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21170
书中对每一例脑电图都密切结合临床进行详细而具体的分析解释,以帮助读者阅图和理解。对于各种正常和异常脑电图的识别要点、各种癫痫综合征的临床和脑电图特征,以及一些相关疾病的简要临床和脑电图特征,书中以“小贴士”的形式进行提纲式的简介,以此帮助读者对脑电图背后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概念有所了解又不致太枯燥。
《小儿脑电图图谱》对于所有脑电图医技人员和从事癫痫诊治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及小儿神经科等专业的临床医师都是一本重要的工具书。
节 脑电图分析的要素
第二节 电极、放大器和导联方式
一、国际10-20系统
国际10-20系统的特点
图1-1国际10-20系统的电极安放位置
图1-2前颞区表面电极和蝶骨电极的位置
二、放大器的极性和位相
图1-3放大器输入端极性的设定
图1-4放大器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位相关系
图1-5放大器输入端设置错误对脑电图定位的影响
三、参考导联定位法
图1-6参考导联定位法
图1-7参考电极活化掩盖颞区真正的尖波灶
图1-8颞区棘波引起同侧耳电极活化
图1-9蝶骨电极位点的棘波引起同侧耳电极活化
图1-10蝶骨电极位点的棘波引起耳电极活化
图1-11双侧耳电极活化
图1-12双侧耳电极活化
图1-13以Cz作“参考”的双极导联对脑电波极性和波幅的影响
图1-14以Cz作“参考”的双极导联对棘波定位的影响
图1-15以Cz作“参考”的双极导联对波形的影响
四、双极导联定位法
图1-16不同方式的双极纵联
图1-17双极导联定位法
图1-18多种双极导联推算棘波的位置和范围
图1-19多种双极导联对棘波进行推算和定位
图1-20多种双极导联对棘波进行推算和定位
图1-21横联方式定位Rolandic区棘波
第三节 记录参数的设置和应用
一、高频滤波
高频滤波的概念
图1-22高频滤波的合理应用
图1-23高频滤波不适当的应用
二、低频滤波
低频滤波的概念
图1-24低频滤波的合理应用
图1-25过度低频滤波的效果
图1-26不适当滤波对波形的影响
图1-27不同带通滤波对波形的影响
三、同步肌电图记录的带通滤波
同步肌电图记录的带通滤波
图1-28低频滤波在EMG记录中的应用
图1-29低频滤波在EMG记录中的应用
四、纸速
纸速的概念
图1-30纸速的应用(快纸速)
图1-31纸速的应用(慢纸速)
图1-32慢纸速对波形识别的影响
五、灵敏度
图1-33增加灵敏度
灵敏度的概念
图1-34降低灵敏度
第四节 脑电图的遗传一致性
图1-35同卵双胎正常EEG的一致性
图1-36同卵双胎异常EEG的一致性
图1-37同卵双胎异常EEG的一致性
第五节 小儿脑电图的诊断标准
第二章 清醒期脑电图
节 枕区节律的发育过程
图2-12个月婴儿的正常背景活动
枕区节律的发育过程
图2-22个月婴儿的正常背景活动
图2-35个月婴儿的正常背景活动
图2-47个月婴儿的正常背景活动
癫痫综合征简介:良性婴儿惊厥
图2-59个月婴儿的正常背景活动
图2-610个月婴儿的正常背景活动
图2-72岁幼儿的正常背景活动
图2-82岁幼儿的正常背景活动
图2-92岁6个月幼儿的正常背景活动
图2-103岁幼儿的正常枕区节律
图2-114岁小儿的正常范围枕区节律
图2-125岁小儿的枕区节律慢化
α节律的定义
图2-136岁儿童的正常α节律
图2-148岁儿童的正常α节律
图2-158岁儿童的正常α节律
图2-169岁儿童的正常α节律
图2-1710岁儿童的正常α节律
图2-1812岁儿童的正常α节律
图2-1913岁儿童的正常α节律
图2-2017岁少年的α节律
图2-2118岁青年的正常α节律
α节律的识别要点
图2-22α节律的反应性
第二节 和发育相关的后头部慢波活动
发育相关性后头部慢波
图2-23枕区慢α节律
图2-24枕区插入性慢波
图2-25枕区插入性慢波
图2-26枕区插入性慢波
图2-27枕区插入性慢波和棘慢复合波的鉴别
图2-28儿童后位慢波节律
儿童后头部慢波与异常慢波的鉴别
第三节 枕区正相尖波(λ波)
图2-29一侧枕区正相尖波
图2-30双极导联时枕区正相尖波位相的判断
第四节 中央区μ节律
μ节律的特征
图2-31幼儿正常中央区μ节律
图2-32正常中央区μ节律
图2-33一侧为主的中央区μ节律
图2-34μ节律的反应性
μ节律与α节律的鉴别
图2-35μ节律和α节律的鉴别
图2-36μ节律和α节律的关系
图2-37增强的μ节律
图2-38一侧持续性μ节律(症状性癫痫)
图2-39μ节律演变为异常棘波(发育落后)
图2-40μ节律演变为棘波(良性部分性癫痫)
图2-41μ节律演变为尖波(良性部分性癫痫)
图2-42异常增强的μ节律(局部脑软化)
第五节 中央区0节律
图2-43中央区θ节律(Dravet综合征)
正常和异常中央区θ节律的鉴别
图2-44中央区θ节律(热性惊厥附加症)
出现异常中央区θ节律的情况
图2-45中央区θ节律(发育落后)
图2-46中央区θ节律(惊厥待查)
图2-47中央区θ节律(局灶性癫痫)
第六节 快波活动
可能引起EEG快波增多的药物
图2-48药物性快波(苯二氮革类)
图2-49药物性快波(巴比妥类和苯二氮革类)
图2-50药物性快波(苯二氮革类和水合氯醛)
图2-51药物性快波(丙戊酸)
图2-52一侧性药物性快波消失(局部皮质病变)
快波活动的异常反应
图2-53非药物性快波(发育落后)
图2-54异常快波节律(一侧基底节病变)
图2-55异常快波节律(双侧基底节病变)
图2-56异常快波节律(双侧基底节病变)
图2-57异常快波节律(症状性癫痫)
第七节 慢波活动
小儿异常和正常慢波活动的鉴别
图2-58弥漫性慢波(癫痫性脑病)
图2-59弥漫性慢波(癫痫性脑病)
枕区间断节律性δ活动(OIRDA)识别要点
图2-60枕区间断节律性δ活动(神经变性病)
图2-61枕区间断节律性δ活动(偏头痛)
OIRDA与儿童后位慢波节律的区别
图2-62枕区间断节律性δ活动(染色体病)
图2-63枕区间断节律性δ活动(全面性癫痫)
额区间断节律性δ活动(FIRDA)识别要点
图2-64额区间断节律性δ活动(全面性癫痫)
图2-65一侧半球异常慢波(基底节病变)
图2-66局部异常慢波(局部皮质发育不良)
图2-67局部异常慢波(局部软化灶)
图2-68局灶性异常慢波(脑血管病变)
图2-69局灶性异常慢波(局灶性癫痫)
图2-70局灶性异常慢波(性质不确定)
第三章 睡眠期脑电图
节 睡眠周期
图3-1睡眠周期的发育
图3-2正常小婴儿的睡眠周期
图3-3儿童正常睡眠周期的进程
图3-4多导睡眠图(PSG)
第二节 思睡期
图3-5婴儿思睡期持续超同步化慢波(催眠节律)
思睡期慢波的特征
图3-6儿童思睡期阵发性慢波
图3-7幼儿思睡期阵发性慢波伴“不成熟的棘慢波
第三节 波
波的特征
图3-8婴儿期波
图3-9婴儿期波
图3-10类节律性出现的项尖波
图3-11非恒定性不对称的波
图3-12持续不对称的波(一侧局部病变)
波与病理性棘、尖波的鉴别
图3-13波与棘波的鉴别(局灶性癫痫)
图3-14波与病理性尖慢波的鉴别(局灶性癫痫)
图3-15波与病理性棘慢波的鉴别(局灶性癫痫)
图3-16癫痫患者波向棘慢波的演变(局灶性癫痫)
第四节 睡眠纺锤
睡眠纺锤的特征
图3-17小婴儿睡眠纺锤
图3-18小婴儿长串睡眠纺锤
图3-19婴儿长串睡眠纺锤
图3-20婴儿不同步睡眠纺锤
图3-21婴儿不对称睡眠纺锤
图3-22儿童睡眠纺锤
图3-23睡眠纺锤与棘波的鉴别
图3-24一侧性睡眠纺锤(脑外伤后)
图3-25一侧性睡眠纺锤(一侧局部病变)
图3-26波幅高低交替的睡眠纺锤
热性惊厥和热性惊厥附加症
图3-27睡眠纺锤与弓形波混合出现
睡眠纺锤的变异型
图3-28慢纺锤变异型
图3-29慢纺锤变异型
图3-30慢纺锤变异型
图3-31慢纺锤变异型
图3-32快纺锤变异型
图3-33快纺锤变异型
图3-34睡眠纺锤和波演变为棘慢波
图3-35极度纺锤
图3-36极度纺锤
图3-37极度纺锤
图3-38手套波
第五节 K-综合波
K-综合波的特征
图3-39K-综合波
图3-40不同波形的K-综合波
图3-41异常尖波与K-综合波的鉴别(额叶癫痫)
K-综合波与棘慢波的鉴别
图3-42棘慢波与K-综合波的鉴别(热性惊厥)
图3-43多棘慢波与K-综合波的鉴别(肌阵挛发作)
第六节 睡眠期枕区多位相慢波和正相尖波
睡眠期枕区多位相慢波的特征
图3-44婴幼儿睡眠期枕区多位相慢波
睡眠期枕区一过性正相尖波的特征
图3-45睡眠期枕区一过性正相尖波
图3-46睡眠期枕区一过性正相尖波
第七节 觉醒反应
图3-47觉醒期前头部θ活动
图3-48觉醒期前头部快波节律
图3-49觉醒期广泛性θ活动
图3-50觉醒期广泛性θ活动
觉醒反应的特征
第四章 良性变异型脑电图
节 14Hz和6Hz正相棘波
14Hz和6Hz正相棘波的特征
图4-16Hz正相棘波
图4-214Hz和6Hz正相棘波
图4-314Hz正相棘波
图4-46Hz正相棘波
图4-56Hz正相棘波类似病理性棘慢复合波
图4-614Hz正相棘波与病理性棘慢复合波的鉴别
第二节 6Hz良性棘慢波
6Hz良性棘慢波的特征
图4-76Hz良性棘慢波
……
第五章 诱发试验
第六章 脑电图中的伪差
第七章 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
第八章 全面性发作
第九章 部分性发作
第十章 局部继发全面性发作
第十一章 癫痫性痉挛
第十二章 癫痫持续状态
第十三章 期货疾病的脑电图
第十四章 昏迷的脑电图改变
第十五章 新生儿脑电图
附录
脑电图技术始于20世纪30年代。我国于1951年首次应用于临床,至今扩展至全国各级医院,成为常应用的临床检查方法之一。遗憾的是,在浮躁之风盛行的今天,很少有人能静心研究脑电图技术及临床意义,以致以讹传讹之处甚多。脑电图仪普及了,检测水平却徘徊不前,有关著作也如凤毛麟角。
刘晓燕教授多年来长期坚持脑电图线的工作,将临床工作与脑电图结合,潜心研究脑电图的理论与实践,并涉及癫痫外科的术前定位等工作,非常难能可贵。
这本《小儿脑电图图谱》是作者继2006年《临床脑电图学》之后的又一著作,也是对后者的进一步补充。本书以图为主,直观清晰,包括了儿童和成人通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临床疾病,特别是各类小儿癫痫的图例。每图都附有简短精辟的说明,图文并茂,是临床医生、脑电图技师、医学生很有价值的参考读物。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全身疾病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内容偏少,新生儿部分不同发育阶段早产儿和足月儿的正常图形不够全面。但瑕不掩瑜。希望再版时进一步补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