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136479
一、文化史何为?一种研究省思
整体性强调与“以文化解释文化”之策略
文化史研究的三个层面及其深度追求
“文化史事件”及其他
二、文化史研究的再出发
观念的“社会”化把握与“概念史”实践
知识的反思性考掘与信仰的本真性揭示
“人文”化的学术追寻与多学科的问题对话
三、“话语”分析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话语”、“话语分析”的由来与内涵
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话语”分析的积极面向
困惑与批评:概念“自明”性问题和“‘想象’本质主义”
四、“概念史”和“一般思想史”短论二题
(一) “概念史”视野与五四研究
(二) “选择”的意义:学者潘光旦的思想史地位漫说
五、清朝满人的“中国认同”
——对美国“新清史”的一种回应
问题意识的由来与满人“中国认同”之确认
认同与再造:内涵及特征分析
清末满人的现代民族自觉与“中国认同”之演进
变与不变的“中国性”:多重认同的统一
六、乾隆朝《口英咭唎国译语》的编撰与“西洋馆”问题
《口英咭唎国译语》的编撰缘起与时间略考
编撰者、有关内容及其“广东英语”之特征
乾隆的语言兴趣、中西交往和“西洋馆”问题辨析
七、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之大成
——鼎盛时期圆明园的文化特征及其成因
小引
中西园林文化和造园艺术交融的“博览会”
园林建筑艺术透视:一种集大成的典型
萃珍无数的特殊“博物院”和“图书馆”
皇家文娱中心及其园林文化成因略说
八、晚清寿阳祁氏之文化
从考古到经世:开边疆史地学研究之新风
祁氏诗歌与晚清“宋诗”旨趣
发扬“帖学”的艺术:祁氏书法遗产及其他
九、清末民初现代“文明”“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运用
中西“文明”、“文化”概念的早期接触与对应
甲午战后现代“文明”概念的流行与维新、革命之关系
狭义“文化”概念的形成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结语
十、大义与私意:罗家伦“上书”赶辜鸿铭“下课”
——一件新发现的北京大学档案之解读
罗家伦“上书”北大校方的正文及其背景
激于“大义”与“私愤”的双重冲动
“上书”的正式递交与校方的最初反应
两个老师之间的“竞争”:胡适因素蠡测
辜鸿铭在北大的英文教学效果之他证
晚年罗家伦对辜鸿铭之“论定”
十一、畸变的历史:近代中国“黄色”词义变异考析
传统语境下“黄色”一词内涵的基本倾向及近代延展
“黄色新闻”与“黄色工会”:西方贬义的黄色概念传入中国考
“黄色”一词淫秽含义的生成、扩散与定型
何以致此?“黄色”词义双重变异的成因分析
一、文化史何为?一种研究省思
谈到“文化史研究”,首先要涉及对“文化史”的理解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史特别是近代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一直在持续进行,甚至某种程度上还可以称得上繁荣,但该领域的研究者们对于文化史的理论反思,却是始终不足的,即便与国内学界社会史的理论探讨相比,也要远为逊色。80年代之初,周谷城前辈提倡“草鞋没样,边打边像”,建议文化史的研究者们先按照各自的理解去埋头著述,暂不要过多地去进行理论方面的讨论。这一做法在当时也许存在某种必要性,但由此导致的对于文化史学理论的忽略及其认知的局限性,如今已是越来越成为制约文化史研究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因素了。
整体性强调与“以文化解释文化”之策略
这些年,国内学界专门探讨文化史理论的论著极少。在笔者所见到的为数不多的专论中,常金仓先生的《穷变通久:文化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值得一提。该书作者不满于国内的许多研究停留在文化人物和事件的描述、评判水平,以及对文化各门类的拼盘组合层次之现状,极力强调文化本身及其研究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这对于现今的文化史研究来说,不无针砭意义。在这方面,他主要是继承和发挥了日本文化史家石田一良的某些观点。
石田一良指出:“对文化史学的最大误解,是将‘文化’视为相对于政治及经济的,有关宗教、学术、艺术等的狭义的文化现象,从而把‘文化史’看作部分地或综合地记述该类历史的一种特殊史。”常金仓加以发挥道:“历史学家之所以采取文化史的研究策略,正是要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当作文化加以整体的考察,正是这个整体性才能克服旧式叙事史的个别性和独特性,从而发现文化发展的一般原理。政治、经济、宗教、哲学、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学术思想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如果把他们割裂开来分别研究,犹如将一个人肢解以后再去研究他的各种生理活动一样。”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