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951672
- 笕桥中央航校旧址、纪念馆、博物馆是沉淀的历史,抗战老兵和“笕二代”是活着的历史,是他们驱使我们回到笕桥,回到那个浴血抗战的年代,也让我们有路可寻。
- 翻看航校生的名册图录,那都是20岁到24岁期间的照片。每期飞行员班的同学录中都有个别加了黑框的,这就是烈士的遗像了……当时能考上航校并*后成为飞行员的,多数都是来自殷实人家或书香门第,因为航校的门槛很高,基本是要百里挑一乃至千里挑一的。
除了在“八一四”“驼峰航线”“飞虎队”的英勇,年轻的航校飞行员也有牵挂爱人、家人的柔情,也有舞文弄墨的文艺。本书带你认识一个个有血有肉立体的抗战空军英雄。
本书从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旧址开始,探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空军鏖战长空的历史、“八一四”空战的细节与谜团,调查航校学员的背景往事和战后经历,报道“笕二代”的寻亲,再现一代飞鹰勇士的心路历程与民族情怀。
为什么是笕桥 001
笕桥同学录 017
“八一四” 空战 043
战神高志航 069
那些壮烈殉国的兄弟啊 089
笕桥遗梦: 刘粹刚和许希麟 111
西子姑娘: 相思不断笕桥东 139
凌云御风去: 空军抗战文艺作品过眼录 151
你死是为了谁: 飞鹰背后的血色深情 167
寻找龙父 185
艰难的起飞: 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 199
朱亚泉: 我从笕桥中杭厂走向抗战 211
纸上的飞鹰 228
从笕桥到冈山 241
飞虎英雄吴其轺 251
附录 关于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的文献资料 279
后记 回到笕桥 283
2014年有一部口碑甚佳的电视剧, 后来被称作是良心之作, 剧名叫《北平无战事》, 它的个镜头就是笕桥机场的一出戏。这部戏一开始就很抓人,说的是一群国民党的空军飞行员要起义……
后来有人问我, 戏里为什么要选笕桥? 我说我不是编导, 我只能说这是根据编剧的需要。然后我又自己问自己了: 为什么是笕桥? 当时国民政府为什么要选笕桥作为中央航空学校的校址? 为什么民国时期空军节是8月14日?
1. 民国时期的笕桥
笕桥地处杭州的东北郊。这里自古繁华, 名人贤士辈出, 文化底蕴深厚。据杭州地方志所载, 民国二十六年前, 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之前, 笕桥就已是一个商业集市, 民居密集, 街市兴旺, 商业街从现在的笕桥火车站(货运) 起至迎宾桥, 长达2000米, 街上有“九车十八当”, 仅油车铺就有9家,当铺18家, 酒馆、茶店、米铺和饭庄林立。另据90多岁的笕桥原住民易志根老先生回忆, 在1938年前, 笕桥镇上名气不小的商店有不少, 南货店、百杂店、酱酒店、棉布行、米店、茧行以及豆腐店、肉店、鱼行、菜馆饭店和茶馆等一应俱全, 计有百家之多。(见《杭州抗战记忆》一书, 杭州出版社2015
年版。)
2.“笕桥” 之名
在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的《游箱根》中有“家家争调水,
曲笕引修竹” 一句, 这是诗人在日本箱根所见。笕桥的“笕” 字,
本义就是指连接起来引水用的长竹管。杭州多水, 多河溪渠, 也就多桥, 比如笕桥的邻近就有丁桥、石桥、康桥等, 很多地名中都带“桥”, 有的以某一桥而名, 有的则是笼统而名。据《杭州地名故事》考据, “笕桥” 本作“茧桥”, 说那一带自古养蚕成风。至于“茧” 为何变成了“笕”
而不是“剑”, 就无法考据了。一般来说, 同音字会由难而变易, 不会仅音同而转变成另一个字的, 否则我们也可以管它叫“剑桥” 了。
3. 笕桥机场和中杭厂
在中国的现代史上, 笕桥的有名还是因为它的机场。这也是写作本书的缘起。自杭州有机场以来, 无论是民用军用, 就一直是在笕桥, 直到2000年民用机场才搬迁至萧山。中外关系史上有名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破冰之旅, 就曾经到过杭州, 为此杭州建了一条“机场路”。而从历史上说, 笕桥在太平天国时就屯兵了。一些书上所称的“大营笕桥”, 就是指当时军队驻扎的一个营盘。
这个大营笕桥在清末时驻着清军的八十一标马队, 还有炮营校场等。后来辛亥革命爆发, 杭州的革命军有一部分也是从笕桥出发打到城里去的, 因为这里是沪杭铁路的必经之处。中国座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资公司也诞生在笕桥, 这就是紧靠航校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 简称“中杭厂”, 这也是中国现代史上座真正的飞机制造厂。
4. 为什么是笕桥
这里先要说一下, 办空军的思想自孙中山开始就有了, 这可带出中国空军发展的一点轨迹。
大约在辛亥革命以后, 中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都在为中国空军的发展做着开创性的工作, 当时比较著名的有张作霖父子的东北航校、北京袁世凯的南苑航校, 以及由孙中山先生奠基创办的广州航校, 等等。中山先生偕宋庆龄在美国就看过有着“中国航空人” 之称的冯如的飞行表演, 并力邀他回国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孙先生后来将那架飞机命名为“乐士文”, 这就是以他夫人宋庆龄的英文名字命名的, 孙中山夫妇在“乐士文” 前的照片在不少的博物馆、纪念馆里都可看到。孙先生有一个理念, 那就是“航空救国”, 这也是笕桥中央航校建校的宗旨, 这四个字也是印在航校同学录和各类纪念册前面的。我在台湾的冈山见过中山先生题写的“志在冲天”, 这也是台湾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纪录片《冲天》一片的片名来由。在孙中山“航空救国”
的基础上, 根据当时的形势, 蒋介石提出了“无空防即无国防” 的思想, 将发展空军作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这两句话虽然是当下的习惯用语, 用多了就显得稀松平常, 但在20世纪的30年代初, 的确是那样一种状态。
此前中国各地的航校, 说白了是属于地方军阀的, 中央政府是指挥不动的。从国防陆海空的层面上说, 中国军队理所当然地以陆军为主。因此空军的雏形脱胎于陆军也是中国特色的现实。1929年1月, 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航空训练队从该校的第五、第六期学员中选员培训, 当时叫航空班。1931年7月1日, 航空班又改名为军政部航空学校, 这一年的年底, 航空学校便正式迁往杭州笕桥。1932年6月, 中央航空学校正式成立, 并开始向社会公开招生, 蒋介石亲任校长。这一年进校的首批学员后来是当作第二期毕业生的,期毕业生还是从南京来的航空班学员。期毕业生共97人, 后面文章中将会提到的王天祥、徐焕升、徐康良、胡伟克等都是期学员。第二期毕业生共48名, 包括毛瀛初、刘粹刚、李桂丹、梁鸿云、洪养孚等。
当时比较成功的是黄埔军校的办学经验, 所以国民政府是将笕桥的中央航空学校当作第二个黄埔军校来办的, 由蒋介石亲任总校长即是一个证明, 这可见他对航校的高度重视。如果追溯蒋宋夫妇跟杭州的关系, 包括他们参谒岳飞墓、游西湖等, 就能看出他们当年每次到杭州来大都跟这个航校有关系, 都是来航校参加毕业典礼, 或来训导讲话的。
那为什么国民政府将中央航空学校的选址定在了杭州笕桥呢?
这是当时国民政府多方考虑的结果。应该说, 中国的航空事业较之世界先进国家起步还是晚了, 而且一开始也基本是军阀们各自为政, 训练思想和设备等都比较落后, 有的只实际飞行二三十个小时就毕业了, 完全是一种初级的扫盲水平。因为, 当时军阀拥有空军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的国防, 而是为了相互之间起到震慑作用。“九一八”
事变之后, 政府及仁人志士对发展航空倾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民众有钱没钱砸锅卖铁纷纷捐款以购“爱国飞机”。今天的笕桥醒村爱国馆中还有天厨味精厂捐飞机的照片, 那得要卖多少味精啊!宋美龄亲自担任国家航空委员会秘书长, 就是想用她个人的影响力来让人们更多地支持中国空军的发展, 所以醒村内的美龄楼不是一个“花架子”, 她当时在笕桥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
其实杭州笕桥也并非中央航校的选择, 当时还有备选地洛阳和南昌。今天很多人可能也会问, 为什么不是北上广呢? 比如北京就有南苑航校之基础, 上海在当时就已经是国际大都市, 交通相当之方便, 广州也有航空学校的基础。其他诸如南京, 本是国民政府的所在地, 此前的航空班也办在那里。那么为什么不办在这四个地方呢?
我以为这些都是今天的假设, 在当年可能完全不是这样的思路。在上面讲到的这些背景下, 国民政府办中央航空学校, 更多的应该是以下的考虑:
, 北伐成功后, 的确是打击了各地军阀的势力, 但各地的军阀还没有完全跟蒋介石一条心。从这个角度出发, 此前有航校基础的北京、东北和广州, 显然是不适合办“中央航校” 的, 因为那多少还有一山不容二虎的意思。
第二, 如果是沿海一带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 虽有交通之便利, 但同时它也少了一些屏障, 福建沿海等地也是同理。虽然那时抗日战争还没有全面爆发, 但台湾处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 那里有日本的空军基地。所以, 如果选在沿海一带是很危险的。(事实上, 杭州也没能规避这一危险, “八一四”
笕桥空战的日本飞机, 就是从台湾基地起飞来轰炸的。)
第三, 长江以北的, 虽然也有不少便利之处, 比如河南的洛阳, 国民政府也考虑过, 且在那里办过分校,
但终还是放弃了, 像第五期和第六期就是从洛阳分校迁回杭州的,
原因是那里的风沙太大, 影响训练。
第四, 南昌的地理和水土条件跟杭州相似, 交通也方便, 当然也是在考虑之中的,
但国民党从政治因素考量却认为并不适合, 因为江西的井冈山曾是工
农红军的根据地。
而浙江是蒋介石的家乡, 杭州又交通便利, 城市生活条件较好, 离上海也近, 沪杭铁路及浙赣线都在笕桥设有车站, 而蒋本人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浙江学子来报考航校。再加上笕桥本来就曾有兵营驻扎, 边上又有乔司机场可作备用,所以当毛邦初把杭州、南昌和洛阳三个备选地交给蒋介石时, 他选择了杭州笕桥。
5. 航校故事
1931年底, 国民政府将清代的校场改为机场, 并建中央航空学校于此。1931年至1937年期间, 航校培养了一大批飞行员, 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为中国空军的摇篮。
今天的笕桥航校旧址内, 部分建筑, 如航校大礼堂、军官宿舍, 保存完好。那一块地方, 现在被叫作醒村, 也是沿用了30年代的叫法。后来据台湾地区“空军司令”、笕桥航校二期生赖名汤回忆: “当时全国高等学府的环境与建设, 北方算清华好, 南方就算航校好。我们教职员宿舍也全部是西式洋房, 分甲乙丙三种: 甲村住的是美国顾问, 其中包括飞行主任教官、组长等;乙村为一般教官; 丙村为年轻单身教官,
或初婚教官住所。”
赖名汤还说: “我们受训期间, 也有轻松的时候, 每逢星期天多整队开着校车, 浩浩荡荡, 往游西湖; 同学们年轻活泼, 制服漂亮, 军官穿白色服装,所到之处, 皆为人人钦羡的队伍, 女学生亦以交空军朋友为荣, 因此, 后来许多二期同学都与杭州姑娘结婚。”
据当年家住杭州横河桥的在海内外与金庸齐名的著名作家高阳回忆, 抗战胜利后当时杭州城里的年轻女子, 以嫁给航校的空军为荣。当年笕桥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学徒朱亚泉在接受采访时也说, 他们这些工人去城里看电影看戏, 影院戏院知道他们是中杭厂的工人时都不收他们票的。高阳在大陆的后一站, 就是从报社考进笕桥航校做文职人员。笕桥的中央航校1937年后迁往昆明(后来又迁到印度, 有部分学生在美国受训)。抗战胜利后, 航校又迁回笕桥, 直到1948年底迁到了台湾的冈山, 高阳也就是在那时离开老家杭州的。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 飞过天安门广场的有17架飞机, 共有25名飞行员参加了检阅仪式, 其中16名飞行员都毕业于笕桥中央航校,
他们或为中共地下党员, 或为起义投诚人员。
1931年建起的航校、军用机场等一直用至1948年底, 在这18年中, 笕桥都是国民政府的空军基地, 旁边乔司也还有备用机场。1956年,
国家民航局在原笕桥军用机场的基础上开始筹建民航站, 开辟民航机场。1957年1月1日, 新中国架民用飞机从这里起飞, 揭开了笕桥机场民航飞行史的页。1960年5月25日, 在民航杭州站的基础上, 扩编成立了民航浙江省管理局。一直到2000年, 民用机场迁至钱塘江南岸的萧山, “笕桥” 这个词在人们的口语中渐渐少了起来。2000年杭州民用机场搬到萧山之后, 曾有些人提议要改掉机场路这个路名, 说这个机场路会有歧义, 去萧山机场的路才应该叫机场路。殊不知这一条路跟1972年尼克松访华大有关系。而如果追溯到抗日战争, 追溯到“八一四” 空战, 这仍是“机场路” 一名所特有的意义。地名是历史的积淀, 就像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姓氏, 不是说想改就能改的。
今天的笕桥, 早就不是校场、航校了, 航校的醒村爱国馆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就是为了纪念抗战的那段历史。民间和社会力量, 也在推动着笕桥纪念馆、博物馆这一类事业的发展, 笕桥老街的改造也正在进行中。今天当我们讲起笕桥中央航校的历史, 历数航校的抗日英雄时, 我们仍是崇敬有加。高志航、刘粹刚等无数英烈的名字, 无论是教官还是学员, 他们为国捐躯,
为中国空军书写光辉, 为中华民族谱写了伟大的诗篇, 那是写在天空中的, 又是写在大地上的。
这也是写作本册小书的缘由。鹰从杭州笕桥起飞, 鹰起飞了大多没有回来, 鹰起飞了便永远飞翔在天空。
为什么是笕桥? 这是历史的选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