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814187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生命礼俗,包含生育、成人或成年、结婚、庆生、丧葬、祭祀等,大部分都从西周时期传承到当代,渊远流长。期间尽管有所变革,但仍保有特定的精神与仪式。本书就上述六种礼俗,引据必要资料,参酌前人研究成果,融入笔者个人心得,讲解其源起、意义、变革,同时涉及与该等礼俗相关的文学与文物。论述范围,起自周朝,止于当代,期使今人了解传统,以提升生命的价值,丰富人生的内涵,并增进对社会的认同。内容深入浅出,用接近口语的文字陈述,适合中高教育程度的社会人士阅读,亦可充大专院校通识课程教材之用。
内容简介
钱穆先生说过,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中国传统生命礼俗,包含生育、成人或成年、结婚、庆生、丧葬、祭祀等,大部分都从西周时期传承到当代,渊远流长。期间尽管有所变革,但仍保有特定的精神与仪式。
含璋弄瓦,抓周见志,是为诞生有礼。
挽发以笄,弱冠命子,是为成人有礼。
举杯合卺,问名纳吉,是为成婚有礼。
题联颂德,敬贺长龄,是为庆寿有礼。
居丧思亲,披发执杖,是为丧葬有礼。
登高感怀,奠酒追思,是为祭祖有礼。
本书就上述六种礼俗,讲解其源起、意义、变革,涉及其文学与文物,使今人了解传统,以提升生命的价值。
中国传统生命礼俗,包含生育、成人或成年、结婚、庆生、丧葬、祭祀等,大部分都从西周时期传承到当代,渊远流长。期间尽管有所变革,但仍保有特定的精神与仪式。
含璋弄瓦,抓周见志,是为诞生有礼。
挽发以笄,弱冠命子,是为成人有礼。
举杯合卺,问名纳吉,是为成婚有礼。
题联颂德,敬贺长龄,是为庆寿有礼。
居丧思亲,披发执杖,是为丧葬有礼。
登高感怀,奠酒追思,是为祭祖有礼。
本书就上述六种礼俗,讲解其源起、意义、变革,涉及其文学与文物,使今人了解传统,以提升生命的价值。
目 录
自序 章 绪论 节 礼与俗的区别 第二节 生命礼俗与过渡仪式的定义 第三节 外在的礼文与内在的礼意 第四节 本书的资料与论述方式 第二章 生育礼俗 节 生命的起始与年龄的算法 第二节 产前产后的预防措施 第三节 胎教 第四节 接子礼与三月之名 第五节 对当代生育礼俗的思考 第三章 成人与成年礼俗 节 成丁礼、成年礼、成人礼的区别 第二节 先秦的冠笄之礼 第三节 名外取字的原因 第四节 历代汉族成人和成年礼俗 第五节 与成人礼相关的文学 第六节 恢复成人礼的呼声与思考 第四章 结婚礼俗 节 婚姻的形态 第二节 先秦的婚礼 第三节 汉族婚礼的演变 第四节 汉族婚姻中的两性地位 第五节 与婚礼相关的文学与文物 第六节 对当代婚礼的思考 第五章 庆生礼俗 节 古人不庆生的理由 第二节 汉族庆生礼俗的缘起 第三节 汉族庆生礼俗的形态 第四节 与庆生相关的文学与文物 第五节 对当代庆生礼俗的思考 第六章 丧葬礼俗 节 汉族周边民族的丧葬形态 第二节 古汉族对生命的认知及五服理论 第三节 先秦的丧葬礼仪 第四节 孔门论丧葬 第五节 汉族丧葬礼俗的演变 第六节 三年丧由礼俗变成法律 第七节 与丧葬相关的文学与文物 第八节 对当代丧葬礼俗的思考 第七章 祭祀礼俗 节 祭祀的形态及其理由 第二节 先秦祭祀理论 第三节 先秦祭祖礼仪 第四节 汉族祭祖礼俗的演变 第五节 与祭祀相关的文学与文物 第六节 对当代祭祀礼俗的思考 第八章 研究礼俗的基本方法 节 比较民俗学的概念与研究步骤 第二节 历时性与共时性比较研究法 第三节 礼俗变迁的因素 第四节 礼俗变迁的方向 第九章 结论 节 如何看待礼俗问题 第二节 如何看待礼与法的问题 第三节 如何看待西风东渐的问题 附录一 各章 读后的自我测试 附录二 资料索引 附录三 引用书文目录 附录四 进一步的参考书目
在线试读
节 礼与俗的区别
每个社会、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礼俗。礼 俗是长时间形成的,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日常生活 的一部分。各民族的文化和礼俗都不太一样,乃是社 会结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或宗教信仰、文化倾向 不同所致。
礼俗可分为两种。一种属于本书所要讨论的生命 礼俗,即人生重要转折阶段的礼俗,包括生育、成人 或成年、结婚、庆生、丧葬、祭祀六种。至于求学方 面,因为现代教育发达,学位层次很多,大部分人在 十余年中都毕业多次,毕业礼不是单一的重要转折阶 段,所以在本书中毕业礼不列人生命礼俗。另一种, 笔者称之为生活礼俗,它们没有明显阶段性,也可能 常常实行,譬如每日出门工作,就会有行走驾驶礼俗 、寒暄礼俗、通讯礼俗,有时则有馈赠礼俗、节庆礼 俗等等。这部分不是本书要探讨的对象,偶尔才会提到。
礼和俗其实没有的区别,但多有一定的仪式 ,也都源远流长。大略言之,我们可以说,礼是在较 大范围内施行的,俗是在较小范围内施行的;礼是大 传统,俗是小传统;礼往往经过国家的规范成为法律 、制度,俗只在民间施行,不具强制性。不过,经国 家规范的礼,有时也会受到俗的影响,于是该俗上升 成为礼的一部分。俗有时也会经有心人的改造,而吸 收了礼的成分,变得颇合乎大传统。正因如此,“礼 俗”、“礼制”、“礼仪”、“民俗”等词汇,其意 义很难区别开来,因为它们的内涵都有重叠处。
第二节 生命礼俗与过渡仪式的定义 [资料1]过渡仪式(过渡礼仪) Passage rite,亦称rite of passage,是礼节 性活动,在有历史记载的社会中,它标志着从一种社 会或宗教地位向另一种社会或宗教地位的过渡。人类 学者认为这种礼仪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学方面 的意义。(《简明大英百科全书》《大不列颠百科全 书》)“生命礼俗”,即涉及人生重要转折阶段的礼 俗,为了和生活礼俗区别开来,称之为生命礼俗。这 个词汇起源很晚,近几十年才普及开来。此词的创造 明显受到西方人类学概念的影响,即“过渡仪式”或 “过渡礼仪”的概念,其定义为:“是礼节性活动, 在有历史记载的社会中,它标志着从一种社会或宗教 地位向另一种社会或宗教地位的过渡。”这定义充满 西方色彩,因为在欧美文化中,宗教气息非常浓厚, 对宗教信仰虔诚的家庭而言,宗教是“从摇篮到坟墓 ”的事。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莫不与宗教相 关。在中国,宗教意味相对比较淡,并不会和大部分 人有什么深入关系,所以宗教地位的问题我们略过不 谈。至于“人类学者认为这种礼仪有一定的社会、文 化和心理学方面的意义”,我们试着举例予以阐明。
社会地位方面,譬如大学毕业,就表示从一种社 会地位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地位。你参加了毕业典礼, 拿了毕业证书,便实现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从前 你去打工,工读生时薪很低,可是大学毕业之后,人 家就不能把你当工读生看待,你也会要求全薪,因为 你的社会地位改变了。再举个例子,结婚前跟结婚后 ,人的社会地位也不一样。未婚的,根据礼俗,人家 把你当小孩看,吃年夜饭时可以拿压岁钱;已婚的, 不但没有压岁钱可以拿,反而要给别人压岁钱。如此 看来,结婚岂不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过渡?社会上认定 ,未婚的可以受别人照顾,结婚之后则要照顾别人, 这种民间习俗,每年用仪式重复提醒已婚人士:社会 地位不同了,你有更多照顾他人的能力与责任。
接下来谈谈文化和心理地位。假设你拿了博士学 位,人家认为你在知识方面有一定的造诣,你自己看 待自己和别人看待你,包括文化和心理两者上,都不 同于以往。再说一个故事。我读大学的时候,老教授 说:“你们毕业时,一定要参加毕业典礼。如果你没 参加,就会像我一样,已经毕业很久了,却还常常梦 见自己还没毕业,还在考试,搞得满头大汗后惊醒。
”我很好奇,真的会这样吗?后来我学士、硕士、博 士毕业,三次都没有去参加毕业典礼,多年后果然做 了和老教授一样的梦,可见仪式的确对心理不无影响 。
每个社会、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礼俗。礼 俗是长时间形成的,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日常生活 的一部分。各民族的文化和礼俗都不太一样,乃是社 会结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或宗教信仰、文化倾向 不同所致。
礼俗可分为两种。一种属于本书所要讨论的生命 礼俗,即人生重要转折阶段的礼俗,包括生育、成人 或成年、结婚、庆生、丧葬、祭祀六种。至于求学方 面,因为现代教育发达,学位层次很多,大部分人在 十余年中都毕业多次,毕业礼不是单一的重要转折阶 段,所以在本书中毕业礼不列人生命礼俗。另一种, 笔者称之为生活礼俗,它们没有明显阶段性,也可能 常常实行,譬如每日出门工作,就会有行走驾驶礼俗 、寒暄礼俗、通讯礼俗,有时则有馈赠礼俗、节庆礼 俗等等。这部分不是本书要探讨的对象,偶尔才会提到。
礼和俗其实没有的区别,但多有一定的仪式 ,也都源远流长。大略言之,我们可以说,礼是在较 大范围内施行的,俗是在较小范围内施行的;礼是大 传统,俗是小传统;礼往往经过国家的规范成为法律 、制度,俗只在民间施行,不具强制性。不过,经国 家规范的礼,有时也会受到俗的影响,于是该俗上升 成为礼的一部分。俗有时也会经有心人的改造,而吸 收了礼的成分,变得颇合乎大传统。正因如此,“礼 俗”、“礼制”、“礼仪”、“民俗”等词汇,其意 义很难区别开来,因为它们的内涵都有重叠处。
第二节 生命礼俗与过渡仪式的定义 [资料1]过渡仪式(过渡礼仪) Passage rite,亦称rite of passage,是礼节 性活动,在有历史记载的社会中,它标志着从一种社 会或宗教地位向另一种社会或宗教地位的过渡。人类 学者认为这种礼仪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学方面 的意义。(《简明大英百科全书》《大不列颠百科全 书》)“生命礼俗”,即涉及人生重要转折阶段的礼 俗,为了和生活礼俗区别开来,称之为生命礼俗。这 个词汇起源很晚,近几十年才普及开来。此词的创造 明显受到西方人类学概念的影响,即“过渡仪式”或 “过渡礼仪”的概念,其定义为:“是礼节性活动, 在有历史记载的社会中,它标志着从一种社会或宗教 地位向另一种社会或宗教地位的过渡。”这定义充满 西方色彩,因为在欧美文化中,宗教气息非常浓厚, 对宗教信仰虔诚的家庭而言,宗教是“从摇篮到坟墓 ”的事。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莫不与宗教相 关。在中国,宗教意味相对比较淡,并不会和大部分 人有什么深入关系,所以宗教地位的问题我们略过不 谈。至于“人类学者认为这种礼仪有一定的社会、文 化和心理学方面的意义”,我们试着举例予以阐明。
社会地位方面,譬如大学毕业,就表示从一种社 会地位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地位。你参加了毕业典礼, 拿了毕业证书,便实现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从前 你去打工,工读生时薪很低,可是大学毕业之后,人 家就不能把你当工读生看待,你也会要求全薪,因为 你的社会地位改变了。再举个例子,结婚前跟结婚后 ,人的社会地位也不一样。未婚的,根据礼俗,人家 把你当小孩看,吃年夜饭时可以拿压岁钱;已婚的, 不但没有压岁钱可以拿,反而要给别人压岁钱。如此 看来,结婚岂不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过渡?社会上认定 ,未婚的可以受别人照顾,结婚之后则要照顾别人, 这种民间习俗,每年用仪式重复提醒已婚人士:社会 地位不同了,你有更多照顾他人的能力与责任。
接下来谈谈文化和心理地位。假设你拿了博士学 位,人家认为你在知识方面有一定的造诣,你自己看 待自己和别人看待你,包括文化和心理两者上,都不 同于以往。再说一个故事。我读大学的时候,老教授 说:“你们毕业时,一定要参加毕业典礼。如果你没 参加,就会像我一样,已经毕业很久了,却还常常梦 见自己还没毕业,还在考试,搞得满头大汗后惊醒。
”我很好奇,真的会这样吗?后来我学士、硕士、博 士毕业,三次都没有去参加毕业典礼,多年后果然做 了和老教授一样的梦,可见仪式的确对心理不无影响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