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322209
散文:是对曾经美好生活的回忆,清新隽永,意味深长,流露出鲁迅温情的一面。
杂文:另辟蹊径,别出心裁,文风或严峻凛然,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鞭辟入里,多姿多彩不拘一格。
小说:爱与恨、讴歌与抨击,旗帜鲜明犀利泼辣。沉郁中有诙谐,幽默中见辛辣。
本书分为四部分:《朝花夕拾》、杂文《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不乏温情,是鲁迅对曾经美好生活的温馨回忆。
杂文是鲁迅富有创造精神的作品。笔调犀利,精神深刻,眼光独到,对艺术的鉴赏力敏感,被广为传诵。
《呐喊》《彷徨》这两部小说集是鲁迅用他那能够洞悉人心的眼神和犀利的笔调对现实社会的冷峻刻画,给读者以启发。
朝花夕拾
2 狗·猫·鼠
11 阿长与《山海经》
18 《二十四孝图》
25 五猖会
30 无常
3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4 父亲的病
51 琐记
59 藤野先生
66 范爱农
经典杂文
76 略论中国人的脸
80 流氓的变迁
8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84 骂杀与捧杀
86 论“他妈的!”
90 沙
92 拿来主义
95 中国的奇想
97 家庭为中国之基本
呐喊
100 狂人日记
111 孔乙己
116 药
126 故乡
137 阿Q正传
彷徨
182 祝福
200 在酒楼上
211 示众
217 伤逝
239 离婚
1881
年9 月,一个孩子在浙江绍兴出生,他的哭声与常人无异,体型甚至比一般婴儿还要瘦小一些。谁也不会料到,这个普通的孩子在几十年后,会成为中国人的“民族魂”。他就是鲁迅,原名周树人。
鲁迅13 岁以前,周家算是当地的大户人家。然而随着家道中落,年少的鲁迅早早明白了人情冷暖。此后,鲁迅不得不到乡下的亲戚家避难。
在那里,他接触的几乎都是底层人民。这也是鲁迅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有真诚的朋友,生活近乎无忧无虑。
1898
年,18 岁的鲁迅进入南京水师学堂学习。4 年后,他公费留学日本。就是在日本,鲁迅感受到了一个民族精神上的麻木远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行医用药或许能够挽救人的生命,却救不了他们困顿的心。想要改变中国人的精神,使他们从麻木中觉醒过来,首先要依靠文学和艺术。从此,鲁迅毅然决然地丢掉手术刀,操起笔杆子。1918 年,他首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这就是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绝对地位以及震撼了无数人的《狂人日记》。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呐喊》《彷徨》这两部小说集的出版,是鲁迅用他那能够洞悉人心的眼神和犀利的笔调对现实社会的冷峻刻画。随后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又不乏温情,那是他对曾经美好生活的温馨回忆。而《野草》则是鲁迅一生哲学思想的精华。《故事新编》成书于鲁迅晚年,虽然说的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但都加入了鲁迅对整个故事意境的独特理解。然而鲁迅最成功,也最富有创造精神的,还是他的杂文。鲁迅的笔调太过犀利,精神太过深刻,眼光太过独到,对艺术的鉴赏力也太过敏感,这便是他的杂文能够被广为传诵且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可以说,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说话间八十多年已过,开卷之初,却依稀看见一位头发像刷子一样短短地直竖着,鼻下浓密的胡须仿佛一个隶书的“一”字一般的老先生,神情严肃,眼神坚毅……
范爱农①
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学生所看的多是《朝日
新闻》和《读卖新闻》2 ,专爱打听社会上琐事的就看《二六新闻》。一
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
“安徽巡抚恩铭被Jo Shiki Rin刺杀,刺客就擒。”
大家一怔之后,便容光焕发地互相告语,并且研究这刺客是谁,
汉字是怎样三个字。但只要是绍兴人,又不专看教科书的,却早已明白
了。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务,
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
大家接着就预测他将被极刑,家族将被连累。不久,秋瑾姑娘在
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
尽。人心很愤怒。有几个人便秘密地开一个会,筹集川资;这时用得着
日本浪人了,撕乌贼鱼下酒,慷慨一通之后,他便登程去接徐伯荪的家
属去。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
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
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
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③,看人总像在渺
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
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
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
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
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啰~~~~”他说。
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但我便主张这一
篇悲壮的文章必须深知烈士生平的人做,因为他比别人关系更密切,心
里更悲愤,做出来就一定更动人。于是又争起来。结果是他不做,我也
不做,不知谁承认做去了;其次是大家走散,只留下一个拟稿的和一两
个干事,等候做好之后去拍发。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
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
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
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
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
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
“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
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
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
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
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
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
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
到了也发笑。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
“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
“怎么不知道。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
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
我略略一想,记得的,虽然是七八年前的事。那时是子英来约我
的,说到横滨去接新来留学的同乡。汽船一到,看见一大堆,大概一共
有十多人,一上岸便将行李放到税关上去候查检,关吏在衣箱中翻来翻
去,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子细地看。我很不
满,心里想,这些鸟男人,怎么带这东西来呢。自己不注意,那时也许
就摇了摇头。检验完毕,在客店小坐之后,即须上火车。不料这一群读
书人又在客车上让起坐位来了,甲要乙坐在这位上,乙要丙去坐,揖让
未终,火车已开,车身一摇,即刻跌倒了三四个。我那时也很不满,暗
地里想:连火车上的坐位,他们也要分出尊卑来……。自己不注意,也
许又摇了摇头。然而那群雍容揖让的人物中就有范爱农,却直到这一天
才想到。岂但他呢,说起来也惭愧,这一群里,还有后来在安徽战死的
陈伯平烈士,被害的马宗汉烈士;被囚在黑狱里,到革命后才见天日而
身上永带着匪刑的伤痕的也还有一两人。而我都茫无所知,摇着头将他
们一并运上东京了。徐伯荪虽然和他们同船来,却不在这车上,因为他
在神户就和他的夫人坐车走了陆路了。
我想我那时摇头大约有两回,他们看见的不知道是那一回。让坐
时喧闹,检查时幽静,一定是在税关上的那一回了,试问爱农,果然
是的。
“我真不懂你们带这东西做什么?是谁的?”
“还不是我们师母的?”他瞪着他多白的眼。
“到东京就要假装大脚,又何必带这东西呢?”
“谁知道呢?你问她去。”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
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
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
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
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
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这军政府也到底不长久,几个少年一
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会来。他进来以后,
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
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王都督给了我校款二百元。爱
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
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情形还是不行,王金发他们。”一个去年听过我的讲义的少年来
访我,慷慨地说,“我们要办一种报来监督他们。不过发起人要借用先
生的名字。还有一个是子英先生,一个是德清先生。为社会,我们知道
你决不推却的。”
我答应他了。两天后便看见出报的传单,发起人诚然是三个。五天
后便见报,开首便骂军政府和那里面的人员;此后是骂都督,都督的亲
戚,同乡,姨太太……。
这样地骂了十多天,就有一种消息传到我的家里来,说都督因为你
们诈取了他的钱,还骂他,要派人用手枪来打死你们了。
别人倒还不打紧,第一个着急的是我的母亲,叮嘱我不要再出去。
但我还是照常走,并且说明,王金发是不来打死我们的,他虽然绿林大
学④出身,而杀人却不很轻易。况且我拿的是校款,这一点他还能明白
的,不过说说罢了。
果然没有来杀。写信去要经费,又取了二百元。但仿佛有些怒意,
同时传令道:再来要,没有了!
不过爱农得到了一种新消息,却使我很为难。原来所谓“诈取”
者,并非指学校经费而言,是指另有送给报馆的一笔款。报纸上骂了几
天之后,王金发便叫人送去了五百元。于是乎我们的少年们便开起会议
来,第一个问题是:收不收?决议曰:收。第二个问题是:收了之后骂
不骂?决议曰:骂。理由是:收钱之后,他是股东;股东不好,自然
要骂。
我即刻到报馆去问这事的真假。都是真的。略说了几句不该收他钱
的话,一个名为会计的便不高兴了,质问我道:
“报馆为什么不收股本?”
“这不是股本……。”
“不是股本是什么?”
我就不再说下去了,这一点世故是早已知道的,倘我再说出连累我
们的话来,他就会面斥我太爱惜不值钱的生命,不肯为社会牺牲,或者
明天在报上就可以看见我怎样怕死发抖的记载。
72 鲁迅经典文集
然而事情很凑巧,季茀写信来催我往南京了。爱农也很赞成,但颇
凄凉,说:
“这里又是那样,住不得。你快去罢……。”
我懂得他无声的话,决计往南京。先到都督府去辞职,自然照准,
派来了一个拖鼻涕的接收员,我交出账目和余款一角又两铜元,不是校
长了。后任是孔教会⑤会长傅力臣。
报馆案是我到南京后两三个星期了结的,被一群兵们捣毁。子英在
乡下,没有事;德清适值在城里,大腿上被刺了一尖刀。他大怒了。自
然,这是很有些痛的,怪他不得。他大怒之后,脱下衣服,照了一张照
片,以显示一寸来宽的刀伤,并且做一篇文章叙述情形,向各处分送,
宣传军政府的横暴。我想,这种照片现在是大约未必还有人收藏着了,
尺寸太小,刀伤缩小到几乎等于无,如果不加说明,看见的人一定以为
是带些疯气的风流人物的裸体照片,倘遇见孙传芳大帅,还怕要被禁
止的。
我从南京移到北京的时候,爱农的学监也被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
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
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他后来便到一个熟人的家里去寄食,也
时时给我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终于又非走出这熟人的家不
可,便在各处飘浮。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
在水里,淹死了。
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朝花夕拾 73
夜间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又疑心这消息并不确,但无端又觉
得这是极其可靠的,虽然并无证据。一点法子都没有,只做了四首诗,
后来曾在一种日报上发表,现在是将要忘记完了。只记得一首里的六
句,起首四句是:“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
沦。”中间忘掉两句,末了是“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
后来我回故乡去,才知道一些较为详细的事。爱农先是什么事也没
得做,因为大家讨厌他。他很困难,但还喝酒,是朋友请他的。他已经
很少和人们来往,常见的只剩下几个后来认识的较为年青的人了,然而
他们似乎也不愿意多听他的牢骚,以为不如讲笑话有趣。
“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他
时常这样说。
一天,几个新的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回来已过夜半,又是大风
雨,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是
不会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
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
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
他死后一无所有,遗下一个幼女和他的夫人。有几个人想集一点钱
作他女孩将来的学费的基金,因为一经提议,即有族人来争这笔款的保
管权,——其实还没有这笔款,——大家觉得无聊,便无形消散了。
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
十一月十八日。
【
注 释】
①
范爱农(1883—1912),名肇基,号爱农,浙江绍兴人,鲁迅同乡。
1912年7月10日游湖时淹死。
②
《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都是日本的全国性报纸,具有相当的
影响力。下文的《二六新闻》应为《二六新报》。
③
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相传“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善作“青白眼”,每
“见礼俗之士”,便“以白眼对之”。范爱农的“白眼”(白眼,眼
睛斜视时则现出眼白,故“白眼”是对人轻视或憎恶的表示),表现
出他愤世嫉俗的心态。
④
绿林大学:这里是作者对王金发的讽刺。
⑤
孔教会:民国初年提倡尊孔读经的社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