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52797
编辑推荐
1995年,时逢邹韬奋先生诞辰100周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继承《生活》的传统,于1月14日恢复出版了《三联生活周刊》。20年里,《三联生活周刊》坚持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以敏锐姿态反馈新时代、新观念、新潮流,以鲜明个性评论新热点、新人类、新生活,承诺以*快、*丰富、*好看的标准梳理一周新闻。在网络新媒体崛起的当下,以独特性话语权谋发展,做深度、权威的新闻,以活跃的思想力审视社会变迁,以高雅的文化气质倡导新生活。
内容简介
2005年1月,曾有《三联生活周刊十年》(平装本)出版,主要反映了1995年创刊至2004年底的历史记忆,此书售罄后又于2009年以同一书名作为“三联生活周刊文丛01”再版(精装本)。此次时逢创刊20周年,再编文集一册,除反映生活周刊在第二个十年中的成长,还重点补充了上一个十年回忆中欠缺的内容——与民间资本合作办刊的往事。希望这些有趣的编辑部故事能让“大家在谈笑风生的空气中欣欣然愉快一番”。
目 录
向三联生活周刊人致敬——樊希安
回顾三联生活周刊的管理——张伟民
创办周刊的回忆(1995~~2001)——潘振平
安贞大厦的日子——朱伟
声音的编辑——苗炜
听觉训练——舒可文
读者来信了——阎琦
吐槽负能量——邢海洋
开窗子 搭架子——商园
事实,以及选择——李鸿谷
重新出发——李伟
多数时间在路上——李三
好的相遇——李菁
寻找生活的景深——鲁伊
在荒芜中穿行——王小峰
那个名叫“周刊”的兔子洞——王星
一本杂志和他传承的价值观——朱步冲
我的周刊“流水账”——曾焱
这么早就回忆了——孟静
写作中的自我——吴琪
梦开始的地方——王鸿谅
我看过了世界——马戎戎
八卦的书话和难懂的思想——薛巍
与你声气相投——贾冬婷
如何在三联写财经报道——谢九
十年:正确的选择——李翊
这些年来的江湖行走——王恺
带着任务去旅行——袁越
努力想出一个精彩的故事——陈赛
优秀的内容依然有价值——黄燕
“来信收到!”——葛维樱
万物静默如谜——蔡小川
七年——李晶晶
通过镜头看世界——于楚众
缓慢的成长——曹玲
出租车司机与按摩女——魏一平
三联像所大学——杨璐
像报道新闻一样报道时尚——何潇
读书,行路,智识生活——蒲实
一本周刊和它的单纯与善意——李东然
这几年使的蛮力——陈晓
五年:起步而已——徐菁菁
在三联写稿——石鸣
缘——黑麦
三联记者训练记——吴丽玮
从读者到记者——丘濂
“国际部”一小兵——俞力莎
感谢那些人教我的事——贾子建
笨拙——陆晶靖
在路上摄影集
漫画三幅
摄影一幅
谢驭飞/陈曦/张曦/蔡小川
附录: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1995~~2014)
编辑部记事
新媒体大事记
《三联生活周刊》所获主要奖项
《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人员名单(1992~~2014)
后记
回顾三联生活周刊的管理——张伟民
创办周刊的回忆(1995~~2001)——潘振平
安贞大厦的日子——朱伟
声音的编辑——苗炜
听觉训练——舒可文
读者来信了——阎琦
吐槽负能量——邢海洋
开窗子 搭架子——商园
事实,以及选择——李鸿谷
重新出发——李伟
多数时间在路上——李三
好的相遇——李菁
寻找生活的景深——鲁伊
在荒芜中穿行——王小峰
那个名叫“周刊”的兔子洞——王星
一本杂志和他传承的价值观——朱步冲
我的周刊“流水账”——曾焱
这么早就回忆了——孟静
写作中的自我——吴琪
梦开始的地方——王鸿谅
我看过了世界——马戎戎
八卦的书话和难懂的思想——薛巍
与你声气相投——贾冬婷
如何在三联写财经报道——谢九
十年:正确的选择——李翊
这些年来的江湖行走——王恺
带着任务去旅行——袁越
努力想出一个精彩的故事——陈赛
优秀的内容依然有价值——黄燕
“来信收到!”——葛维樱
万物静默如谜——蔡小川
七年——李晶晶
通过镜头看世界——于楚众
缓慢的成长——曹玲
出租车司机与按摩女——魏一平
三联像所大学——杨璐
像报道新闻一样报道时尚——何潇
读书,行路,智识生活——蒲实
一本周刊和它的单纯与善意——李东然
这几年使的蛮力——陈晓
五年:起步而已——徐菁菁
在三联写稿——石鸣
缘——黑麦
三联记者训练记——吴丽玮
从读者到记者——丘濂
“国际部”一小兵——俞力莎
感谢那些人教我的事——贾子建
笨拙——陆晶靖
在路上摄影集
漫画三幅
摄影一幅
谢驭飞/陈曦/张曦/蔡小川
附录: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1995~~2014)
编辑部记事
新媒体大事记
《三联生活周刊》所获主要奖项
《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人员名单(1992~~2014)
后记
在线试读
《安贞大厦的日子》
在我记忆中,每个部门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安排办公室,因为我本能地反感那种把每个人都隔在一个个小隔断里的公司化环境,觉得那是压抑人个性的生产线,所以本能地认为,办公室应该反其道行之,能让人舒展,甚至可以是通过涣散来消解紧张的。安贞大厦的好处是楼顶的平台,有太阳的日子,可以搬把椅子晒太阳看书;夏天夕阳西下后,可以吹着凉风喝啤酒。
我记得清楚,那时舒可文所布置的文化部办公空间里没有正经的办公桌,我还记得她说话的语气:“不要那样的桌子!”她带了一帮时尚女生:小于、邢慧敏、钟和晏、徐浅吟,只有王小峰一个算是“党代表”。她们的办公桌就是在宜家买的一张大桌子。舒可文领导下的文化部一直是周刊松散的单位,聚在一起的主要目的大约是由舒可文疏散因我而构成的紧张,所以,小于习惯叫舒可文“菩萨姐姐”,大约是指她宽松的管理与不跟任何人较劲的态度吧。
《读者来信了》
2014年初的一天,我收到一封来信,作者问我是否还记得这个名字。我觉得熟悉,却想不起因何事有过交往。很快,他发来一张照片,竟是19年前我回复他的一封信。记忆中,好像是他来过一封信,责怪我们为什么不能尖锐一些;又好像是他写来一篇文章,因言辞激烈,我不能用,还要给他解释,过于民族主义无益。虽然记忆模糊了,但是看来,尖锐的问题被有效化解,作者心火降下,将那信存了下来,至今纸张完好,字迹清晰,显然保存良好——我的感动真是无以言表。
也会有读者对周刊内容不认同,写来偏激的责问信,不能回避,就把回复来信当作消除对方怨气的机会,我会真诚地署上实名,以示尊重和负责,摆事实讲道理,让读者服气。往往这样做过之后,会收到这样的回信:“谢谢回复。是我看问题角度太偏激了,不好意思!我会持续保持对贵刊的关注,希望能通过你们的努力看清现实,看到希望!”成功的沟通,让我很满足。
《带着任务去旅行》
我的第二个旅行目的地是巴布亚新几内亚。严格意义上说这不是一次背包客式的旅行,而是应某环保组织的邀请去参观他们在巴国的森林保护项目,但我自作主张,早到了两个星期,打算先在这个国家走一走,希望能把该项目的来龙去脉写得更准确。没想到巴国首都莫尔斯比港是全世界危险的城市,我在这里度过了毕生难忘的两个星期,终在国会大厦的门口被抢,损失了5000多美元。回国后我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一篇长达1.2万字的文章,风格更像是小说,不是新闻报道。当时主编朱伟出差了,负责编辑这篇文章的是苗炜,他几乎一字未改原文照登,结果等朱伟回来就挨批了,他认为一本新闻类杂志不应该刊登这种个人趣味的小说式文章,更何况还写得那么长!当然了,如今周刊上的重点文章动辄两三万字,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变了。
不过,朱伟当年的批评让我更加坚定了当初的想法,文章一定要尽可能地客观,杜绝自恋倾向,剔除个人故事,多写人文历史,多为普通读者着想。
《出租车司机与按摩女》
得知我是为了人质事件来采访的中国记者,她有点惊讶,反应是:这事儿有这么大吗?还至于让记者舟车劳顿跨国来采访!
这下子,轮到我惊讶了:这事儿还不够大啊!你们的特警在光天化日之下,竟然用大铁锤去砸车窗,竟然还砸不烂!
这下子,她反而更惊讶了:啊!这不很正常嘛!他们要是利利索索地把车窗爆破,人质全部安全救出,才算稀罕呢!
啊!!!
一个小时的SPA,基本上后面40分钟,我和按摩阿姨就是这样在相互惊讶中度过的,我们的聊天,要是不自己托着自己的下巴都没法进行下去了。
比如,我说:“劫匪都已经被开除出警队了,怎么还能有冲锋步枪呢?”
她答:“啊!难道你们国家搞一把枪那么难吗?”
我说:“啊!难道很容易吗?毕竟,用枪杀个人太简单啦!”
她答:“啊!那即便杀个人也很常见啊!”
啊??
SPA做完了,我的颈椎好多了,周转自如,我伸伸懒腰,用手摸摸自己的下巴,确定没给吓掉。阿姨微笑着站在门口送客,标准的站姿,标准的笑容,又恢复了职业神态,我一口气说了不下10个谢谢,告别。后来,我给这篇报道取的名字就是那晚按摩阿姨说的多的一句话——“对不起,这就是菲律宾!”
在我记忆中,每个部门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安排办公室,因为我本能地反感那种把每个人都隔在一个个小隔断里的公司化环境,觉得那是压抑人个性的生产线,所以本能地认为,办公室应该反其道行之,能让人舒展,甚至可以是通过涣散来消解紧张的。安贞大厦的好处是楼顶的平台,有太阳的日子,可以搬把椅子晒太阳看书;夏天夕阳西下后,可以吹着凉风喝啤酒。
我记得清楚,那时舒可文所布置的文化部办公空间里没有正经的办公桌,我还记得她说话的语气:“不要那样的桌子!”她带了一帮时尚女生:小于、邢慧敏、钟和晏、徐浅吟,只有王小峰一个算是“党代表”。她们的办公桌就是在宜家买的一张大桌子。舒可文领导下的文化部一直是周刊松散的单位,聚在一起的主要目的大约是由舒可文疏散因我而构成的紧张,所以,小于习惯叫舒可文“菩萨姐姐”,大约是指她宽松的管理与不跟任何人较劲的态度吧。
《读者来信了》
2014年初的一天,我收到一封来信,作者问我是否还记得这个名字。我觉得熟悉,却想不起因何事有过交往。很快,他发来一张照片,竟是19年前我回复他的一封信。记忆中,好像是他来过一封信,责怪我们为什么不能尖锐一些;又好像是他写来一篇文章,因言辞激烈,我不能用,还要给他解释,过于民族主义无益。虽然记忆模糊了,但是看来,尖锐的问题被有效化解,作者心火降下,将那信存了下来,至今纸张完好,字迹清晰,显然保存良好——我的感动真是无以言表。
也会有读者对周刊内容不认同,写来偏激的责问信,不能回避,就把回复来信当作消除对方怨气的机会,我会真诚地署上实名,以示尊重和负责,摆事实讲道理,让读者服气。往往这样做过之后,会收到这样的回信:“谢谢回复。是我看问题角度太偏激了,不好意思!我会持续保持对贵刊的关注,希望能通过你们的努力看清现实,看到希望!”成功的沟通,让我很满足。
《带着任务去旅行》
我的第二个旅行目的地是巴布亚新几内亚。严格意义上说这不是一次背包客式的旅行,而是应某环保组织的邀请去参观他们在巴国的森林保护项目,但我自作主张,早到了两个星期,打算先在这个国家走一走,希望能把该项目的来龙去脉写得更准确。没想到巴国首都莫尔斯比港是全世界危险的城市,我在这里度过了毕生难忘的两个星期,终在国会大厦的门口被抢,损失了5000多美元。回国后我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一篇长达1.2万字的文章,风格更像是小说,不是新闻报道。当时主编朱伟出差了,负责编辑这篇文章的是苗炜,他几乎一字未改原文照登,结果等朱伟回来就挨批了,他认为一本新闻类杂志不应该刊登这种个人趣味的小说式文章,更何况还写得那么长!当然了,如今周刊上的重点文章动辄两三万字,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变了。
不过,朱伟当年的批评让我更加坚定了当初的想法,文章一定要尽可能地客观,杜绝自恋倾向,剔除个人故事,多写人文历史,多为普通读者着想。
《出租车司机与按摩女》
得知我是为了人质事件来采访的中国记者,她有点惊讶,反应是:这事儿有这么大吗?还至于让记者舟车劳顿跨国来采访!
这下子,轮到我惊讶了:这事儿还不够大啊!你们的特警在光天化日之下,竟然用大铁锤去砸车窗,竟然还砸不烂!
这下子,她反而更惊讶了:啊!这不很正常嘛!他们要是利利索索地把车窗爆破,人质全部安全救出,才算稀罕呢!
啊!!!
一个小时的SPA,基本上后面40分钟,我和按摩阿姨就是这样在相互惊讶中度过的,我们的聊天,要是不自己托着自己的下巴都没法进行下去了。
比如,我说:“劫匪都已经被开除出警队了,怎么还能有冲锋步枪呢?”
她答:“啊!难道你们国家搞一把枪那么难吗?”
我说:“啊!难道很容易吗?毕竟,用枪杀个人太简单啦!”
她答:“啊!那即便杀个人也很常见啊!”
啊??
SPA做完了,我的颈椎好多了,周转自如,我伸伸懒腰,用手摸摸自己的下巴,确定没给吓掉。阿姨微笑着站在门口送客,标准的站姿,标准的笑容,又恢复了职业神态,我一口气说了不下10个谢谢,告别。后来,我给这篇报道取的名字就是那晚按摩阿姨说的多的一句话——“对不起,这就是菲律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