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047685
编辑推荐
本书从*初的构思到出版问世,前后历经6年之久。其间得到已故钟敬文教授的关心、中国民俗学会多位负责人的支持和人事部专家司对相关课题的部分资助,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于本书论文的各位作者、译者以及拥有原作版权的出版社、杂志和个人分别以无偿或象征性地收取一定版税让渡相关权利的善意,编者深表感念。商务印书馆副编审李霞博士为本书的出版尽心尽责,也令我非常感激。本书编者欢迎并期待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内容简介
中国民俗学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现已成为中国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园地的“显学”之一。近些年,与中国民俗学有关的各类理论著述、学科史和学术思想史研究、民俗志和田野调查报告、专题研究成果及通俗类读物陆续问世,越来越多地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及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国内不少大学的院系也相继在本科教学中设置了不少民俗学类课程,拥有民俗学及同类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大学研究生院也正在迅速增加。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社会明显和持续地出现了重新认识并进而复兴传统民俗文化的动向。不仅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全社会都出现了对于民俗和民俗学知识的需求。本书正是为对应此种专业教育和社会公众的知识需求编辑出版的。
本书的主题为“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旨在较为集中地介绍中国及各主要国家民俗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的学术概念和理论、学术传统和流派、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等。编者假定的读者群为爱好民俗学的本科生,尤其是刚刚跨人专业门槛的民俗学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课程研究生、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及特别关心民俗文化问题和中国民俗学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编者期待本书能有幸成为民俗学专业基础性的中文读本。
尽管民俗学的国际学术交流一直以来颇为活跃,国际学术界共享的民俗学理念也颇为众多,但考虑到不同国家的民俗学基本上是在各自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成长轨迹和学术传统的流脉毕竟各有特色,故本书拟以五组论文分别介绍中国、日本、韩国、北美和德国的民俗学。
本书的主题为“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旨在较为集中地介绍中国及各主要国家民俗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的学术概念和理论、学术传统和流派、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等。编者假定的读者群为爱好民俗学的本科生,尤其是刚刚跨人专业门槛的民俗学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课程研究生、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及特别关心民俗文化问题和中国民俗学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编者期待本书能有幸成为民俗学专业基础性的中文读本。
尽管民俗学的国际学术交流一直以来颇为活跃,国际学术界共享的民俗学理念也颇为众多,但考虑到不同国家的民俗学基本上是在各自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成长轨迹和学术传统的流脉毕竟各有特色,故本书拟以五组论文分别介绍中国、日本、韩国、北美和德国的民俗学。
目 录
上册
导言
中国民间文艺学史诸流派
20世纪“民间”概念在中国的流变
论蒙古族现代民俗学的形成与发展
从书面到口头:关于民间文学研究的反思
“内在的”和“外在的”民间文学
文本和生活:民俗研究的两种学术取向
从“传承”的角度理解文化遗产
天时与人时——民众时间意识探源
“俗信”:支配中国民俗生活的基本观念
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衣食”民俗
成吉思汗龙年大祭的田野考察
日本民俗学学术史及研究法略述
日本民俗学百年要略
日本民俗学的新视野——从两部日本民俗学概论谈起
日本民具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神奈川大学日本常民文化研究所——独树一帜的物质文化研究中心
民俗学之存在意义——从村落社会发展起来的一门构想性科学
展望比较民俗学
名为”灵魂”的记忆装置——围绕”民俗”概念的素描
现代社会与民俗学 [
民俗知识的动态性研究:冲绳之象征性世界的再考
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的对话——围绕“田野工作”展开的讨论
下册
韩国民俗学的发展和研究课题
韩国民俗学的发展历程
韩国民俗学的近况
韩国和朝鲜神话研究之比较
民俗的时间、空间和近代的时间、空间——祭仪时空间的变化
哭泣的文化人类学:韩、日、中的比较民俗研究
美国当代民俗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论欧美现代民间文学话语中的“民”
口头诗学与民族志
语境中的民俗——美国表演理论述评
反反“民俗”
为民俗学正名
新展望之后:20世纪后期的民俗研究
女性主义理论与民俗研究:20年迈向理论的轨迹
我是民俗学家而你不是——民俗学实践中泛化与分界的策略对抗
民俗学在加拿大
德国民俗学的回顾与展望
民俗主义:一个概念的挑战
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秩序——来自民俗学的评论
地点·工作·身体:现代欧洲的民俗志——第34届德国民俗学会大会综述
著、译者简介
后记·鸣谢
导言
中国民间文艺学史诸流派
20世纪“民间”概念在中国的流变
论蒙古族现代民俗学的形成与发展
从书面到口头:关于民间文学研究的反思
“内在的”和“外在的”民间文学
文本和生活:民俗研究的两种学术取向
从“传承”的角度理解文化遗产
天时与人时——民众时间意识探源
“俗信”:支配中国民俗生活的基本观念
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衣食”民俗
成吉思汗龙年大祭的田野考察
日本民俗学学术史及研究法略述
日本民俗学百年要略
日本民俗学的新视野——从两部日本民俗学概论谈起
日本民具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神奈川大学日本常民文化研究所——独树一帜的物质文化研究中心
民俗学之存在意义——从村落社会发展起来的一门构想性科学
展望比较民俗学
名为”灵魂”的记忆装置——围绕”民俗”概念的素描
现代社会与民俗学 [
民俗知识的动态性研究:冲绳之象征性世界的再考
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的对话——围绕“田野工作”展开的讨论
下册
韩国民俗学的发展和研究课题
韩国民俗学的发展历程
韩国民俗学的近况
韩国和朝鲜神话研究之比较
民俗的时间、空间和近代的时间、空间——祭仪时空间的变化
哭泣的文化人类学:韩、日、中的比较民俗研究
美国当代民俗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论欧美现代民间文学话语中的“民”
口头诗学与民族志
语境中的民俗——美国表演理论述评
反反“民俗”
为民俗学正名
新展望之后:20世纪后期的民俗研究
女性主义理论与民俗研究:20年迈向理论的轨迹
我是民俗学家而你不是——民俗学实践中泛化与分界的策略对抗
民俗学在加拿大
德国民俗学的回顾与展望
民俗主义:一个概念的挑战
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秩序——来自民俗学的评论
地点·工作·身体:现代欧洲的民俗志——第34届德国民俗学会大会综述
著、译者简介
后记·鸣谢
在线试读
上册
中国民间文艺学史诸流派”
刘锡诚
引言
回顾和梳理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学术史,必然会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有没有出现过流派或学派?如存在着和存在过的话,都是一些什么流派,代表人物是谁?代表作和主要观点是什么?什么时候形成?后来的发展状况怎样?
在流派或学派问题上,笔者是多元论者。除近常说的“民俗学派”(钟敬文,1999)之外,至少还出现过歌谣研究会和以沈雁冰、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文学人类学派”,以顾颉刚、杨宽、童书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以凌纯声、芮逸夫、吴泽霖、闻一多、马学良为代表的“民族学派”,以郑振铎、赵景深为代表的“俗文学派”,以何其芳、周文、吕骥、柯仲平为代表的“延安学派”,以钟敬文、江绍原等为代表的民俗学派等。
判断一个流派的形成和存在,笔者以为要从四个方面去考察:1.流派是历史性产物,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存在,如这种条件不存在了,相应的流派也就消亡。2.流派有一个基本队伍。3.有自己的纲领。4.必须有其代表作。因历史文化背景的制约,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出现的流派或学派,大都发育不很成熟,也不完善。即使有流派或学派存在,也会有一些有成就的学者不属于任何流派。有的学者先是属于这派,后又成为另一派,各流派或学派之间也不是水火关系,往往是既有差别,又有交叉和融汇。
……
中国民间文艺学史诸流派”
刘锡诚
引言
回顾和梳理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学术史,必然会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有没有出现过流派或学派?如存在着和存在过的话,都是一些什么流派,代表人物是谁?代表作和主要观点是什么?什么时候形成?后来的发展状况怎样?
在流派或学派问题上,笔者是多元论者。除近常说的“民俗学派”(钟敬文,1999)之外,至少还出现过歌谣研究会和以沈雁冰、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文学人类学派”,以顾颉刚、杨宽、童书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以凌纯声、芮逸夫、吴泽霖、闻一多、马学良为代表的“民族学派”,以郑振铎、赵景深为代表的“俗文学派”,以何其芳、周文、吕骥、柯仲平为代表的“延安学派”,以钟敬文、江绍原等为代表的民俗学派等。
判断一个流派的形成和存在,笔者以为要从四个方面去考察:1.流派是历史性产物,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存在,如这种条件不存在了,相应的流派也就消亡。2.流派有一个基本队伍。3.有自己的纲领。4.必须有其代表作。因历史文化背景的制约,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出现的流派或学派,大都发育不很成熟,也不完善。即使有流派或学派存在,也会有一些有成就的学者不属于任何流派。有的学者先是属于这派,后又成为另一派,各流派或学派之间也不是水火关系,往往是既有差别,又有交叉和融汇。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