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06921丛书名: 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本书内容以普通心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根据当前学校教育的需要,整合了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品德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学的有关知识。本书既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又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确保科学性的前提下,突出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时代性。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公共课教材,也可作为中小学教师进修的心理学教材。
章 导论
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和意义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三、学习、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节 心理学科的分支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心理科学的发展
一、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二、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三、科学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派别
四、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第五节 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
发生发展的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注意
节 注意的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二、注意的功能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四、注意的生理机制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及相互关系
一、无意注意
二、有意注意
三、有意后注意
四、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的关系
第三节 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三、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化
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第四节 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
二、注意的稳定性
三、注意的分配
四、注意的转移
第五节 注意理论
一、过滤器理论
二、认知资源理论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节 感知觉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
二、什么是知觉
三、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四、感知觉的生理机制
第二节 感知觉的种类
一、感觉的种类
二、知觉的种类
第三节 感知觉规律及其运用
一、感觉规律
二、知觉的特性
三、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观察及观察力培养
一、观察与观察力
二、青少年观察能力的培养
第五节 感知觉理论
一、经验说、完形说和心理物理
对应说
二、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
加工理论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记忆
节 记忆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二、记忆的种类
三、记忆的生理机制
四、表象
第二节 记忆过程及其一般规律
一、识记
二、保持
三、再认和回忆
第三节 记忆品质与培养
一、记忆的品质
二、青少年记忆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 记忆理论
一、记忆信息加工理论
二、元记忆理论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思维与想象
节 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二、思维的种类
第二节 思维过程与思维形式
一、思维过程
二、思维的形式
第三节 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
二、想象的种类
三、想象的品质及培养
第四节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一、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
二、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第五节 思维与教学
一、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思维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情绪与情感
节 情绪与情感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情感
二、情绪、情感的功能
三、情绪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二、心境、激情和应激
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第三节 情绪调节
一、什么是情绪调节
二、培养学生调节与控制情绪的能力
第四节 情绪、情感和生活
一、情绪、情感与工作效率
二、情绪、情感与健康
三、情绪与记忆
四、情绪与归因
五、情绪与决策
第五节 情绪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三、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四、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
动机-分化理论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 意志
节 意志概述
一、什么是意志与意志行动
二、意志行动的特征
三、意志行动的生理机制
四、意志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关系
第二节 意志行动过程的分析
一、采取决定阶段
二、执行决定阶段
第三节 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一、意志品质
二、青少年意志品质的特点
三、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 智力的发展与创造力的培养
节 智力的发展
一、什么是智力
二、智力的结构
三、智力的测量
四、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与个别
差异
第二节 创造力的培养
一、创造力概述
二、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三、高创造力学生的特征
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复习思考题
第九章 个性
节 个性的概述
一、什么是个性
二、个性的结构
第二节 个性倾向性
一、需要
二、兴趣
三、动机
第三节 个性心理特征
一、能力
二、气质
三、性格
第四节 判断个性的方法–心理测验
一、自陈式测验
二、投射测验
第五节 个性差异与教育
一、能力差异与教育
二、气质差异与教育
三、性格差异与教育
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四、心理发展的动力
五、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发展阶段
第二节 少年期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一、少年期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
二、少年期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三、少年期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与教育
第三节 青年初期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青年初期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
二、青年初期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三、青年初期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与教育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一章 学习心理
节 学习的概述
一、什么是学习
二、学生学习的特点
三、学习的分类
第二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
二、学习的认知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
四、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第三节 技能的学习
一、什么是技能
二、技能的种类
三、技能的形成阶段
四、技能形成的指导
第四节 学习迁移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
三、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
第五节 学习积极性
一、什么是学习积极性
二、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分析
三、学生积极性的激励
复习思考题
第十二章 教学心理
节 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二、确定教学目标
三、组织教学内容
四、分析教学对象
五、选择教学形式、方法、策略
第二节 课堂心理气氛
一、什么是课堂心理气氛
二、课堂心理气氛的类型
三、积极课堂心理气氛的创设
第三节 课堂问题行为与控制
一、什么是课堂问题行为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控制
第四节 教师心理
一、教师的角色与劳动特点
二、教师的心理品质
三、教师的威信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三章 品德心理
节 品德的概述
一、什么是品德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 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分析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二、道德情感的丰富
三、道德意志的锻炼
四、道德行为的训练
第三节 学生不良品德与矫正
一、什么是学生的不良品德
二、学生形成不良品德的原因
三、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复习思考题
第十四章 群体心理
节 群体概述
一、什么是群体
二、群体的种类
三、群体的功能
第二节 群体心理效应
一、社会助长作用
二、社会惰化作用
三、去个性化
四、社会顾虑倾向
五、从众
六、群体极化效应
第三节 人际关系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意义
三、人际关系的原则
四、学校中基本的人际关系
第四节 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的理论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三、改善人际关系的技巧
复习思考题
第十五章 青少年心理卫生
节 心理卫生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卫生
二、心理卫生的重要意义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二节 青少年的异常心理
一、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异常的表现
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
三、学生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的成因
第三节 青少年心理卫生教育与指导
一、青少年心理卫生教育的内容
二、学校心理咨询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的世纪。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的师范院校,其教材建设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多元化师资培养途径的形成,出现了教师岗位竞争的社会化趋势,对未来中学教师的素质要求愈来愈高。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培养未来中学教师基本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心理学教材只有不断完善组织结构,更新教材的内容,不断吸收国内外研究的成果,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校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效果。同时,为了解决目前现有教材大多理论性较强、实践性不足的问题,本书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心理学理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提升师范生运用心理学原理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结合多年的心理学教学经验及理论积累,立足于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为培养目标来组织教材内容。打破了以往心理学教材的体系,在结构上力求更新,内容以普通心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根据当前学校教育的需要,整合了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品德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学的有关知识,紧紧围绕师范生未来教育教学的主要活动来编写教材内容,并注意反映当代心理科学发展的动态,在确保科学性的前提下,进一步突出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先进性和时代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热情,为学生从事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共分15章,内容包括导论、注意、感觉和知觉、记忆、思维与想象、情绪与情感、意志、智力的发展与创造力的培养、个性、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品德心理、群体心理、青少年心理卫生等。各章执笔人员如下:包兴敏编写、五、八、十、十四章,白冬青编写第二、三、四、六、七章,王晓茜编写第九、十一、十二、十三、十五章。全书由包兴敏统稿。
本书是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编写的公共课心理学教材,也可作为在职教师的培训教材,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参考书。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借鉴了许多同类教材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尽管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尽了的努力,但由于水平有限,加之该学科的许多理论还不成熟,学科体系尚不够完善,不足之处乃至谬误之处在所难免,还望读者和同仁不吝赐教,有待日后进一步完善和修订。
编 者
本章学习目标
● 理解注意的概念,明确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 理解注意的功能及注意的表现形式。
● 明确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区分。
● 掌握注意品质并利用注意规律进行教学活动。
核心概念
注意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注意广度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分配 注意转移
节 注意的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外部世界纷繁复杂,随时随地都有大量的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但是,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的能力又是有限的,因而人就要有选择地接受外界刺激,对这些所选择的刺激进行精细的加工。人的意识的这种属性就是注意。
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这种指向性是指由于感觉器官容量的限制,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指向所有的对象,而只能选择某些对象,舍弃另一些对象。比如我们在看电视、电影时,对于主要演员的一言一行都清清楚楚,可是如果问你某个群众演员在某个情节做了什么,估计绝大多数人是回答不上来的。这就是因为在看电视、电影时我们的注意是指向主要演员的。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的对象上。它表现在心理活动的紧张性和强度上。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东西,还包括对干扰活动对象的刺激进行抑制,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例如,学生在听他喜欢的课时,总是比较长久地把心理活动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而对周围发生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一个人在注意某些对象时,同时便离开了其他的对象,集中注意的对象总是处于注意的中心,其余的对象有的处于“注意的边缘”,多数处于注意范围之外。
指向和集中是同一注意状态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例如,学生上课听讲,他的心理活动不是指向教室里的一切事物,而是有选择地指向教师的讲课内容,并且比较长久地保持在听课活动上,同时离开一切与听课无关的事物,并且对妨碍听课的活动加以抑制,这样才能对教师的讲课有清晰、完善的反映。
(二)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注意是伴随着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发生的。同时一切心理活动的进行也离不开注意。注意表现于人的心理活动中,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
任何心理过程的开端,总是表现为我们的注意指向于这一心理过程所反映的事物。但是,注意并不反映这个事物的任何属性,它只保证使所选择的对象处于心理活动的中心。在心理过程开始之后,注意并不消失,它伴随着心理过程,保证着心理过程能顺利地进行。如果离开了心理过程,注意就失去了内容依托,注意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属性。平常我们所说的“注意”,实际上是省略了看、听、想等这些心理过程,说完整了应该是“注意看”“注意听”“注意想”。我们平常所说的“注意来往车辆”,并不是说注意本身就是独立的反映过程,而是由于习惯,把“注意看来往的车辆”中的“看”字给省略了的缘故。离开了心理过程也就不存在注意的现象。因此,注意并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只能起着维持某种心理活动,使这种心理活动不断地深入的作用,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说:“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荀子?解蔽》)任何心理过程离开了注意都将无法进行。
注意虽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但注意能使所选择的对象处于心理活动的中心,并加以维持。注意是人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的重要条件,也是人们进行心理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只有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地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顺利完成活动,实现预定目的。
二、注意的功能
注意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积极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
(一)选择功能
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刺激,注意使心理活动选取有意义的、符合当前需要的刺激,排除或抑制不重要的、无关的刺激。注意的选择功能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注意为人的认识活动设置了一道过滤机制,使人们能在纷繁复杂的刺激面前做出有意义的选择,为人们更好地适应和改造环境提供了条件。
(二)维持功能
大量信息输入后,必须经过注意才能使刺激信息在意识中得以保持,否则就会很快消失。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中,人的大脑才能对其做进一步的加工,直到任务完成为止。如果注意的对象转瞬即逝,正常的心理活动也就无法进行。
(三)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能使人调节其心理状态而集中心思,克服困难,监督他继续坚持到底达到预定的目的。尤其是当外界情境、本身状态或反映对象发生变化时。注意这种心理现象促进各方面进行调整,使心理活动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中。如生活、学业所致的紧张、焦虑等都可以用注意去调整。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人在集中注意时,常常伴随着特定的生理变化和某些外部的动作或行为,这些外部的动作或行为称为注意的外部表现。它们可以作为研究注意的客观指标。
注意的外部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适应性动作
这是注意时明显的外部表现。人在注意时,有关的感觉器官总是朝向注意的对象,以便得到清晰的印象。例如侧耳倾听、凝神远望、托颌沉思等。
(二)无关动作停止
这是紧张注意的一种特征。当人在紧张注意时,除了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外,身体肌肉也处于紧张状态,这时多数无关的动作停止下来。例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时,全神贯注地盯着老师,就不再有交头接耳等小动作。
(三)呼吸运动的变化
人在集中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并且会出现吸气变短、呼气延长。当注意高度集中时,甚至会出现呼吸短暂停止的“屏息”现象。
此外,在紧张注意时,还会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拳头紧握等现象。
人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外部表现来推断他的注意状况。但是,有时注意的外部表现可能与内部状态不相符合。比如,通常所说的“心不在焉”,就是指注意貌似集中于某一事物,而心理活动实际上是指向于另一事物,即注意的指向与感官朝向不一致。
四、注意的生理机制
注意就其产生方式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所谓定向反射,是指当新异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将有关感受器转向新异的刺激方向,以便更好地感知这一刺激。定向反射是注意初级的生理机制。
注意是不同脑区协同活动的结果,既与大脑皮层的活动有关,也与皮层下结构的活动有关。注意需要机体处于觉醒状态,没有觉醒就不可能产生注意。觉醒状态主要靠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来维持。网状结构是指从延髓到丘脑之间的弥散性的神经网络,它对于维持大脑的觉醒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实验证明,对网状结构施以广泛的电刺激,能迅速地激活大脑皮层,甚至可以使动物从睡眠中唤醒。而这一区域受到损伤的病人,往往会陷入昏睡,无法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发生反应。注意还需要边缘系统和大脑额叶的参与。临床观察表明,额叶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能按言语指令集中注意,容易分心,对环境中的新异刺激过分敏感,不能抑制无关刺激的干扰,因而,也就无法维持对特定信息的注意。
近年来,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发现,当注意指向一定的认知目标时,不仅提高了对目标进行加工的功能性神经结构的激活水平,而且还抑制了对目标周围的分心物进行加工的神经结构的活动。这说明对分心信息的抑制也是选择性注意的重要机制,从而说明注意是一个激活与抑制的双重加工过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