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畅销榜自然科学 畅销榜人类学经典导读

人类学经典导读

作者:庄孔韶 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01月 

ISBN: 9787300078786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48.99

类别: 生物科学, 自然科学 畅销榜 SKU:5c23a020421aa985877a6c26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078786

编辑推荐
白色的纸质衣裙包裹了新娘独特的美,我们每一个人所感知的世界大多数也经过了“包装”,在急匆匆地现代生活中,人类学帮助我们学会理解多样性的文化存在及其变迁历程,究竟谁在改变谁呢?
本书封面所用底图为湖南文理学院美术系教师曾传兴的油画作品《逝》。
《逝》是一件具有新古典风格的作品,褶皱的白纸将美丽的新娘包裹起来,在视觉上形成刀切斧劈的强烈的艺术效果,具有雕塑之感。
2003年12月,这幅作品入选中国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油画艺术委员会主办的“携手新世纪——第三届中国油画精选作品集”,获优秀作品奖。
本书记录了人类学田野方法的进展状况,对语言与文化沟通、社会性别、婚姻家庭、族群与政治、宗教与教育、民族志撰写与文化重构、影视表现与应用等领域的典范作品、*近四五十年的和**的人类学研究成果作了分类介绍与评论,从而全景式地展现了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内容及理论蕴涵。本书是人类学专业的大型导读书籍,也是一本直接配合人类学教科书的教辅读物。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人类学专业的大型导读书籍,也是一本直接配合人类学教科书的教辅读物。
本书内容广博、兼收并蓄,梳理了人类学主流理论流派的脉络,记录了人类学田野方法的进展状况,对语言与文化沟通、社会性别、婚姻家庭、族群与政治、宗教与教育、民族志撰写与文化重构、影视表现与应用等领域的典范作品、近四五十年的和*的人类学研究成果作了分类介绍与评论,从而全景式地展现了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内容及理论蕴涵。
尤其需要提及的是,本书由国外的人类学名流、国内一些大学人类学教授及研究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联合撰写,因此容纳了对人类学学理的理解与实践的多元视角,是当前线大学人类学教学的理想导读作品。
作者简介
庄孔韶,人类学博士。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系博士后研究(1990-1992)。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著有《父系家族公社形态研究》(1983)、《教育人类学》(1989)、《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1920-1990)》(1996)、《时空穿行
目  录
篇
 部分 人物与理论
  摩尔根和他的《古代社会》/L.A怀特(Leslie A.White) 著
  高延等欧洲人类学家对汉人社会的研究/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 著
  涂尔干及其学术遗产/张海洋陈韦帆著
  马林诺夫斯基及其文化功能论/黄剑波著
  博厄斯的文化相对观/林开世著
  米德与心理人类学的成长/潘守永雷亮中 著
  列维一斯特劳斯及其结构主义/刘源 著
  莫斯关于交换与社会的象征起源/黄应贵著
  埃文斯一普里查德的人文主义人类学/蒋斌著
  怀特重建文化进化论/刘华芹 著一
  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主义/雷亮中黄剑波著
  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潘英海著
 第二部分 经济、生态与物质文化
  经济人类学的主题/理查德·威尔克(Ricllard R.Wilk) 著
  麦当劳在香港——消费主义、餐饮习惯变化和新儿童文化的崛起/华生(J.Watson) 著
  祭祖之猪——一个新几内亚民族生态中的仪式/罗伊·A·拉帕波特(Roy A.Rappaport) 著
  博物馆人类学的理论要义/弗罗拉·E·S·卡普兰(Flora E.S.Kaplan) 著
 第三部分 语言与文化沟通
  交际民族志及话语分析/约翰·J·甘柏兹(John J.Gumperz) 著
  从文化角度看男女性别误读/D.马尔茨(D.Maltz) R博克(R.Borker) 著
  日本人的模糊表达解读/李朝辉著·
 第四部分 田野工作
  从参与观察到观察参与/芭芭拉·特德洛克(Barbara Tedlock) 著
  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郝瑞(Stevan Harrell) 著
  同一场景下的两种定性研究方法——以中国四川“板板茶”的调查个案为例/刘谦著
  何处是田野?/黄剑波著
 第五部分 性、婚姻与家庭
  中国海南美孚黎族社区儿童性别偏好/雷伟立(William Lavely) 李建克李江虹著
  维多利亚时代的构想/简·F·柯利尔(Jane F.Collier) 著
  细读《金翼》/[日]柳田国男 平野义太郎 川岛武宜 仁井田隆鹤见和子 著
  台湾家庭企业的文化诠释/林舟(Joseph Basco) 著
 第六部分 族群、政治与宗教
  族群与边界/弗里德里克·巴思(Fredrik Barth) 著
  文化、差异与认同/亚当·库珀(AdalTI Kuper·) 著
  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的一种解说——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导读/兰林友著
  扣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
  一杨庆垄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金耀基范丽珠著
  台湾民间宗教的现代趋势/李亦园著
  维克多·特纳与恩丹布的神秘仪式——《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导读/徐鲁亚著
第二篇
 部分 教育与历史
  人类学的教育研究/J.U奥格布(J.U.Ogbu) 著
  人类学与中国教育的进程——文化连续性、文化对比和文人角色/庄孔韶著
  个体与群体——美国民间意识形态研究/杰弗里·舒茨(Jeffrey shultz) 著-
  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导读/陈桥驿诺顿·金斯伯格(Norton Ginsburg) 秋山元秀著
  社会等级与文化多元性——对施坚雅中国农民文化观的批评/武雅士(Arthur Wolf) 著
  高延及其对婆罗洲公司的研究/袁冰凌著
 第二部分 医学、公共卫生与文化
  艾滋病研究中的性、文化与权力/理查德·帕克(Riclaarcl Parker) 著
  文化与抑郁/阿瑟·克兰曼(Arthur Kleinman) 著
  泰坦尼克定律:中国艾滋病风险分析/景军著
  中国艾滋病防治和人类学整体论原则的实践/庄孔韶著.
 第三部分 民族志撰写与文化重构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民族志文本解析/徐鲁亚 著
  后现代主义民族志的宣言——《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导读/徐鲁亚著
  从圣菲引出的路:写文化之后的十年——《写文化之后:当代人类学的认识论和实践》导读/徐鲁亚 著
  文化象征的记忆/景军(Jing Jun) 著
 第四部分 影视表现
  民族志电影:技术、实践和人类学理论/保罗·休利(Paul Hewly)著
  《人类学和摄影(1860—1920)》导读/程炜王克力 著
  《观看人类学》导读/卡尔·G·海德(Karl G Heider) 著
  人类学及其对大众媒体研究的贡献/萨拉·迪基(Sara Dickey) 著
 第五部分 人类学的理论进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人类学理论/雪莉·奥特纳(sherry Ort。ner) 著
  反思、解构与写作的政治/罗伯特·莱顿(.Robert Layton) 著
  人类学的重构/托马斯·H·埃里克森(Thomas H.Erickson)
  芬恩·S·尼尔森(Finn S.Nielsen) 著
  家园人类学:一个学科的不同场景/马里萨·G·S·佩拉诺(Mariza G.S.Peirano) 著
 第六部分 哲学、方法论及其他
  树本根生——《人类学的哲学之根》导读/黄剑波著
  “蝗虫”法与“鼹鼠”法——人法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取向评论/庄孔韶著
  布迪厄《实践理论大纲》导读/石毅著
  弗里德曼和中国汉人社会研究/施坚雅(william G Skinner) 著
在线试读
十、人口统计学的观点
然而,这些变化仅仅描述了群体适应的一部分。而在表明为一个群体占有的特定行业的性质(理想的性质)及结构时,你不能忽略其适应中的数量和平衡问题。无论什么时候,一个群体都是依赖于它对自然中一个小生态环境的利用,这暗示了相对于那个小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它所能达到的规模的上限;任何一种稳定的适应必须包括人口规模的控制。另一方面,如果两个人群在生态上相互依赖,正如两个族群有共生关系,这表明其中一个在规模上的任何变化一定会对另一个产生重要影响,在对任何多元族群系统进行分析时,我们插入了一定程度的时间深度,因此,我们一定能够解释互相依赖的族群的规模借以获得平衡的过程。因此,涉及的人口统计学平衡问题就非常的复杂,因为,在本质上一个群体对一个小生态环境的适应受其“”规模影响,而一个由其他族群构成的群体对一个小生态环境的适应却受其“相对”规模影响。
因此,分析某地区族群相互关系中的人口统计学问题,以族群的补充形式为中心,并围绕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真的话,他们的速率是怎样敏感地适于每个族群利用的不同小生态环境的压力的。这些因素对于任何多元族群系统的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并且看起来任何人口变化都具有破坏性。这似乎没有必要效法,如同赛沃茨(siverts)在论文中记载的那样,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观察到的多元族群体系确实必须包括人口流动和调整的非常复杂的过程。很明显,除了人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之外,许多因素影响到数目的平衡。从任何一个地区的观点来看,有个人流动和群体流动的因素:移出减轻压力,移入则保留了一个或几个共同居住的群体作为其他地方更大的人口聚居地的边区村落定居点。移民和征服在人口重新分布和改变他们关系中扮演了一个周期性的角色。但是,重要且通常关键性的角色由另外一套影响个人和群体认同变化的过程所扮演。毕竟,一个族群中所组织的人类物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虽然迄今为止讨论过的社会机制倾向于保存分化和边界,但他们并没有暗示他们组织起来的人类物质的“停滞”:界限可能会保持下去,尽管被形象地称为人事“渗透”的事物渗透其中。
这个观点引发对复杂的多元族群系统状况的一个重要澄清。虽然这种系统的产生和维持看起来取决于同族群有关的变化特征方面的相对的高度稳定性 即互动界限中的极高程度及稳固——他们没有暗示在族群补充或归属方式中的相似稳固性:相反,我们经常观察到的族群相互关系必须包括影响个人和群体认同变化,和修正包含在这种情况下的其他人口统计学因素这类过程。由于人事流动而交错在一起的稳定而又持续的族群界限的例子显然比令我们相信的民族学文献常见得多。在这些论文中,这种交叉的不同过程都有例为 证,所显示的引发他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将简要地看看其中一些。
书摘插画

插图

抢先评论了 “人类学经典导读”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神经生物学:从神经元到脑(原书第5版)

EUR €93.99
加入购物车

肌肉链:脊柱的螺旋稳定

EUR €65.99
加入购物车

物种起源(插图收藏版)(豆瓣9.6!古生物学家苗德岁独译并解读,张弥曼、周忠和推荐)

EUR €63.99
阅读更多
缺货

分子生物学(原著第五版)

EUR €89.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