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06845
序
1 “冯野蛮”的“草创”路
文明“土匪”
与牟其中的恩怨
“草创”,只为生存
中国合伙人
万通“第一桶金”
2 万通分合记
志同道不合
智谋者的艰难
“以商人方式退出”
从6到1
3 万通六君子
“老财”潘石屹
“好孩子”易小迪
“好兄弟”刘军、王启富
“梦”回万通
4 立体城市
梦想启航:立体之城
梦想照进现实
立体城构架
“莆田系”医疗
“乌托邦”风险
好事多磨:冯仑大梦
5 后万通时代
打造“中国中心”
我的野蛮谁能懂?
新“黄金三角”
大哥的唐僧心
民企代言人
6 带领万通做“好人”
绿色战役
绿色战略——“贞操”
请叫我“淡定哥”
一路向西
7 冯仑的未来
冯妙手的“回春术”
互联网地产
放眼新视野
被扶正的互联网
万通的“去冯仑时代”
8 文化之感伤
不同文化,相同机会
新加坡游学
欧洲行,心的蜕变
9 和冯仑一起思考人生
“思想者”的思维
父女聊人生
和“独唱团”共成长
一碗面的思索
10 玩转冯氏江湖
立言者
食书的造梦者
拐点、转折、机遇
拐点迎来新时代
老江湖,小新人
序
冯仑说:“所谓向宽处行,事实上不是向大家都关注的进步去行,也不是向浮华、获取去行,而是学会退却、放下、懦弱、面对死亡,学会淡然、超然。”
知道冯仑的人,消息来自各种各样的媒介;了解冯仑的人,却以为冯仑有上百种身份。
他是地产哲学家、商业思想家、中国经济界的“革命家”、想法偏多的“买卖人”、中国地产老板界的教父级人物、民营企业代言者、畅销书作家、大腕级龙套,他是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第四任会长、五个房地产行业组织机构的负责人……的确,他的身份太多了。
他探究现实、乐善好施、勤勉尽责、乐于分享;他是个事缓则圆的文化人,也是个文质彬彬的企业家,业界尊称他为“商界思想家”,地产界敬仰他为“学者型”的开发商。
所以,人们更愿意将冯仑看作是一位对错综复杂、现象百态的社会进行思考的智者,而从未将他与充满暴力、惊悚的“灰色”的房地产行业扯上半点关系。
冯仑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陕西,身上带有典型的“秦商”气质,经历丰富、见多识广、思维成熟,这同样也是那个时代创业者的共同特点。
“野蛮”生长的冯仑,既有学者的温厚和睿智,也有江湖行者的尖刻和狡诘;有时他会满嘴市井言语,有时却又会沉着地感悟人生。
这就是冯仑,段子横飞,荤素搭配。
1982年,冯仑在西北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了中央党校,在这里他遇到了精神教父马鸿模。冯仑打算做商人的时候,马鸿模曾对他说:“你这是高山上倒马桶,臭名远扬。”但冯仑并没有因为“臭”而对“商”敬而远之,他觉得能够臭得有价值也是一种本事。
1989年,冯仑阴差阳错地去了南德和牟其中一起共事,在这里,他经历了从学者到商人的转变。虽然他“兵谏”老牟失败,但却与“万通六子”结下了昆弟之好。而后,万通六君子呼啸聚义,成立了万通集团。冯仑借鉴了水泊梁山的模式——架构了“座有序,利无别”的利益关系。
1995年,万通扎根北京,此时万通总资产达到70多亿,产业遍布全国,房地产、通信、服装、商业、信息咨询、保险、银行、证券等行业都有万通的影子。但万通六君子却在此时选择了“以江湖方式进入,以商人方式退出”,完成了从六个人到一个人的转变。
万通,最终成了冯仑一个人的游乐场,而他的思想也驾驭着行为扶摇直上。
2009年,冯仑在哥本哈根“中国商界气候变化国际论坛”上提出了立体城市的设想,虽然尚未实现,但他仍然坚持梦想终会照进现实。
同年,“9·11”事件后美国重建的世贸中心落成,冯仑押上了近5亿美元,雄心勃勃地在世贸中心的顶层建起了“中国中心”,成为新世贸的第一租户。
在冯仑的商业构想中,有宏伟,有纯粹,也有无奈和落寞。“南德岁月”让冯仑经历了从白面书生到“黑心开发商”的转变;“六君子聚义”让冯仑明白“打江山易,守江山难”的道理;“立体城市”的构想和“中国中心”的实现,展现了冯仑无与伦比的前瞻性。
但人生的事与愿违,难免让人唏嘘长叹。2014年,冯仑选择交出万通的控制权,去感受有钱又有闲的独我生活,去实现苦无知音的现实理想。
今天的冯仑,时常会出现在北京颐和园满是绿色的草坪上,也会游走在中央党校翠竹万竿的校园中,似曾相识的眼镜男,如今已成为英姿飒爽的老者。读书、写字,走走停停,满心欢喜,怡然自得。这或许就是一个经历了百转千回的成功者所期望的笃实的静谧。
五十余年的人生阅历中,经过了一个凌乱的轮回,他似乎已经被时间磨平了棱角,深深的法令纹和招牌式的笑容也都变了些模样。或许,他的内心依然坚信:理想才是生命。
9 和冯仑一起思考人生
李嘉诚、奶牛、草
详细观察人或事物的行为和动向,能够更客观地了解他们的用意。因此,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成功也是很有帮助的。冯仑就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冯仑爱说段子,爱讲故事,一旦让他说起来,可就没完没了了。但是,所有人都承认,这些话会让你在发笑的同时陷入沉思。这些年,他曾和很多企业家去世界各地参观,走过很多国家、很多城市,遇到了不同阶层的大人物、小人物,还有“动物”。
这一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给冯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香港成功企业家李嘉诚,冯仑在李嘉诚身上学会了怎样做人;一是蒙牛奶牛场里的牛和沙漠中的草,在牛和草身上,冯仑学会了如何做事。冯仑对李嘉诚十分尊重,尽管把他和牛、草放在一块儿说,却绝没有诋毁李嘉诚的意思。
一次,蒙牛的牛根生约冯仑一众企业家到蒙牛参观,第一站就是牛奶厂。当时里面的工作人员正在给奶牛挤奶,本来大家都不以为然的事情,冯仑却看得兴头正起,还一边看一边琢磨。当其他参观者已经离开时,发现冯仑还在那发呆地看着,同行的人一再催冯仑,甚至有人就开起了冯仑的玩笑,说:“快走了,就这么点儿挤奶的事,你还看个没够了!”周围的人都大笑起来,当时冯仑尽管也有点不好意思了,但他一直都没想明白一件事:母牛都在这老老实实地被挤,那些公牛都跑到哪去了?
后来在吃饭的时候,又有人再次用“看奶牛”的事调侃冯仑,冯仑便借机请教了牛根生。牛根生则说:“别着急,下次单独安排你去看公牛!”
不久,冯仑再次去蒙牛时提起了此事,牛根生便带着冯仑去看公牛。公牛生活的地方叫“种牛站”,站内大公牛数量众多,品种优良,每一头都比汽车贵。
当地的养牛户都会来蒙牛的种牛站给牛配种,要是生出来母牛,全家高兴得不得了,敲锣打鼓地庆祝,因为奶牛能赚到更多的钱;一旦生出来公牛,全家可就闷闷不乐了,因为公牛挤不出来奶,只能做种牛,这就等于赔钱了。
说到这儿,大伙都开始好奇了,都想继续听下去,弄明白到底是为什么。这时,冯仑接着发出疑问,这么吃亏种牛站到底是谁来经营呢?谁来吃这个亏呢?牛根生给出的答案是:政府企业。
此前,冯仑在阿拉善做慈善机构负责人时,曾经参观过一个特别迷人的企业。这家企业似乎有一些传奇故事,企业创始人从上大学时就一直都在坚持着做一件事情:研究草。他专门研究内蒙古沙漠和极其缺水的地方所生长的植物,并在这些地方种上新的植物。
草、树木及任何奇特植物是一样的,都需要水分的供养,因此他的笔记中记录哪些不爱喝水,或是从来都不喝水的花花草草。
其实,这件事情并不难,但他却坚持了二十几年,其后,他邀请冯仑去参观,那里已经是一万亩示范草场和草原了。
草原上有很多冯仑不认识的植物,有的草长得像花,有的花长得像草,但它们都很有韧性,拔也拔不掉,吹也吹不跑,就像是混在水泥里的钢筋一样,一直“屹立”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
这些植物似乎不会凋谢,不会枯萎。创造这些奇迹的人,就是那个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便成为企业家的男人。他只是把“草”做好了。此时,这些被人看不起的草反而成了他赚取利润的最佳载体。在创造利润和价值的同时,他也让“秃顶”的西部焕发了青春,重新长起了头发。
讲完后,冯仑说:“这是什么,这就是没有竞争的竞争力,在竞争关系中到底在竞争什么?”饭桌上的冯仑一旦打开了自己的“话匣子”,便开始滔滔不绝的演说。很多业内人士都表示,能听到冯仑的一些独到见解,也算是人生中的课外补习班了。
冯仑接着讲了另一个故事。
他去香港时,李嘉诚组织去香港交流学习的企业家们吃饭,这顿饭吃出了冯仑这半辈子的感受。
没见到李嘉诚之前,冯仑多少还有点紧张。李嘉诚作为全世界华人中最成功的企业家,并且是自己的偶像,不知道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会是什么样。冯仑不停地忖度着。
在冯仑的“世界”里,越是“大人物”越是要踩着点进场,遇到脾气不好的,还得让你干等一时半刻,待大家都“手背后”坐好的时候,才会缓缓进场。这还不算什么,进来以后话说不到三句,要是吃饭的话,他老人家一定要坐在主桌。在主桌的位置上一般都会有个名签,上面是“大人物”响亮的名字,然后席间几十人都围坐在他身旁,其他提不上名字的只能坐在一边的桌上,还没等大伙吃完,大爷就得退场了,以示他不是来吃饭的,纯粹是给大伙面子才来的。
这些都是冯仑自己的想象,在他的生活中,这样的人不计其数。如果李嘉诚也是这样,他在心里上也是能理解的,也不会怪他。
想这些的时候,冯仑还在电梯里,正想到好笑的地方时,电梯门突然打开。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大名鼎鼎的李嘉诚竟然已守候在门口了,而且是谦卑地微笑着,然后把已经准备好的名片逐一递给从电梯走出来的每一个人。
年逾古稀的李嘉诚,能亲自在电梯口等着来宾,这已很出人意料了,以他的身价和地位早已完全不需要名片这种东西了,却还是如一个经营小买卖的老板一样,仿若用发名片的方式悉心培养客户群。随后,李嘉诚拿出来一个盒子,冯仑纳闷,这又是干什么的?
“抓阄”,对,就是抓阄,每人抽一支签,签上有号码,这是一会儿拍照留念时每个企业家所站的位置。
冯仑有些蒙了,为什么照相还要抽签呢?难道抽不到签的不让照相?待拍照时冯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李嘉诚的用心良苦之举,经历这么多年的社交活动,他很了解每一位宾客的每一种感受。
为了能让来宾心里都舒服,不因为排位或是尊卑的问题产生矛盾,就出现了这种能避免“三六九等”等尴尬问题的解决办法。
冯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回去以后也打算利用起来。在冯仑赞叹的时候,李嘉诚要求各位来宾再抽一支签,这是吃饭时所坐的位置,理由和照相一样,这样谁能坐在李嘉诚身边,就要看运气了。
李嘉诚上台讲话的时候和大家说,其实他不想讲什么,也不知道讲点什么,只是为了和大家见个面。
后来,众人一直拱李嘉诚讲两句,他就简单地分享了自己的生活趣事。他还谦虚地表示,自己长话短说,不会占用大家太多时间。
讲话结束后,李嘉诚走下台,之后又再次走了上来,用英语把刚才自己说过的话又说了一遍。冯仑没搞明白,都明白普通话为什么还非要说英语呢?冯仑四处看了一下,发现现场还有一个老外,这下他明白了,原来李嘉诚想照顾到每一个人。
在席间,冯仑发现李嘉诚每桌停留15分钟,一共4桌,正好1个小时。此时,冯仑对李嘉诚的这种面面俱到已佩服得难以言表了。临走时,李嘉诚与每一位来宾、工作人员、餐厅的人员逐一握手、道谢,一路把所有人送上电梯,待电梯门缓缓关闭后,还能从门缝中看到他微笑着摆手道别,未曾离开。
讲完这个故事,冯仑对大家说: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人,做一些事情偶有所得,有点成功,他的自我就会让别人不舒服,他的存在让你感到压力,他的行为让你感到自卑,他的言论让你感到渺小,他的财富让你感到恶心,最后他的自我使别人无处藏身。
冯仑觉得,做人就应该去思考人生,李嘉诚一直都在追求无我,修炼自我,这是一种高级的生活态度,与三观融洽相处的准则。
“思想者”的思维
把自己的位置摆得越高,摔下来的可能性就越大。冯仑每天都会关注来自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各种信息。慢慢地,他发现身边有很多人都陷入到了各种各样的困境之中,从当下来看,麻烦中的大热门应该是“捐款门”“学历门”事件。
冯仑说,在他身边,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太多太多,很多人都渐渐衰退,最后选择退出。究其原因很简单,在现代生活中,人们总是过分追求自我,却忘记了平凡人生的本质——“无我”。
人们往往执着于自我建设,当自己越来越厉害的时候,身边就会有一些人随声附和,你不叫好他不高兴,你不吹捧他不开心。而真正的成功者,在处理这类事情上的方式与常人不同,他们在自身还未达到成功时,就已经以一种让周围的人觉得很舒服的方式存在了,不会让人感觉到任何负面的情绪,这就是“无我”之态。
冯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他早已是中国富豪榜的前几名了。曾经,这位朋友向冯仑借了5000万去买股票。随后,他便问冯仑,你借我这么多钱不怕我不还吗?冯仑则回答:你开口了,我也没多想,你要是赚了分我点,要是赔了我也不打算提了。后来这5000万股票变成了几十个亿,要是这个时候来分钱的话,冯仑怎么也能分到几个亿。
不过,冯仑拒绝了这次分红,他觉得当时只是为了借钱给朋友,朋友能给利息就已足够。最后,他真的只拿走了属于自己的利息以及本金5000万。对此冯仑则表示,这并非有性格或是与众不同,而是守规矩,这样才能和朋友之间建立更多的信任,以后做起事情来,彼此心里才会更加踏实。
冯仑在这方面一直都奉王石为师,他心里装着许多王石的事,时不时地就会拿出来研究一下,从中提取一些精华来提升自己。
有一次,王石和一个朋友做了一笔交易,把自己的一块地卖给了这位朋友。结果,几天后两人一起吃饭,王石看朋友说话欲言又止,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后来王石了解到,原来这个朋友觉得买地花钱多了,自己有点舍不得,故此心里一直都觉得不怎么舒服。王石便安慰这位朋友,不要想太多,现在回家睡一觉,要是早上还是想这些事情,就把买地的钱如数归还,两人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说完,王石带着这个朋友到处去玩,又是桑拿、又是唱歌的。结果第二天一早,王石就接到这个朋友的电话,王石问他是否想好,那个朋友则说自己还是不舒服。没过多久,王石的这位朋友便再一次打来电话,说已经收到王石的退款了。
冯仑知道此事后,专门跑去王石的办公室做“采访”,想问问王石当时是怎么想的。王石的回答是:这件事情对于万科来说只不过是一件习以为常的小事,但对那个朋友而言可能就是个大事,搞不好心里还会憋出病来。
在行家眼里,这块地并不是什么好地,在万科手里都快烂了,从正常的生意场上来说,这样的商品能处理就尽早处理掉。可王石硬是自己撕毁了这张收益不错的生意单。
冯仑最后总结出一个道理:在别人都去争抢的时候,自己不要再加入其中,就像李嘉诚那样,从来不争“高度”,只争平淡。
王石争的不是钱,而是信用,他想让身边的朋友都信任他,他也愿意为身边的朋友负责。他今天成为了了不起的人,更使得一些同样了不起的人物把他当作更了不起的人物。因此说,成功靠的是为人处事的方法和内心将自己摆在何种位置。
冯仑把这些能力称为“软实力”,相比较其他,软实力更重要。在他眼里,这成为了一切依据,凡事归根结底都取决于“软实力”。
一如李嘉诚那样,很多人都愿意去主动帮助他,并不是因为他有钱,而是因为他待人的态度。若是他始终都把自己的地位放在脑门上,还老是让人来学习他是如何成功的,那么他是不会有今日的成就的。
冯仑一直都记着李嘉诚曾说过的一句话:“只是时代给我特殊的机会,让我能够做成这样的事情,但是我自己读书很少,所以我要努力研究、学习。”
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后,冯仑和朋友们一块儿吃饭,期间有人问冯仑,房地产新政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冯仑的回答是,现在工作方向并不是看政府怎么做后我们再拿出相应的对策,我们现在应该看的是马云怎么做。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这位“地产界的预言者”的话惊到了。
不久,马云便提出了“网购打房价”的预言,有人推测,马云的这句话将来很可能会成为缔造新地产神话的“神预言”。其后的一段时间内,“大炮”任志强不断对马云的这些想法予以调侃,王健林也很有自信地认为,未来电子商务将会与传统商务并存,形成全新的混合式经济市场。故而,冯仑挺身而出,并对外公开承认:“未来的房地产要看马云怎么做。”
冯仑在房地产市场中摸爬滚打了20多年,经历了野蛮生长和欢笑聚义,他对房地产业的未来走向看得也是最清楚的。他和其他房地产大鳄不同,别人被冠以的称呼多为商业领域的称谓,而冯仑的头衔更多的则是“思想者”一类的。因此,他要对社会负责,他要讲真话,哪怕因为揭露事实而被同行指责。
冯仑把这几年的房地产公司都做了详细的调查,而且全国性的房地产公司的变化和转型也早都被媒体公开,不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了。
就像万科,在很早之前就已将业务方向转到产业化住宅地产;王健林更是带着万达沿着文化产业链,在商业地产领域寻找更多的突破口;恒大也在逐年转变,通过对足球产业充分合理的利用,打造了品牌足球,并以此为平台进行跨界转型,同时媒体也早有介绍,绿城已经着手开发社区化的老年公寓群了。
其实,这些大型房企的老板心里都很清楚,眼下房产项目的技术含量大多只保持在合格边缘,价格还高的离谱,在用户需求方面越来越难以达到标准水平,所以他们也只不过是不敢承认今日房地产业正面对着“滑铁卢时代”到来的现实。如此紧要关头,每个人最先想到的都是如何自保,冯仑以一名资深房地产业内部人员的身份站出来承认了一个事实,即房地产业应该“看马云眼色”办事。
这样的出头鸟行为,对冯仑来说也并不是什么坏事,能以房地产商人的身份来点明社会大势的行为,其实是自己在给自己创造机遇。
冯仑曾在网上看到了一项数据调查,是关于我国空置房问题的。当前很多城市都出现了“鬼城”,大部分社区入住率都在10%以下,我国的空置房数量已经达到了6800万套以上。
类似于传统房地产业能居高不下的神话,并不是冯仑、任志强这些地产大佬随随便便的几句承诺就能托底的。能够决定房价的只有市场规律这唯一条件。尤其是全面网购趋势的日益强盛,过去的小众行为,眼下已成为国民现象,这样一来,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将会是巨大的。
当前,很多产业的根基已经动摇了,多数以薄利多销取胜的卖场,今时皆已渐入萧条期。冯仑其实就是想早点对未来进行规划,趁早转型,紧跟市场的风向标,不被落下。
而今,传统房地产行业已经做到了悬崖边上,那就应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这个民生大问题最薄弱的环节上,用在政府不擅长做、不方便做和不想做的行业当中。冯仑选择将目标转向医疗产业,将医疗和房地产结合,在国家医疗配备不完善、资源匮乏的时候发力,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百姓看病难、住不起院的尴尬窘境,也就更利于自身发展了。
冯仑在思考,这时候“软实力”还能不能派上用场呢?而且,不可能别人做网络,你也跟着做网络,这样的话又违背了“蓝色海洋”原则。他想,不如把这种“软实力”用在客户身上,以此来获得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如今,传统房地产行业都在拼命谋求各自的转型方向,如此,市场对资源配制所发挥的作用就成为了要求。这种要求,也可以用在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之上,从而使地方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能发生改变。
父女聊人生
白岩松曾将人生比喻成跳高,他认为,每当跳过一个高度,就要挑战下一个高度。所有跳高选手都以最后一跳的失败来宣告自己的成功。人生的确如此,不管年纪到达多少岁,都要被动地去选择挑战新的高度,人生的意义就是要永不停滞地去挑战自己。
冯仑的女儿13岁的时候,曾主动向父亲索要礼物,冯仑却吝啬地送了女儿13分钟的谈话。多年以后,女儿长大了,此时她才明白,当时父亲所讲的13分钟是自己未来道路上非常宝贵的财富。
生活中,冯仑和女儿很少见面,相处的时间少得让人心酸。女儿很小的时候,冯仑一直在外面忙业务;此时自己的事业做好了,有些时间了,却又到了女儿该出去读书的年纪。
女儿一直在国外读书,只有放假的时候才能回来和家人团聚。有时候,冯仑只能借着工作的机会去看看女儿,而父女俩的每一次谈话对冯仑而言,都一定要有质量、有意义,在最短的时间内,与女儿交换最多的意见,做最多的精神互动。他与女儿的交流从来都不会很僵硬,不是女儿笑得前仰后合,就是冯仑大笑不止,女儿继承了父亲的语言天赋,因此两人的聊天更像是两位志趣相同的友人在交流各自的人生。不过,有一次谈话意义非凡,显得不那么轻松。
这一天,是女儿的生日,冯仑准备了特别的礼物:他决定,将自己人生经验的一部分教给女儿,让其在青春期过后学会如何去面对社会以及不断变化的人生。
冯仑说,人的一生中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活,所以,现在要做的就是去充分地体会和了解这些未知的生活。人的一生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种生活是为了生计,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每天上班下班过日子、讨生活,在不断的改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的过程中,获得更多乐趣和幸福感,而世界上95%的人差不多都是按照这样的生活方式生活着,有人想过改变,所以就会出现成功者和先驱者。
而另一种人生,则与第一种稍有不同,剩下这5%的人,会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来创造生活,在稳定工作的基础上,还会给自己创造更多的乐趣。他们喜欢创造生活、挑战生活、改变自己和他人的未来,他们都拥有一种非常不同的价值观。
如果把这两种人生做比较的话,那么第一种人生更像是一个待嫁的女人,二十几岁的时候想着要嫁人了,找一个年龄适合的,家庭上能门当户对的,另外再有一份安稳的工作,然后开启自己全新的“繁衍”人生,每天带着孩子到处学习,陪着孩子完成作业,为了家庭忙碌奔波。
而第二种生活相比第一种生活则是非常规性的、是不走寻常路的。
世界上最普遍的生活,就像是第一种人群在看一场电影,在电影的情节中他们看到了活在第二种生活中的人的人生。第二种人生所要对面的问题就像是地心引力一样强烈,现实与自身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摩擦,然而这种摩擦程度达到最大时则是最痛苦的,因为人无法脱离正常轨道,不过,要是真的脱离了,也倒是自由的。因此,冯仑很希望女儿能在没进入社会之前,把自己的人生想好,到底是做电影中的人,还是做电影外的观众。
女儿在这次谈话中给了冯仑明确的答案,她说,自己很想并且很可能选择第一种人生。原因很简单,因为她认为,父亲冯仑不能经常出现在家里会让她很委屈。
听到这里,冯仑心中有些莫名的堵塞,他安慰女儿说,对此我很抱歉,这是你的不幸,爸爸没有给你一明朗而又清晰的人生让你轻松地做出选择,不能让你远离这些负担。但是你的起点已经高过很多很多人的终点了。
其实,冯仑想告诉女儿的是:现在的她已经拥有了太多别人一辈子都无法拥有的东西,比如就业、工作、买车、买房、调薪、升级、再换房……别人的目标简单又清晰,但她已经拥有了这些,所以,别人就会羡慕她。
这些身外物看起来十分诱人,可冯仑语气坚决地告诉女儿,其实你是不幸的,因为你没有办法规划自己的人生和做出适当的选择。你的未来可能只有两种选择,第一种就是为自己而活,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你可以是某一领域的专业经营者,就像小鸟一样,想出现的时候就出现,不出现的时候就到处翱翔;第二种则是为他人而活,你可以用你现在拥有的去帮助别人,去做些公益事业、社会运动,让你的人生变得更加拥有使命感,你也可以走进媒体,用另一种方式传达你的正能量来回报社会。
女儿的年龄毕竟太小了,听到这些有些迷糊,她觉得人生好痛苦,此刻好纠结。冯仑不忍心告诉女儿,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的状态——“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在不同的人生中又会有不同的痛苦。
困境中的自由就是枷锁,当感觉自己自由了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套上了新的枷锁,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自由。冯仑告诉女儿:你的选择就是放弃,你选了这个,就意味着你要放弃另一个,人要先懂得放弃,再说想要什么。
谈话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冯仑再次接到女儿的电话,这次是女儿主动打来的。是时,女儿正在台湾和很多宗教人士见面,她说:“得赶紧回来,不行了,我都快被迷惑了。”
冯仑知道,这就是女儿对自己人生大方向的认知,当外界的信息和内部的认知发生矛盾甚至是偏差而无法兼容共存的时候,她就应立刻做出反应。这样一来,好的信息就会自动接收并保存,不好的则封锁在防线之外,也就不会混乱了。冯仑说,这些不光是针对孩子的未来,作为大人也应该清楚和明白这样的道理。
冯仑经常和女儿开玩笑:如果爸爸要和你依法谈话,万一出现了什么问题,我可不能帮助你,最后还要说我没有做好监护人的本职工作,那你这不就是在坑爹吗?《未成年人保护法》上面都说了,只要你18岁了,我就不用管你了。事实上,冯仑一直都是很轻松地在处理孩子的事情。
冯仑爱观察、爱研究,对于女儿的未来也自然十分关注。比如女儿几岁谈恋爱的问题。他觉得18岁恋爱也是很幸福的,25岁才开始恋爱的也一样幸福,毕竟,也有很晚才去想着恋爱结果却特别痛苦的。
其实,在冯仑眼里,孩子是不需要刻意去教育的。他觉得,如果这个社会遭遇了不幸,那么上一代人就会把全部的希望丢给下一代。就像冯仑所经历的时期,有些人有家仇,这些人就要求自己的子女去为家族报仇;如果社会能够正常发展下去,那么上一代就开始放纵下一代自由选择,甚至是过上和自己完全不同的生活。
冯仑会经常和女儿说:你想什么时候谈恋爱就什么时候谈恋爱,爸爸不管。但是,他还会补充一句:我发现谁和谁谈恋爱,其实和幸福没什么关系,但是有一点你要自己想清楚,那就是以后你想要过什么样的日子?你想拥有什么样的生活,然后你再去选择自己应该和什么样的人去恋爱。就像你之前和我说的,你想要做诗人,那你就去找一个不靠谱的文艺青年,过得爽就好。反正你老爸不会给你把这个关。
冯仑从来都不会刻意去教育孩子,只是以聊天的方式渗透真正的人生道理罢了。对女儿没有过任何特别的需求,但是他始终强调,应该让孩子们都有一个“GPS”,要把他们的大方向定好,然后让他们自行其路,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掌握如何判断人生的技能。
和“独唱团”共成长
“80后”是可怜的一代,也是最幸运的一代。
在冯仑眼里,80后就应该叫作“独唱团”。如今,成功的80后有很多,他们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是独立存在的,而这些特有的精神状态又都集中反映出了80后的特点。
冯仑说,80年代出生的人具有独立的个性,与新时代一起成长,这是十分重要的,相对于旧时期的批判性,体制已经从没有“小我”进步到有“小我”的阶段了。在这期间,整个社会都在不断地淡化“大我”。
80后的独立,在中国几百年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所以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幸运之处。毕竟只有独立才能够创新——想睡觉就睡觉,想不吃饭就不吃饭,想上班就上班——一切拘束似乎都从主动变成了被动,他们最大的集体特点就是善于表达,他们爱“唱”,会时不时地“唱”出豪言壮志。他们不需要任何人来代替他们,只需要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虽然80后各自独立,但在价值观相同的情况下,还是能很有纪律性地保持共同进退的,并且是彼此促进的良性发展。故此,在独立表达的同时,也是再续找与自己相同的伙伴来组成属于自我意识的独立团队的过程,因此,他们还是个“团”。
冯仑认为,80后所具备的这种独立性是可以被环境所影响的。原则上来说,人在3岁以前的一切都是被遗传基因所影响,但随着家庭环境的逐渐变化,人的性格会进化成两种新的形态,一种就是经历极其特殊的事件,比如坐牢,一年之后被释放出来,整个人的性格都变了;另一种则是家庭突然衰退了或是突然发达了,人的性格也会随之改变。总体来说,在主观意识还没有独立的时候,家庭环境已经在人幼年时把性格塑造成基本形态了,长大后只是在环境的改变中不断地进行打磨,只要不出现上述意外,人的性格将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
他强调,所有的人生大悲大喜,并不都是刻意创造出来的,都是被动的行为。比如说一个人被冤枉坐牢,他肯定是不想的。总不能为了改变性格,故意去犯罪坐牢吧?所以,人还是得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对远大志向的认识。这样,就算是碰到极其不好的事情,也会迎刃而解,用自己最好的状态去面对困难,这样才能磨练自己的性格。
有人曾用明朝的王守仁举例向冯仑提出问题,王守仁创造了心学,踏上了人生过山车,从巅峰走向低谷,这算是心境的磨练吗?冯仑回答:一个男人,经历了生死、爱恨、委屈、是非这四堂课会变得更成熟,经历的痛苦越多,男人就越发变得宽容、坚强、睿智、勇敢、幽默。这些事情并不是一定都要去经历过,但是一定要想明白。人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一旦被提前知道,人就不会再为这些事情而纠结和痛苦了。人总是会因为经历了很多的痛苦才懂得如何去更加宽容别人,经历这么多的事情,人生自然就丰富了,这样才能把女人判断男人的标准——宽容、幽默、勇敢等完美的结合起来,让女人们更加喜欢。
是是非非,让冯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前半辈子舒服了,那就说明后半生还有很多痛苦等着你去面对。男人年轻时候受苦是福气,老的时候受苦是没出息。人在前半生的坚强很重要,不能在年轻的时候浪费才华,在老了的时候感叹曾经拥有才华。人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在苦难中挺过来,当身处迷茫和疑惑的时候,也能想出好的解决办法。
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兼具着记者、传媒、通讯社等类似的身份,并且在人人都是观众的大背景下,有这样透明的表达环境,更有利于创造一个未来社会更加理想的人际关系模式。因此,80后各有各的“唱法”,他们不会违法,清楚法律的底线在哪儿,有法律意识。
其实,最简单的道理就是,有些人的职责,就是为了娱乐大众。
万通就有很多80后员工,他们大多数职场经验匮乏,当面对领导和老板出现意见分歧的时候,会不知道自己该往哪一边倒。
在员工出现这种情况时,冯仑会强行要求他们听领导的,但要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他经常会和员工说:你们有什么想法要告诉我,我又不是神仙,怎么能知道你们在想什么,总不能钻到你脑袋里去看看吧!
如他所言,员工的工作都是由领导交代的,所以一定要通过自身的能力与领导之间达成一种默契,也就是找到一个合理的沟通方式。要做好中间人的角色,只要通过有效沟通让某些人不在中间给你“添油加醋”,你的麻烦就会少很多,由此,出色的工作态度也会自然而然地传达给领导。
冯仑说:“其实,这些事不只是发生在80后身上,哪怕是1920年的人也会犯这样的错。保持沟通顺畅其实是有几大前提的。首先是价值观的大方向要一致,这样在产生分歧的时候就会很好地包容对方,在上帝的眼里人类都是一家人。其次就是人的细微性格、文化差异、生活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生活环境差不多的人,在沟通时出现的问题就会少,就和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是一个道理。”
在沟通技巧方面,冯仑曾在《伟大是熬出来的——冯仑与年轻人闲话人生》一书中强调:在不同场合用不同方式沟通。在中国,讲究人情面子,给面子的表达和不给面子的沟通,效果大相径庭。什么叫面子?面子是一定要有第三个人存在才有的,两个人之间不存在太大的面子,人越多才要给他面子。
研究得再深入些,面子里还有很多中国文化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西方的翻译来佐证一下,西方人翻译面子的意义就是:你的行为使我备感荣幸,你做的一件事,让我有被尊敬、被吹捧的感觉,这就是面子。你给他面子就是要让他有这种感觉。比如说你在人前或背后表扬他,他就有这种感觉,反之,如果你当众批评他,他就感觉面子掉在地上了,颜面无存,心里当然不舒服,其他的话自然也听不进去了。
冯仑还曾在万通的年会上表示过,任何一个组织,都会有人去做承上启下这个工作的,他们需要面对执行,这是非常必要的。就像上层领导交代你一件事情,你在自行理解之后,把自己的一些东西强加进去,最后将事情变得扭曲,然后再把这些事情部署给你下面的人,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样的小问题在不断地吸收错误,最后就会变成无法收场的大问题。
故此,不是80后的冯仑,也想在后天的环境中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性格。在人生方向上,他把工作作为第一选择,其后就是自己生命的价值能够回馈给社会多少贡献。
出生在动荡时代的冯仑,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想法,他曾经告诉自己:当下在做什么样的工作,自己今天都去干什么。
对于广大股东来说,万通并不是冯仑一个人的,但是他的一个决策却可以影响50万人的利益。
几年前,冯仑曾在媒体前描述自己一天的工作。那时他在北京成立了陕西商会,其商会成员包括张朝阳、冯军等在北京打拼的陕西商人。就在当天,冯仑要先去商会讨论一些事情,随后回到公司便规划起了关于在纽约和德勤会计公司的相关事宜,晚上还要飞到新加坡去学习,并与校长研究基金会的问题,空余时间他还得想一想关于“立体城市”研究中心的事情……从一个工作转向另一个工作,直到这一天结束,冯仑仍在脑中计划着接下来公益活动的相关事项,这就是冯仑一天需要做的事情,并且每天如此。
冯仑觉得,自己正在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今天的匆忙只是在帮助这个社会在未来变得更好。每天忙忙碌碌的像个被这个时代剥削一空的80后,可他觉得自己很幸福。
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出价值,不管别人怎么评价,都要活出自己的特色。冯仑说,人就是要没事找事;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拿自己的事不当事。那么这个人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对这个社会所做的贡献也就有意义了。
一碗面的思索
冯仑多年来出入台湾几十次,每次去田村都要做一件事:吃牛肉面。他很爱吃牛肉面,在台湾的时间差不多吃遍了所有种类的牛肉面,但是最让他难忘的,便是那家“牛爸爸牛肉面”。
这家店过去在忠孝东路上,后来搬去了权东路。店面并不大,却已有24年历史,店里只有两张大桌子,其余都是4人小台。冯仑说,一进面馆就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地面总是很干净,四壁、墙角看不到任何尘土。墙面上挂着各种各样的海报,还有老板自己做的关于面馆报道的简报,小面馆最辉煌的时候,就是在某年荣获了台北牛肉面大赛的第一名。
光顾面馆的客人中,除了冯仑这种爱牛肉面的人,还有很多VIP食客,其中包括台湾的名人,还有米其林三星餐厅的大厨,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政治领袖。面对这些社会名流,老板会经常问一个问题:你们都经常来小面馆吃面,那你们愿意出多少钱吃最好的面呢?好多人的回到都是:“一万块新台币。”
冯仑经常在这家面馆吃牛肉面,时间久了就和老板成了朋友。后来老板知道冯仑的真实身份后,也问了他同样的问题。冯仑没有给出答案,只是表示对于新台币还没有概念,所以这个价不好出。他随即反问了老板,其他人都愿意出多少钱。当他得知一万块新台币之后,在心中暗自敲起了计算器。
冯仑心想,一万块新台币就是两千多人民币。面馆一共也不过40几个座位,却供应着全世界最贵的牛肉面,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牛爸爸有胆量把一碗面的价格搞的比一桌子正餐还要贵呢?
在店里,还有一种很便宜的牛肉面,就是平时大家随时去都可以吃到的那种。但菜单倒是蛮嚣张的,这种面的名字就叫做“普通牛肉面”,价格和名字一样也很普通,可也要200元新台币的价格,大概是40元人民币。
这样的价格,也还是能让客人络绎不绝,而且几乎每天都会有人打电话来向老板预定最贵牛肉面。
为了弄清楚最贵牛肉面的玄机在哪儿,冯仑一连吃了一周牛肉面。据老板介绍,牛爸爸花了15年的时间在不断地改进,将牛肉面的配方慢慢升华到了眼下的状态,面里的牛肉来自四个不同的国家:日本、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众所周知,这几个国家的牛肉是最出色的。渐渐地,冯仑发现,其实牛爸爸的小面馆在经营过程中,蕴含着非常专业的市场营销学。首先,推出的产品是优质的,在客户体验和口碑上能得到中上等的肯定;其次,市场定位。牛爸爸对于顾客的定位研究了很多,经过了不同的周期,牛爸爸得到了一些结论。
牛爸爸告诉冯仑,最早的时候,小店里只有几张桌子,员工只有夫妇二人,但凭着两人的努力和对牛肉面的琢磨,做出来的味道不输给任何人,而且价格都是较其他店便宜的。故此,在市场竞争力方面与其他店处于相同的起步高度,后降低售价进行优质产品销售。这样一来,自然宾客盈门,桌子越来越多,就成了此时的模样。
不过,到了第五六年时,老板也进入了比较迷茫的时期。
生意越来越好,每天都从早忙到晚,店里客源不断,已经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了,难道就要这样做一辈子吗?但为了赚钱,这也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深思熟虑之后牛爸爸最后决定:绝不辜负支持面馆的顾客。
在最迷茫的时候,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牛肉的选择到烹饪手法上,店里的装饰、餐具等也随之不停地改进。
除了这些,牛爸爸也开始尝试做CRM,即客户关系管理。按照牛爸爸的做法,在空闲时间,对客人的喜好、口味、脾气性格做记录,当客人再次光临面馆时,可以提供更优良的服务,避免客人因为选择口味时产生烦恼,这种经营方式给冯仑的触动很大,他觉得这实在与众不同。
其实,在“房宝宝”这个项目上,是可以看到诸多类似与“牛爸爸”家推行的客户体验影子的。
牛爸爸在维护客户的过程中发现,如果做最好、最贵的牛肉面,成本虽然提高了,服务范围也降低了,不过这样一来,大众牛肉面就变成了小众的最贵牛肉面,最终的结果或许会大不相同。
经过计算,牛爸爸在第15年时推出了从1000新台币到10000新台币一碗的顶级牛肉面。实行这样的销售方式之后,顾客数量缩减到了过去的50人左右;但事实上,其实际收益并未减少,反而因这样的噱头名声远扬,很多人慕名而来;同时,工作量也减少了,牛爸爸的空余时间多了起来。
一边吃着牛肉面,一边看着牛爸爸忙碌的身影,冯仑开始思索:可能正是因为牛爸爸坚持自家的固有特色,并且长时间坚持,才使得面馆呈现出了今天的神奇效果,并且催生了全新的经济效益。
这时候,进来了3个客人,听口音像是浙江人,他们分别点了普通牛肉面和最贵牛肉面,冯仑很好奇,就去问他们为什么会来这家店吃这么贵的面,几个人回答:就是想吃吃看,这面到底贵在哪里。
冯仑明白了,正是这种独特的经营方式,吸引了更多好奇的客人愿意破费一下,来此求证。不管10000新台币吃一碗面值不值,店里终究是能卖出去,而且买的人也越来越多。
当然,这碗牛肉面的味道确实与众不同。不过,让冯仑颇为意外的是,牛爸爸竟然愿意将自己的成功史分享给他这个“外省人”。
冯仑想起自己曾读到的一个故事:美国有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其中小女儿特别可爱。有一天,小女儿和母亲讲了一个故事,她说:“妈妈,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钻石,但是好丑。”没过多久小女儿就生病了,10岁的时候就不幸离开了世界。
母亲很难从失去女儿的苦痛中走出来,会时常想起女儿和自己说过的那个故事,于是母亲决定把自己的女儿变成钻石。她态度强硬地阻止火化,但后来还是迫于无奈答应了。即便如此,她还是没有放弃,仍坚持把女儿变成钻石。
此后,她不分昼夜地在网络中需求办法。没过多久,她找到了一家小公司,把自己的事说给了公司的女职员。女职员被这位受伤母亲的执着和对女儿的爱打动了,便一口答应下来。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家小公司同这位母亲一并发疯时,公司职员打来电话,说他们研制成功了,用她女儿的骨灰做了两颗钻石,一个做成项链永远挂在母亲身上,另一颗摆在女儿画像前永放光芒。而这个故事,就叫作《生命钻石》。
这个故事是冯仑在退出万通、将股权转让给嘉华实业之后读到的。该故事的内涵,也许是他对万通之路的总结和对未来之路的期望。
在冯仑看来,民营企业即使是死了,也要体现出其价值来。人也应该如此,即便你只是普通人,也要让生命的光芒永久闪亮。如果每个商人都能像这位母亲一样,把死了的民营企业的残骸整理好,再把它做成钻石,那么其也一样会永久闪烁,成为后人的宝贵财富。他曾说,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把“钻石”研制成功,做企业不怕失败,只要有好的心态,失败的经历也会变成得到至宝的过程。
改革开放30年来,找到这些仍在坚持的和曾经辉煌的,抑或是失败的民营企业家,让他们把详细的历史重新呈现,然后再把这些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写成案例,送去MBA课堂,让大家学习和研究,这可给后来的学习者提供更多的素材和借鉴。
冯仑在哈佛学习的时候,就已经看到过国外早就把中国企业家的经验撰写成企业案例,但是大多都是成功案例。冯仑觉得:在中国,找成功的事好找,找失败的就太难了。
他觉得,描写历史还是要追求真实过程的,把这样的工作继续下去,不要停顿,写好中国当代经济史,把民营企业的成败都记录在册。同时,应该把更多的失败案例写进“MBA”教材,在不断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牢记民营企业发展史中一些应该学习之处和需要避免之处,以便在优良的大环境下健康生长。
冯仑想要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建立一个专门的博物馆,让大家更容易了解到中国民营企业的所有事情,通过网络博物馆将这些资料清晰呈现。此举是对民营企业的未来负责,而这些工作做完了,“钻石”也就出来了。
冯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自愿来做这些工作,积极参与进来。他本人愿意既出钱又出力,像故事中的母亲那样,把中国这一代民营企业家的经历做成钻石;像牛爸爸那样,奉献自己的成功经验,为后来的新人铺路,让他们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历史上的永恒。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