1.3 本书所要回答的几个问题
2 赶超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
2.1 逻辑起点:重工业优先增长目标
2.2 重工业的基本特征与中国经济现实
2.3 推行赶超战略的宏观政策环境
2.4 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
2.5 以国有化和人民公社化为特征的微观经营机制
2.6 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国际比较
3 经济绩效与发展战略
3.1 改革以前的经济增长
3.2 传统战略下的畸形结构
3.3 缺乏激励和效率低下
3.4 步履艰难的赶超:国际透视
4 比较优势战略
4.1 对“东亚奇迹”的不同解释
4.2 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
4.3 比较优势战略与资源禀赋结构的提升
4.4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5 比较优势战略与金融危机
5 经济改革的历程
5.1 1979年前后改革的不同点
5.2 微观经营机制的改革
5.3 资源计划配置制度的改革
5.4 宏观政策环境的改革
5.5 “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逻辑
6 经济改革的成就
6.1 经济激励和经济效率的改进
6.2 产业结构扭曲得以矫正
6.3 关键在于发挥比较优势
7 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和难点
7.1 改革和发展的周期性
7.2 寻租活动与腐败现象
7.3 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
7.4 呆账、坏账与金融体制弊端
7.5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加重
7.6 粮食供给潜力问题
8 经济改革与持续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8.1 国有企业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整体配套性
8.2 深化改革与防范金融危机
8.3 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9 中国改革的道路与经验
9.1 改革的起步环节和推进部门
9.2 经济改革的方式及其特征
9.3 中国改革道路的普遍意义
10 总结
参考文献
1.1 改革以来的增长与下个世纪的展望
1.2 长期增长所面临的政策障碍
1.3 本书所要回答的几个问题
2 赶超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
2.1 逻辑起点:重工业优先增长目标
2.2 重工业的基本特征与中国经济现实
2.3 推行赶超战略的宏观政策环境
2.4 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
2.5 以国有化和人民公社化为特征的微观经营机制
2.6 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国际比较
3 经济绩效与发展战略
3.1 改革以前的经济增长
3.2 传统战略下的畸形结构
3.3 缺乏激励和效率低下
3.4 步履艰难的赶超:国际透视
4 比较优势战略
4.1 对“东亚奇迹”的不同解释
4.2 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
4.3 比较优势战略与资源禀赋结构的提升
4.4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5 比较优势战略与金融危机
5 经济改革的历程
5.1 1979年前后改革的不同点
5.2 微观经营机制的改革
5.3 资源计划配置制度的改革
5.4 宏观政策环境的改革
5.5 “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逻辑
6 经济改革的成就
6.1 经济激励和经济效率的改进
6.2 产业结构扭曲得以矫正
6.3 关键在于发挥比较优势
7 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和难点
7.1 改革和发展的周期性
7.2 寻租活动与腐败现象
7.3 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
7.4 呆账、坏账与金融体制弊端
7.5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加重
7.6 粮食供给潜力问题
8 经济改革与持续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8.1 国有企业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整体配套性
8.2 深化改革与防范金融危机
8.3 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9 中国改革的道路与经验
9.1 改革的起步环节和推进部门
9.2 经济改革的方式及其特征
9.3 中国改革道路的普遍意义
10 总结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虽然从1978年底开始改革开放到1993年,中国已经实现了15年年均9.7%的高速增长,在一个底子薄、人口超10亿又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取得这样的成绩在人类经济史上前所未有,但是《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故事。于是,作为中国的经济学者,蔡昉、李周和我三人义不容辞地在先前合作的基础上,以“中国的奇迹”为题撰文著书,分析、探索了中国转型期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道理,预测了这个增长速度是否有可能持续,探讨了如何深化改革才可以将之继续保持下去。《中国的奇迹》于1994年出版,1999年我们又做了些增补出版了增订版。
在此书出版的当年以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分析和预测遭到学界和舆论界的很多质疑,认为我们过于乐观。不仅许多人认为说“中国的奇迹”为时过早,而且,多数学者看到中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存在许多体制的扭曲,中国的转型并未按当时占主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所主张的转型路径,也就是“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休克疗法,一次性地消除各种扭曲,而是采取了从主流经济理论来看糟的渐进、双轨的方式来进行转型。因此,主流经
济学界认为中国即使能一时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必然要为这种体制的扭曲付出代价,中国经济的崩溃必然不可避免。所以,只要中国经济增长稍微一放缓,“中国崩溃论”就此起彼伏。不过,出乎主流经济学界预料之外的是,中国经济在此书出版后20年却基本沿着我们在书中所预测的增长轨迹前进。
我们的预测之所以准确是因为这是根据经济的竞争力和增长的本质以及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中的后发优势所作的分析而得出的。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国过去30年的改革基本按照这本书所分析的路径进行,增长的绩效也如这本书的预期。
鉴于这本书讨论的是如何通过政府发展战略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经济取得了人类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持续高速增长,我们把书名正式定为《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中国现在已经是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尚未完成,中国能否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落实中共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的目标,实现中国几代志士仁人孜孜以求的“强国梦”,既是中国执政者和全体人民想弄清楚的问题,也是国外人士的好奇心所在。
现在重版这本书又恰逢其出版20周年,我们以此长序回顾这本书20年前的出书背景、出书当时和其后的各种争论、中国改革发展的历程,希望对冀图了解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的本质,以及中国转型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各界人士能有所帮助,并以此书为例,推动中国的理论创新,贡献于中国的社会学科尤其是经济学科的发展。
在此书出版的当年以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分析和预测遭到学界和舆论界的很多质疑,认为我们过于乐观。不仅许多人认为说“中国的奇迹”为时过早,而且,多数学者看到中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存在许多体制的扭曲,中国的转型并未按当时占主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所主张的转型路径,也就是“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休克疗法,一次性地消除各种扭曲,而是采取了从主流经济理论来看糟的渐进、双轨的方式来进行转型。因此,主流经
济学界认为中国即使能一时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必然要为这种体制的扭曲付出代价,中国经济的崩溃必然不可避免。所以,只要中国经济增长稍微一放缓,“中国崩溃论”就此起彼伏。不过,出乎主流经济学界预料之外的是,中国经济在此书出版后20年却基本沿着我们在书中所预测的增长轨迹前进。
我们的预测之所以准确是因为这是根据经济的竞争力和增长的本质以及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中的后发优势所作的分析而得出的。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国过去30年的改革基本按照这本书所分析的路径进行,增长的绩效也如这本书的预期。
鉴于这本书讨论的是如何通过政府发展战略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经济取得了人类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持续高速增长,我们把书名正式定为《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中国现在已经是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尚未完成,中国能否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落实中共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的目标,实现中国几代志士仁人孜孜以求的“强国梦”,既是中国执政者和全体人民想弄清楚的问题,也是国外人士的好奇心所在。
现在重版这本书又恰逢其出版20周年,我们以此长序回顾这本书20年前的出书背景、出书当时和其后的各种争论、中国改革发展的历程,希望对冀图了解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的本质,以及中国转型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各界人士能有所帮助,并以此书为例,推动中国的理论创新,贡献于中国的社会学科尤其是经济学科的发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