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4057778丛书名: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编辑推荐
这个有力的、严谨的研究揭示了乡村工业和乡村企业家在中国经济奇迹中的角色。顾琳教授将注意力放在华北地区的织布工业区,探索这个工业区内小企业积累资本的方式,探索它们在上个世纪中如何组织企业、如何建立起全国性的市场网络、如何改进品牌形象。跨越“历史”和“当代经济”研究中传统的割裂,作者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传统经营实践和现代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一个建立在二十几年对历史档案的研究和实地访问、调查基础上的《中国的经济革命》,是**本基于西方人视角的关,于中国小企业的商业史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河北中部的高阳工业区为研究个案,从该工业区20世纪的发展历程揭示中国乡村工业的发展面貌。本书把高阳工业区的发展分为三个不相连续的阶段:个阶段从20世纪初到抗日战争爆发,初步的原料和销售市场被战争打断;第二个阶段从抗日战争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结束了私营纺织企业和乡村纺织的历史;第三个阶段从197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至今,高阳成为当今中国毛巾、毛毯、毛线以及其他纺织品重要基地。作者指出,高阳乡村工业的生产方式是与20世纪全球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中国的社会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在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和经营模式、所有制模式的不断变革。进而作者总结了中国乡村工业的典型生产模式——高阳模式,其特点是“两头在外”,即原料的供给和产品的销售均不在当地。实际上这是当今中国乡村工业的普遍模式,从高阳模式的成功,透视出当今中国“经济奇迹”的奥秘。作者从历史走向了现实,从传统中国找到了认识当今中国的路径。所以,该书的研究方法和结论的学术和实际意义是明显的。
目 录
译者序
中文版序
致谢
上篇
工业区和高阳增长模式
找回企业家的声音
章 工业区的建立
节 袁世凯的促进实业政策
第二节 技术的开端——铁轮织机
第三节 高阳商人和新式织布工业
第四节 招募纺织者
第五节 进口替代
第六节 日本的出口计划和高阳的棉花产业
第七节 织布工业的增长周期
第八节 生存的新策略
第九节 技术革新与复苏
第十节 1930—1933年高阳织布工业的危机
第十一节 复苏和新的繁荣(1934—1937)
第二章 高阳的企业家们
节 布线批发商号
第二节 从作坊到小规模工厂生产
第三节 高阳商号和中国商业史的研究
第三章 乡村织户
节 生产的组织形式
第二节 新的社会关系:团结和冲突
第三节 保持竞争力
第四章 销售网络
节 华北的棉织物市场
第二节 市场扩张
第三节 销售策略
第五章 共有资源
节 帝制末期的中国商会组织
第二节 推销高阳模式
第三节 商会和县政府
第六章 战时崩溃
节 战争期间的企业家资本
第二节 战争年代的纺织者们
第三节 工业区发展模式的深层思考
第七章 从市场到计划:第二个增长期
节 过渡的分期
第二节 新的经营策略——私营和国有企业
第三节 土地改革,作坊资本,染色和整理部门
第四节 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五节 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扩张
第六节 后的转变
第七节 国家计划与小规模工业模式
下篇
企业家传统
第八章 从计划到市场:第三个增长期
节 终溶改董政策
第二节 改革和乡村工业的增长
第三节 高阳改革的开端
第四节 发展轨迹
第五节 企业家遗产与第三次增长
第六节 当代高阳工业
第九章 现代企业中创业的精神遗产
节 股份合作制企业
第二节 乡村企业融资
第三节 企业增长模式
第四节 招募管理人才
第五节 商业合伙制的稳定性
第六节 劳动管理关系
第七节 企业、乡村和地方政府
第八节 私营企业和乡村
结论
高阳模式与高度社会主义化的传统
改革期间的私营企业与政府
当代中国的工业区模式
参考文献
索引
中文版序
致谢
上篇
工业区和高阳增长模式
找回企业家的声音
章 工业区的建立
节 袁世凯的促进实业政策
第二节 技术的开端——铁轮织机
第三节 高阳商人和新式织布工业
第四节 招募纺织者
第五节 进口替代
第六节 日本的出口计划和高阳的棉花产业
第七节 织布工业的增长周期
第八节 生存的新策略
第九节 技术革新与复苏
第十节 1930—1933年高阳织布工业的危机
第十一节 复苏和新的繁荣(1934—1937)
第二章 高阳的企业家们
节 布线批发商号
第二节 从作坊到小规模工厂生产
第三节 高阳商号和中国商业史的研究
第三章 乡村织户
节 生产的组织形式
第二节 新的社会关系:团结和冲突
第三节 保持竞争力
第四章 销售网络
节 华北的棉织物市场
第二节 市场扩张
第三节 销售策略
第五章 共有资源
节 帝制末期的中国商会组织
第二节 推销高阳模式
第三节 商会和县政府
第六章 战时崩溃
节 战争期间的企业家资本
第二节 战争年代的纺织者们
第三节 工业区发展模式的深层思考
第七章 从市场到计划:第二个增长期
节 过渡的分期
第二节 新的经营策略——私营和国有企业
第三节 土地改革,作坊资本,染色和整理部门
第四节 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五节 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扩张
第六节 后的转变
第七节 国家计划与小规模工业模式
下篇
企业家传统
第八章 从计划到市场:第三个增长期
节 终溶改董政策
第二节 改革和乡村工业的增长
第三节 高阳改革的开端
第四节 发展轨迹
第五节 企业家遗产与第三次增长
第六节 当代高阳工业
第九章 现代企业中创业的精神遗产
节 股份合作制企业
第二节 乡村企业融资
第三节 企业增长模式
第四节 招募管理人才
第五节 商业合伙制的稳定性
第六节 劳动管理关系
第七节 企业、乡村和地方政府
第八节 私营企业和乡村
结论
高阳模式与高度社会主义化的传统
改革期间的私营企业与政府
当代中国的工业区模式
参考文献
索引
媒体评论
经过多年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顾琳教授对20世纪中国的乡村工业化问题做出了有说服力的解释。本书通过对商号本身和工业区内经济活动的分析,证明在一个相当长的不同时期里工业增长的变化是密切联系的。任何读了这本书的人都不会再认为工业化主要是一个大变革时期的城市现
在线试读
上篇
第二章 高阳的企业家们
袁世凯的技术转移运动为乡村工业创造了增长的空间。一批具有创业远见的小城镇商人利用这个机会创建了一个中国有名的乡村工业区。代企业家把新技术与新的组织形式结合在一起创立了新的企业,建立了一个工业区。代企业为后来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开办企业树立了榜样。尽管后者并不是熊彼特关于企业家传统学说中的创新者,但他们大胆投资开创新的企业,是资源的关键组织者。先辈的成功产生一种企业家文化,它影响着工业区三个增长阶段中数以千计的小企业。高阳人说,当地的企业家精神就在于每个人都梦想着成为自己企业的老板,有记录显示,几千名个人都曾投资建立独立的作坊或商号。
近年来,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是把中国的企业家文化看作是孔子的儒家文化影响的产物,在整个中国社会都很普遍。一些学者颠覆了马克斯•韦伯的著名论断,认为中国文化并不是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而是一种发展的加速器。究竟孔子的儒家文化中的哪些部分发挥了这些作用并不清楚,但是在中国文化中一种新的动态资本主义的出现看起来已经是这种联系的充分证明。
……
第二章 高阳的企业家们
袁世凯的技术转移运动为乡村工业创造了增长的空间。一批具有创业远见的小城镇商人利用这个机会创建了一个中国有名的乡村工业区。代企业家把新技术与新的组织形式结合在一起创立了新的企业,建立了一个工业区。代企业为后来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开办企业树立了榜样。尽管后者并不是熊彼特关于企业家传统学说中的创新者,但他们大胆投资开创新的企业,是资源的关键组织者。先辈的成功产生一种企业家文化,它影响着工业区三个增长阶段中数以千计的小企业。高阳人说,当地的企业家精神就在于每个人都梦想着成为自己企业的老板,有记录显示,几千名个人都曾投资建立独立的作坊或商号。
近年来,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是把中国的企业家文化看作是孔子的儒家文化影响的产物,在整个中国社会都很普遍。一些学者颠覆了马克斯•韦伯的著名论断,认为中国文化并不是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而是一种发展的加速器。究竟孔子的儒家文化中的哪些部分发挥了这些作用并不清楚,但是在中国文化中一种新的动态资本主义的出现看起来已经是这种联系的充分证明。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