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155272
比小说更生动,比历史书更真实,华尔街金融家揭示大国兴衰密码,启示中国转型路径。
您在本书中看到的,不是臆测、不是推理、不是概念,而是真实的历史和现实:
——美国在与英国的霸主角逐中曾遭遇自由贸易的切肤之痛;
——它痛定思痛,决心转型,却遇到意想不到的阻碍;
——它依靠高昂的民族主义和长期的保护主义实现了成功的经济转型
——它成为霸主后发现曾经伤害自己的“自由贸易”对此时的自己而言是一把锋利的矛。
——它富有创造力地这把矛升级成了强者恒强的全球化版本。
——它在后院拉美安装这个版本,拉美曾经的经济奇迹毁于一旦。
——它在盟友日本运行这个版本,日本从一个雄赳赳的挑战者沦为一个二流跟班;
——它也在中国推行这个版本,*的富裕和贫困、*的繁荣和凋敝是它创造的一对双生子。
中国转型,路在何方?
《大国兴衰》给您最深刻的启示
第一章 危局和机会——站在历史的分界点上
全球化的实质:美国利益
不对称格局:开放和保护
新自由主义的推动手段:渐变和危机
新的国际分工
国际金融体系和信用霸权
历史性衰退
中国的机会和挑战
第一篇 谎言崇拜——一个时代的通病
第二章 全球化——新自由主义图腾的升起
公正和平等——前全球化时代的信仰
丛林法则对公平的侧翼进攻
一份改变历史的备忘录
金融资本——全球化战略的推手
公平之死——一种新的信仰盛行
第三章 国家博弈——被掩盖的真相
掩盖国家博弈的谎言
全球化体系中的权力金字塔
霸权面临永恒忧虑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济战争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独立自主才是崛起战略
第四章 另类“一体化”——通向“新殖民主义”的道路
资本、技术和体制“三位一体”专政
受威胁的经济安全
被肢解的经济主权
丛林里的自由法则
“程序控制”是少数对多数的统治
制度寻租的“铁三角”
“普世价值”外衣下的“新殖民主义”
第五章 被美化的抱残守缺——崛起陷阱
固守落后就是发挥优势?
国家崛起的十大陷阱
两个虚假的历史命题
穿越历史的交锋
统治世界的权杖
第二篇 美国——在博弈中走向帝国
第六章 剑与火——从自由贸易到闭关自守(1775—1808年)
海盗般的欧洲各国
无发展的增长陷阱
弱国却有浪漫的强国之梦
夺回金融自主权!让债务变成权力
汉密尔顿发出孤独的保护主义诉求
杰弗逊主张“把我们的工厂留在欧洲”
路线之争——两种民族主义
霸权剑锋下的繁荣
自由贸易下的不平等贸易条约
闭关自守
第七章 战争与贸易——从民族主义到保护主义(1808—1816年)
荣誉、梦想和民族主义
没有输家的博弈——第二次独立战争(1812年战争)
战争、草根和崛起
商业利益和国家利益
大英帝国开辟的另类战场
叩击新时代的大门
推动保护主义的是曾经反对保护主义的人
理想、利益和“三执政”
第八章 掌握自己的未来——通向帝国之路
贸易基础上的二元经济结构
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寒冷
“美国体制”和保护主义的第一次浪潮
利益绑架的政策之争
美国的反分裂法
自由贸易再次遇到危机的挑战
林肯、内战与保护主义的第二次浪潮
第三篇 拉丁美洲——失落在全球化中的奇迹
第九章 拉美是如何走向全球化的?
自由贸易为拉美套上了债务咒语
土地集中导致二元经济结构
利益集团绑架国家利益
流血的梦想
资本拥抱输入的改革
走上新自由主义的不归路
第十章 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新债务陷阱
金融资本如何将拉美推向国际资本市场
债务泡沫下的大国战略
美元流动的双向记
泡沫破裂以前的狂欢
第十一章 1979年秋,新自由主义小试牛刀
1979年美元利率的金融颠覆
格林纳达效应
债务危机削弱了拉美国家的经济主权
惨痛的后果
几点反危机教训
第四篇 日本——来自盟友的全球化战争
第十二章 盟友之间的权力和财富竞争
谁托起了“日本奇迹”?
美国大战略下的日本
日本经济:跑在别人轨道上的火车
跪着的反抗:日本的宿命
第十三章 产业战争——争雄高科技
挑战美国的高科技
美国电子产业:风雨飘摇中的反击
贸易和安全:霸权皇冠上的明珠
总战略的形成:从“反倾销”到全方位
301起诉:美国政府立场激化
“虚中求实”——“剥洋葱”战术的妙用
日本芯片业衰退的开始
江河日下
第十四章 货币战争和金融战争
美联储的第13储备银行?
经济停滞的陷阱
金融改革:从工业资本主义到金融资本主义
广场协议:金融资本的全球化
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
漫长的冬季:金融自由化和出口导向
离崩溃一步之遥:日本全球化对中国的警示
第五篇 中国——避免被全球化打断现代化进程
第十五章 美国大战略和中国经济的全球化
实用主义和自由主义
实用主义的对华战略
中国经济是如何整合进世界的?
歧视的交往:中国的WTO陷阱
在交往中去现代化:俄罗斯的教训
第十六章 金融体系和发展抑制
“预算软约束”、“市场换财富”和美元的“制度寻租”
货币、全球化和霸权
金融全球化、危机倾向和美元循环
金融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繁荣—破裂:金融资本的危机宿命
虚拟增长和发展抑制
建立新世界货币的关键是去出口导向
贫困的繁荣
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第十七章 中国经济的国际环境
市场依赖和安全陷阱
美国会向中国还债吗?
以虚拟债务征服实体经济
第十八章 中国经济的产业陷阱和技术陷阱
大国崛起和世界工厂
全球化抑制中国的技术创新
全球化下的技术封锁
产业战略和可替代性
第十九章 危机、选择和出路
自由和危机
中国面临战略选择的临界点
货币的选择还是战略的选择?
参考文献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改变了中国,而且仍在继续改变中国。中华民族正处于历史性的复兴过程中。中国的崛起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改变世界的大事。由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由于中华民族追求国际正义的传统,由于中国巨大的战略潜力,中国的崛起对世界上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世界上不同的人对中华民族的崛起必然抱有不同的态度。
国家博弈,利益至上。我们不能希望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会以鲜花和掌声来迎接中华民族的崛起。中华民族不必也不能要求世界上所有的人对自己的崛起都拍手欢迎。无论别人欢迎与否,都无法改变中华民族自己的历史进程;无论中华民族愿意与否,都不能改变别人对中华民族崛起的态度和反应。能改变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的是中华民族自身。
掌握中华民族未来的是中华民族自己。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中华民族选择崛起,就是选择了竞争,就是选择了竞争对手。在拳击场上,两强相遇,任何人都不能抱怨对手的精明和强大。
中华民族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洗礼而巍然屹立。几千年的博弈竞争炼就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雄心和意志,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自信。当今世界,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拥有几千年世代相续的历史,拥有连绵不断的文化?中华民族是数千年博弈的强者。在几千年中,中华民族多少次登临绝顶而一小天下;又有多少次穿越惊涛骇浪而青山依旧!
中华民族是历史的强者。中华民族是清醒的强者。我们不想改变别人,但是我们却不能不了解别人;我们不害怕崛起道路上遍布陷阱,我们却不能不看清那些陷阱;我们不能选择世界,我们却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我们不能选择竞争对手,我们却必须看清竞争对手;我们不能选择别人强加在我们头上的竞争方式,我们却可以选择我们自己的竞争方式,选择对我们有益的竞争方式。中华民族不害怕竞争,但是却不能按别人要求的方式竞争。中华民族不能把崛起的希望寄托于人,不能将崛起的道路放到对手的掌中。
拳击对手之间也有握手言欢的时候。但是,握手言欢不能改变拔拳相向的现实。
按照中华民族今天的战略实力,任何对手都不太可能阻止中华民族的崛起。但是,中华民族自己的选择却可能加快或延缓自己崛起的过程。中华民族不必太严苛地要求这个世界,然而中华民族却不能不严苛地要求自己。
在历史的长河里, 兴衰更替,潮涨潮落。一些国家崛起,一些国家衰落。
一个民族崛起的过程不是国际局势自然消长的过程,而是一个民族奋斗不止的过程。崛起本身具有相对的含义。一个国家的崛起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改写着历史的版图,它意味着国与国之间实力对比的改变,以及这种改变必然带来的国际规则和利益格局的改变。新强权的崛起就是旧强权的相对衰落。
一个民族崛起的过程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改变现有国际秩序的过程。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敢挑战现有国际秩序的民族不可能在真正的意义上崛起。
支配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则是国家的利益关系。一个民族的历史性崛起必然受到既成强权的挑战。现有强权对潜在或崛起的强权总是充满疑虑。这不仅是历史的法则也是利益的原则。所以,崛起是一个漫长的艰苦奋斗的过程。它是数代人孜孜以求艰苦奋斗的结果。一个希望崛起的民族,必须放下包袱,丢掉幻想,正面崛起过程中的各种挑战,要敢于塑造新的世界秩序。
一个国家的崛起取决于许多因素,内部的外部的。然而归根结底取决于内部因素。有许多国家由于自身的某些原因注定不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也有一些国家由于自身的原因注定成为世界强国的潜在选手。但是在国与国竞争的格局下,潜质再好的国家也不能自动地成为世界强国。正如条件再好的运动员也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世界冠军。
资质优秀的选手不少,但冠军只有一个。
通向冠军的路是残酷的。冠军来自于同对手的竞争,而不是得自于对手的施舍。崛起也是这样。只有敢于争当冠军而又勇于付诸实践冠军的选手才有可能成为冠军。
崛起是强者的游戏。没有一个软弱的民族真正崛起过。对强者而言,有条件要崛起,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崛起。
崛起是智者的游戏。没有一个轻信对手的民族成功过。崛起需要与既存国际秩序妥协,但是妥协界定的崛起必须是公正而持续的崛起。
崛起要广交朋友,善于学习,更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崛起不是照搬现有强权的模式和发展道路。任何模式和道路都根植于特定民族的特点和历史条件。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是注定没有出路的。
学习借鉴必须与自身的国情相结合。学习借鉴不能从一种教条主义走向另一种教条主义。有些人一方面大力破除自己教科书上的教条主义,另一方面又把别人书上的东西奉为新的教条;一方面破除对自己模式的迷信,另一方面又把别人的模式捧为新的迷信。今天中国最大的教条主义,不是我们的教科书,而是所谓的“普世价值”,是新自由主义,是全球化,是几本西方的《经济学》。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熟读几本西方的书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中国的崛起之路是靠中国人自己走出来的。崛起之路既不存在于别人的书本里,也不存在于别人的建议中。而貌似善意的建议背后可能有自身的利益动机或认知误区,而貌似善意的建议后面则布满了利益陷阱。崛起是自己的实践。有些人言必称西方,语必及市场,处处要与国际接轨,其实他们忘了生活的源头在中国,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与自身的国情相结合。学习借鉴不是目的,建立某种模式也不是目的,目的是自身的崛起。
崛起不是简单地变得富一点,不是GDP量的扩张,不是简单的资源输出,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输出。建立在不合理国际分工上的“富裕”,不是中国崛起的道路。富不是强。富而挨打,先进而挨打,乃至丧权辱国,甚至败亡的例子,历史上比比皆是,中外都有。
古罗马亡于野蛮部落,
北宋亡于金,
南宋亡于蒙古,
明亡于清。
罗马的公民社会、罗马的奢靡富有,汴梁的商业繁荣、汴梁的市民文化,西湖的轻歌曼舞、西湖的软语香风,晚明的纸醉金迷、晚明的发达手工,都在强敌的进攻下零落成泥,烟消云散。
谁说只有贫穷才会挨打?
一个软弱而又富有的国家无疑是对强大对手的巨大引诱。一头软弱而肥胖的羊是狼的理想猎物。一个软弱的国家,越富越有可能挨打,越富越胆小,越富越依附。结果是要么服输,要么挨打。这不只是历史的教训。历史的法则也适用于现在和未来。
落后要挨打,贫穷要挨打。富而弱,富而依赖,如果不想做附庸,同样要挨打。
一个强国的崛起是全面的崛起,包括军事的崛起、经济的崛起和文化的崛起。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军事崛起是经济、文化崛起的前提和保障,经济崛起是军事、文化崛起的基础,而文化崛起的核心则是为强国崛起提供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意志上的崛起。
价值体系上依附他人,必然导致心理萎靡,意志软弱,自尊丧失。崛起本身是一种进取的战略。照搬别人价值体系的做法与崛起战略格格不入。
纵观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强盛的民族是靠否定自身的历史而崛起的。民族虚无主义托起过哪一个民族的强国梦想?有人忙于盘点我们历史上的某些“失误”,但是同样的一批人,却无视英国“羊吃人”、大萧条,以及资本主义的历史由于制度的原因导致了多少人口的非正常减少。这种选择性的盲点,制造着民族的虚无主义,消减着民族的自信。
这种虚无和自卑是一个民族不能走自己的路的真正原因。要崇拜人民自发地、出自内心地崇拜的民族英雄。那些活在人民心中,活在民族记忆中的英雄,才是指引人们的灯塔。
对自信而强大的民族而言,暂时落后并不可怕。一张白纸可以写最新最美的文字,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关键是要自信自强,把握历史给予的机会。
今天我们就面临这样的机会。
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兴衰相替,环环相因。人类历史到了21世纪出现了几十年未有之大变局。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在自身规律的推动下出现了历史性拐点。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阅尽兴废,相存不绝。我们曾经把握住历史提供的机会创造出光辉灿烂的过去,我们怎样才能在今天再次把握历史提供的机会,顺势而搏,调整战略,减少损失,再造辉煌,实现崛起?这是每一个赤诚的炎黄子孙都关心的问题。
在正文开始之前,本人特别申明,本书所表达的内容和观点,纯属作者个人的观察和思考,与作者所任职的机构无关,不代表所在机构的观点!
【再版前言】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他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笔者写这本书则希望通过对过去200多年世界历史的透视,“究兴衰之际,通各国之变,为人间正道立言”。即,通过分析各国兴衰更迭,寻找左右其成败的共同原因;通过分析一国内部利益格局的演变,探究其发展战略变迁的轨迹;通过分析主要历史事件和思潮,为符合历史逻辑的发展方式立言。一国的盛衰不是偶然的。我们可以透过一些历史现象来观察一个时代或一个国家由弱到强或由盛而衰的轨迹。希望本书能为读者“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提供一个宏大的历史坐标;为正确的发展选择提供借鉴。
我为什么要谈论“主义”?
笔者最早是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的提倡者。后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所见所闻极大冲击了早期的想法。发现走万里路,做万件事,远胜于躲在象牙塔里。一下子多了那么多可以全方位实地观察、体验、研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现实的机会,实在是人生经历的一次跃进。带着关于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的浪漫幻想走进新自由主义的“理想国”,相当于一个梦想着风平浪静的游客一下子掉进百慕大的漩涡里。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所带来的冲击和震撼,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本书多次谈到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许多读者可能会问,“主义”就那么重要吗?其实,笔者何尝不希望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现实世界里——在那里我们少谈主义,甚至不谈“主义”,可以把关于“主义”的对话紧锁在书柜的最顶层里。但是,现实生活充满着利益差异和冲突,许多人就把对利益的追求包装在“主义”的外衣里。“主义”就是利益。所谓“主义”之争,路线之争,其实就是利益之争。关键在于争的是什么人的利益,哪个国家的利益。在新自由主义盛行的时候,避免讨论这个主义,可能就是为了推动与之相关的利益格局。当胡适先生提倡不谈主义不争论主义的时候,其真意未必是不谈主义,而是为了维护占支配地位的利益格局,为了避免谈论对这个利益格局的改造。
全球化思潮是新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新自由主义是自由主义和自由贸易思潮的延续。所谓“新”是因为它是在长达90多年的社会改造运动中,尤其是在美国“新政”和二战以后逐步产生和兴起的。人类历史上那场持续90多年的社会改造运动的共同特点是,无论东南西北,无论方式如何,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公平。而全球化思潮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摧毁那些社会改造运动的成果。这个时代背景和它的针对性,决定了它的“新”。比起“旧”,它对社会公平公正的攻击,对社会进步的攻击,对保护主义的攻击,对达成国际公正具体建议的攻击,更加直接而有针对性,更加具体而鲜明,更加激烈而极端。如果说原有的自由主义是右的话,这个“新”的思潮就可能是极右。这是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参见第二章)。本书的头五章对这个思潮兴起的历史有详细的叙述。这套东西,让日本失去了20年,拉丁美洲失去了20多年,让美国和欧洲正在失去它们的10年,我们一定要警惕。
警惕政策性致贫
任何社会大规模的利益结构变迁,都不是偶然的成功或失误造成的,而是政策选择的结果。全球化是一个政策性致贫的体制,它导致一国之内财富向精英流动,国家之间财富向发达国家流动,制度性地制造着贫穷阶层和贫穷国家。
一国财富的分配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在国际进行分配,一个是在国内各阶层之间进行分配,二者交织在一起。中国国民财富的大规模流失,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实,是包括发达国家精英集团在内的大多数人都认知的事实。笔者的发现是,国际分配中财富的大量流失与国内的分配不公互为因果——分配不公导致贫富悬殊,贫富悬殊导致需求不足,内需不足导致出口依赖,特殊的出口导向导致财富流失。这就是我们一直反复强调的、困扰中国经济的“铁三角”,在《中国,你要警惕》一书中有详细阐述。不解决国内分配不公,就无法解决财富的大规模流失。在国际国内两个分配层次都不公平的条件下,中国经济的增长很难解决不包容的问题,中国的中下层就不可能摆脱艰难的处境。
本书反对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并以此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它是要把落后当成优势固定下来,让暂时落后的国家,永远处在产业链的低端。有人说,咱们中国工人的工资低,是比较优势,我们要发扬这种优势,就应该继续实施低工资政策;假如我们提高工人工资就失去了比较优势。这种发展方式从出发点到归宿点,都是低工资。这种低成本竞争战略是贫富悬殊的始作俑者。
实施低成本竞争战略的关键就是能否成功打造低收入洼地。过去,推行私有化和破除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了低收入洼地。私有化的推行导致几千万工人下岗,转制以后工人收入大幅度下降,许多中小私有企业工人的工资在过去十多年中停滞不前,农民工长期低工资,这些有力地降低了工人的直接工资。而在教育、住房、医疗等公共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以及农村社会保障的缺乏等,则大幅度降低了二次分配的作用。所有这些,为中国“成功”地打造出了低收入洼地。中国的出口繁荣就建立在这个洼地上。但是,这种“成功和繁荣”却是中下层的“失败和贫困”。(参见第五章和第五篇)
笔者在国际金融体系里摸爬滚打了许多年,亲历和见证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并为许多人曲解邓小平而不平。许多人打着邓小平的旗号各取所需。邓小平是提倡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的。二者绝对不能割裂。因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另一面,就是让大多数人先(相对地)穷下去。而作为老一辈革命家的邓小平是不能容忍大多数人永远穷下去的。所以,他反复强调最终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才是目的。没有共同富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固化起来,就变成了大多数人永远地穷下去。低成本竞争战略无法实现共同富裕,那些打造低收入洼地的政策措施,比如私有化,只能导致更加严重的贫富悬殊,只能导致内需更加不足,在全球性生产过剩的今天,中国将无法破解出口难题。
本书原名《选择和崛起》,成于经济危机最高峰的2008—2009年之间,带有那个特殊阶段的色彩。几年下来,书中的许多分析和预测,都在现实中演绎着。中国遭遇着出口危机,中国经济不得不转向内需。这为中国实施一定程度的保护主义提供了历史性机会。中国应当通过关税政策、非关税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国家采购政策、自主技术标准政策、高标准的准入政策,以及汇率政策等等,扶持和保护核心产业,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高收入工作岗位,为创造共同富裕的高收入社会创造必要条件(参见第十八章)。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曹沁颖女士为本书再版所做的大量工作。
曹沁颖女士约我为再版撰写序言。以上文字,记以为序。
【精彩语录】
·中华民族选择崛起,就是选择了竞争,就是选择了竞争对手。
·美国政府和智囊在许多文件中明白无误地指出:要把中国纳入能保障美国利益的格局里。
·18世纪的美国是一个落后但充满自豪感的民族。只有一个充满自豪感的民族才可能崛起。
·美国实施了长达60年的保护主义,最终成为世界最先进的经济实体。
·一大批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的毕业生进入新政府,担任关键职务,指导智利开展学习美国市场经济的改革。这场改革为智利带来极大的灾难,使智利几十年的发展成绩毁于一旦。
·美国对日本的经济战争主要战术是“剥洋葱”。先提出一个原则性意见,对关键问题一笔带过。在获得日本认可后,再在原则上就关键问题提出具体建议。
·“市场经济”貌似务虚,但一旦它成为谈判的原则基础,中国的经济体系、中国的产业保护、中国的市场保护等都成了谈判的内容,中国的整个经济体制
都成了别人讨价还价的对象。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