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1135979
「章」 追根溯源:李氏家族……001
李嘉诚出生在广东潮州。他的家族到李嘉诚这一代已经在潮州繁衍了十几代人。在他的先祖中,有曾经高中进士、位列朝堂的大官,有走上街头的爱国者,有投身商海的商人。可以说,李嘉诚所表现出的好学、爱国和不凡的商业头脑,都与他的家族传承有渊源。
「第二章」 父亲李云经,一生的楷模……017
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虽然有心通过经商改变家庭状况,但终他还是成了一个优秀的教师。可惜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李云经终被生活的苦难拖垮。虽然早早地就失去了父亲,但李云经对李嘉诚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父亲当年的不幸,是李嘉诚毕生投身慈善的巨大动力。「第三章」 不忘初心,建立李嘉诚基金会……045
1980年,李嘉诚为了可以更系统地资助香港和世界各地的慈善服务,创办了李嘉诚基金会。基金会主要捐款给教育、医疗、文化以及其他公益事业。李嘉诚陪伴并见证了基金会点点滴滴的成长,多年来跟基金会有关的事情,他都会亲力亲为。在李嘉诚眼中,基金会这项事业就是自己的“第三个儿子”。
「第四章」 兼济天下,扶贫赈灾及医疗救助……067
李嘉诚少年时代家境贫困,父亲有病却得不到医治,所以李嘉诚在发展慈善事业方面,始终十分重视扶贫赈灾及医疗救助。祖国内地发生自然灾害,李嘉诚获得消息后时间组织集团捐款捐物。此外,他还组织开展了“宁养医疗计划”和“长江新里程计划”。
「第五章」 终生的事业:教育……089
李嘉诚小时候的理想是当医生,也曾想过当大学教授。那时的李嘉诚,渴望的便是与那些幸运的同龄人一样,可以坐在教室里读书学习。李嘉诚资助教育事业的动机,一方面是作为企业家“胸怀天下”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弥补自己早年失学的遗憾。无数资助教育和失学者的举动所展现出来的,不仅是作为商人的理性的李嘉诚,更是一个作为学子的心怀遗憾的李嘉诚。
「第六章」 造福桑梓,创办汕头大学……119
在李嘉诚创办基金会之初,他的家乡潮州所在的整个潮汕地区,都没有一所高校,当地的学生要接受高等教育,都要离开家乡去外地上学。这个情况李嘉诚很早就知道了,他一直想为家乡办一所大学,帮助本地培养人才。之前没有做,是因为实力还不够,如今有能力了,自然要完成这个心愿。于是,他立即将此事放到了李嘉诚基金会的计划中。
「第七章」 交流互通,创办长江商学院……143
长江商学院是由李嘉诚出资创办的非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中国政府批准的家以提供工商管理硕士(MBA)、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和高层管理培训(EDP)为主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商学院,同时也是国际商学院协会(AACSB)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成员。是中国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的典范,合作双方是汕头大学和李嘉诚基金会。
「第八章」 幸福家庭,模范婚姻……155
李嘉诚作为一个身价亿万的富豪,几十年来却几乎没有任何绯闻,因为他和表妹庄月明有着一段堪称典范的婚姻。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虽然家境差异很大,但是两人仍然克服了重重困难,后幸福地走在了一起,并且相守一生。
「第九章」 光明未来:李泽钜和李泽楷……187
李嘉诚不仅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教育两个儿子方面他也非常成功。长子李泽钜行事沉稳,李嘉诚就有意培养他做接班人。次子李泽楷性格张扬,爱标新立异,李嘉诚就放手让他去闯,支持他开拓新路。终,李嘉诚平稳地实现了自己事业的过渡,没有出现像其他富豪家族那样的分家闹剧。
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明、清两朝以来,潮州人才辈出,各界名人不断涌现,直到现在,潮州仍是文化荟萃之地。这里,就是商界奇人李嘉诚的故乡。在潮州市北门街面线巷,有一座非常普通的住宅,门宅不大,装修也比较一般,不过古色古香,十分静谧。李嘉诚 就出生在这座古宅里,到现在李嘉诚都可以非常清楚地记起自己少年时住过的小院,以及院落外的大街小巷。虽然这些在今日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李嘉诚的心中,它们是那样的清晰,清晰到他记得自己曾经上学路过那些羊肠小道的心情,他也想得起少年时的自己每天归家时,那种可以学习的幸福感。每次站到曾经住过的小院前面,李嘉诚都万分感慨。这是祖父和前辈们留下的小屋,也是记录了他美好少年时光的地方,这对于他来说,早就不单单是一间房子那么简单了,它更是他年少时,为数不多的温暖所在,是他也曾像别的孩子那样无忧无虑,有父母疼爱的证明。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在了他的记忆中,不会被岁月抹去,无法割舍。不过据资料考证,李嘉诚的祖先应是来自河南焦作。据李氏族谱记载,潮州李氏的一世祖名叫李怀功,字明山,本来是中原人士,后来迁居福建莆田,又迁居广东潮州。关于迁居福建莆田这一点,李嘉诚本人在会见福建省领导时曾亲口提到:“我们祖先有几代在福建莆田居住生活过,我可以说是半个福建人。”在迁居莆田之前,李明山到底居住在中原什么地方,之前并没有定论,后来在河南焦作发现的一块石碑,算是提供了一份比较可靠的证据。2007年7月,河南焦作市博爱县孝敬镇唐村发现了一块石碑。该石碑为墓碑,墓主人名叫李自奇,碑文所刻为:皇明庠生李公讳自奇,字之奇,行五,配陈氏,生于明万历八年,卒于康熙六年,为大清康熙二十八年所立,子李允、李牟、李参。在其后的碑文中,还注明李牟的儿子名叫李怀功,字明山,孙子名叫李朝客。后面的碑文说李朝客迁往福建莆田,后居潮州府。这一点似乎与前面说的一世祖李明山为迁居始祖有些矛盾,不过我们可以根据李氏族谱的记载综合来看。据李氏族谱记载:李明山之父李牟,字沐,婚配汤氏,生子怀功,字明山,庠生。牟文武双修,明崇祯七年随父李自奇往陕西山西传拳,被诱入闯贼营为将。明崇祯十七年,遭闯贼误杀,子怀功依牟堂兄李仲浙江俊府武堂习拳成师,徙往福建传拳为生,徙莆田又迁潮州府。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当时从河南迁往福建的应是李明山和李朝客父子俩,至少当时李朝客是已经出生了的。而且根据这两条线索,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当时李氏家族迁移的图景。李牟本是一名秀才,不过也习武,文武双全,崇祯七年跟随父亲李自奇前往陕西、山西等地教习拳艺。后来被骗到闯王李自成的军营中,成为一名将领。崇祯十七年,被李自成误杀。之后儿子李明山跟随自己的堂伯父李俊学习拳艺,成为一名拳师,带着儿子李朝客及其他家人迁往福建莆田,以教习拳艺为生。后来因为战乱,又从莆田迁往潮州府。综合以上信息,李自奇虽然前往陕西和山西教拳,但死后葬在河南焦作,古人注重落叶归根,应是祖居焦作无疑。到李明山这一代,才从焦作迁往莆田,后又至潮州,成为潮州李氏的一世祖。而李嘉诚是潮州李氏的第十世,李氏家族在潮州正好繁衍了十代。第二节 先祖万的辉煌仕途自李明山之后,当地的史籍上几乎再无李家子孙的身影,一直到李家第七代孙万主事的时候,李家才再度发展起来。万,这位李嘉诚的先辈,自幼天资聪慧,是海阳县的名人,写的一手好字,在两次乡试中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在这之后,万更是平步青云,一度成为慈禧身边的大红人。但是没多久,万就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同流合污,以生病为由向慈禧辞去了一切职务,回乡养老。万是李明山的第七代传人。他的成功可以说是李氏家族诗礼传家优良祖训的好体现,在历经了七代人的艰苦努力后,才释放出如此闪耀的光芒。在高中进士之前,万就曾两次在乡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他能写一手好字的本领更是被众人所知。每年过节,都会有人上门求取万亲手写的对联。乡亲们夸赞万的书法颇有古人苏轼之风。举人在当时相对普遍,但是进士就不一样了。那时候,进士和一般的举人和秀才是不同的,和那些在普通大考中取得名次成为官员的学子也不一样。万的进士是皇帝亲自题名,从数以万计的优秀考生中选出来的。无论放到哪里,这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因此,当万成为京官的消息传出后,整个潮州都沸腾了。万瞬间成为乡亲们的骄傲,他们纷纷以和他是同乡为荣。潮州城里张灯结彩,鞭炮声、喝彩声响彻这座古城,一直持续了整整三天,才慢慢停息下来。万将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再次提醒自己,要将为人民谋取福利作为自己的使命,立志做一个好官。进京后,万牢记自己的使命,不敢有一分懈怠。他每天早上早早起床读书,尽心尽力地对待手中的所有任务,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上天永远不会亏待努力的人,万也不例外,经过努力,他的仕途路走得越来越好,可谓扶摇直上。和万同时入朝为官的人很多,一起升迁的也不少,这其中很多人在升官后,就失去了原来的拼劲儿,但是万没有,他一点儿都不满足自己目前的状况。那时候,慈禧刚刚开始执掌朝政,自然想要笼络人心。没多久,慈禧宣布,将在紫禁城举行一场大考,地点就选在文华殿,并且派下圣旨,凡中考者均可连升三级。很明显,这次考试是为了让大臣们一展才华,给有真才实学的官员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万早就立志要出人头地,他不愿意像一般的官员那样,浑浑噩噩地过完一生。他想将自己的才华用在该用的地方,造福百姓。对万来说,遇上这一次的大考,实属幸事,决不能让机会从手中溜走。经过数年的官场生活,原本就品学兼优的万,变得更加出色。他对这次考试非常有信心,暗暗立志,要用自己出类拔萃的文笔,在这次大考上取得名次。结果就像预料的一样,万以出色的文笔和饱含深意的文章,摘下了文华殿上的桂冠。万在成为让所有京官羡慕的文官拔贡之后,依然没有止步的想法,他更认真地对待政务,没多久就赢得了慈禧的欣赏,成为平辈中耀眼的明珠之一。但是好景不长,这样的日子没过几年就结束了。万因为一件事情,间接得罪了慈禧,将自己的大好前程尽毁。在那之后,再也没有得到慈禧的重视。刚刚坐冷板凳那几年,万仍然十分想得到慈禧重用,希望可以为国家社稷、天下黎民做点儿事情。但是他不愿意像那些乐于阿谀奉承的官员一样,不愿意以一种巴结讨好的方式去争取前程,因此只能干等。没过多久,万发现自己的官邸已经被人监控起来,从里到外,处处都是可疑的人。他开始思考这些人的来历,当时万的官位甚高,能这么做的人不多,所有的证据都在指向一个人,就是慈禧太后。万回想了一下慈禧近几年的行事作风,顿时觉得非常心凉。其实,慈禧从亲政以来,一直都在奉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政策,凡是违逆她意思的官员,不是贬官,就是押送菜市口斩首。这里面有很多位高权重的人物,万只是其中之一。清同治四年的夏天,万被派往河南进行巡视。那时候,一场百年难见的大旱正在席卷着整个中原大地。万在去河南的路上才发现,原本美丽富饶的中原大地,竟然成了一片荒野,到处都是枯黄的野草,没有半点儿生机。万的祖籍就是河南,他万万想不到自己曾经盼望的美丽家乡,竟然成了一片荒芜。看着面黄肌瘦的灾民们,每天只能以枯草、树根充饥,万不禁潸然泪下。然而,让他气愤的是,当他快马加鞭地赶到地方官府时,却看见当地的那些官员不但没有受饿,反而大鱼大肉、花天酒地,丝毫不懂体恤民情。眼前的鲜明对比,让万彻底愤怒了,当场罢免了几个在他职权范围内可以处置的官员。但是他毕竟不是当地的官员,不方便干涉太多。只能将这些都记在心里,准备等到回京后再向慈禧太后禀报。回京后,万立即将自己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写了下来,述说河南境内的大批朝官贪赃枉法、罔顾人伦。为了保证河南不被天灾涂炭,他谏言慈禧对此事明察,严办这些人。无数官员都涉及其中,被要求罢免的河南高官更是人数众多。万将自己的愤怒全部表现在文章中,言辞激烈地批判了那些官员。那时候,万还不知道他指责的这些人中,很多都是慈禧眼中的自己人。尤其是他重点说的那几位河南高官,多年来更是和朝廷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们会在每年慈禧太后寿辰时,送上大量的金银珠宝。慈禧无论如何也无法将这些深受她爱护的臣子,和万文章中狼子野心的恶人联系到一起,当然,慈禧本人也不允许万将他们联系到一起。万的文章引起了慈禧的反感,认为他言辞过于激烈,夸大了事实的真相。按照慈禧当时的处事态度,必定会重罚写这份奏折的人,甚至将其降职。但是万毕竟是两年前在紫禁城文华殿内摘得桂冠的举世才子,慈禧当时也确实欣赏他的文采,这才只是退回了奏折,没有降罪于他。这件事是万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以后,慈禧再也没有对他予以重用。万回想近几年的事情,每天除了上朝外,再也没有做过什么大事。他并非不学无术的人,不可能将每天大把的时间都用在研究官场六部九卿上面。再加上官场内部高层官员之间的尔虞我诈、步步惊心都让他感到疲惫。他十年如一日的苦学,为的是报效国家,服务百姓,而不是为了混迹尔虞我诈的官场。从小养成的品质更加让他无法适应官场中的险恶。这个恶浊的大环境根本不适合他。再加上此次巡视河南,更让他感觉到高处不胜寒。万觉得自己若是再继续留京为官,非但不能为大清朝政和众多黎民百姓做贡献,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泥沼,甚至送命。光绪五年秋,万以生病为名向慈禧递上了一道条陈,恳请慈禧允他返乡养老。慈禧心中虽然仍记恨万,但也是惜才之人,也知道万拥有真才实学,所以在接到他的请辞后并没有立即同意,而是派人前去劝说,希望他可以留下来,继续效命朝廷。但那时候的万已经厌倦了官场,去意已决,自然不愿继续留下。同年冬天,李万鹏返回了自己的故乡。返乡后,他并没有继续住在海阳县,而是去了离海阳县不远的潮州。选择在那里繁衍后代,李嘉诚就是在潮州出生的。李万鹏可以说是李氏家族中辉煌的一段,他将李氏家族的优良祖训完美地表现了出来。之后的几个李家子孙都平凡无奇,这一直持续到了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那一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