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8756395
1. 收入汪曾祺小说名篇:佛系作家汪曾祺文笔久练成精,有“文狐”之称。成名作是《受戒》和《大淖记事》。
2. 编排创新:编排上与众不同!按同类主题归类,本书分为四辑“风俗”“故里”“行业”“婚事”,读者能轻松从目录开始,一本书读透汪曾祺小说的特质,即兼容社会百态,熟知世道人心,婚丧嫁娶,城乡逸闻,无一不知。
3. 增加注释:对于小说中重要疑难知识点增加了注释,也保留了汪曾祺原文*初的注释,详解那些正逝去的风俗,使他的小说没有玄奥,又平添文化意蕴。
4. 装帧精美:双封(外封 里封)豪华装帧,粉色环衬,文前附赠彩色插页,封面图画为汪曾祺手绘真迹,尽显大师文人情调。每篇附录写作时间和发表日期。从封面到内文,属于一个纯粹的汪曾祺的世界。
5. 收入汪曾祺亲笔书法、插画:附赠汪曾祺本人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文、画、字相得益彰。
6. 汪曾祺小说豆瓣评分多在9分以上。从文革后开始,“汪曾祺热”持续不衰减。小说独创散文式笔调,风俗画式写作,文字流畅如水,宛如“纸上清明上河图”,以生活事迹抵达人的灵魂的隐秘,又仿佛独创一个世界,既至平淡又至奇诡的张力,勾起人性*纯粹的感动。
《大淖记事》是汪曾祺的小说集,以诗意的想象,关怀*普通平常的人世的婚丧嫁娶、各行各业的故事,仿佛一幅幅铺展开来的风俗画,跃动着秩序和自由并存于一心的人。他们热爱生活,心中又有戒律;尊重礼俗,又会打破礼俗;渴望随性而活,又不时隐忍压抑。他们的生活,如梦境一般,灿烂有趣,荆棘遍地,哀乐升至高潮,就成了人性的*注脚,展示出民俗社会的全景。他们的浪漫故事、爱恨情仇,是民族的心灵史。
这些小说,揭开纯粹的人心。自从他的《受戒》诞生后,中国小说的面貌为之一变。正如评论界所说:“真正使新时期小说步入新的历史门槛的,应该是手里擎着《受戒》的汪曾祺。”他的代表性短篇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等,宣泄出中国人被禁锢的人性的释放。至今读来,人性的自由舒展令人酣畅淋漓,回味快意无穷。
风俗
受 戒
大淖记事
除 岁
喜 神
响的炮仗
关老爷
礼俗大全
丑 脸
皮凤三楦房子
故里
小学校的钟声——茱萸小集之一
徙
小学同学
故里杂记
故乡人
故里三陈
黄油烙饼
幽冥钟
行 业
职 业
戴车匠
锁匠之死
鲍团长
卖眼镜的宝应人
落 魄
羊舍一夕
王 全
卖蚯蚓的人
侯银匠
茶 干
薛大娘
婚 事
晚饭花
忧郁症
辜家豆腐店的女儿
水蛇腰
兽 医
莱生小爷
合 锦
百蝶图
小孃孃
迟开的玫瑰或胡闹
勿忘我
●若世界真还公平,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文学家沈从文
●读大陆的作品,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汪曾祺和邓友梅。
——武侠作家金庸
●像曾祺这样下笔如有神的作家,今天是没有了。他的语言炉火纯青,已臻化境。
——民国才女张兆和
●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他是文章圣手。
——当代作家贾平凹
●汪老的文章*好读,他已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好读往往*不易读,犹如武侠的*境界,“看似无招,实为至招。”
——当代作家王安忆
●(汪曾祺) 呈现出大家的风范,其风格似九曲流水,空谷清音,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块闪亮的瑰宝。
——当代作家苏童
●每次到北京作协开会,内中有一双眼睛*聪明,那便是汪曾祺。
——已故著名诗人顾城
●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笼统地说,美,应该是所有作家创作的品质,但是我觉得在汪曾祺的笔下,美有不可多得的特质,它是健康的、快乐的、平和的、向上的,但同时又蕴含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感动、不动声色的幽默,这是汪曾祺小说总能够带给我们的感受。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著名当代作家铁凝
●好作家一定要有自己的腔调。汪曾褀的腔调就是业已灭绝的文人气,就是业已灭绝的士大夫气,这种气息在当今的中国极为稀有。汪曾褀的背后站立着一个人,那个人就是陶渊明。
——作家毕飞宇
●明末小品式的文字,阅读时开窗就能闻见江南的荷香。
——当代作家冯唐
●汪曾祺的作品洋溢着这样的道德观的迷人气氛。他的小说也自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并未达到震聋发聩、令人心情激荡的程度,但却会使人在心灵深处持久地颤动。
——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儿童文学家曹文轩
●拍摄《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汪曾祺美食文化的影响。他的话语体系可以高大上,也可以特别特别接地气,我们做《舌尖》努力地想往汪老这个方向靠。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导演陈晓卿
《受 戒》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叫作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可以看到,走起来得走一会,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菩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宝刹何处?”——“荸荠庵。”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庙”“尼姑庵”嘛。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也许因为荸荠庵不大,大者为庙,小者为庵。
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不叫“出家”,叫“当和尚”。他的家乡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乡出和尚。人家弟兄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帮。这地方的和尚有的走得很远。有到杭州灵隐寺的、上海静安寺的、镇江金山寺的、扬州天宁寺的。一般的就在本县的寺庙。明海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他七岁那年,他当和尚的舅舅回家,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议,决定叫他当和尚。他当时在旁边,觉得这实在是在情在理,没有理由反对。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忏,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他舅舅给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几步,后走几步,又叫他喊了一声赶牛打场的号子:“格当嘚——”,说是“明子准能当个好和尚,我包了!”要当和尚,得下点本,——念几年书。哪有不认字的和尚呢!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很黑。
舅舅按照约定的日期又回了家,带了一件他自己穿的和尚领的短衫,叫明子娘改小一点,给明子穿上。明子穿了这件和尚短衫,下身还是在家穿的紫花裤子,赤脚穿了一双新布鞋跟他爹、他娘磕了一个头,就随舅舅走了。他上学时起了个学名,叫明海。舅舅说,不用改了。于是“明海”就从学名变成了法名。
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穿过一个县城。县城真热闹:官盐店,税务局,肉铺里挂着成边的猪,一个驴子在磨芝麻,满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卖茉莉粉、梳头油的什么斋,卖绒花的,卖丝线的,打把式卖膏药的,吹糖人的,耍蛇的……他什么都想看看。舅舅一劲地推他:“快走!快走!”
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舱里,船就开了。明子听见有人跟他说话,是那个女孩子。
“是你要到荸荠庵当和尚吗?”
明子点点头。
“当和尚要烧戒疤!你不怕?”
明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
“你叫什么?”
“明海。”
“在家的时候?”
“叫明子。”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荸荠庵。——给你!”
小英子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来。
大伯一桨一桨地划着,只听见船桨泼水的声音:
“哔——许!哔——许!”
…………
荸荠庵的地势很好,在一片高地上。这一带就数这片地高,当初建庵的人很会选地方。门前是一条河。门外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着弥勒佛。不知是哪一位名士撰写了一副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佛背后,是韦驮。过穿堂,是一个不小的天井,种着两棵白果树。天井两边各有三间厢房。走过天井,便是大殿,供着三世佛。佛像连龛才四尺来高。大殿东边是方丈,西边是库房。大殿东侧,有一个小小的六角门,白门绿字,刻着一副对联:
一花一世界
三藐三菩提
进门有一个狭长的天井,几块假山石,几盆花,有三间小房。小和尚的日子清闲得很。一早起来,开山门,扫地。庵里的地铺的都是箩底方砖,好扫得很。给弥勒佛、韦驮烧一炷香,正殿的三世佛面前也烧一炷香,磕三个头,念三声“南无阿弥陀佛”,敲三声磬。这庵里的和尚不兴做什么早课、晚课,明子这三声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后,挑水,喂猪。然后,等当家和尚,即明子的舅舅起来,教他念经。
教念经也跟教书一样,师父面前一本经,徒弟面前一本经,师父唱一句,徒弟跟着唱一句。是唱哎。舅舅一边唱,一边还用手在桌上拍板。一板一眼,拍得很响,就跟教唱戏一样。是跟教唱戏一样,完全一样哎。连用的名词都一样。舅舅说,念经:一要板眼准,二要合工尺。说:当一个好和尚,得有条好嗓子。说:民国二十年闹大水,运河倒了堤,后在清水潭合龙,因为大水淹死的人很多,放了一台大焰口,十三大师——十三个正座和尚,各大庙的方丈都来了,下面的和尚上百。谁当这个首座?推来推去,还是石桥——善因寺的方丈!他往上一坐,就跟地藏王菩萨一样,这就不用说了;那一声“开香赞”,围看的上千人立时鸦雀无声。说:嗓子要练,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要练丹田气!说: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说:和尚里也有状元、榜眼、探花!要用心,不要贪玩!舅舅这一番大法说得明海和尚实在是五体投地,于是就一板一眼地跟着舅舅唱起来:
“炉香乍爇——”
“炉香乍爇——”
“法界蒙薰——”
“法界蒙薰——”
“诸佛现金身……”
“诸佛现金身……”
…………
笑看风云淡… –
回味再三回味,生命中有很多细微的情感,值得反复品鉴,在俗世,人活着,就是丢不了那心中的情感寄托,越往后读,越觉得如此
空灵706 –
这是汪老经典小说的精华荟萃版,编排的方式真的挺独特的,不然还不知道汪老的小说就是有这样的特质,尤其有专门写行业这一类
futi5146 –
我很喜欢看作家排名,比如我很喜欢汪曾祺,把他列为心中第一,可很多排名榜却把老舍巴金郭沫若排在最前面,读者不这么看
mohan读书 –
汪曾祺(1920年—1997年),江苏高邮人,曾就读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新中国成立前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后在北京做编辑工作;写过剧本,参与过《沙家浜》的修改和定稿;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