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3161157
《和儿子一起成长》讲述爱是母亲*原始的本能,科学的爱才是帮孩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必须的养份!她是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她是资深教育专家。她用
“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的亲身实践,培养出了一位开朗、善良、兴趣广泛的剑桥博士,让许许多多感叹“快乐童年”与“成功学业”不可兼得的家长羡慕不
已。本书献给所有“爱孩子,愿意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的父母!让我们跟随杨文去认识、理解孩子生命成长的韵律,去更好地担当起“教育者、示范者、提供者”这三种角色,把“无私的爱、科学的爱、推出的爱”给予孩子,使孩子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万人谈”中,成为具有成熟人格、鲜活个性、良好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
本书突出“实践”,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关注家庭教育和儿童及青少年成长的育龄女性解答教子问题,问题涉及孩子的年龄跨度从0岁一直到16岁,包括了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
例如
职业女性怎样面对工作、孩子教育的双重焦虑?
孩子性格太温和,会不会影响长大后的社会竞争力?
孩子很善良,学习也不错,为什么不合群,得不到同学的认同?
孩子对作业、考试特别焦虑怎么办?
孩子没有特长、不够优秀会不会自卑?该怎样发现孩子的特长?
孩子得不到老师的认可怎么办?
父母在养育孩子肉体胚胎的同时,要关注孩子精神胚胎的成长。孩子有一个非常完整、精密的内在秩序系统,有一颗丰富的有吸收力的心灵。本书所展示的教子问题,更多的是从精神胚胎养育的角度,去分析家庭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来自于这几年里我们接触过的众多父母,反映了教育孩子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是我们做父母的需要理解和领悟的。本书突出“实践”,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关注家庭教育和儿童及青少年成长的育龄女性解答教子问题,问题涉及孩子的年龄跨度从0岁一直到16岁,包括了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
例如
职业女性怎样面对工作、孩子教育的双重焦虑?
孩子性格太温和,会不会影响长大后的社会竞争力?
孩子很善良,学习也不错,为什么不合群,得不到同学的认同?
孩子对作业、考试特别焦虑怎么办?
孩子没有特长、不够优秀会不会自卑?该怎样发现孩子的特长?
孩子得不到老师的认可怎么办?
第1章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配角
关注当下,“优质陪伴”
全职妈妈的意义
父母只是孩子成长的配角
妈妈要学会接纳负面情绪
孩子本身便是父母教子的引路人
父母的权威不在于严肃的面孔
尊重老人但坚持原则
第2章 成长的烦恼
“秩序敏感期”来了
妈妈离不开孩子的心理
孩子的“依恋游戏”
是谁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权利
“破坏”中隐藏着成长的秘密
说谎在不同年龄意味着不同的问题
温和也是一种竞争力
以谦逊和慈爱代替权威和严肃
一句句“都是为你好”引发的亲子冲突
和儿子一起成长目 录
第3章 成长的节奏
比节俭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创造力
“有意思”才会对孩子“有意义”
少些说教,多些理解
亲情培养也有关键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个性
缓慢和沉思是正常的儿童心理
改变对“学习”概念的认识
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淘气
孩子是问路的客人,请多些耐心和技巧
单亲家庭的孩子也能快乐成长
搬家后,关照好孩子的心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去贬低批评他的朋友
不恰当的帮助阻碍孩子的独立
每个年龄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恐惧
培养孩子独自睡觉的习惯
家庭是孩子人际关系的第一演练场
父母不善言谈,如何培养孩子好口才
别逼孩子成为“讲礼貌”的小大人
藏起一半爱,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引导孩子正确面对不良情绪
父亲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领路人
第4章和孩子一起成长
从孩子的角度发现并唤起兴趣
电子媒体时代,不要捂住孩子的眼睛
不要空讲“打人不好”的大道理
接纳孩子“犯错误”
孩子不必太听话
面对青春逆反期,需要调整的是父母
比起电子产品,幼小的孩子更需要感受真实的世界
以时间、耐心与智慧缓解孩子“入园难”
为孩子选择玩具的智慧
早教班要不要上
正确认知孩子的“专注力”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记忆中的幼儿园
别拿成人的道德观压垮了孩子
“穷孩子”的自卑来自父母
第5章 做孩子学习的好助手
善用假期,别盲目将孩子托管给“补习班”
“学习”是个大概念
会玩的孩子才会学
考试焦虑症到底是焦虑什么
帮助孩子缓解“学习焦虑”
当孩子不被老师认可时
只能赢不能输,了解孩子好胜心背后的心理因素
孩子厌学,了解原因后对症下药
成绩不是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
阅读是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
后 记因为懂得 所以会爱
自序洞悉生命成长的节奏
《和儿子一起成长》一书出版后的六年时光里,我和这本书的策划人麓雪在忙碌工作之余,回复了很多父母的教子问题,也和很多的母亲沟通座谈。我们发现,千万个父母,就有千万个问题,因为家庭是不一样的家庭,孩子是不一样的孩子,人不是从流水线上下来的机器,是活生生的、独具个性的,不可能用一个“药方”去解决孩子教育的所有问题。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感到力不能及,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时间不够用、我们的学识不够渊博,还因为很多父母都想拿到一套教育孩子的锦囊妙计,然后,就像拿一本菜谱一样,照本宣科地去“烹调”“教育”自己的孩子。
但事实是,生命的成长有它内在的秩序,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尊重个性特点,洞悉生命成长的节奏。更多、更直接有效的家庭教育,来自于父母的言行示范、家庭文化的熏陶,来自于父母对儿童身体、心理成长规律的认识,那些面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大前提下进行的。父母心智成熟,有科学的育儿理念和知识,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心中就会有数,面对出现的问题,就会有不同的方法来应对和疏导。我认为这就是“随机教育”。那些适时而变的方法和技巧,不是从别人那里照搬来的,而是在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下,面对自己的孩子随机而生的,随机而变的。它来自于母亲的内心,是悟出来的教子法宝。
我们在养育孩子肉体胚胎的同时,还要关注孩子精神胚胎的成长。孩子有一个非常完整、精密的内在秩序系统,有一颗丰富的、有吸收力的心灵。这本《和儿子一起成长2——成长的节奏》所展示的教子问题,更多的从“精神胚胎”养育的角度,去分析家庭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来自于这几年里我们接触过的众多父母,虽然是个性化的,但它也反映了教育孩子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是我们做父母的需要理解和领悟的。
让我们倾心去认识、理解孩子生命成长的韵律,去更好地担当起“教育者、示范者、提供者”这三种角色,把“无私的爱、科学的爱、推出的爱”给予孩子,使孩子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万人谈”中,成为具有成熟人格、鲜活个性、良好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
杨 文2013年春节
接纳孩子“犯错误”
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不断纠正中长大的。很难想象,一个自小到大不犯错误的孩子,长大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总是犯错误,被同学老师称为“犯错大王”。不是今天把同学的眼镜摔碎了(他说是帮同学修眼镜不小心弄坏的),就是明天把同学的水杯弄扁了(他说那个同学欺负他,他故意踩的)。有一次竟然把老师的课本藏起来(他说那个老师总是批评他,他就故意让他着急)。这孩子在这之前是个乖孩子,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都很守规矩。自小是做教师的爷爷奶奶带大,我们做父母的对他也很严格。我很困惑,是我的儿子真的有问题了,还是他正处于七八岁狗也嫌的年龄的原因?他的同学怎么就没有出现这样的状况呢?犯错是孩子的一种心理需求
过去我们自小所受的教育就是“不许犯错”,甚至是孩子成长中正常的一些错误,也被冠以很严重的“罪名”,以致给孩子的心理留下终生的阴影。记得小时候我的一名男同学很顽皮,他把大街上画的领袖像的眼睛用粉笔给涂上了。结果全校批斗,取消他在学校评选各种荣誉的资格,在全校大会上点名批判,宣布他是个“坏孩子”,他的小伙伴们也不敢和他玩了。一个才八九岁的孩子啊,从那以后,他的性格就变得很怪僻。那是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我想,今天的孩子再犯这样的错误,老师和学校绝对不会这样处理了。
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不断纠正中长大的。很难想象,一个自小到大不犯错误的孩子,长大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心理学专家认为,犯错是孩子的一种心理需求。他是通过错误,来确知他自己与外界或者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在体验中获得对犯错的“免疫”。人类和小动物一样,他要在游戏中预演攻击和防御、残忍和仁慈、捕获和逃避,通过这样的过程预演,获得生存的能力。成人的责任就是等待在旁,允许他有这样的预演,并引导他不会在预演中发生更大的错误。
你的儿子自小由做教师的爷爷奶奶带大,你们做父母的对他也很严格。可以想见,四个训练有素的大人,贴身保护、教育、训导着一个“乖孩子”,在那样的成长环境中,他恐怕很少有犯错的机会。可是,一旦到了学校,脱离了家庭如此紧密的监护,这个“乖孩子”就要找机会以冲动犯错的举动,去体验犯错的权利,获得成长的资源。小孩子小时候该犯的错误没有机会犯,大了很可能犯幼稚孩子犯的错误。让孩子在错误中获得“免疫”
孩子在与父母、老师的相处中,除了感受到爱和关心,也会体会到控制与强迫,也会产生愤怒、对抗、嫉妒、仇恨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都得有机会表达出来,让孩子从中获取管理这些情绪的体验,学会节制。那么,犯错就是他释放这些情绪的机会,引导得当,孩子就会学会节制,获得“免疫”。把老师的书藏起来,把欺负他的同学的水壶弄扁了,这是他在学习协调和权威的关系,学习服从与心理平衡的技术。这样的学习,会让他将来受益。
我认识一位女友,从小到大是一个“乖女孩”,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对谁都好,对谁都不会反抗。上班后也是十分努力地做好工作,十分友好地对待同事,十分小心地躲开利益纷争,甚至放弃自己合理的权利。当她遭受不公的时候,她不会据理力争,不会协调对抗和服从的关系,她的愤怒不能合理宣泄,以致生病。最终她认识到,自小到大,她是一个不敢犯错的人,没有机会发泄,积压了大量的愤怒、对抗和悲伤情绪。她自己的错误,就在于她在成长的几十年里没有犯过错误,也就没有获得自己与外界或者与他人的正确关系的处理方法。
每个孩子都会欺负别人也会被人欺负,从中可以学到自我保护。有些比较严重的错误,看起来让人很可气,但对孩子也是有益的。父母切不可企图全力保护孩子不出错,但错了又全力代替孩子处理和承受后果。可以通过让他承受不愉快的惩罚和社会压力,遭受必要的情绪挫折,体验到孤独和焦虑、后悔和害怕是什么,学会预见行为的后果,有助于孩子学会协调攻击欲望与环境的关系,慢慢地把攻击行为转向积极安全的范围(如运动、竞赛)。这些成长体验印痕,在孩子将来面对复杂的环境时,他可以经过“心理反刍”,找到恰当的应对方式。犯错也是一种心理能量的体现,心理能量弱的人,连错也不敢犯。对错误不要引入“是非道德”批判
在孩子犯错后,父母不要过度惩罚,引入是非、道德的批判。不管对多大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就严惩打骂,都会给他的心理造成创伤。他对错误的体验不但没有获得“免疫”,反而会潜抑和深藏,将来当他独自面对生活时,会削弱孩子的防御和生存能力。
看上去你的孩子所犯错误不是出于好意,就是出于故意,还有就是对抗和好奇,基本不是明知故犯、损人利己。对这样的错误,批评、责骂都不是好方法,而是要帮助孩子把“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帮助孩子分析行为的动机:好的动机,但因为没有经验而出错,先表扬,再分析犯错的原因,帮助孩子找出正确的方法。允许孩子尝试犯错之后去完善,才会让错误犯得有意义和价值。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