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481568
本书共收入三千多位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包括大学教授、大学校长、对高等教育大政方针起过重要作用的各级官员、对高等教育事业产生某种影响的社会名流、来华从事高等教育的外国人物等,记载了每位人物主要的高等教育经历、重要的教学办学业绩、相关的理念主张、重要的教科书和著作等。以古观今,鉴往知来,本书通过人物来研究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近现代化进程及其规律,对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略
前 言
周 川
中国近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肇始于19世纪中后期,告终于20世纪中叶,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这是中国社会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一个世纪,也是中华民族英勇奋斗、走向新生的一个世纪。“半封建”与“半资本主义”,“半殖民地”与“半独立”,新与旧,中与西,文明与野蛮,前进与倒退,种种对立的两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中国世纪里,也无所不至地渗透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轫、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从半土半洋的京师同文馆到中西杂糅的大学堂,从乘虚而入的教会大学到声势浩大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从《癸卯学制》到国立、省立、市立、私立的院校体系,从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到“东方的剑桥”,从星星之火的“红大”到摧枯拉朽般的“院系调整”……这就是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所走过的道路。它记录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也留下了无数高等教育人物筚路蓝缕的脚印和身影。
人物者,有作为、有影响者也。本辞典所收入的“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乃指对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的各类高等教育工作者,以及对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一定影响的社会各界人士。这些人物,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大学教授(含教习、主讲、讲座、教官等),知名者如李善兰、王国维、陈寅恪、叶企孙、过探先、傅鹰、冯沅君等。他们在高等学校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传道授业,作育人才,是高等教育人物群体中人数多的一部分,也是这个群体的主体部分。二是大学校长(含监督、总理、署理、院长、学长等),著名者如马相伯、蔡元培、梅贻琦、罗家伦、吴贻芳、萨本栋、吴玉章等。他们主持校政,重任在肩,是高等教育人物群体的重要部分。三是对高等教育大政方针起过重要作用的各级官员,从党国首脑、封疆大吏到*长、教育厅长之类,如孙中山、蒋介石,又如张之洞、傅增湘、马叙伦等。这一部分人物,虽然人数较少,且大多另有要职在身,但是由于地位特殊,因而他们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能发挥十分关键的作用。四是在某些方面涉及高等教育活动,对高等教育事业产生了某种影响的社会名流、企业家、出版家、学生运动领袖们,如容闳、盛宣怀、陈嘉庚、刘和珍等。五是来华从事高等教育的外籍人员。他们虽然是外国人,但他们来华后,在中国境内从事高等教育活动,对中国的近现代高等教育产生过各种影响,如丁韪良、包文、福开森、司徒雷登等人,因而也可以算作中国高等教育的人物。
当然,对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的这种类型划分,是相对的。具体到单个的人物,情况就复杂得多。许许多多的人物,实际上都身兼多种类型。教授兼任教务长、院长、校长,或院校长改当教授专事教学,都大有人在。有的教授、校长弃教入仕,官至司长、部长、省长,反之有的官员、党魁、技正、名医名商等等,转身进入高校或任教或掌校,也不鲜见。在近现代中国,由于职业流动自由,加之社会动荡不安,各色人等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进出出,在当时实属司空见惯。因此,就这些人物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专一程度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把他们粗略地划分为比较“纯粹的”和“阶段性的”高等教育人物两类。前者的整个职业生涯,基本都在高等学校内直接从事高等教育,而后者只是在职业生涯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阶段,在高等学校里从事高等教育工作。除此之外,似乎还有一类“间接性的”高等教育人物,他们的主业在高校之外,但是他们或者出于职务的需要,或者由于个人的原因,抑或由于偶然的因素,曾经涉及高等教育领域,或是与高等教育有关的活动,并且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因此,他们可以看作是高等教育领域外的高等教育人物。
总体而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群体。这种复杂性,不仅表现在他们的高等教育经历本身,更反映在他们的社会属性,如政治派别、信仰主张、人格品性等诸方面。即便是那些相当“纯粹的”高等教育人物,他们的高等教育经历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复杂的一面,不可能完全摆脱党派纷争、战争威胁、校政多变的影响。而那些相当“阶段性的”人物,他们的高等教育经历,更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有的虽然志在做“纯粹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无奈环境风云变幻,人际错综复杂,身不由己,只得时作时辍;也有的可能是官场失意,且将高等教育当作某种“退路”,不得已而为之;还有的或许是将高等教育当作某种“出路”,暂且栖身于高等学校内,一有机会便扬长而去。至于那些“间接性的”高等教育人物,他们中的许多人本来就是更为复杂的政客、官吏、军阀、商贾,在这些身份背景下从事的高等教育活动,千差万别,更是不可以道里计。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群体的这种复杂性,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造成的,是一个时代的特征。政局动荡不安,战火延绵不绝,主义五花八门,社情光怪陆离,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就是生长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可谓生逢乱世。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人们,哪一个能免受环境的影响,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呢!
然而,也正因为生逢乱世,环境艰险,所以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所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和成就,就显得更加来之不易;众多先驱者们为此进行的开拓和探索,也就显得更加不同凡响。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无论属于哪一种类型,也无论他们的个人经历及其背景有多大的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在那样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们曾经在中国从事过高等教育,并且有所作为,有所建树,有所影响,他们为此经历了更多的艰辛和磨难,付出了更多的辛劳和努力,甚至更多的牺牲。如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这个复杂的群体之中,不乏诲人不倦、甘作人梯、可媲万代师表者;不乏心无旁骛、著书立说、终成绝代大师者;不乏除弊兴利、改革校政、开高等教育一代风气之先者;不乏秉持道义、追求真理、身陷囹圄仍不改其志者;不乏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终身奉校堪称圣人君子者;甚至不乏为民族大义、为办校护校、为保护师生以死抗争英勇献身者……这就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群体虽然错综复杂,然而却不失其品位和高度的写照,也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虽然艰难曲折,然而却不失其生动和辉煌的写照。
人是历史的主体,也是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要深入地研究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就离不开对高等教育人物的研究。然而,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群体中,除了少数极著名者之外,大多数几乎都还名不见经传,其中不少人对我们来说简直闻所未闻。之所以如此,并非因为他们不是“人物”,而是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种种原因,他们被尘封、埋没久矣。即便是那些很著名的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虽说近年来正日益成为学界关注和探讨的热点,但是,这些探讨大多囿于他们各自所属的学科领域,而且许多议论也只是停留在“故事”和“逸闻”的层面上。真正把他们作为“高等教育的”人物,系统研究其高等教育业绩、思想、意义的工作,其实做得还很少。为存史的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就有责任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从历史的尘埃中发掘出来,还原他们,研究他们,纪念他们。
其次,这些高等教育人物,是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先驱和开拓者,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前辈。因此,研究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还原他们的真实面貌,总结他们的经验教训,评价他们的成败得失,也有助于为今日的中国高等教育工作者竖起一面历史的明镜,让今日的高等教育工作者们,能够有所参照,有所比较,有所借鉴,有所归依。前人做了什么,我们又做了什么?前人是如何做的,我们又是如何做的?我们在哪些方面超越了前人,抑或在哪些方面愧对前人?明镜高悬,我们才能更真切地认识自己,更准确地找到前进的方向,更自觉地矫正自己的所作所为。
再者,研究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也有助于我们更真实地了解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更深入地揭示中国高等教育近、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更全面地总结中国高等教育近、现代化的理论,以服务于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从时间因素上看,应该以1949年或者稍后的“院系调整”为下限。但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近、现代化,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至今我们仍然还处在这一历史进程的征途之中。不仅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是今日国人孜孜以求的宏伟理想,而且就连高等教育近代化的一些要旨,当下我们也还在冥冥求索之中,远远没有实现。以古观今,鉴往知来,通过人物来研究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近、现代化进程及其规律,对今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失理论的价值和现实的意义。
本辞典共收入了三千多位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记载了每位人物主要的高等教育经历、重要的教学办学业绩、相关的理念主张、重要的教科书和著作,等等。本辞典是对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一次较系统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并力求以素描的方式描绘一幅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人物群像。当然,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称得上高等教育“人物”的,肯定不止这三千多位,还有许许多多的高等教育人物,仍然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待于我们去发掘和研究。总之,发掘更多的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并对这些人物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路漫漫其修远兮,是需要我们以更大的热情、更大的气力去做的。本辞典可以看作是我们朝着这一长远目标而努力铺筑的一块垫脚之石。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