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7183785丛书名: “西方人看中国”文化游记丛书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德国人,姓骆博凯,名罗伯特,来自德国鲁尔工业区附近的伊塞隆小城。他原是普鲁士王国的一名上尉工程军官,1895年9月应清王朝两江总督张之洞的聘请,不远万里,来到南京。骆博凯从1895年9月到1900年5月共给家里的亲人们写了近600封信,最终保留下来的有235封。本书收录了其中直接与南京有关的100多封,其他书信内容均为关于骆博凯的家务事,故未收录。骆博凯在写给母亲和兄弟姐妹的信中曾多次提到,由于他在南京公务繁忙,没有时间写日记,只能忙里偷闲地给家里写信,报告他在南京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要求母亲和兄弟姐妹们相互传阅后妥为保管,以便他日后利用,为此他对发出的信进行了编号。他在1897年写给母亲的信中说:“从1897年新年开始,我对写回家的信重新开始编号,写给你的这封信就是第1号。我去年寄回的1号至60号的信件希望妥为保管,它们对我十分珍贵,也许我以后还有可能要利用它们。”由此可见,汇集在这里的骆博凯书信,我们也可以将它称之为骆博凯的《书信日记》。
目 录
(一)骆博凯的报告:《中国和中国人》
(二)骆博凯及其家人往来书信
(三)两江总督刘坤一给骆博凯的表彰命令
(四)江南陆师学堂给骆博凯的公函
(五)骆博凯的家庭成员
(六)罗伯特·骆博凯简介
(二)骆博凯及其家人往来书信
(三)两江总督刘坤一给骆博凯的表彰命令
(四)江南陆师学堂给骆博凯的公函
(五)骆博凯的家庭成员
(六)罗伯特·骆博凯简介
前 言
这是一个德国人,姓骆博凯,名罗伯特,来自德国鲁尔工业区附近的伊塞隆小城。他原是普鲁士王国的一名上尉工程军官,1895年9月应清王朝两江总督张之洞的聘请,不远万里,来到南京。原定任务是视察从南京到扬子江入海口吴淞的江防要塞工事,并对此提出改进建议。后来因张之
在线试读
(一)骆博凯的报告:《中国和中国人》
1900年11月29日于德国伊塞隆文学协会基金会上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我们文学协会基金会的庆祝会交给我一个光荣任务,要我在今天的晚会上作报告。我的报告题目是《中国和中国人》,我想根据在中国将近5年的工作经历,谈谈这个远东的国家和人民。
我个人熟识的作家B·纳瓦拉曾是德国《远东一东亚劳埃德报》的出版人和主编,他在中国生活过20多年,最近出版了一部名为《中国和中国人》的著作,在书市上引起极大的兴趣。我想引用他中肯的序言作为我报告的开场白: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令人感兴趣却又更被人所误解。因为,西方国家的人对这个国家及其人民从来就有一种偏见和歪曲的印象。一方面他们对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习性、与世隔绝的生活以及独特的衣着、语言和风俗一无所知;另一方面又以他们对陌生民族固有的傲慢态度和自负心理看待他们,鄙视他们。于是在欧洲产生了那些对黄种人强烈的偏见,认为与他们有关的一切都是愚蠢的和滑稽可笑的。”
尽管如此,历朝历代的中国都是这个不朽民族的象征。如同地球上的一切国家和人民那样,经历过许多政治动荡,使那些强大的朝代皇冠落地。但他们依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在今天所有的国家中占有他永远不变的地位——我几乎可以说——是无法撼动的地位。
在这个如此巨大的国家里,生活着几乎占整个地球四分之一的人口。他们是一个种族,今天的风俗习惯起源于最早的某个历史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就在这个民族已经达到很高文明水平的阶段时,欧洲的民族还远未开化。可以说,这样的一个民族及其人民值得我们予以极大的关注和研究。
总的说来,我们的同胞对中国的认识——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情况——大多还停留在学校里书本上的那些东西:眯缝眼,拖着长辫子,说一种我们一辈子也学不会的滑稽可笑的语言;女人都缠小脚,成了畸形;人们要是不听话,就要挨打;他们喝茶,抽鸦片,大多是一些怪人。他们对中国出色的国家机构和高度发达的文化却知之甚少。至今出现在书市上有关中国的书籍尽管有时篇幅也很大,但只有极少数能引起更多读者长期地对之感兴趣和关注,绝大多数很快就被遗忘了。这些书籍的内容大多是肤浅的游记,其中有对民众生活的简单叙述,而且大多是从书本上抄来的。这些作者都是有名的浮光掠影派,他们从一个地方匆匆地赶往另一个地方,了解到的当然都是道听途说的二手材料,写作风格肤浅,似乎只有图片才是这些书籍最宝贵的部分。我在南京多次接待过这些作家,给他们讲述过我多年和中国人接触与经历过的事情,以后承蒙他们好意给我寄来了出版的游记,其中有关我讲述的内容,成了作者自己重温亲身经历的事情。
你们——我尊敬的听众们——如果想听听我对中国人友好的评价,那我的任务就是要在今天的报告中对中国的状况作一个实事求是的、客观的评价。请各位允许我根据在中国5年的个人生活经历,主要谈一谈“中国和中国人”的情况。
1895年,当时在南京的两江总督张之洞受中国皇帝委托,聘请我作为工程军官去帮助扩建中国的军事要塞。那时我还在克虏伯公司工作。毫无疑问,张之洞是所有中国人中办事最认真和最具有进步思想的一位总督,当然我们不可能期望一个中国人生来就是亲外国人的。但在这期间他已完全认识到只有依靠外国人的帮助才能有效地提高他祖国的军事水平。
我在1895年11月到达南京后,去拜见了总督,当时就被委派去巡视扬子江从南京直到入海口的军事要塞,然后提出一份不偏不倚的评估报告以及新建要塞工程的改进建议。张之洞派了一艘中国军舰供我们使用,并签发了一份致所有中国将军、军营和军事要塞指挥官们授予我的全权证书。我的军舰高高的旗杆上挂着清朝政府的国旗,表示船上有一位高官。在经过的所有军事要塞,我都受到了隆重的礼遇,要塞工事上插满了彩旗,也就是说,要塞工事的墙垛上每隔15米就有一面丝绸旗帜,颜色十分鲜艳。中国人都是制作彩旗的高手。人们一定要亲眼见到这类装饰的彩旗,才会对它的效果作出正确的评价。我上岸时,轿子、架好鞍具的驴子、骡子、矮脚马都已等在那里,接我到有关要塞司令的衙门——政府大楼去。在到衙门去的途中礼炮声不断,驻防士兵列队欢迎,到处装点得五彩缤纷,场面显得异常壮观。欢迎队伍都跪下去朝我磕头——这是中国最隆重的欢迎仪式,士兵们手拍地面,一边磕头一边大声欢呼,还朝天鸣枪。在和司令员喝过不可避免的欢迎茶后,我很快就动身开始艰巨的巡视工作了。傍晚时分,被有关的将军邀请去参加隆重的晚宴。
宴会主人及其命令前来陪宴的高级军官和随从们都身穿丝绸官袍,辫子整齐光滑,脑袋的前部刮得又光又亮。这些高级官员给人以良好而整洁的印象,但这里的环境却令人寒心:裂开的墙壁上有许多污渍,椅子已修理过好多次,四周的墙壁上挂着各种各样的衣服,墙角处都是蜘蛛网,旁边的桌子上放着一盏煤油灯,围着成群的飞蛾。室内弥漫着一种难闻的刺鼻气味。桌子上在每个客人面前放着一只碗,两只筷子,两只小瓷碟,一只碟子里装的是麻油,另一只是调料——我相信那是茴香。桌子中间是众多盘子,装满了各种蔬菜、肉汁、切成小方块的火腿肉、鸡肉和鲜辣汤。刚开始时,我小心翼翼地朝桌子看去,想知道类似刀叉和酒杯的餐具在哪里?竟然什么也没有j连桌布和餐巾都没有。桌子底下躺着几只癞皮狗,等着享用吃饭的人随手扔到果子底下的肉骨头和残余食物。
中国隆重的盛大宴请通常有50道菜肴,我觉得部分菜肴的味道甚是鲜美。欧洲人经常会这样认为:中国的主要菜肴是狗肉和猫肉。但这完全是错误的。沿江沿海地区的动物性肉食非常便宜,根本就不吃狗肉和猫肉。但内地的情况就不同,这种动物肉在那里就是一种正常的商品。同样的情况是只有那些一无所有的穷人才吃老鼠肉。在猫肉当中,他们更喜欢吃黑猫的肉,白猫和花猫不受欢迎,更多的地区根本就不吃它们。老鼠肉没有区别,无论是家鼠、田鼠或是水鼠都吃。就我而言,主人从来没有请我吃过狗肉、臭鸡蛋或者老鼠肉。
我觉得在中国吃过的最美味的菜肴有:鱼翅、燕窝和皮蛋。偶尔有人也会给我介绍味道确实鲜美的皮蛋制作法,也许可以让我们的家庭妇女和厨师们学习制作。制作皮蛋的方法:材料有草木灰、石灰、盐、水和许多芳香的植物配料,将它们搅拌成很稠的糊状,再涂在鲜蛋上面,然后密封在一个容器里,埋在地里至少70天(更正:40天)。按照中国人的观点,埋在地里的时间越长,如同我们的葡萄酒那样,味道就越鲜美。经过4周或6周时间,一只鲜蛋就成了上等美食的皮蛋。
我享用过的美食佳肴不胜枚举。在饮酒不多头脑清醒时,在众多蘑菇和以各种方法烹调的鱼类菜肴中,我会很容易区分出哪些是好的。因为,每当美食端上桌,我的邻座立刻就会众口一词地赞美起来,这时不懂汉语的人也能大体理解它的含义。因为那都是从肠胃深处发出来的真实有力的声音。
美中不足的是喝的酒不符合我的胃口。因为在享用油腻的菜肴时给我喝的都是温热的黄酒。那是一种米酒,灌进一只小铁皮壶里放在煤油灯上加热,然后倒在一只针箍般大的酒盅里,必须趁热一饮而尽。站在一旁身上脏兮兮的仆人,每当客人端起酒杯喝了一口后,他就走来将杯子里剩下的酒倒回煤油灯上的小铁皮壶里,然后不加区别地再倒给其他人喝。如此喝酒也就变得索然无味了。
这时,另一个仆人会端来一只脸盆,里面是热气腾腾的水和毛巾。他给每个客人递去一条从滚烫的水里取出的毛巾,只是轻轻地绞一下,还是湿漉漉的,稍稍摸了一下热度就递给客人们擦脸和双手,用后使人有一种凉爽和舒适的感觉。第一次使用时感觉确实挺好。但这样每隔5分钟就来一次,毛巾搞得乱了,要用别人使用过的毛巾擦自己的脸就受不了啦!我很快就学会了使用中国的筷子。
在这些年间,我对中国无法推辞的吃喝已能应付自如了。只要在桌子旁一坐下去,我就给自己点燃一支雪茄烟,对着左右两边的邻座喷烟吐雾。这并没有使人产生不愉快的印象,因为用餐时间长,中国人自己也会抽起水烟来。这样我就能避开别人一再以使用过的筷子夹着油腻腻的菜肴放到我的麻油碟子里去。
……
1900年11月29日于德国伊塞隆文学协会基金会上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我们文学协会基金会的庆祝会交给我一个光荣任务,要我在今天的晚会上作报告。我的报告题目是《中国和中国人》,我想根据在中国将近5年的工作经历,谈谈这个远东的国家和人民。
我个人熟识的作家B·纳瓦拉曾是德国《远东一东亚劳埃德报》的出版人和主编,他在中国生活过20多年,最近出版了一部名为《中国和中国人》的著作,在书市上引起极大的兴趣。我想引用他中肯的序言作为我报告的开场白: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令人感兴趣却又更被人所误解。因为,西方国家的人对这个国家及其人民从来就有一种偏见和歪曲的印象。一方面他们对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习性、与世隔绝的生活以及独特的衣着、语言和风俗一无所知;另一方面又以他们对陌生民族固有的傲慢态度和自负心理看待他们,鄙视他们。于是在欧洲产生了那些对黄种人强烈的偏见,认为与他们有关的一切都是愚蠢的和滑稽可笑的。”
尽管如此,历朝历代的中国都是这个不朽民族的象征。如同地球上的一切国家和人民那样,经历过许多政治动荡,使那些强大的朝代皇冠落地。但他们依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在今天所有的国家中占有他永远不变的地位——我几乎可以说——是无法撼动的地位。
在这个如此巨大的国家里,生活着几乎占整个地球四分之一的人口。他们是一个种族,今天的风俗习惯起源于最早的某个历史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就在这个民族已经达到很高文明水平的阶段时,欧洲的民族还远未开化。可以说,这样的一个民族及其人民值得我们予以极大的关注和研究。
总的说来,我们的同胞对中国的认识——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情况——大多还停留在学校里书本上的那些东西:眯缝眼,拖着长辫子,说一种我们一辈子也学不会的滑稽可笑的语言;女人都缠小脚,成了畸形;人们要是不听话,就要挨打;他们喝茶,抽鸦片,大多是一些怪人。他们对中国出色的国家机构和高度发达的文化却知之甚少。至今出现在书市上有关中国的书籍尽管有时篇幅也很大,但只有极少数能引起更多读者长期地对之感兴趣和关注,绝大多数很快就被遗忘了。这些书籍的内容大多是肤浅的游记,其中有对民众生活的简单叙述,而且大多是从书本上抄来的。这些作者都是有名的浮光掠影派,他们从一个地方匆匆地赶往另一个地方,了解到的当然都是道听途说的二手材料,写作风格肤浅,似乎只有图片才是这些书籍最宝贵的部分。我在南京多次接待过这些作家,给他们讲述过我多年和中国人接触与经历过的事情,以后承蒙他们好意给我寄来了出版的游记,其中有关我讲述的内容,成了作者自己重温亲身经历的事情。
你们——我尊敬的听众们——如果想听听我对中国人友好的评价,那我的任务就是要在今天的报告中对中国的状况作一个实事求是的、客观的评价。请各位允许我根据在中国5年的个人生活经历,主要谈一谈“中国和中国人”的情况。
1895年,当时在南京的两江总督张之洞受中国皇帝委托,聘请我作为工程军官去帮助扩建中国的军事要塞。那时我还在克虏伯公司工作。毫无疑问,张之洞是所有中国人中办事最认真和最具有进步思想的一位总督,当然我们不可能期望一个中国人生来就是亲外国人的。但在这期间他已完全认识到只有依靠外国人的帮助才能有效地提高他祖国的军事水平。
我在1895年11月到达南京后,去拜见了总督,当时就被委派去巡视扬子江从南京直到入海口的军事要塞,然后提出一份不偏不倚的评估报告以及新建要塞工程的改进建议。张之洞派了一艘中国军舰供我们使用,并签发了一份致所有中国将军、军营和军事要塞指挥官们授予我的全权证书。我的军舰高高的旗杆上挂着清朝政府的国旗,表示船上有一位高官。在经过的所有军事要塞,我都受到了隆重的礼遇,要塞工事上插满了彩旗,也就是说,要塞工事的墙垛上每隔15米就有一面丝绸旗帜,颜色十分鲜艳。中国人都是制作彩旗的高手。人们一定要亲眼见到这类装饰的彩旗,才会对它的效果作出正确的评价。我上岸时,轿子、架好鞍具的驴子、骡子、矮脚马都已等在那里,接我到有关要塞司令的衙门——政府大楼去。在到衙门去的途中礼炮声不断,驻防士兵列队欢迎,到处装点得五彩缤纷,场面显得异常壮观。欢迎队伍都跪下去朝我磕头——这是中国最隆重的欢迎仪式,士兵们手拍地面,一边磕头一边大声欢呼,还朝天鸣枪。在和司令员喝过不可避免的欢迎茶后,我很快就动身开始艰巨的巡视工作了。傍晚时分,被有关的将军邀请去参加隆重的晚宴。
宴会主人及其命令前来陪宴的高级军官和随从们都身穿丝绸官袍,辫子整齐光滑,脑袋的前部刮得又光又亮。这些高级官员给人以良好而整洁的印象,但这里的环境却令人寒心:裂开的墙壁上有许多污渍,椅子已修理过好多次,四周的墙壁上挂着各种各样的衣服,墙角处都是蜘蛛网,旁边的桌子上放着一盏煤油灯,围着成群的飞蛾。室内弥漫着一种难闻的刺鼻气味。桌子上在每个客人面前放着一只碗,两只筷子,两只小瓷碟,一只碟子里装的是麻油,另一只是调料——我相信那是茴香。桌子中间是众多盘子,装满了各种蔬菜、肉汁、切成小方块的火腿肉、鸡肉和鲜辣汤。刚开始时,我小心翼翼地朝桌子看去,想知道类似刀叉和酒杯的餐具在哪里?竟然什么也没有j连桌布和餐巾都没有。桌子底下躺着几只癞皮狗,等着享用吃饭的人随手扔到果子底下的肉骨头和残余食物。
中国隆重的盛大宴请通常有50道菜肴,我觉得部分菜肴的味道甚是鲜美。欧洲人经常会这样认为:中国的主要菜肴是狗肉和猫肉。但这完全是错误的。沿江沿海地区的动物性肉食非常便宜,根本就不吃狗肉和猫肉。但内地的情况就不同,这种动物肉在那里就是一种正常的商品。同样的情况是只有那些一无所有的穷人才吃老鼠肉。在猫肉当中,他们更喜欢吃黑猫的肉,白猫和花猫不受欢迎,更多的地区根本就不吃它们。老鼠肉没有区别,无论是家鼠、田鼠或是水鼠都吃。就我而言,主人从来没有请我吃过狗肉、臭鸡蛋或者老鼠肉。
我觉得在中国吃过的最美味的菜肴有:鱼翅、燕窝和皮蛋。偶尔有人也会给我介绍味道确实鲜美的皮蛋制作法,也许可以让我们的家庭妇女和厨师们学习制作。制作皮蛋的方法:材料有草木灰、石灰、盐、水和许多芳香的植物配料,将它们搅拌成很稠的糊状,再涂在鲜蛋上面,然后密封在一个容器里,埋在地里至少70天(更正:40天)。按照中国人的观点,埋在地里的时间越长,如同我们的葡萄酒那样,味道就越鲜美。经过4周或6周时间,一只鲜蛋就成了上等美食的皮蛋。
我享用过的美食佳肴不胜枚举。在饮酒不多头脑清醒时,在众多蘑菇和以各种方法烹调的鱼类菜肴中,我会很容易区分出哪些是好的。因为,每当美食端上桌,我的邻座立刻就会众口一词地赞美起来,这时不懂汉语的人也能大体理解它的含义。因为那都是从肠胃深处发出来的真实有力的声音。
美中不足的是喝的酒不符合我的胃口。因为在享用油腻的菜肴时给我喝的都是温热的黄酒。那是一种米酒,灌进一只小铁皮壶里放在煤油灯上加热,然后倒在一只针箍般大的酒盅里,必须趁热一饮而尽。站在一旁身上脏兮兮的仆人,每当客人端起酒杯喝了一口后,他就走来将杯子里剩下的酒倒回煤油灯上的小铁皮壶里,然后不加区别地再倒给其他人喝。如此喝酒也就变得索然无味了。
这时,另一个仆人会端来一只脸盆,里面是热气腾腾的水和毛巾。他给每个客人递去一条从滚烫的水里取出的毛巾,只是轻轻地绞一下,还是湿漉漉的,稍稍摸了一下热度就递给客人们擦脸和双手,用后使人有一种凉爽和舒适的感觉。第一次使用时感觉确实挺好。但这样每隔5分钟就来一次,毛巾搞得乱了,要用别人使用过的毛巾擦自己的脸就受不了啦!我很快就学会了使用中国的筷子。
在这些年间,我对中国无法推辞的吃喝已能应付自如了。只要在桌子旁一坐下去,我就给自己点燃一支雪茄烟,对着左右两边的邻座喷烟吐雾。这并没有使人产生不愉快的印象,因为用餐时间长,中国人自己也会抽起水烟来。这样我就能避开别人一再以使用过的筷子夹着油腻腻的菜肴放到我的麻油碟子里去。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