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076602
历史事实,本质上是心灵事实。
无限的增长相当于偷窃,无据的演练是上帝的权利。
我们的世界知道已经没有英雄了,因为我们所有人都积极参与了西方科技的膨胀。在其胜利的故事中,我们都享有平等的地位。
“今天,不再有任何主角,只有合唱团。” 但是,在这场胜利中,我们并没有认出自己;相反,我们越来越对正处在消失边缘的乡村和原始世界感到着迷。
《发展与罪恶》一书重在基于神话的文明之重建,以治愈人类基于历史的文明的心灵创伤和深层罪恶感。
由于科技的进步,使得神话逐渐消亡,人类的现代文明已经逐渐取代了神话的力量。我们对“发展的限制”的关注,反映出的远不止是对新近出现的科技问题的觉察。它同时反映出人们对那些极其古老的心理创伤和相应感受的觉察。这种创伤早在古希腊人身上就有所体现。也正是古希腊人使得傲慢成了原罪之一,犯了必遭天谴。与此同时,古希腊人也对会威胁这一禁忌的事情产生了渴望。我们对地球资源没完没了的攫取和对发展无穷无尽的欲望,与和我们的心理有密切关系的神话一道,刺激了这种渴望。
在《发展与罪恶》中,作者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讨了科技发展带来的全球性危机,因为这一危机揭示了来自久远时代的心灵创伤和罪恶感。
中文版推荐序
部分 问题所在
第1章 发展的神话,限制的神话 / 003
第2章 朝向心理领域 / 015
第3章 非西方文化在限制上的努力 / 024
东方 / 024
原始人 / 034
第二部分 希腊的过去
第4章 古代众神的自我主义 / 041
众神与心灵力量 /
041
直到公元前5世纪的生命意识
/ 050
道德 / 052
第5章 古希腊的限制感 / 057
凡事毋多 / 057
复仇女神 / 061
神圣的嫉妒和雅典的政治
/ 071
第6章 历史开始前行 / 078
历史与进步的概念 /
078
波斯人的溃败 /
084
历史的喧嚣 /
096
第7章 新视界 / 103
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逆转
/ 103
雅典文化的黄金时代
/ 107
错综复杂的宗教 /
138
第三部分 从古希腊到现在
第8章 持续与转化:从限制感到对无限性的渴望 / 149
先验与后验 /
150
对肉体的拒绝 /
153
将人类奉为神明 /
155
作为无限之典范的上帝
/ 157
作为启蒙运动种子的基督教
/ 158
信仰进入历史 /
159
的发展 /
162
第9章 限制性神话的连续性:古希腊神话 / 166
鲁莽大意的伊卡洛斯
/ 166
法厄同的傲慢和莽撞
/ 169
普罗米修斯 /
172
第10章 限制性神话的连续性:西方的故事 / 181
伊甸园中的蛇知道什么?
/ 181
疯狂的飞行 /
187
从召唤灵魂到寻求帮助
/ 193
第四部分 复仇女神归来
第11章 危机所在 / 203
限制性神话的当今形式
/ 203
全球性维度 /
209
神话和时间 /
214
政治心理学 /
216
第12章 通往重构之路 / 222
理想中的勇气 /
222
伦理道德 / 227
第13章 死亡、抑郁与内疚 / 236
参考文献 / 245
主要资料与书目注解 / 251
善行者知止,止于至善
“发展”或“增长”,在诸多人心目中是积极与美好的,在当今世界,在如今中国,依然被渴望。
然而,发展与增长并非总是积极与美好的,或伴随其惨痛代价,或必有其阴影在。当我们对其进行反思时,或许会有许多内疚,甚至罪恶感,若是我们真的认真反思的话。这便是鲁格·肇嘉《发展与罪恶》的主题。同时,也是作者透过本书给读者所带来的问题:现代文明发展的限制或界限(the limits)何在。
作为资深心理分析师,为了阐明发展的“界限”,不管是其现实意义还是象征与隐喻,鲁格·肇嘉一如其在《父性》和《偏执狂》中的风格,借助历史、文化、神话及深度心理学,旁征博引,独茧抽丝,旨在提取与阐发有关“界限”对于我们当代发展,对于我们每个人所具有的意义。
于是,看起来,在《发展与罪恶》中,作者走得很远,远至波斯,远至希腊,远至公元前……但是,仍然都是为了当下,仍然是为了普通或现实意义上的“发展与罪恶”,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发展的限制与界限。
正如鲁格·肇嘉在书中所说,即使是席卷全球的西方式发展,伴随科技与市场的优势,那么走到如今,又究竟如何?应该何去何从?“在这场胜利中,我们并没有认出自己;相反,我们愈加对处于消失边缘的乡村和原始世界感到着迷。”作者在书中这样说。一种对现实和存在的莫名彷徨。
同样,在当今中国,在“发展”的背后,在GDP增长的指标之外,会有让我们内疚的现实吗?若对其反思,我们会有罪恶感吗?
这不仅是指我们所看到的环境代价,比如沙尘暴和雾霾;而且,也包括贪婪、冷漠、躁狂与抑郁、内心的雾霾与人性的扭曲。
没有限制的增长等于抢劫,没有界限的发展是一种破坏。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在貌似繁荣发展的背后,我们正面临危机,过度发展的危机。
“过犹不及”既是智者之言,也应是常识。那么,我们又将如何面对过度发展的危机呢?
九年前的2007年,我与鲁格·肇嘉一起参加瑞士爱诺思(Eranos)东西方文化圆桌会议,当时大会的主题便是“现代化发展,东方与西方”。我的报告是“现代化,核心心理学的东方视野”(Psychology of the Heart, an Oriental Perspective),肇嘉则以“新世纪的心理分析与文化取向”(Psychoanalysis and
Cultural Orientations in the New Century)为大会演讲。在《发展与罪恶》中,肇嘉也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来反思“教育”,或文化与教育的意义。比如西文之“文化”(culture),其本义并非是知识的简单传输,而是发现人类自然本性的种子与培育(“culture”本来具有耕种和培育的含义,比如“cultivate”)。我也曾告诉肇嘉,中文之“文”本来寓心其中(),于是,这播种与培育本来也是一种深度心理学,正如我们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核心心理学”(Psychology of the Heart),正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
在《发展与罪恶》中,鲁格·肇嘉试图发挥心理分析之集体无意识与原型意义,从古希腊的神话中获取支持。他希望人们同时关注德尔菲神殿的那两条箴言:“认识你自己”和“凡事毋多”。前者,作为发展的“初心”;后者,作为“界限”的启迪。
汉字之“限”,界限之限与限制之限,源于《易经》“艮”之意象。艮卦九三本有“艮其限”之说,作为规范,有度有节。《玉篇》将限注为“界也,度也,齐也”。《易经》艮卦《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故有艮止之妙意,适时遵道,其中所包含的,正是“界限”的原理与原型意象。
面对当下过度发展的危机,以及有关“界限”的反思,鲁格·肇嘉也借用老子的智慧,将《道德经》第46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作为东方关于限制与界限的启迪。
老子之语,言简意赅,也如其44章所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迷途知返,返璞归真;俨然如对《发展与罪恶》的回应。
艮止之界限,本于“善良”,如艮一为良。这也正是《大学》之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做到,始于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凡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应如此。
于是,善行者知止,止于至善。以此作为《发展与罪恶》的序言。
申荷永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心理分析师
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心理治疗师
IAAP暨ISST中国发展组织负责人
2016年8月于洗心岛
限制故发展,凝位而昭明
大致而言,当代国人,皆在追求发展中度过一生。
从小被教育,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奋斗”,这是追求发展;长大迈入社会,为了房车、上学、出国而奋斗,这还是追求发展;老了身心疲顿,跑去禅修,这下可以不发展了吧?仍然有法师叮嘱,你要成佛作祖啊,否则落后退步了,堕入六道轮回了,可了不得。“荷天倚剑顽石斩,动地挥鞭烈马奔”,这发展的脚步,这辈子是停不下来了。
心理治疗行业,自然也无法幸免,发展观当道,是本行业主旋律。有人说,你要发展出成熟的防御机制;有人说,你要发展出安全依恋模式;有人说,你要发展凝聚的自体;有人说,你要修通投射性认同,发展客体关系……发展正念、发展心理化、发展共情、发展自性化,这“发展”之声,嘤嘤嗡嗡,无处不在。这发展的热情“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火热之人往往内心冰冷,火热“发展观”也一直在呼唤人民群众发动洪荒之力,为其狂泼冷水。
鲁格•肇嘉的这本《发展与罪恶:发展的心理与限制》就是其中一员。书中,肇嘉梳理了“发展”与“限制”这一对理念的历史发展,向读者展示它们在欧洲的社会文化变迁中,是如何互动的。结果显然是“发展观”大获全胜,其胜利之火,以野火燎原之势红遍全球。当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争,不是发展与限制之斗,而是在争谁发展得更好更快,谁更能让人类跑步进入极乐世界。
我们这几代中国人,当然从来也不会质疑“发展观”,因为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我们父母的父母、老师的老师,远在鲁迅、胡适那一代人开始,就是在这场发展大火中“浴火重生,新鲜烘焙”的。
追求永恒发展,这一指令深深植入我们的脑海,就像它当年深深植入欧美人的内心一样。但是肇嘉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说:“德尔菲神谕有两条启示:‘凡事毋多’和‘认识你自己’。第二条广为传播,开花结果,逼得条把自己转化成‘知识再多也不够’。”
然后,欧洲人就奔驰于不断发展的世界中,失去了中世纪那种限制、停留和静观。
在欧洲人不断发展科技之时,中国士大夫一片静悄悄,本应该繁忙的公务员们,居然都号召儒生们“半日静坐”。这些古人终成了当代国人嘲笑和挖苦的对象,因为他们反对发展,热爱梅花、品茶和下棋。
他们的西方知音,大概就是欧洲某些炼金术士们,我们从《发展与罪恶》这本书可以看到——
如果让欧洲古代炼金术士们出来发言,他们大概都会给奋斗在医药产业链上的各位科学家差评,认为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不肖子孙。因为在炼金术士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中,医药生化技术的发展和内心的修养是同步的。故而,一个医药发明者,其发明新药的动机,不仅仅是去拯救、消除外在的病痛,同时也是如何与内心的病魔、神性达成一致的过程。
拯救病人的工作,是炼金者服膺上帝之召唤,为上帝所做之工作。这个工作的动机显然不能是为了“创新”,更不能是为了“知识产权”。万万不能把发明出来的新药注册知识产权,赚病人的钱,还不允许发展中国家仿造,因为这相当于从佛像上刮金,这相当于侵犯了上帝的著作权。内心能不充满罪恶感吗?
所有现代化的知识分子,无论是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基因定位,还是讨论自恋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方案——都是有罪之人,都是注定要活在内疚感中——从弗洛伊德到今天的诸位网络大咖、主任医师、博导和国务院津贴获得者。
为什么?因为我们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把众神抛到脑后,心中没有众神,则必然自封为神,而把阻扰我们发展的各种生物,无论是藏羚羊、原始森林还是印第安人,都视为需要消灭的恶魔。
肇嘉说,“无视界限的征服已然成瘾,无视死亡的存在也成了生命导向的神经症……死亡在意识领域中被驱逐,并因此导致了所有限制性禁忌被摧毁……
弗洛伊德对这一过程有清晰的理解,他曾断言说,人类会把自己转化为代用的上帝。”
在欧洲发展观发展到之时,荣格遇到了《易经》,他在为《易经》写序言的时候,起卦得到了鼎之晋卦。(荣格 , 1958)
整部《易经》是讨论变化之道的,“发展”和“限制”,当然是变化之道中常见的两个方面。鼎卦和革卦互为表里,讨论来自上层意识的变革之道。所谓“此卦明圣人革命,示物法像,惟新其制,有鼎之义;以木巽火,有鼎之象” 。
弗洛伊德、荣格当年意图彻底革命心理治疗界,革命的根据就在于“以鼎养贤,自新新人”。领导这场革命的人需要效法鼎象端正居位,严守天命。在汤武革命的热情背后,便是“正位凝命”的冷静。
鼎三足一体,与炼金图《哲人玫瑰园》中墨丘利喷泉的象征意义一样,“三公,谓调阴阳,鼎,谓调五味”。具体到心理领域,仍然象征着我们能够整合本我、自我、超我,这三公统摄爱本能、死本能之阴阳原则,形成遵循伦理的容器之鼎,在其中调和五大原型——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智慧老人、永恒少年与自性原型。这是鼎卦之养贤之道。具体到临床上,鼎卦象征着我们工作中,要革新发展来访者的人格,要在灵魂深处闹革命之先,必须首先具有的鼎立之气,这种气势当然很大一部分就来自荣格学派的历史—文化观。
荣格,可以说在福柯之前就进行了话语考古学的研究,肇嘉则秉承了荣格派的这种历史文化系统,对父性、伦理、灵魂、发展等话语进行了研究。这种历史文化的宏大视角,可以让治疗师以社会—历史—政治的文化视角来看待自己、看待来访者、看待自己和来访者的问题,以及看待心理治疗这个行业本身。
比如,要是没有“发展—限制”这对矛盾失衡,就不会有后来的工业革命、欧洲传统文化解体,自然也不会出现“心理治疗师”这个行业,意图填补宗教解体后留下的灵魂空虚。
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文化历史变迁,就不容易理解来访者症状的文化历史意义。比如,学习焦虑,我们如果不理解它和文革、和传统科举制的关系,就容易在治疗中走,要么逼迫来访者拿出好成绩,要么游说来访者变成零蛋英雄。
历史文化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帮助我们谅解,终我们还会请求集体无意识众神谅解我们,因为我们很容易就沐猴而冠,自居为神,鸠占鹊巢,而不知罪。
历史文化视角是荣格所说的扩充技术的一种,另外一种是进步发展的视角,由“晋卦”所代表。刘一明说,“晋者,进也。卦德上离明,下坤顺,由顺而生明,用明而行顺,顺时顺理,其明日增。”这是在讨论发展过程中,一个人的意识处于如日初升的状态时,他该如何应对。道家修行者刘一明显然知道,这时候需要“顺明”,而外倾的儒家之人把这个过程投射到君臣关系中,认为这种柔顺之道是臣子对待君主的态度。
孔子在评论这一情境时,说此卦之道在于“君子以自昭明德”,行大学之道。一个“自”字,就指出了发展过程中的限制因素,刘一明说,“不明由于自,昭明亦由于自”。此“自”便是自性之“自”义,“此性本来真空妙有,炯炯不昧”,然后自知昭明,戒慎恐惧,防微杜渐,人心自去,道心自彰,气质自化,真性自现。这看起来是修道的过程,其实类似于心理治疗师在每个具体的治疗小节中,修通反移情,让自性之明从坤地之中升起的过程。(悟元子,2011)
这个时候,治疗师限制了外在治疗进程的发展,而着力于内心的发展,注意力不再游走于扩充性分析的发展之后,他限制自我,转而向内,浸洗沐浴于还原分析的黑夜。四象得以和合,五行从而攒簇,鼎器再次凝位。
李孟潮
执业医师
国际心理分析协会(IAAP)会员
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会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学组委员
鲁格·肇嘉在这本书中呈现的是所有西方心理学都应当解决(或者说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即其对于扩张的贡献。通过在西方历史、文化和神话的背景下对所有的个体心理学和疗法进行探讨,肇嘉向我们描绘了数千年来人们对限制及随之产生的挥之不去的罪疚感的否认。这的确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基础性研究。
——詹姆斯·希尔曼
在《发展与罪恶》中,作者走得很远,远至波斯,远至希腊,远至公元前……但是,仍然都是为了当下,仍然是为了普通或现实意义上的“发展与罪恶”,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发展的限制与界限。
没有限制的增长等于抢劫,没有界限的发展是一种破坏。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在貌似繁荣发展的背后,我们正面临危机,过度发展的危机。
——申荷永
我们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把众神抛到脑后,心中没有众神,则必然自封为神,而把阻扰我们发展的各种生物,都视为需要消灭的恶魔。
肇嘉说:“无视界限的征服已然成瘾,无视死亡的存在也成了生命导向的神经症……死亡在意识领域中被驱逐,并因此导致了所有限制性禁忌被摧毁……弗洛伊德对这一过程有清晰的理解,他曾断言说,人类会把自己转换为代用的上帝。”
——李孟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