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052080
◎献给所有看透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的你我她
◎无论日子有多少琐碎,依然为心灵留出空间的你我他
※从初中到熟龄,张爱玲、三毛、赫本……她们始终是我们心中的美好存在
※小开本图书,方便携带,特种纸印刷,更好地感受纸质阅读的温润
人生一梦,白云苍狗,她选择遗忘世间,也被世间遗忘。只是世间,总不舍得让她这样的才女销声匿迹,她风轻云淡的安稳平淡,再一次受到了惊扰。
台湾某报社的记者戴文采,千里迢迢地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只为与爱玲相见。她几经波折,寻到爱玲的住处,只是她的请求被离世绝尘的爱玲毫不犹豫地拒绝。世事繁杂,素昧平生,她不想过问,也不想被打扰。
只是这位戴小姐颇有几分倔强的坚持,她另辟蹊径,擅自租下了爱玲隔壁的那间房,开始了守株待兔的漫长等待。
这一等,便是整整一个月。她每日贴着墙壁,聆听墙的另一边,那个传奇女子的点点声响,企图用听觉窥探爱玲的生活,只是除了从中午一直持续到深夜的电视声,和偶尔健身单车的声音,她一无所获。
百无聊赖,戴小姐开始等得不耐烦,1个月后,这场一个人的守株待兔终于有了些许眉目。当隔壁传来房门被打开的声音时,戴小姐赶紧出门,终于见到了出来倒垃圾的张爱玲。
“她真瘦,顶重略过八十磅。生得长手长脚,骨架却极细窄,穿着一件白颜色衬衫,亮如洛佳水海岸的蓝裙子,女学生般把衬衫扎进裙腰里,腰上打了无数碎细褶,像只收口的软手袋。因为很瘦,衬衫肩头以及裙摆的褶线光棱棱的始终撑不圆,笔直的线条使瘦长多了不可轻侮。午后的阳光邓肯式的在雪洞般墙上裸舞,但她正巧站在暗处,看不出衬衫白底上是不是印有小花,只觉她肤色很白,头发剪短了烫出大卷发花……
“她弯腰的姿势极隽逸,因为身体太像两片薄叶子贴在一起,即使前倾着上半身,仍毫无下坠之势,整个人成了飘落两字,我当下惭愧我身上所有的累赘太多,她的腿修长,也许瘦到一定程度之后根本没有年龄,叫人想起新烫了发的女学生……我当下绕另一条小径躲在墙后远远看她,她走着,像一卷细龙卷风,低着头,仿佛大难将至,仓皇赶路,垃圾桶后院落一棵合欢叶开满紫花的树,在她背后私语般纷纷飘坠无数绿与紫……”
整整一个月,戴小姐终于远远见到了这个她一直窥视着的主角,虽然只是惊鸿一瞥,却让她震动不已,洋洋洒洒地写了篇名为《华丽缘——我的邻居张爱玲》的采访记,寄回了台湾发表。她说:“因为距离太远,始终没有看清她的眉目,仅是如此已经十分震动,如同林黛玉从书里出来葬花,真实到几乎极不真实。岁月攻不进张爱玲自己的氛围,甚至想起绿野仙踪。”
或许她只想远远地看,并不是有意惊扰,但这篇冒失的文章,终是扰了爱玲的清净。庄信正知道后,立即拨了爱玲的电话,平时从不接听电话的她却奇迹般地拿起了听筒,宛如心有灵犀一般。
当得知一个痴迷的记者,在执着地窥探自己的生活时,她以快的速度搬了家,悄无声息彻彻底底地消失在戴小姐的视线里。她说:“这几年在郊外居无定所,麻烦得不得了,现在好不容易希望能安静,如再被采访,就等于‘一个人只剩下两个铜板,还给人要了去’。”
1991年7月,林式同在西木区为她寻到了一处合适的公寓,她很是满意,很快安顿了下来。从此后,她再没有搬过家,这成了她后的寓所,后的归处。
那一年,她相继听到好友炎樱与姑姑张茂渊去世的消息,绵延的忧伤将她包裹。时光漫溯,他们曾经是无话不谈的至亲好友,如今却只能隔着天上人间的漫长距离,诉说思念。死亡来得太急太快,殊不知,她的归期又在何时?
生死轮回,当时只道是寻常,她不怕死,只怕仓皇死去时,连句道别的遗言都没有留下。1992年,她给林式同寄去了一份遗嘱的副本,上面如是写道:一、所有的私人物品留给香港的宋淇夫妇;二、不举行任何丧礼,将遗体火化,骨灰撒到任何空旷的荒野。遗嘱执行人是林式同。
林式同看过后,只觉震惊到莫名其妙。他说:“一看之下我心里觉得这人真怪,好好的给我遗书干什么……遗书中提到宋淇,我并不认识,信中也没有说明他们夫妇的联系处,仅说如果我不肯当执行人,可以让她另请他人。张爱玲不是好好的吗?我母亲比她大得多,一点事也没有……”
殊不知,这是爱玲后的交代。寄过遗嘱后,她不再怎么联系林式同,这一次,她要彻底断了与尘世的联系,只留一生的知己好友——文字。
繁华落尽,她陷在回忆的旋涡中,整理照片,编那本图文并茂的《对照记》,写长篇自传性质的小说《小团圆》。真醇现,她不惧死亡、不怕苍老,只怕那写不完的曾经,成了自己未了的遗憾。
她说:“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只是她的故事《小团圆》,耗尽二十个春冬秋夏,到底没有写完,不知她是不想讲完,还是不舍得画下句点。
在世时,她的手稿,仅有宋淇和平鑫涛等几个人见过,她也曾留下遗嘱,要求销毁,让这泛着风月的故事,随着她的陨落香消玉殒。这是她的终点,只是《小团圆》终究是没被销毁,于2009年2月26日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
1994年,《对照记》在台湾获得《中国时报》“文学奖特别成就奖”。为此,她拍下一张照片,那时她已秋水苍颜,带着病态的瘦,但双目依旧闪着璀璨的光,神韵犹存。她手中握着一卷报纸,触目惊心地立着“主席金日成昨猝逝”几个黑体大字,死亡之气森森然传来,她是否在向世间告别?
这是她留给世人后的一抹影像。后来,她将这张照片放在《对照记》的后一页,附旁白曰:写这本书,在老照相簿里钻研太久,出来透口气。跟大家一起看同一头条新闻,有“天涯共此时”的即刻感。手持报纸倒像绑匪寄给肉票家人的照片,证明他当日还活着。其实这倒也不是拟于不伦,有诗为证。诗曰:人老了大都是时间的俘虏,被圈禁禁足,它待我还好——当然随时可以撕票一笑。
1995年中秋前夕,一切如常,简单、平静,而林式同却接到了一个令人心惊的电话,张爱玲死了。她身穿红色旗袍,安详地躺在空旷客厅的地毯上。她盛装赴死,走得洒脱,仿佛等待多时。只是这个爱美的老人,却是在死后一个礼拜,才被外人发现。
她走了,走得安静,走得凄然,那未完的《小团圆》,散落一地。
张爱玲曾如是说:“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是的,她死了,可她的传奇故事,却永远完不了。
林式同完全遵照她的遗愿,为她安排着身后事,这是他对这位传奇女子后的尊重。张爱玲75岁生日那天,林式同与几位友人相携来到海上,将她的骨灰撒向苍茫无边的太平洋。从此以后,她化身一缕烟尘,随着一捧捧或纯白,或鲜红的玫瑰花,飘向魂牵梦萦的故乡。
诀别诗,两三行。这一次,她没有停歇,没有回头,世间纷扰,再与她毫无相干。爱玲,你这位民国的临水照花人,是否在另一个世界,拥抱了那终的小团圆?
◎结 语
搁笔之时,已写尽了爱玲一生的故事,然而,心中对她的情感,始终在汩汩流淌,难以停息。并非笔者执着,而是这样一个极致的女子,是一个让人无可抗拒的吸引。
她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值得玩味的传奇。她有显赫的家世,在时代的动荡中看见了繁华转向衰颓的故事,她听得到那繁华落地的悲伤回响之声。一双冷眼,睥睨苍生。就如她所感受到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她总是能一语雕刻生命的本质。
她从小就缺少来自于父母的温暖,却在孤寂中,学会了享受生命的欢悦。她说出名要趁早,所以,她便早早地在自己的人生里,开始了传奇。她一路奔向梦想,在追逐的路上,散发着天才的光芒。命运种种曲折,终没有到达她年少渴望的地方。然而,她以笔墨,另辟了一个天堂。
墨色的故事里,尽是她主宰的人生沉浮。那些爱恨痴缠,那些繁华忧伤,是她心底情感的流淌。她的笔下,流淌着冷艳漠然的话语,总是轻易地,撕开人们心中血淋淋的伤口。那么痛,又让人欲罢不能。这是从她的灵性里透出的魅惑。
她曾在旧上海熏风的夜空低声吟咏如水的文字,写民国风云里的爱情,于是,我们再也忘不掉那香港的繁华、上海的风烟……
一段一段的时光故事,组成了她生命成长的轨迹,她以笔墨闻名世上,而爱情,却惊艳了她的生命,让她低到尘埃里去,又在尘埃里开出了灵魂之花。
胡兰成,她的挚爱,却成了她的永劫。她在爱情里感受欢愉,在爱情里感受失落,又在爱情中感受深刻……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会感受到她曾经关于爱的一切。她的生命,也许就是一朵昙花,所有累积,都是为了那爱情短暂的绚烂,而后,繁华落尽,留下的是永远苍凉的回声。
爱玲的那个时代,已经渐行渐远,但是她留给了我们不灭的梦。那个才华横溢、穿着旗袍的女子,永远在人们的记忆中盛放。
民国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时代,那些关于爱玲的动人的故事,都湮没在了时光里,氤氲出一种独特的民国的韵味。爱玲,终将成为民国时代一个永恒而华丽的传奇,在那个烟雨迷蒙的时代熠熠生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