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5302440
如今,自媒体风行于世,人们似乎习惯了用敲几下键盘似的快速与任性的方式来表达意见、传递情绪,理性思考日益缺位。面对纷纭世相,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评论素养,以避免被情绪和谬误绑架,本书作者曹林用他一如既往犀利、冷静、耐心的文字,希冀唤起当下社会稀缺的品质——理性。《时评中国:用理性反抗坏逻辑》精选了曹林近年来的时事评论文章,从时事政治到新闻伦理,从文化批评到重申常识,在深度剖析热点事件、焦点问题之外,亦致力于传达耐心说理、理性评论的舆情氛围,让人们在快得让人窒息的时代,仍能留存思考的能力。
1. 获得业界良好口碑的“时评中国”系列再推新作 “时评中国”系列是知名时事评论员曹林倾力打造的时事评论文集,聚焦当下时政、社会、民生、文化等热点事件,以理性评论为基点,致力于在自媒体时代,营造客观、冷静的评论氛围。该系列d一部推出后,在业界收获良好口碑,此次出版的第二部,继续坚守理性的文字,力透纸背,刺破浮夸和虚假,让事物回归常情常理常识。 2. 一本让读者在纷乱舆论场中不做“键盘侠”的评论修养书 如今的舆论场,充斥着狂热与躁动,“键盘侠”们沉溺于“撕”与“怼”,丧失了理性思考的判断力。在“人人都能发声”的自媒体语境下,如何克制躁动,不与狂热共舞,用良好的评论修养参与时代的发声中,曹林在本书里,以他一贯的冷静、耐心,向读者传递理性思考的静能量。 3. 一本中学生备考时事评论作文的参考书 对于时事的关注,一直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书所选入的时评文章,对于养成中学生对时事的兴趣,以及启发他们对时评写作的热情,大有裨益。“时评中国”系列**部曾被列入中学生假期阅读参考书,本书被语文特级教师推荐。
如今,自媒体风行于世,人们似乎习惯了用敲几下键盘似的快速与任性的方式来表达意见、传递情绪,理性思考日益缺位。面对纷纭世相,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评论素养,以避免被情绪和谬误绑架,《时评中国:用理性反抗坏逻辑》的作者曹林用他一如既往犀利、冷静、耐心的文字,希冀唤起当下社会稀缺的品质–理性。本书精选了曹林近年来的时事评论文章,从时事政治到新闻伦理,从文化批评到重申常识,在深度剖析热点事件、焦点问题之外,亦致力于传达耐心说理、理性评论的舆情氛围,让人们在快得让人窒息的时代,仍能留存思考的能力。
奔驰在自媒体肆意喧嚣中的大众,似乎人人都能畅快拿起手中“麦克风”,倾泻热血沸腾与激情澎湃。然而,往往愈义愤填膺,愈易陷入情绪旋涡,沉溺于“撕”与“怼”的粗暴言语快感,丧失了理性思考空间与判断力。在舆论场中,如何克制激情与躁动,不与狂热共舞,知名时事评论员曹林继续以他一贯的冷静、耐心,尝试向大众传递安静思考、致力和解的静能量。《时评中国2:用静能量对抗狂热》分为“锐评”“暖评”“热评”“专评”“新评”“舆评”“闲评”,仍旧关注社会焦点、民生热点,在此起彼伏、“热门不断”“反转新闻不断”的舆论氛围中,坚守理性的文字,力透纸背,刺破浮夸和虚假,让事物回归常情常理常识。
目 录
代 序 曹林赞 / 马立诚 自 序 我不喜欢得罪人,但对不起,我是评论员
辑 中国政治观察不要传递“越左越安全”的错觉批评政府和抹黑中国不是一回事人民有了期待,国家就有未来欢乐的“常委”新闻让政治更可亲限定“西方价值观”,避免不必要纷争警惕那些明褒实贬的“高级黑”中国应该如何深层“去化”用法治语言替代“阶级斗争语言”不要轻言战争中国无“鹰派”,只有咬自家人的鸟派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中国失败了吗?舆论硝烟中党报党刊的反逆袭日本人凭什么对中国没有好感接办亚运会这事儿中国别充老大挥之不去的北戴河想象在告别老人中告别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学习粉丝团”走红后的民意期待向世界开放学习,展中国成熟自信
第二辑 纵论媒体变局雪夜妄评中国各大新闻系毕业生气质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真的浮躁不读书吗?感谢那些理性争鸣大学生怎么提一个高逼格的真问题传统媒体别愚蠢地跟风“黑”老人和大妈了有一种让你泪流满面的报道叫“中青体”媒体精英仍多在体制内,但在加速度流失大学生的文风为何缺乏阳刚之气手机附体的时代为什么仍有必要订一份报纸连环奇葩错误见证媒体的失败者情绪“新闻学界业界”是个什么鬼?学新闻的份工作千万别选新媒体没在传统媒体待过真不能叫做过新闻“灾难文艺腔”越来越被大众排斥天津依旧是一座没有新闻的城市“没有新闻”的媒介温床让天津受害澎湃新闻带了一个很不好的头中纪委负责“打虎”,媒体负责“鞭尸”媒体应怎样报道大学课堂问题“党报风向标”在中国已渐渐弱化抵制媒体兜售的商业民族主义让“《人民日报》评论员”走下神坛灾难报道为什么不会说人话写错领导名字的政治后果骂媒体安全,媒体伦理便成焦点
第三辑 改革走向何方动辄“中国很复杂”是不讲逻辑的表现“死也要死在体制内”是一种病“伍皓情绪”暴露自我改革的局限权力与民粹的合流是改革的大敌改革时代寻找失踪的个性官员在解放思想中释放被压抑的改革动力“无解的迷惘”需每个人成为改革者以积极的行动消除“无力的焦虑”“无受益感的怨愤”警醒分配不公官员其实是这个社会的沉默人群为何越不发达的地方官本位越浓当政府替代上帝,所有天灾都会归咎政府重建公信力的关键在于政府“去私化”政府容易听的意见就是加税收费交通拥堵费是让政府从自身错误中受益一个北京人为什么反对廉价地铁延迟退休可能是对一代人的违约不学会慢就永远走不出垃圾处理困境别用“钱少为何不辞职”去呛公务员“单双号限行能治堵减污”纯粹是废话体制内外真有一堵无形的铜墙吗?应该允许新闻发言人说错话
第四辑 从社会公器到商业机器别用莫须有罪名烧烤赵本山别在被放大的网络舆情中误读中国克制“死咬一句话群殴”的大众狂欢“扶人反遭讹诈”新闻的挑逗与诱惑做一个让人安静的平静讲理者狂躁轻浮的新媒体时代,做一个冷媒体拿官员表情做新闻很容易摆乌龙两会报道:喧哗和骚动背后的空洞讨论“站票半价”不是比拼道德优越感防范和克制我们的“灾难情绪”我们还没有养成敬畏专业的习惯用人性温暖突破新闻盲区评论永远不能走在新闻的前面我为什么替东莞市委书记辩护“罐头思维”下的过度评论是一种病“以公开报道研究性侵现象”非常不靠谱多少人成了郭美美的免费炒作工具“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一种得治的病娱乐没底线,独家新闻成独家耻辱把“惊天大逆转”挂在嘴上的多是骗子滋长歪理邪说和道德绑架的网络温床抢发阎老去世摆乌龙,有些媒体就是不长记性奇闻已成假新闻寄生地,别再当“奇闻白痴”了“知道越少却判断越多”的时评癌,恶评论也是一把刀如何看待“谣言是遥遥领先的预言”不爱事实爱“脑补”是一种病“贪官受贿数额”已成假新闻重灾区事实不清时耐心等事实是好的姿态数数看你被多少条“反转新闻”打过脸
第五辑 文化批判让公共话题处于“可讨论状态”公共论争中的“棍棒文风”当休矣谈论韩寒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抢”“他肯定得罪谁了”背后的斗争思维“已经很不错了”中的底线失守“生活作风问题”的污名效应从《人民日报》的逻辑硬伤谈谈逻辑从医生、记者到“公知”——传统精英职业在中国的“下流化”骂孩子和批教育是一件很容易上瘾的事论证上的偷懒是这个时代的病比标签固化更可怕的是权威流失不能失去对历史和英雄的温情敬意动辄诉诸死刑类似“你怎么还不去死”“看评论我就放心了”的自闭温暖一群人跟着一个精神病人在狂欢拒绝与粗鄙化同流合污互联网上,没有哪种感动能超过一天性是激发围观好的兴奋剂微博微信哄抬着“开撕”的情绪以屠呦呦贬低黄晓明是脑子进了多少水瞧瞧屠呦呦获奖把某些人烧成什么样子了你们无聊到需要从炮轰脑残言论中找快感“路怒”与“网怒”叠加放大的社会戾气有一种谣言叫“正能量谣言”在“学霸”身上重新发现久违的学生气为什么看到“朋友圈拉票”就拉黑
第六辑 反腐败是场战争你相不相信马云从来没有行过贿你未必是人好,你只是没机会放荡反腐大快人心后更需征服人心“2013年度人物”我选“中纪委”为何看不到民主党派官员腐败落马“反腐规律”的失效见证铁律的回归道听途说的“女人们”还远远没到“官不聊生”的程度“贪官高度紧张”背后是心理较量官员的纪委恐惧症“公务员抛盘”纯属一厢情愿的臆想公务员不会发生辞职潮不要把公务员当成一个集合概念抵制住那些干扰从严治官的杂音官员经不起网络监督是个大问题别再被公众嘲笑“生活不能自理”慎说“腐败只是个别”是倒逼出的清醒一反腐就消极怠工是惯出来的毛病做官其实真的越来越容易了还没走出对“打虎”数量和速度的迷恋不要将中纪委的严厉扭曲为荒诞脸谱别总想从中纪委“打虎”里总结啥规律落马贪官为何成弱的弱势群体
自 序 没有一拳可以击倒对方的论述
**辑 锐评
时事评论永远不能失去批评的基因,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对社会丑恶现象,对腐败和滥权、无耻和缺德、肮脏和龌龊,必须毫不留情地批评,这种锐评所凝聚的正义自信,对一个社会而言,是比“鸡汤”更能抚慰人心的正能量。分享一个读者鼓励我的话:“看到你还在坚持批评,我就放心了。”
不要指望没有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
不要让新年献词的调门高过媒体报道的贡献 .
记者无力,则国民无力国家无力
论法,你们法盲;论德,你们缺德;论情,你们冷血无情
警惕煽情网文,警惕眼里常含泪水
不要脸地编,不要脸地信,不要脸地蹭,不要脸地甩锅
“新闻易感人群”与“新闻无感人群”
关键少数保持理性,社会就不会太撕裂
为什么我*烦你说“总比什么好”
不知道离开你我会怎么样?不过我想试试
别矫情了,你为屌丝,除了努力奋斗你别无选择
强大的公民常识感守卫着正义底线
爱国须凝心聚力,而不是撕裂内耗
王利芬的“10 万 ”猎物和自媒体达尔文主义
洗稿洗得理直气壮,周某的资本不只是不要脸
只追求让自己舒服的阅读,所以你毫无长进
第二辑 暖评
原先并没有想到,在我所有的评论中,读者*爱看的竟然是这些“暖评”。也许自媒体中涌动的负能量太多了,人们整天目睹着不公、阴暗和丑陋,需要温暖去疗伤。暖评不是唱赞歌,不是回避丑陋,不是把负面当正面,而是从常情常理常识中找到阳光,在人们陌生、麻木和无感之处觅得暖意。我想通过这些暖评告诉朋友们,批评中也能汲取到温柔和暖意。
马云也是暖男
不要用诗意美化苦难,那是咬牙活着的灵魂
那个写给外婆看的公众号让我泪流满面
亲爱的你谈起春运时不再是谈悲情
5毛钱红包凭什么让人觉得骄傲
做一个让人安静的平静讲理者
对那些不能理解的大善大爱保持敬意
朋友圈留几个总跟你较劲儿的人
你跟我一样欠服务员很多表扬
致敬霍金—我从小到大作文里必写的例子
一万个让别人体谅自己的理由
感谢在快时代慢下来精耕的工匠们
求求你别再把悲情和苦难当佳话
拿报道奉献给你,我们的宝贝
让学生想念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一个人的毕业典礼完胜所有演讲
没有人会嫉妒卡车敢死队的260万元
愿好人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向超越个体悲痛的公益情怀致敬
牵着妈妈的手,像儿时妈妈牵你一样
中国运动员*幸福的事儿是遇到这届观众
就喜欢看你没把金牌当回事的逗比样子
不需要你做大英雄,只要你对得起你的饭碗
我们不能连为正义点赞的勇气都没有了
理解质疑声,珍惜被质疑淹没的温暖留言
会向民众道歉的警察更让人有安全感
“一个人的婚礼”错在宣传者
记者节,问一声“你还好吗”太沉重
无理由地信仰规则,即使守规则的人死了
理解医生辛苦,更要理解他们回天无力时的无奈
你知道医生为何那么怕媒体高调赞美吗
你负责貌美如花,一定有人在承担“丑”的代价
适应春节期间的种种不便,也是一种文明
有一种对赞美的拒绝更让人肃然起敬
第三辑 热评
热点此起彼伏,年度的记忆就是由这些热点组成。我从不刻意去追热点,也不会回避热点,在热点观察中保持一种独立的姿态,不盲从,不消费,不偏执,不汇入那庸俗的大合唱,做一个有正确“三观”的“理中客”,用评论给过去那些年留一份历史的底稿。
对不起,对疫苗事件我无话可说
李方老师你已从评论员堕落为“网红”
以维护柳岩之名将柳岩推上烤架
雷洋之死我为何没有更多的评论跟进
公正扭来扭去只能导致公正消失
哀悼吴建民,留住他睿智冷静的声音
不要让君子之辩成为网络绝唱
更可怕的是吃人血的“舆论老虎”
老虎咬人事件归因中种种喷子逻辑
全民捉奸狂欢,正义凛然地造谣义愤填膺地信谣
谈女排精神怎么惹你了,你那冷艳的样子很狰狞
就喜欢看谌龙打一手好球又冷对媒体的样子
女排终于让奥运压过王宝强,这届所有金牌加起来都比不上女排
女排拼搏让中国军团有了精神领袖,金牌落后英国已变得无所谓
面对王宝强离婚,精英与大众的彻底决裂
用法律洁癖苛责王宝强的人们请圆润离开
稀里糊涂地感动,不明不白地捐款,*后急吼吼地求真相
罗一笑事件带来的应该是理性,而不是冷漠
他没那么恶,你真不必用笔如刀
为华中师大“请走范冰冰”点一百个赞
真的很同情孙俪这些舆论弱势群体
这届明星太能出轨,话题疲劳下只有段子手还兴趣盎然
第四辑 专评
身在这个新旧变换的媒体大变局时代,媒体转型成为焦点,身在传统媒体,如何看待媒体艰难的转型和媒体人的转身,是这一年我的核心关注点之一。保持专业定力,保持传统媒体人内容生产自信,不要在盲目转型中与新闻渐行渐远,是我一直努力坚守的。集体唱衰纸媒,我仍在坚守新闻。
宁去传统媒体哪怕先做校对,也比去新媒体当首席编辑好
把“名记者”往“网红”上培养,完全是转型转晕了头
报考季再妄评各高校新闻系的气质
为什么要拉黑劝你别报新闻系的人
这些获奖的评论未必是我*满意的
媒体人不要盲目跟风转型
“郎咸平房事”刷新了自媒体的丑陋下限
跟王永治打个赌吧,你输了你辞职
我给湘大新闻学子讲新闻和评论
不是传统媒体不行,是你自己能力不行
媒体转型别像《深圳晚报》透支自己的“脸”,营销超过实力必死无疑
教育的蓝翔化和新闻的民工化—答吕文蔚同学
新人跳来跳去绝跳不成“名编”“名记者”
耸人听闻的“震撼了,出事了,紧急通知了,轰动全国了”
为《财新周刊》代言
我为报纸代言,白纸黑字的公信担当
新华社原本就是这个新华社
不必给“90后”“00后”读报的理由,报纸没必要迎合年轻人
第五辑 新评
如果说我的评论有什么独特的气质,除了客观理性外,另一个核心气质就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我喜欢从正常中看到反常,从反常中去发掘正常,在别人可能停止思考的地方再思考一步。评论需要给读者提供这种“更深一点”“眼前一亮”的附加值。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拒绝偷懒,跳出思维舒适区。
崛起的女白领话语权
同情怜悯不能浇灭医生的愤怒
你*缺的是失意时的那个吻
在耳光与亲吻中与孩子渐行渐远
今天的年轻人只是变得更会哭穷而已
别让语言贫乏到只剩下金句段子
不妨原谅王楠老公暴露自己曾经的幼稚愚蠢
没有对富人消费的想象和嫉妒,就没有社会进步
面对农妇杀子,任何单一归因都苍白无力
以打土豪心态逼捐,是很丢人的事
对女生可以理解的虚荣贪念与恐惧,不必用笔如刀
女大学生的被子和女性表达的物化困境
没有什么能挡得住真爱与自由
第六辑 舆评
热点就是舆情,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过去一些热点舆情中,我总结了一些舆情发酵、网络传播、舆论引导规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局外人,试图给舆情局中人们一点旁观者建议。
丽江的塌方式舆情,资源傲慢使其触犯了所有**级的舆情禁忌
38元青岛大虾:漠视“黄金周新闻定律”引发的舆情灾难
去公关化的海底捞式回应,避免致命危机进一步恶化
总理敦促部长们当**新闻发言人
永远别把“拒不回应”当舆情应对技巧
“东北网记者体验式采访雪乡”的词频和修辞分析
洪水与口水:南方洪灾中的八大舆情分析
从王宝强离婚舆情看新闻发布和引导技巧
舆情回应将告别“倒逼”模式,开启国务院“直逼”模式
信不信,这一次口水战郭德纲肯定输
有雄辩却无事实,郭德纲赢了口舌却输了舆论
甘肃农妇杀子案的官方通报不及格,“情绪稳定”不是人话
顶着骂声开微博的“局座”挺了不起
中国气象局难得好玩一回,我为何给它不及格
天津成为一座没新闻也要蹭新闻的城市
“乱开远光灯看灯1分钟”并无不妥,理解深圳交警的善意
第七辑 闲评
这一辑多是在《羊城晚报》的专栏文字,女人减肥、饭局态度、马桶思考、剩男剩女、社会历史、时政生活情爱,无所不聊。时政之外的生活趣味和日常发现,用社会学的视角去解读,试图给读者分享自己灵光一闪的思考火花,并带来一点小趣味。
爱吃就让他吃吧
空姐的微笑
专注被热爱毁了
当一个女人说要减肥时,她在说什么
不三不四的饭局
不培养点儿“非职业兴趣”你真就白活了
有多假就有多热情
雾霾与套套
板蓝根时评家
称呼的混乱
烟鬼的神通
凡事一省略就变坏
你的多数问题都源于你太穷了
我们都装得很厉害的样子
剩男剩女多是宅男宅女
马桶上的无聊
让女生*烦的十大用语
少说“要听老师的话”
网络友谊说翻就翻
标签的奴隶
承认自己的偏见
你听过*假的一句话是什么
越是失败的领域越多专家
年龄的焦虑
撞鸡汤
教师是老板还是服务员?
暴力情境
享受舒适且不尴尬的沉默,不必没话找话
交浅言深,你我都在刷着假朋友圈
附 录 TA评
评论
还没有评论。