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637482
节专题研究概况()
第二节研究论文摘编()
第二章澳洲龙纹斑繁育与养殖()
节专题研究概况()
第二节研究论文摘编()
第三章澳洲龙纹斑疾病与防控()
节专题研究概况()
第二节研究论文摘编()
第四章澳洲龙纹斑营养与品质()
节专题研究概况()
第二节研究论文摘编()
第五章澳洲龙纹斑饲料与制备()
节专题研究概况()
第二节研究论文摘编()
第六章澳洲龙纹斑引种与开发()
节专题研究概况()
第二节研究论文摘编()
第七章澳洲龙纹斑产业与展望()
节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第二节产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附录研究进展摘编索引()
我国幅员辽阔,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近十几年来,已经成为世界上水产养殖产量的国家,水产养殖种类丰富多样,除了虾、蟹、贝类等多种水产养殖之外,名优鱼类与海参等特种水产养殖产业也在蓬勃发展,为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与老百姓的小康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同时也是水产品消费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乡居民对优质鱼类品种需求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渴望有更多的优质鱼类品种上市。然而,市场上的水产养殖新品种供不应求,多数的高端水产品主要依靠捕捞或国外输入进行补充供给。尤其是近年来境内外市场对于高端水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国内高质量的名优鱼类养殖规模比较小,产量不高,难以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面对国际国内市场对优质水产品的巨大需求,有效开发品质优良且适合规模养殖及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鱼类品种,不仅有利于发挥我国南方水产资源及地方区位优势,而且有利于促进山区特种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水产业。建设现代水产业,要把提升效益放在优先位置,效益决定收入,效益决定投入,效益决定竞争力。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功能、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等多种途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2018年农业部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指出要以提质减量、改善养殖生态环境为重点推进渔业结构调整。加快实施绿色水产养殖行动,优化养殖区域布局,编制发布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压减水库、湖泊、近海网箱密度,稳定基本养殖水域。继续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新认定健康养殖示范场500个以上、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10个以上。在内陆推广池塘、工厂化、大水面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盐碱水养殖,在近海推广贝藻间养、立体生态养殖,在深远海推广深水网箱、大型智能平台养殖。开展循环水养殖和零用药等养殖技术示范。开展水产苗种产地检疫试点,强化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建设美丽渔村。加强现代渔港和渔港经济区建设,强化渔业安全生产监管,提高远洋渔业发展质量。完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启动实施黄河禁渔期制度。全面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进一步压减内陆水域捕捞,加快捕捞渔民减船转产,实现捕捞产量负增长。持续开展“绝户网”清理整治和涉渔“三无”船舶取缔行动,严厉打击电鱼行为。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新创建海洋牧场示范区20个以上。加快实施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3000吨级渔业资源调查船等重大工程。大力推进水产业走出去。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水产品贸易、水产业投资关系。
一、澳洲龙纹斑主要特征与开发意义
澳洲龙纹斑是生长于澳大利亚墨瑞河的一种品质优良及种群类型较大的淡水鱼类。1990年以来,由于部分流域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澳洲龙纹斑逐渐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澳大利亚相关生态科研单位与水产研究所开展了澳洲龙纹斑人工繁殖研究,以有效恢复因受水利工程设施及环境污染等影响而衰退的鱼类资源。通过多年的治理与防控,取得良好成效。近几年,在自然水系中澳洲龙纹斑已能够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产卵孵化,一部分苗放流于自然水域,一部分苗作为人工养殖的苗源,也有部分苗出口国外。
澳洲龙纹斑的营养和经济价值极高,加上数量稀少及在澳大利亚的饮食文化中独有的地位,有着澳洲“国宝鱼”的美称。澳洲龙纹斑不仅肉质结实细嫩、刺少、味道鲜美、无土腥味,且有一股淡淡的独特香味,口感、卖相俱佳;而且,鱼体高蛋白、低脂肪,同时富含DHA和EPA等不饱和脂肪酸等,适合现代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餐饮要求;此外,鱼肉中还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有助于心脏、脑部发育及眼睛视力的健康,有效促进关节健康,降低患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风险,增强免疫系统的功效。养殖实践表明,澳洲龙纹斑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对水温的耐受范围较大、人工配合饲料转化率高等特点,适合不同养殖区域集约化养殖。自1990年起,澳洲龙纹斑引进台湾驯养,此后在大陆有多家企业进行小规模饲养,如青岛七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中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港龙渔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水产养殖企业,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供不应求。目前,澳洲龙纹斑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优质鱼类之一而备受关注。可以预测,其消费市场的前景广阔。
澳洲龙纹斑虽然是澳大利亚的原生鱼种,通过品种引进与技术改进,可望成为我国水产养殖的一个新兴产业。澳洲龙纹斑是一种肉食性淡水鱼,对其进行规模化产业开发之前,首先要对其养殖技术与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力求保证其获得高产、优质与高效益;其次,要着力于鱼苗繁育与本土化规模养殖技术的模式创新,力求做到人工规模养殖依然保持其肉质结实、白而细嫩、味道鲜美、无土腥味,依然保持有一股淡淡的独特香味,肉嫩鲜美,同时依然含有丰富的4种香味氨基酸、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EPA与DHA等功能成分。也就是说:不仅要食之美味,而且要富有营养,尽可能保持原产地的风味和品质。专家认为,引进与发展澳洲龙纹斑产业,也是立足资源与市场的重要实践,不仅有益于农业科技交流,而且有利于新兴产业开发。
二、澳洲龙纹斑养殖技术与攻关进展
澳洲龙纹斑作为的白肉鱼,受其成熟周期长,以及养殖技术、养殖条件及澳洲出口控制的制约,养殖澳洲龙纹斑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在人工繁育与科学养殖方面依然有许多制约环节,目前澳洲龙纹斑仅在浙江、福建有少数企业试验养殖,少量销售。福建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湿润,雨量丰富,气温适宜,气候环境优越,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合澳洲龙纹斑养殖。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科研人员已在福建邵武基地成功规模化繁育出澳洲龙纹斑鱼苗,成为福建省一家具有澳洲龙纹斑繁育能力的单位,同时掌握了澳洲龙纹斑疾病防控、饲料配制和鱼苗培育等关键技术,为澳洲龙纹斑在福建省区域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澳洲龙纹斑作为我国新引进的优质高值珍稀鱼类,是一个值得在福建山区大力推广且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兴养殖品种。
由于自然水域中捕捞强度不断加大,野生资源日益衰减,鱼苗的进口难以充分保障。澳洲龙纹斑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邵武养殖基地的繁育及养殖成功,意味着将大大增加苗种供应量,有望解决市场对鱼苗的需求,优化了福建省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同时有利于培育壮大新兴淡水养殖产业,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尽管福建省并不是早引进澳洲龙纹斑的省份,但有一支科研团队一直专注于澳洲龙纹斑开发技术的系统研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从2012年成立联合攻关课题组开展前期研究工作,于2014年将澳洲龙纹斑项目推荐列为“福建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的十大重要品种之一。获得正式立项之后,项目组深入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攻关工作:包括建设良种培育技术体系、苗种繁育基地和苗种越冬基地,创建规模化苗种繁育、养殖及疾病防控等关键技术和科技服务平台,建立精养池养殖模式、水库网箱养殖模式、循环水设施养殖模式示范场,开展病害防控、专用饲料、水质调控、安全用药等方面的研究。项目组人员经过4年的辛勤努力、刻苦攻关,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以科技创新服务新兴产业的发展
2014年国内水产养殖研究团队陆续构建澳洲龙纹斑繁育体系与改进相关设施,开展澳洲龙纹斑繁育技术攻关,同时深入开展规模化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控等科研工作,取得良好的创新进展与推广成效。通过一系列的科研攻关和推广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科技成果要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把握五个重要环节:一是要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有效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二是要发挥专业组合优势,有的放矢进行联合攻关;三是要注重科研团队建设,实行上下链接分工负责;四是要立足规模养殖需求,重点解决鱼苗繁育技术;五是要重视过程技术配套,实现科企共建示范基地。只有通过单项攻关与技术集成的有机结合,才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创新与创业的结合,有助于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使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有效链接。
很显然,澳洲龙纹斑繁育与养殖技术体系的优化构建与集成推广,可为淡水鱼类新兴养殖开发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在现代渔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不断培育与壮大新兴产业,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有助于乡村振兴发展,有助于农民增收致富。近年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相关单位承担了福建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澳洲龙纹斑设施种苗工厂化繁育技术产业化工程”(2014S14772)、福建省发改委五新推广项目“澳洲龙纹斑新品种产业化繁育与设施健康养殖技术集成推广”(闽发改投资〔2016〕482号)、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专项“澳洲鳕鱼白点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研究”(2015R10253)、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专项“小瓜虫浸染澳洲龙纹斑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2015R10256)、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专项“海藻寡糖对澳洲龙纹斑肠道菌群及肠道超微结构的影响”(2014R10258)、福建省地方标准“澳洲龙纹斑人工繁殖技术”(闽质监〔2017〕113号)、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专项“澳洲龙纹斑主要细菌病原菌鉴定与组织病理学研究”(2016R1024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基于文献学的澳洲龙纹斑研究与应用进展”(CBZX201726)、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下乡“双百”行动项目“澳洲龙纹斑受精卵孵化过程中水霉病的防治及种苗推广”(sbmb1624)等项目。进行协同创新与集成推广,取得良好成效。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虽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与良好的成效,但依然还有许多技术需要深化研究与不断探索,力求更加完善,也更加系统,进而为新兴养殖产业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保障。项目组的科技人员扩大收集了全球澳洲龙纹斑的研究资料,专门总结梳理了研究进展与推广经验,分门别类进行综述与编著,同时将主要研究论文摘要与相关文献观点罗列出来,供从事澳洲龙纹斑研发的科技人员参考与借鉴。本书包括前言(罗钦、罗土炎、翁伯琦撰写),其他具体内容共分七章,章主要内容为澳洲龙纹斑种质资源及生物特性分析(罗钦、罗土炎、柯文辉撰写);第二章主要内容为澳洲龙纹斑繁育与养殖(罗钦、涂杰峰、陈红珊撰写);第三章主要内容为澳洲龙纹斑疾病与防控(罗钦、刘洋、饶秋华撰写);第四章主要内容为澳洲龙纹斑营养与品质(罗钦、潘葳、黄敏敏撰写);第五章主要内容为澳洲龙纹斑饲料与制备(罗钦、林虬、李巍撰写);第六章主要内容为澳洲龙纹斑引种与开发(罗钦、李冬梅、张斌撰写);第七章主要内容为澳洲龙纹斑产业与展望(罗钦、黄惠珍、徐庆贤撰写)。翁伯琦研究员负责全书的章节设计与具体统稿,罗钦、罗土炎、黄惠珍等同志为本书的具体编辑与组织修订付出辛勤劳动,同时本书在编写过程得到了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的李冬梅老师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本书罗钦作为主编著完成22万字以上,罗士炎等其他人完成13万字以上。
我们组织科技人员编著《基于文献学的澳洲龙纹斑研究与应用进展》一书,其主要目的在于集中报道项目组科技人员跟踪和收集国内外有关澳洲龙纹斑的文献资料并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综述。本书的编写是跨学科大协作的一个新的尝试,既有面上调研,点中剖析;又有文献征集,分类总结。既有经验分享,技术提升;又有进展分析,对策研究。内容丰富,有序归类,便于从事科研与推广工作者查询及应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的科技人员进行分工协作,广泛收集文献资料,认真翻译外文摘要,深入总结研究内容,进行优化集成创作。本书对115篇英文和39篇中文报道澳洲龙纹斑的研究论文进行总结归纳,按专题进行综述,同时为了便于读者节约时间与快速查阅,专门梳理了相关重点论文的主要内容与作者观点,进行摘编并附在各个章节之后,有利于读者交替阅读。本书编写过程充分体现了协同创新的优势和成效,我们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协同创新是十分具体的,必须合理规划,做好优化设计;系统工作要做到精细化,必须合理分工,做到优化链接。这是我们的目标,更是我们的愿望。全书收录了1990年1月至2017年12月国内外有关澳洲龙纹斑研究的已经发表的文献报道154篇,按专题分类,并进行观点分析归纳,同时附上研究进展摘编以及索引。本书的出版可供我国乃至全球从事澳洲龙纹斑生产与研究的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查阅。由于时间仓促及编著者水平有限,书中的欠妥、不足甚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谅解并不吝斧正。
【罗钦、罗土炎、翁伯琦】2018年3月31日
章澳洲龙纹斑种质资源及生物特性分析节专题研究概况
澳洲龙纹斑(Macculochella peelii peelii)隶属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鲈形目(Perciformes)鲈科(Percichthyidae)亦译为肖鲈科、真鲈科或暖鲈科,鳕鲈属(Maccullochella)亦译为麦鳕鲈属。英文名Murray cod,中文俗称河鳕、鳕鲈、墨瑞鳕、墨累鳕、东洋鳕、澳洲鳕鲈、澳洲石斑、虫纹石斑、虫纹鳕鲈、墨瑞河真鲈、虫纹麦鳕鲈、澳洲淡水鳕、墨累河鳕鱼、澳洲淡水鳕鲈等。在澳大利亚素有“国宝鱼”之美称。因其体表布有黄褐色的虫纹斑点又名虫纹石斑,正统的称谓应是虫纹鳕鲈。
一、澳洲龙纹斑形态特征
(一)外部形态
图1-1澳洲龙纹斑(韩茂森,2003)
澳洲龙纹斑鱼体体长为体高的41~48倍,为头长的29~32倍。头长为吻长的31~35倍,为眼径的67~73倍,为眼间距的34~4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9~22倍。澳洲龙纹斑身体延长,稍侧扁,鱼体呈纺锤形(图1-1),左右对称,眼后微凹,头后部稍隆起,头长为全长的1/3;口端位,口裂较大,口裂末端基本与眼前缘在一条线上,下颌略长于上颌。上、下颌骨上密布细齿,犁骨、颚骨、上咽骨、下咽骨上均有许多小齿。上下颌齿细小,犁骨及颚骨上有排列成绒毛状的牙带。鳃弓4对,鳃耙短疏、棘状。鳃弓外鳃耙数为17。头部腹面具小孔,左右各6个,司感觉作用,颏部左右各3个小孔
。侧线完全,在体侧上半部与背缘相平行,向后延伸至鳍基部。背鳍2个,基部相连。背鳍由11根鳍棘组成,第1、2根背鳍硬棘等长,第5、6根长,余渐短;第二背鳍由13~14根鳍条组成,鳍条排列整齐,末端呈圆弧状。背鳍起点在胸鳍长的近1/2处,第二背鳍起点相对臀鳍起点稍后。胸鳍位低,后缘扇形,有19根鳍条,其长度达背鳍的第4硬棘处。腹鳍胸位,起点稍前于胸鳍起点,由1根硬棘5根鳍条组成,其中根鳍条延长。臀鳍起点在背鳍第11硬棘的垂线处,由3根硬棘13根鳍条组成。尾鳍呈圆形,由17~18根鳍条组成。肉眼观体表似无鳞,以手触之光滑,实际体披细小而密的栉鳞,侧线鳞为65~81。澳洲龙纹斑个体很大,体色有2种,一种是黑色加橄榄绿,另一种是黑绿色。鱼体两侧上半部褐色,腹部淡黄至白色,无斑点,背面为黄绿色,密布不规则黑色斑点,从背部至腹部越往下体色越浅。体表遍布似虫纹状的花斑,在背鳍、臀鳍、尾鳍等处亦有分布,有黑色斑点,体型及体色极其美丽(曹凯德,2001;韩茂森,2003;王波,2003)。
(二)内部器官
澳洲龙纹斑胃发达,呈“Y”形;肠道短,其长度约为体长的1/2,幽门盲囊2~4个(见图1-2)。胃壁厚,肌肉层极为发达,食道及胃内壁多皱褶。肠较短,占体长的602%~638%。鳔一室,壁薄,明显可见,呈大的囊袋状,约占腹腔体积的1/3。肝脏分三叶;胆囊卵圆形,脾脏紧贴胃,呈“松子”状。性腺一对,雌雄异体(王波,2003)。
1肝;2胆囊;3脾;4幽门盲嚢;5肠;6胃;7肠;8肾;9膘
图1-2澳洲龙纹斑的内部器官(王波,2003)
二、澳洲龙纹斑地理分布
澳洲龙纹斑属于鲈科,这一族鱼类在世界上共有30多个品种,分布在热带、温带的海水、咸淡水和淡水水域中,在澳大利亚水域中有7个品种。澳洲龙纹斑是澳大利亚的原生鱼种(陈杰,2002),澳洲龙纹斑是澳大利亚迄今发现的的淡水鱼类。澳洲龙纹斑是大洋洲极为古老的鱼类之一,同大多数淡水鱼类类似,其祖先来自海洋。在新南韦尔斯的一溯到2600万年前土层中出土的墨列鳕鱼化石,解剖上与现代的墨瑞鳕完全一致。澳洲龙纹斑原生长在江河、湖泊水域中,原栖生地是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瑞河(Murray river)。它的自然分布范围贯穿墨瑞-达令盆地(图1-3),西部划分范围从昆士兰东南,经过新南威尔士州到维多利亚和澳大利亚南部。澳洲龙纹斑栖息在墨瑞-达令水系的低洼河流中,喜欢微流水和较深的洞穴(曹凯德,2001;陈杰,2002;韩茂森,2003;杨小玉,2013;杨宝琴,2014;赵志玉,2014)。
图1-3墨瑞-达令盆地的采样点(●),采样流域(﹍),主要河流(_)和终端湿地流域:WAR(Warrego河);CON(Condamine河);BOR(Border河);GWY(Gwydir河);NAM(Namoi河);DAR(Darling河);MAC(Maquarie河);LAC(Lachlan河);BEN(Benanee河);MUR(Murrumbidgee河);MRI(墨瑞瑞福利纳);LOW(墨瑞河下游);GOU(Goulburn河);OVE(Ovens河);KIE(Kiewa河).所有的河流都流向了南部的墨瑞河,然后流到墨瑞河下游,后到达了大海(MLRourke,2011)
Llewellyn,LC(2014)在1959年至1970年期间,在马兰比季河和墨累河上对大型淡水鱼类进行了标记和重新捕获计划,低数量的墨瑞鳕鱼和澳洲银鲈被重新捕获(Llewellyn,LC,2014)。
澳洲龙纹斑目前已能够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产卵孵化,一部分苗放流于自然水域,一部分苗作为人工养殖的苗源,也有一部分苗出口国外。澳洲龙纹斑已被引入我国,1999年首次由澳洲引进台湾,随后引进福建、浙江、江苏、广东等地,目前我国青岛、广州、济南等地已经开始引进养殖。澳洲龙纹斑也向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出口。国内已有几家引养了澳洲龙纹斑,见表1-1(王波,2003;韩茂森,2003;李娴,2013;罗土炎,2015)。表1-1中国养殖澳洲龙纹斑的企业名单
序号地点公司名称备注1广东省东莞市安业水族有限公司(杨宝琴,2014;吕华当,2017;欧小华,2017)2浙江省乐清市港龙渔业有限公司(张善发,2009)3江苏省江苏中洋集团江苏中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郭正龙,2012)4山东省青岛晟华种苗公司(韩茂森,2003)5江苏省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韩茂森,2003)6山东省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张龙岗,2012)7福建省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罗土炎,2015)
三、澳洲龙纹斑摄食习性
Whiterod,NS(2013)研究了澳洲龙纹斑的游泳能力,确定其是一名游泳通才,在所研究的游泳能力参数的各个方面保持适中的能力。澳洲龙纹斑能量需求低,维持较低的质量特异性标准(213~1403mg/h/kg)和活性代谢率(755~5638mg/h/kg),导致活动范围小(活动代谢率-标准代谢率:14~59)。他们是相当有效率的游泳运动员(和相对游泳速度,分别为017~061m/s和077~193BL/s)并且能够重复长时间运动(恢复比=099)。游泳能力方面的异速变化是通过体重来实现的,而广泛的游泳能力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不变。澳洲龙纹斑所展示的游泳能力反映了一种坐稳等待的觅食策略。澳洲龙纹斑属典型肉食类型,是非常凶猛的鱼类,并具有高度拓疆性和攻击性,对于入侵其领地者给以猛烈反击(陈杰,2002;Whiterod,NS,2013)。
Tonkin,ZD(2006)研究了澳洲龙纹斑的形态学和摄食行为的遗传变化。在开始摄食时,澳洲龙纹斑游离胚胎体积大且发育良好,饲喂小型哲水蚤目桡足类,大型哲水蚤目桡足类,小型水蚤和大型水蚤后,经测试幼鱼偏爱中型猎物(宽300~500μm)。即使它们的嘴巴大大超过所提供的猎物,情况也是如此。水蚤比相似大小的桡足类消耗得更多。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如果在幼年期没有宽度<500的可捕食猎物,那么澳洲龙纹斑物种的存活将受到威胁。他们还认为可能会发生种间竞争猎物,尤其是当幼体非常小的时候(Tonkin,ZD2006)。
澳洲龙纹斑喜食活饵,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摄食对象有所不同,5~8mm的仔、稚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包括轮虫、桡足类、昆虫幼体、摇蚊幼虫及大型蚤等;15~20mm的鱼苗即可捕食水中昆虫;成鱼主要捕食小型鱼类、虾蟹类、甲壳类,也捕食蛙类、水禽、乌龟、水老鼠等。在饥饿无其他饲料时,会互相残食。澳洲龙纹斑主要食物有软体动物、甲壳类、小鱼和其他半水生脊椎动物(曹凯德,2001;郭松,2012)。
澳洲龙纹斑经过人工驯化可喂食人工配合饲料。人工养殖的澳洲龙纹斑,受精卵孵化后,8~10d后卵黄囊吸收完毕,开始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再过4~6周鱼苗发育至15~20mm时,转为摄食水生昆虫、线虫、小型甲壳类等。鱼苗的规格达25~30mm时,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每天投饵2次,因澳洲龙纹斑不喜强光,投饵时间为清晨和傍晚(韩茂森,2003;李娴,2013)。
四、澳洲龙纹斑栖息习性
澳洲龙纹斑喜栖于阴暗处,白天多在水域的边缘、草丛、树根、石缝中,不大游动,活动较少,特别喜欢藏于水草丛中躲避强光;夜间出来活动觅食,每年夏季尤其夏季的夜晚为活跃。澳洲龙纹斑是温水性鱼类,对温度有较强的适应性,在7~30℃均可生存。适合生长的温度为7~32℃,温度为16~26℃。生长水温为18~22℃,秋冬低温季节,潜于深水处越冬,春季逐渐游到食物丰富的沿岸水草丛中觅食。pH65~85,溶氧为2mL/L(左瑞华,2001;韩茂森,2003;郭松,2012;李娴,2013)。
在澳大利亚墨瑞-达令盆地洪水和关联的缺氧黑水事件期间,利用无线电调查了36尾在主要渠道和墨瑞河下游栖息地中的澳洲龙纹斑的活动。在洪峰期间大约93000mL/d,溶解氧降至12mg/L。澳洲龙纹斑集中出现在支流栖息地上,但也在支流和主渠道之间大面积活动。鱼一直位于主渠道或永久支流,这表明河漫滩栖息地的短暂利用是有限的,突出了渠道外和主渠道栖息地连通的重要性。溶解氧低浓度导致无线电标记鱼的死亡率相当大(25%),表明缺氧黑水环境可能对墨瑞河下游中澳洲龙纹斑的种群有重大影响。2004年2月,在达令河下游的下梅宁迪和蓬卡里之间澳洲龙纹斑出现大量死亡。在延绵超过160km的流中出现1000~5000尾死亡,主要是大的澳洲龙纹斑。就在死亡事件发生之前,达令河下游已经断流了,只剩下残留的水池。鱼群死亡的那一周,气温超过40℃,水温超过30℃。这些死亡是缺氧造成的(可能结合温度,藻类耗氧量高和有机污染物负荷大),伴随着可能增加的来自池塘底层还原性沉积物中释放出来的有毒硫化物和/或氨。澳洲龙纹斑从来没有在澳洲布罗肯河下游的死水中发现过(Ellis,IM,2004;AJKing,2010;Leigh,SJ,2013)。
在一个大型的澳洲旱河巴望达令河中,澳洲龙纹斑与大木材栖息地密切相关,具有很高的栖息地专属性。Koehn,JD(2009)研究了澳洲龙纹斑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Ovens和Murray河上选择栖息地的信息。澳洲龙纹斑成鱼(总长度>450mm,LT)和年龄0岁(总长度<150mm)的澳洲龙纹斑都选择了基于结构变量的宏观环境和微生境。在宏观环境中,成鱼选择了河流中的河道栖息地,在高洪水区的漫滩海峡以及能避免洪泛区的Mulwala湖内。成年和年龄0岁的鱼选择类似的微生境,无论地点或水文条件如何,选择主要受结构木质栖息地较高负荷的影响,包括深水区较高的cv、更多的悬垂植被、较浅的深度、更低的水流速度,更靠近河岸。0岁的澳洲龙纹斑似乎选择了较多结构性木本的较浅栖息地,比成年鱼更靠近河岸。(Koehn,JD,2013)澳洲龙纹斑采用较深的栖息地(分别为28m和29m),地表水速度较高(分别为037m/s和049m/s),距河岸较远的地方(Boys,CA,2006;Koehn,JD,2009)。
五、澳洲龙纹斑繁殖习性
澳洲龙纹斑性成熟需要3~6年。雄鱼比雌鱼成熟得早。雌鱼每年产卵1次。澳洲龙纹斑产卵适水温为18~22℃。不同纬度地区,繁殖时间不同,通常5—8月为繁殖盛期。一般在春季或夏初水温达到18℃时开始产卵。河道及湖泊入口为澳洲龙纹斑产卵的理想场所,繁殖季节通常是一尾雌鱼与多尾雄鱼在安全隐蔽处或有遮盖物的水域交配。其卵为黏性,卵径30~35mm,卵底栖,受精卵黏附在浅水处的树洞、水管孔内或其他固体如树木、礁石及泥土的表面。产卵后,雄鱼驱散雌鱼,担负护卵重任,雄鱼守护在卵附近以防被其他水生动物侵害和吃掉,在卵受精发育阶段,时而游来游去,以使水流畅通,确保孵化顺利进行直至出苗(陈永乐,1999;曹凯德,2001;郭松,2012)。
通常情况下,4~5岁的澳洲龙纹斑体重为25~40kg/尾时可达性成熟,通常雌雄性征不明显,近性成熟的雌鱼,生殖孔较大、突出、紫红色,腹部膨胀。雌鱼一般怀卵量为1万~4万粒,随个体的增大而增加,体重25~30kg的雌鱼可产卵10000粒,体重50kg的雌体可产卵14000~30000粒,体重23kg的雌鱼可产卵90000粒。其卵径为30~35mm,受精卵孵化温度为21~30℃,适温度为25~28℃。在20~22℃水温条件下,受精卵经5~7d孵化出膜,刚出膜的苗体长50~80mm,卵黄囊清晰可见,过8~10d后卵黄囊吸收完毕,再过4~6周鱼苗发育至15~20mm(陈永乐,1999;郭松,2012)。
六、澳洲龙纹斑年龄和生长
Disspain,MCF(2013)分析了墨瑞河下游挖掘出的耳石,这些耳石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全新世中晚期。大部分鱼类(确定为澳洲龙纹斑n=22和圆尾麦氏鲈n=2)在淡水环境中被捕获,并且已经成长到性成熟的年龄和大小。数据表明,澳洲龙纹斑能生长到比现在大得多的尺寸;历史数据表明,这种鱼体大小的减少可能是欧洲捕捞活动、引入物种和栖息地退化的结果(Disspain,MCF,2013)。
澳洲龙纹斑的生长速度较快,当年可达到200g、体长约23cm,翌年可达800g、体长达35cm,第3年可长至2kg、体长达50cm,之后生长相对缓慢。4~5岁澳洲龙纹斑体长分别是56cm和64cm,检查23kg个体的耳石,其年龄约为15岁。在自然状态下,澳洲龙纹斑生长很大,文献记载1902年在沃格特(Waigett)附近的河流中人们曾捕获的的体重达1135kg,长180cm,估计年龄有80岁。在澳大利亚的河流中时有游钓者钓到20~40kg的个体,2~3kg的个体比比皆是(陈永乐,1999;陈杰,2002;韩茂森,2003;郭松,2012)。
澳洲龙纹斑生长速度与水温、栖息地和饵料资源情况有关。养殖时间为2008年4月12日到10月12日,投放鱼苗27000尾,平均重115g/尾,总重31kg,6个月后剩余鱼苗24354尾,成活率902%,总重600kg,平均每尾重246g。其中45g左右的鱼有7568尾、占总数的3107%,20g左右的10358尾、占总数的4253%,20g以下的占264%。江苏中洋集团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的一组作为研究组,测量放养时平均规格为0502kg/尾、放养密度6275kg/m。经过6个月的饲养,在2012年4月25日再次测量平均规格为1596kg/尾、放养密度约为20kg/m。平均体重为(129±023)g,平均全长为(456±030)cm的澳洲龙纹斑鱼苗,经97d培育,平均体重和全长分别达1284±130g和1003±036cm。澳洲龙纹斑鱼种体重和全长特定生长率分别为237%day-1和081%d-1;该鱼种体重与全长的回归方程为幂函数方程W=0016L2884。以Gompertz非线性生长模型算得的澳洲龙纹斑鱼种体重和全长生长拐点分别为118g和85cm,拐点日龄分别为170d和149d;全长生长拐点日龄的出现先于体重生长拐点(曹凯德,2001;张善发,2009;郭正龙,2012;罗钦,2016)。
七、澳洲龙纹斑遗传多样性
Meaghan,R(2010)从澳洲龙纹斑DNA文库中分离出102个多态微卫星基因座,并评估了它们在13种本地和6种引入的淡水鱼种中的扩增成功率。该基因座为了达到评估野生群体遗传结构和未来保存工作的双重目的,以及为水产养殖识别关键数量性状基因座的标记。从部分基因组测序数据中回收澳洲龙纹斑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其由16442bp(58%A T含量)组成,含有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核糖体亚基基因,22个转移RNA和768bp非编码富含AT-富集区组成。这是鳕鲈属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是暖鲈科属的第四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在澳洲龙纹斑、东部淡水鳕鱼和鳟鱼鳕鱼的野生种群上测试了来自东部淡水鳕鱼的7个新型微卫星基因座和来自澳洲龙纹斑的6个先前公开的基因座。多态性水平在不同物种之间有不同的变化,澳洲龙纹斑有13个多态性基因座,鳟鱼鳕鱼有9个多态性基因座,东部鳕鱼有7个多态性基因座。观察到的杂合度范围为0053~0842(Nock,CJ,2008;Meaghan,R,2010;Austin,CM,2016)。
澳洲龙纹斑引进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300,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073,其单倍型多样性以及核苷酸多样性均处于较低水平。从遗传学和进化角度看,一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高低与其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进化潜力密切相关,贫乏的遗传多样性给物种生存、进化及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带来许多不利影响。澳洲龙纹斑引进群体的遗传变异较低可能与其分布范围狭窄,种群数量有限,以及生存环境逐渐恶化有关。澳洲龙纹斑分布在澳大利亚墨瑞河及达令河流域,分布范围狭窄,该地区属于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该流域有效集水面积只有40万km2。在其缓慢流程中,河水蒸发量渐次增加,河流水量不大,一些河道经常干涸,致使澳洲龙纹斑种群数量有限,面临逐渐恶化的水域环境,可能导致其遗传多样性逐渐降低。另外,近亲交配和环境的双重压力造成的瓶颈效应以及遗传漂变作用,可能使澳洲龙纹斑基因型变异较为单一,群体遗传多样性贫乏。再者,本试验的样品来源于同一批次引进的个体,可能为同一自然群体产生的后代,所以导致遗传变异较小。澳洲龙纹斑COI基因序列NJ系统树表明:该引进群体的25个个体明显聚为两个分支。作为真核生物胞质遗传的重要组成部分,mtDNA是由卵细胞传递给后代,属于典型的母系遗传。因此,可初步推断该群体的25个个体可能起源于两个具有明显遗传差异的不同母系祖先(张龙岗,2013)。
(罗钦、罗土炎、柯文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