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2841760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各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程用教材,也可供广大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获取科研信息时参考。
第1章 信息检索概念
1.1 信息检索
1.1.1 信息检索的含义
1.1.2 信息检索的意义
1.2 信息的类型
1.2.1 从出版形式的角度划分
1.2.2 从加工层次的角度划分
1.2.3 从文献载体形式的角度划分
1.3 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
1.3.1 信息检索的智能化
1.3.2 信息检索的可视化
1.3.3 信息检索的个性化
1.3.4 一站式信息检索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数字信息收集方法
2.1 信息收集途径
2.1.1 搜索引擎
2.1.2 发现服务系统
2.1.3 信息数据库
2.1.4 开放获取
2.2 信息检索技术
2.2.1 布尔逻辑检索
2.2.2 字段检索
2.2.3 加权检索
2.2.4 引文检索
2.3 国内外主要数据库
2.3.1 主要的中文数据库
2.3.2 主要的外文数据库
2.3.3 专利数据库
2.3.4 数据库、检索技术及检索实例一览表
2.4 获取全文的途径
2.4.1 免费的学术搜索
2.4.2 图书馆主页链接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息获取误差分析
3.1 信息获取误差分析
3.1.1 检索结果过多或过少
3.1.2 检索结果与检索目的不符
3.1.3 中外文检索结果的差异
3.2 减少信息获取误差的方法
3.2.1 提高查全率的主要因素
3.2.2 提高查准率的主要因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息分析与知识发现
4.1 基于文献特征的知识发现
4.1.1 基于文献特征的知识发现途径
4.1.2 基于文献特征的知识发现方法及工具
4.2 基于文献关系的知识发现
4.2.1 基于非相关文献的知识发现
4.2.2 基于相关文献的知识发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息管理与知识提炼
5.1 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
5.1.1 EndNote简介
5.1.2 EndNote的基本功能
5.1.3 个人数据库的建立
5.1.4 个人数据库的应用
5.2 文献综述
5.2.1 文献综述的意义
5.2.2 文献综述的撰写
5.2.3 文献综述小结
5.3 期刊评价与论文投稿
5.3.1 期刊评价
5.3.2 论文投稿
5.3.3 科研选题
5.4 知识提炼——专利分析
5.4.1 专利分析方法概述
5.4.2 专利分析过程
5.4.3 专利分析工具的主要功能
5.4.4 国内外常用专利分析工具比较
5.4.5 专利分析的应用
5.4.6 专利分析案例
第6章 案例剖析
6.1 商学案例
6.1.1 网络商城营销策略创新研究
6.1.2 资本结构与公司业绩相关关系实证分析
6.2 文科案例
6.3 工学案例
6.3.1 机械案例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6.3.2 生工案例
6.3.3 化工案例纳米二氧化硅气相燃烧制备技术及设备
6.3.4 信息案例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高校大学生的文娱生活
6.4 理学案例(化学)
6.4.1 氟虫酰胺的合成路线研究
6.4.2 纺织品中对特辛基苯酚乙氧基醚测定方法的研究
6.4.3 2硝基4甲基苯胺的合成
6.4.4 CuMn催化剂对CO低温催化氧化作用的研究
6.5 科研开题的信息检索
6.6 研发过程中实用数据的获取
6.7 利用SciFinder 解决检索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6.8 信息在企业中的应用
6.8.1 可行性报告××制药厂克茵灵项目
6.8.2 投资案例中国黑茶深加工项目投资报告
6.8.3 融资案例河北省唐山赛德2×5万千瓦燃煤热电项目
6.8.4 融资案例广东省沙角火力发电厂B融资项目
6.9 综合案例:金属切割用“NAS”安全切割气的研发、创新到市场推广应用
6.9.1 研发阶段
6.9.2 产品推广过程
6.9.3 成熟市场占有率提高阶段
附录 常用电子资源
作业样例
参考文献
早在2007年12月17日,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出《关于加强工程硕士“信息检索”课程建设的通知》(指导委[2007]13号),将“信息检索”课程增列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实际上,华东理工大学早在1998年就将“文献检索”课程列为工程硕士的必修课程。目前,文献检索课程不仅是华东理工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而且在2010年研究生院将该课程列为信息素养平台课程。
与现有的文献检索教材相比,本书在框架和内容上有了较大的创新,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提升学生在解决检索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从科研过程的需求出发,以案例形式,对信息的检索及获取等进行了充分的介绍。本书的宗旨是加强实用性,希望每个老师和同学都能从书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本书的第1章由朱世琴编写;第2章由陈荣和霍丽萍编写;第3章由曾媛编写;第4章由霍丽萍编写;第5章由严素梅编写;第6章和附录由陈荣、霍丽萍、曾媛、朱世琴、严素梅、刘云编写。唐永林、孙济庆和吉久明在本书的策划、编写等整个过程中均给予了耐心、细致、具体的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非常感谢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情报部的各位老师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所给予的关心和支持!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编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