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32377
被遗忘的大屠杀和一个执意铭记的女人!
一本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回忆录!
由张纯如的母亲娓娓道来!
为读者揭示这位知名作家和历史学者的一生!
2012年美国亚太图书协会文学奖!
张盈盈,张纯如的母亲,写下了这本《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为读者细腻地呈现了女儿的生平。
“张纯如是一个英雄。没有她,由她讲述的那个恐怖故事可能将永不为人所知。这是一本值得被广泛关注的充满爱心、文字优雅的回忆录。感人肺腑。”
——吉姆-里尔,PBS新闻一小时节目主持人
“送给被悲剧夺走生命的孩子的一曲动人挽歌。一本勇敢、严肃的书,一本献给勇敢而严肃的女儿的珍贵的回忆录。”
——西蒙-温彻斯特,《李约瑟传:一个热爱中国的人》和《教授与疯子》的作者
“读完这本书,你便会知道,张纯如是一个多么英勇无畏的女人。”
——詹姆斯-布莱德利,《父辈的旗帜》、《空战英豪》及《帝国的诅咒》的作者
“这本勇敢的回忆录令我们共同对一个生命加以赞颂,感觉到她宛如再世。充满勇气与信念,充满活力。”
——理查德-罗德斯,《原子弹秘史》(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书评人协会奖)和《暗日:氢弹问世记》(获普利策奖提名)的作者
“这是我在过去十年里读过的最动人、最有力量的一本书。我通宵达旦地读,没有办法停下来。它写的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女子——她的传奇仍在继续,但它同时又是一对母女令人心碎的爱的故事。看过媒体上诸多耸人听闻的猜测,读到事实的真相令人震惊。这本书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启示。”
——蔡美儿,耶鲁大学法学教授,《虎妈战歌》的作者
勇气铸就坚实之作:《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并不是悲伤的故事,而是对她那非凡人生的赞歌。
——《华尔街日报》
张盈盈完成了她决意去做的事。张纯如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旧金山纪事报》
华裔作家张纯如于1997年出版的非文学畅销书《南京大屠杀》跻身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冠军。2004年,张纯如开枪自杀。从2007年起,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耗费六年时间写成这本回忆录,细腻地为读者呈现了女儿36年的人生:张纯如童年时自办的报纸,她早年作为新闻记者的经历,一名年轻历史学者的冉冉升起,与儿子的自闭症作斗争的历程,以及悲剧性的自杀。《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一书充分证明,张纯如确为她那一代人中的佼佼者,同时,这本书也展现了母女之间深切美丽的爱与疼痛。
序
前言
第一章 震惊
第二章 出生
第三章 童年
第四章 激情初现
第五章 中学时代
第六章 出类拔萃
第七章 初出茅庐
第八章 22岁:从头开始
第九章 一个年轻作家的奋斗
第十章 改变一生的照片
第十一章 生物钟
第十二章 突破
第十三章 克服障碍
第十四章 变成了名人
第十五章 过山车式的生活
第十六章 美国华人
第十七章 孩子和电影
第十八章 新书与新生命
第十九章 崩溃
第二十章 不期而至的死亡
尾声
补充说明
注释和引文出处
附录
献给张纯如的书
致谢
“个体的力量”。这是张纯如的人生信条。在她流星般绚烂的一生中,借助自己 一丝不苟的作品和跨越美国东西海岸进行的数百次演讲,张纯如也常常与她的听众和崇拜者分享这一信条。
出于这一原因,张纯如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她的使命中去,这个信奉“个体的力量” 的孤独行者,将其全部精力和所有清醒的时间都用于思考、筹划、推动、抗争和评估中去,周而复始,只为改变现状。
张纯如也是个优秀的团队成员。自从她走进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1994年12月在库比蒂诺社区中心召开的那次国际会议,几年中,这个很多人已经在纪录片《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中见过的梳着马尾辫、窈窕美丽的年轻女性,一直与我们(史维会最积极的成员)保持着密切联系。她与我们分享她一丝不苟地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历史事实,参加在美国和加拿大举行的相关学术活动。不管是身在家中还是在飞机场旁边的某个旅馆酒店里,每当我们想要与她联系,她从不令人失望。通话时, 她记下我们说的每一句话,电话里传来的键盘敲击的清脆声响直至今日仍回旋在我 的记忆中。在绝大多数美国人还不知“互联网”为何物时,她就已经向许多人发送了成千上万封电子邮件,这使她成为一名当之无愧的传播者和“网络斗士”。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源自张纯如母亲的电子邮件档案。作为一名优秀、严谨的学者,张 纯如的母亲多年以来一直保存着这些邮件。
张纯如经历了从一个羞涩少女到一颗耀目明星的转变。在因《南京大屠杀》一 书成为畅销书作家之后,张纯如迅速从一个学究式的记者转型为一名最优秀的公共演说家。她的书揭露了1937年到1938年日本人在8周的时间里对数万名中国平民进行的史无前例的血腥屠杀。在失守的古都南京,这些人奸淫妇女,烧杀掳掠。张纯如成名后,即便是在周末复兴会(Renaissance Weekend)这样的场合,美国总统和第一夫人在场的情况下,她依然可以慷慨陈词。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刚出版时,张纯如通常要花一整天时间准备15到20分钟的演讲。但一年后,在美国国家公共广播公司(PBS)《新闻一小时》节目的直播现场,同日本驻美国大使齐藤邦彦(Kunihiko Saito)进行公开辩论时,她只用了不到30秒的时间便将对方驳得哑口无言。
我想传达给所有日本右翼分子一个信息:“张纯如既不是中国政府特工,也不是美国间谍,与你们的荒谬指控相反,她只不过是一个呼吁改变的使者。”
张纯如是一个全面的人权斗士。尽管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是她出众的作品,但张纯如对其他问题也满怀激情,不折不挠为之奋斗——诸如替那些二战日本帝国主义战争机器的受害者和死难者讨回公道。张纯如坚定地捍卫人权和公民权利,无论事件发生在美国还是其他国家。
例如,当“9·11”恐怖袭击发生后,乔治·布什发动了针对伊拉克的不义之战,在美国境内大范围出现的针对穆斯林的恶意攻击曾令张纯如极度不安。她和犹太及阿拉伯人权活动家一道出席电视台举办的公开论坛,表达自己对此事的忧虑,尽管当时她非常忙,一边要为自己的书做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一方面还要应付不计其数的大学和全国性电视台、广播电台演讲活动。当她讨论历史是如何令人悲哀地一次次重复时——过去是对爱尔兰、犹太和华人移民的歧视,然后是对美籍日裔的非法拘禁,现在又是对少数族裔的恶性袭击——张纯如脸上凝重的表情反映出她内心对那些种族歧视和种族敌意受害者的深切同情。
她的言语发自内心,袒露灵魂。张纯如的写作风格激怒了一些人,他们批评她是一个带有偏见、充满愤怒的历史研究者。没错,出自张纯如笔下的字句,仿若她曾身临其境,与受害者一道经受折磨、面对厄运。张纯如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一直忠于历史事实,但她的叙述方式非常戏剧化,有时甚至是令人不悦的,这使得一些人宁愿拒绝而不肯接受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人性居然可以变得如此邪恶的现实。
张纯如一直是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出于人性,我们都可能被权力、财富和名望所侵蚀。然而,张纯如从未让身外之名掩盖了她亲切如邻家女孩的本性。在她过世几年后,她的读者——绝大多数是陌生人——仍在谈起他们收到的来自张纯如的电子邮件和电话,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许多高中生和大学生被来自张纯如的信件而启发。一些同辈作家,包括某些知名畅销书作家,也对张纯如给予他们的慷慨帮助——无论是撰写书评还是协助作品出版——表示了感激之情。
张纯如也曾面对恐惧!她的崇拜者赞许她为无畏的斗士。但这只是部分真相。张纯如是一名斗士。这毋庸置疑。但她越来越担心,自己和家人会受到历史否定主义者的不可预见的伤害。然而,张纯如从未让恐惧战胜自己追求公正的决心。这名年轻的女性像勇敢的战士那样,鼓起最后的勇气,毅然向前冲锋。
这是一本见解深刻的书。一位富有爱心的母亲以她的视角记述了张纯如的人生,事业,喜怒哀乐,对生活和文学的热爱,以及其生命最后一段旅程中与抑郁症的抗争。读者可以从中了解许多不为人知的事实,看到一个来自中西部小镇的女孩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起伏,终于成为美国现代文学界的一颗明星。正如张纯如所坚信的“人人皆有可能”,我们应当也必须追随她的脚步,追求卓越。
这本书对公众富有启迪意义。尽管对精神疾病的讨论仍属禁忌话题,通过对张纯如生命最后一段时光中经历的抑郁和精神崩溃的叙述,张盈盈忍痛逐日乃至于逐小时地记下了每一件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这使得读者可以了解到,一个看起来积极外向、无所不能的健康女性在精神上可能遭受什么样的折磨。张盈盈细致地记录了张纯如的病情发展过程,以及家人应付这一艰难处境时的做法。从突然接到张纯如精神崩溃的消息,到几个月的治疗过程,他们绝望地试图学习和应对整个家庭成员此前完全不了解的突发状况,其他遇到类似问题的人或可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在书中,张盈盈记下了诊断结果、与医生的交流过程以及使用过的各种药物。
此外,张盈盈还在后记中列出了张纯如过世后的一些科学发现和参考文献。她希望这本书可以提供有关精神疾病、相关疗法、药物选择和预警措施的一些信息,从而使读者可以从中获益,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读者应当明白,对于张盈盈来说,回忆犹如重温噩梦,投入数年时间整理相关信息也实属不易。她能够这样做值得嘉勉。这是献给公众的一份重礼。而她之所以这么做,只是为了纪念她深爱的女儿——张纯如。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