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90797

据说,那里是一片梦游之地。
因为当人们沉睡时,
土地会移动到另外的时空。
“文学与诗歌前来拯救这场记忆的浩劫。这是我写下这本书的原因。”
20世纪*伟大的12部非洲小说,在文字中重建了整个莫桑比克
• 《梦游之地》之于米亚·科托,如同《百年孤独》之于马尔克斯。
• 处女作即成经典,葡萄牙语文学史上至珍贵的精神宝藏。
• “一个流浪的人,寻找自我生活,寻找精神,寻找爱。”
• 米亚·科托是当今葡萄牙语文学*重要的作家之一,他被认为重现了“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延续了“萨拉马戈的葡语文学传统”,以“全篇如诗,打破固有规则,重构语言”的独特风格,开创独一无二的文学类别,书写民族身份、人类记忆、爱与认同。
• 《梦游之地》是科托*重要、*著名的作品,入选“20世纪*重要的12部小说”,也是科托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梦游之地》荣获多项国际大奖,包括葡萄牙语文学*奖项“卡蒙斯文学奖”,和被称为“美国诺贝尔奖”的纽斯塔特文学奖。这部作品奠定了科托在世界文学领域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
《梦游之地》是莫桑比克作家米亚·科托的长篇小说代表作。1980年代,莫桑比克深陷内战。身为战争遗民,一位老人和一个男孩将一辆烧毁的巴士当作栖居之所。他们发现了已故乘客留下的日记本,其中记叙了自己一生的故事。男孩为老人娓娓道来,日记本里的故事与现实交织、融合。《梦游之地》写于1992年,是米亚•科托的长篇处女作。他有力控诉了战争遗留的深重苦难,并用高度诗意、生动的语言,创造了一种与现实紧密连结的魔幻氛围。
中文版序
第一章 死去的路
肯祖的第一本日记
当世界与我们同龄时
第二章 梦之文字
肯祖的第二本日记
世界天顶的坑
第三章 木薯之苦
肯祖的第三本日记
马蒂马蒂,丰水之地
第四章 斯格雷托的教导
肯祖的第四本日记
天国之女
第五章 造河者
肯祖的第五本日记
誓言、承诺与欺骗
第六章 淫荡的老女人
肯祖的第六本日记
返回马蒂马蒂
第七章 用手梦见女人
肯祖的第七本日记
醉醺醺的向导
第八章 火车的叹息
肯祖的第八本日记
金蒂诺的回忆
第九章 孤独幻想
肯祖的第九本日记
介绍维吉妮娅
第十章 沼泽之疾
肯祖的第十本日记
死亡营中
第十一章 海浪书写故事
肯祖的最后一本日记
大地的书页
附录 我们不知道我们会说这些语言
代译后记 从《梦游之地》到《母狮的忏悔》——米亚·科托书写中的传统、女性与团结
许多伟大作品巨细靡遗地描写崩毁与颓败,来展现战争摧残后的凋敝世界,但科托选择了另一条路:他呈现了战争所创造的世界。它如同不安的梦境,书中的角色、书外的读者,令他们惊奇的不是“反常”逐渐变得寻常,而是人们将“荒诞”当作现实,全然接受的能力。——《纽约时报》
一些评论家称科托为“走私作者”,他像词语的罗宾汉,从其中偷出意义,再用到每一种语言里,让两个明显分隔的世界能够交流。在他的小说里,每一行都是诗。——纽斯塔特文学奖颁奖词
科托透过深邃而精准的语言,书写文明与野蛮。他将传奇、诗篇和颂歌之中鲜活的传统编织成篇,在纸页上绽开一幅幅令人惊奇的画面。——2015年布克国际文学奖推荐语
作为葡语非洲年轻作家中*杰出的一位,科托用饱满而细腻的情绪描写了遭受穷困之累的莫桑比克日常。——英国《卫报》
神话、巫术、传统、现实……紧密交织,扑朔迷离。——美国《丹佛邮报》
读者仿佛被施了咒语,而词汇的魔法师就站在面前。——德国《新德意志报》
植根于非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无比美妙、神奇。——西班牙《国家报》
阅读米亚•科托就是迎接一种独特的非洲情绪,他的叙述有着流动的碎片感。——美国《新政治家》
杰作。如果不久前的纽斯塔特文学奖是某种预示,科托无疑是我们应该阅读的下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加拿大《国家邮报》
米亚•科托一直是莫桑比克作家的领军人物,现在,他已经作为在世的*伟大葡语作家之一得到认可。《耶稣撒冷》敲碎了一扇窗,它通往一个被英语国家忽视已久、却充满文学阅读快感的广阔世界。——菲利普•格拉汉(著名作家)
非洲文学爱好者会在科托的作品和J.M.库切的《耶稣之子》中找到某种回响。两者都背对现实,去探讨我们与他人交往时的道德伦理,以及我们内心世界的某种界限。但科托的作品无疑更富有阅读快感。《耶稣撒冷》是一部有着绝美诗意的伤感小说,将在它人性的地域上久久盘桓。——英国《独立报》
科托的叙述语调时而冷漠,时而令人着迷,而他对时间的精湛掌控力,让他足够媲美拉丁美洲*伟大的魔幻现实主义大师。——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在这本精妙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每一页,我们都感受到阅读科托的快感,它出现在每一处语言从“规则”令人窒息的控制下偷跑的瞬间。——美国《纽约时报书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